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女孩洗漱完准备去厨房端饭,却被杨建莲拦住,笑眯眯的:“招娣,你好好坐着,让小军给你端!”
夏红军倒没什么,在大学里人家姑娘经常帮自己的打饭,他立刻去厨房端元宵,陈招娣却是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
这…。。太热情了吧。
等吃完饭,陈招娣去洗碗又被杨建莲拦住,说你好好坐着休息今天啥也不要做。又问夏红军能不能把今天车票退了,你们晚两天再回学校?
“招娣需要休息,你们在火车上一坐一天两夜,她受不了!”杨建莲解释道。
“阿姨,每次坐火车都这样的,没啥啊?”陈招娣有些莫名其妙,夏红军去明白了老妈的意思,捂着嘴差点笑了出来。
等老妈回厨房收拾碗筷,陈招娣这才悄悄问夏红军你妈妈这是怎么了,今天说话怎么怪怪的?
夏红军在她耳朵边低语了几句,陈招娣脸刷的一下红了,红的像血一样。
竟然真的让他妈妈发现了!还以为我们会那样……。
真是羞死人了!
不过这样以来,他妈妈就会彻底的认我这个儿媳妇了吧?
下午夏红军和陈招娣按时上火车,有了去年爬绿皮火车的经验,今年算是轻车熟路,夏红军继续一马当先冲上车,进了车厢找到位置打开车窗,陈招娣身轻如燕钻了进来,然后再接过老爸递过来的行李,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小军,一定要照顾好招娣啊,路上别让她累着!”隔着车窗,老妈还不停的嘱咐。
夏红军很是无语只好答应。
其实,真的没啥啊。
如果真的累,也应该是你儿子我累啊……。
第194章 真的,写散文只是我副业
火车经过一天两夜早上终于到了燕京,夏红军和陈招娣提着旅行包高高兴兴回到学校,新的学期又开始了。
整理好床铺,办完报名手续,晚上夏红军就去了卢伟海的“海子书店”,他关心的是五个枪手写的《寻秦记》,过了一个寒假不知道写了多少?
夏红军过去的时候,书店里人很多,估计是今天大学开学的缘故。卢伟海和徐美珍都在忙碌,看到夏红军进来赶紧笑着招呼。
“生意不错啊?”夏红军看到满屋子的人,笑着对卢伟海说道。
“还可以吧,比摆摊时候要强点。”卢伟海到很谦虚。
其实,挣钱多少对他来说只是一方面,只是现在这种感觉——自己可是卖小说诗集的书店老板,而不是原来蹲在师大围墙外面摆地摊,卖那些不入流的通俗小说的小摊贩!
闲暇的时候,跟着买书的学生偶尔聊几句莎士比亚、巴金之类,或者吟诵几首诗歌,这个感觉卢伟海觉得比自己挣钱还爽!
他知道今天夏红军来不是找他谈论文学吟诵诗歌的,就把他叫到书店的里面——这里有个房间是平时卢伟海睡觉做饭写书的地方,房间不大但是收拾的很干净,他从书桌抽屉里整齐的拿出几沓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
“三个人已经交来寒假写的稿件,还有一个估计明天中午送来。”卢伟海解释道。
“行,你到前面忙,我先看看。”
等卢伟海走后,夏红军就坐在椅子上拿起稿件仔细看起来,总体来说都是按照各自细纲在写,但个别地方难免有矛盾和冲突,夏红军用铅笔把一些有问题的地方都圈起来,让他们相互协调修改。
到了晚上十点书店早就关门了,夏红军这才告辞离开。
骑着自行车冒着寒风行在校园路上,夏红军心里到一片火热。
嗯……。
照这个速度估计用不了放暑假前,五月底就可以完工,夏红军心里琢磨着。
早一点完工就早一点卖给高东辉他们,早一点销售就早一点拿到版税。
老爸现在准备自己单干开服装厂,将来谁知道会不会急用上钱。至于自己还写的这本《芳华》也要抓紧时间,虽然咱也不靠这个赚钱……。
至于散文,当时是一时兴起,他也没打算把重心放在这上面。
对了,还有诗歌。
自己好像好长时间没有写诗向《诗刊》投稿了,不知道邵主编会不会说我?
