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悄悄走了过去。
小儿子今年十六岁,上高中,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现在社会上诱惑很多,该不会在干什么坏事吧?
猛然推开门,就看到儿子正津津有味的看着一本书,竟然是手抄本!
老刘猛然曾经流行那本《漫纳回忆录》!
这还得了?
老刘的火腾了一下点燃,疾步走过去一把夺过那本小说,照着儿子头上就是一巴掌:“小小年纪不学好,竟然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书!”
“爸,我没看黄书,我的看的是……”儿子刚要辩解,却被老刘的话打断:“不是黄书也不能看!你现在是高中生了,要好好学习!”
“嗯……。”儿子很委屈的掏出课本。
老刘收拾完儿子又回到客厅,继续啃他的馒头,突然想起儿子看的那本手抄本,随意浏览起来。
“《诗云》?这名字倒挺有文学气。”
老刘以为是一本文艺小说,但看着看着却愣住了。
这竟然是一本科幻小说!
而且和现在流行的科幻根本不同!
人类被恐龙圈养
地球几乎被毁灭
“神”要用太阳做存储器……
就这异想天开的叙述让老刘目瞪口呆!
还有蕴藏的哲学思辨让老刘更是惊叹不已。
他突然想起了外国科幻作家克拉克所著的《太空漫游2001》,当他看这本小说后惊为天人,曾断言中国科幻作家断然写不出类似的作品。
但是今天看了这篇《诗云》虽然和那本《太空漫游2001》相比有些稚嫩,但是里面已经有了他的影子!
老刘突然兴奋起来。
赶紧咽掉嘴里的馒头,推开儿子的卧室,急切问道:“你这本书是从哪里来的?”
儿子知道老爸是个科幻小说编辑,很老实的回答:“是我同桌给我的,他哥哥是邮电学院的学生,周末回家带回来的。”
邮电学院?
“作者是谁?”老刘急切问道。
儿子摇摇头:“不知道。”
“你明天上学帮我问问……这本书我先留着。”老刘说完就离开了房间,坐在沙发上又仔细看起来。
他决定明天把这本书带到编辑部去。
第225章 224寻找《诗云》作者
第二天早上,老刘骑自行车来到单位,径直敲开了黄主编的办公室。
黄主编是个五十来岁的文人,叫黄世德,头发花白,看到老刘急匆匆进来就问有啥事?
“老黄,看看这个。”老刘把那本手抄本放在办公桌上。
黄主编拿起手抄本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起来,过了好一会才抬起头看着刘斌。
“老刘,这是从哪来的?”黄主编取掉老花镜一脸惊讶。
“我儿子那里。”老刘将事情经过简单说了一遍,接着又问道:“老黄,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是篇不可多得的小说!”黄主编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想象力天马行空,还充满一种悲天悯人的思想,可以说最近几年难的佳作!”
“老黄,能不能发表?”
“发表?”黄主编一愣,脸上随即露出苦笑:“老刘,做完这一期咱们杂志社就要关门,刊号被撤销,在哪里发表?”
“就最后一期,不行撤换掉几篇文章!”
“这个……”黄世德面有难色。
“老黄,难道你就忍心看到这样的优秀小说被埋没掉?”老刘突然变得激动起来:“我也知道刊登这部小说会冒风险,可是我们杂志社就要关门了,还怕什么?!就算我们为中国的科幻尽最后一次力吧!”
老刘的话似乎打动了黄世德,他沉思了一下:“行!你按你说的,别的小说也不用换了,我们为这篇小说单独发一个副刊!可是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人家同意不同意?”
“我现在就去邮电学院找!”
老刘下了楼没直接去邮电学院而是坐公交到了儿子所在的高中,问了儿子的同桌,他哥哥在邮电学院的班级名字,这才匆匆赶到邮电学院。
好不容易找到这个男生,人家告诉他这本书是从师大传过来的,具体作者是谁他也不知道。
没办法,老刘只好冒着烈日步行去师大。
幸好师大距离邮电学院不远,老刘进了师大的校园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愣住了,到底该去找谁?
去找学校的领导?
算了。
现在科幻小说差点就成了“禁书”,特别是这本小说内容更是大胆,他担心找通过校方找到这位学生,会给他这位作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干脆,就瞎猫撞死老鼠吧……
老刘站在路旁树荫下,拿出那本手抄本,问起过往的学生来。
他连续问了十几个过往的学生,有的说不知道,大部分都摇摇头表示根本没看过。
也是……
科幻小说毕竟是小众,不像别的小说诗歌那样受欢迎。
不过老刘没灰心,看看到了饭点,出了学校找了家小吃店随便买了两个馒头,又进了学校继续打听。
他总觉得这本小说应该是个理科生写的,书中所写的“神”的科技大胆设想,其中的物理知识文科生怎么会听清楚?
不知道是运气比较差还是怎么地,老刘整整在师大呆了一个下午,热的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硬是没打听出来作者是谁!
不得已,到了晚上,老刘拖着一身疲惫只好泱泱而归。
第二天早上老刘刚一上班就被黄世德叫到他