夏红军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很忙。
先不管这么多,抓紧时间写《芳华》!别的都不着急。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只过了两天就有人找上门来“逼债”。
这天早上,夏红军正在上课,台上老师讲的是《中国古代民歌研究》,讲课的正是那个娶了自己校花学生的沈教授。
沈教授依旧是脸色苍白,穿着一件皱巴巴的西装,不过讲起来课来确实口若悬河,他今天讲的是《国风》。从国风的发源开始讲起,讲到《国风》特点,形式,艺术表示手法,还举了大量的例子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桃夭》。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出自《诗经·国风·陈风》……。
夏红军听的津津有味。
说实在,看古人写的这些诗句,比现代的好听多了。
突然,一个年轻老师匆匆走了进来,在沈教授跟前低语了几句,夏红军发现正是自己的班级辅导员贾数。
沈教授听了点点头,大声说道:“夏红军,出去,有人找你。”
谁找我?
夏红军有些不快,正听的高兴着呢,有人来打岔?
平时我经常逃课没人来找,我好不容易遇到自己的喜欢上的课,反倒有人来打扰?
但看到贾数向自己招手,夏红军只好站起来背着书包向外走去。
“贾老师,谁找我?”夏红军边走边问。
贾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夏红军,你寒假里是不是向《人民文学》投过稿?”
“是啊,怎么了?”
“那就对了!《人民文学》来了副主编,说是专程找你!”
呵?
不就是写了两篇散文嘛……。第二篇还没刊登,就值得对方兴师动众亲自找上门来?
夏红军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贾数走在边上,一脸羡慕。
他也是燕师大中文系毕业,心里自然有一颗文学梦。
虽然夏红军算自己的学生,其实自己也只比他大五岁而已,看看人家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诗歌、小说,现在竟然又是散文,想想自己,惭愧啊。。。。。。
夏红军心里想着这个副主编找自己来干什么?
估计是……索稿?
果然到中文系系主任办公室,系主任正陪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廋廋的中年男人聊天,见到夏红军进来,系主任给相互介绍,夏红军才回到这个男人姓肖,是《人民文学》编辑部副主编,专门负责散文、杂文这一块。
“小夏同学,你写的那篇《从午门堰到都江堰》,写作视角独特,立意深远,写的非常好,我们收到许多读者来信,都赞扬你这篇散文写的与众不同,很大气!”
“肖主编,您有点过誉了,当时我也是只是睹物思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夏红军倒是很谦逊。
没想到肖主编到挺认真,一脸严肃:“小夏同学,我可不是恭维你,不知道你意识到没有,你的这篇《从午门堰到都江堰》,还有在我们即将刊登那篇《觉醒年代》,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文章中充满了人文情怀……。。我们编辑部的同事称之为“文化散文”。
呵?
果然是这个名字。
“小夏同学,我建议你把文学创作的精力投入到散文写作上,照你这个方向写下去,完全可以开创一个散文写作流派!”肖主编越说越兴奋。
让我写散文?主攻“文化散文”?
肖主编,我也只是“玩票啊”……
夏红军赶紧说自己还是个学生,知识积累不够需要的是学习,写这些文章最多算是抛转引玉,开创流派什么的真不敢当。
夏红军这种谦虚的态度赢得了肖副主编和系主任的赞扬,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浮躁,取得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像小夏同学具有真才实学还这么谦虚谨慎的真不多见。
夏红军听了汗颜。
我哪里是谦虚谨慎啊……
文化散文是容易写的?
那玩意需要作者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
代表作者就是余秋雨,可人家真正的主业是搞戏剧理论研究的,写散文只是副业。
真的,写散文我只是副业啊。
第195章 催稿
我热爱诗歌,兼顾写小说赚钱。
夏红军以为大家随便聊聊这件事就算结束,没想到肖副主编笑眯眯说道:“小夏同学,我们编辑部准备在随后几期杂志给你开辟一个专栏,每期刊登一篇你写的散文,怎么样?”
我天……。
给我开辟专栏?
夏红军愣住了。
别说夏红军感到惊讶,连系主任和辅导员贾数也惊呆了。
开辟专栏这可是散文名家才有的权力,竟然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
肖副主编最后还解释了一番说是这是为了提倡、发扬夏红军这种散文写作手法,鼓励培养青年作家云云。
一句话,夏红军你就是我们重点培养的散文作家,别的啥也别多想,给我好好写!
玩大了啊。。。。。。。
夏红军心里暗暗叫苦,他真没有在散文方面发展的意向。
“小夏同学,你说这个专栏起什么名字?我想征求下你的意见。”肖副主编显得兴致勃勃。
“就叫……。《文明的碎片》吧?”夏红军喃喃道。
肖副主编眼睛一亮。
他原本夏红军会起名叫什么“汉湖游记”或者干脆仿照贾平凹的那本散文集叫什么“汉湖初录”之类的,没想到竟然起了这个名字。
“好,这个名字好!《文明的碎片》,其实你写的这些名胜古迹实际上就是人类文明各个时期留下来的碎片,这个名字实在太贴切。”肖副主编激动起来。
系主任和贾数也频频点头,这个名字实际上正中夏红军写的这类文化散文精髓。
最后,肖主编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临走前抓紧时间多写,系主任也勉力夏红军好好写作,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尽管找系里。
夏红军除了点头的份,还能多说什么?
出了办公楼,夏红军走在路上,想着刚才的事情。
好吧,来了个催稿的。
幸亏自己留了一手,还有存货能应付一段时间。
只不过,既然对方要给自己开辟专栏,是不是文字水平还要提高点?
像那篇《东方的哥伦布》叙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有些细节还需要在图书馆查资料,包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都是夏红军必须要考虑的。
唉,需要时间。
我的《芳华》……。
夏红军希望《当代》杂志社千万别催稿,《芳华》已经写了快一年了还没写完,当初信誓旦旦在年底完工呢,他心里有些担心。
可是担心什么偏来什么,夏红军背着书包回到宿舍,看时间差不多准备去食堂打饭,门头的小喇叭就响了,传来门卫老大爷粗狂的声音:“405宿舍,夏红军,电话!”
夏红军飞快跑下楼,从窗口拿过放在值班室桌子上的话筒,刚喂了一声,对面就传来熟悉的声音。
还好,不是《当代》编辑部,而是《诗刊》杂志社主编邵祥打来的。
肯定是催稿写诗。
夏红军心里略略放心,诗嘛……比较容易,现在肚里还有些存货。
不行就赶紧写一首寄过去。
主意打定,夏红军和邵祥在电话闲聊了两句,主动说起最近写了一首准备给杂志社寄过去。
没想到邵祥没说啥而是突然问道:“小夏,你一共发表的多少诗?”
“十多首吧。”
“唉……太少,没法做成诗集出版。”电话里,邵祥叹了一口气。
“邵主编,这个不着急……。”
“不着急?你该知道“全国文学奖”吗?”
“全国文学奖”?
夏红军只知道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号称全国文学界四大奖项,单独对于诗歌常设奖项叫“光华”诗歌奖,不过除了矛盾文学奖这个年代已经出现之外,其余都在九十年代之后,他还没听过什么“全国文学奖”!
于是,他很老实回答不知道不清楚。
“难怪啊,竟然不急不慌!”邵祥在电话里笑骂了一句然后耐心解释起来。
原来进入八十年代,国内诗歌空前大繁荣,中国作家协会在1983年主办了“全国文学奖”,可是当年的权威奖项,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文学奖以文体分设评委会,每届评委会的成员都是一时之选。评委会名单先在《人民日报》公示,公示期三个月,新诗奖只评诗集不评单篇,所以全称是“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
第一届全国文学奖评选1979…1982出版的诗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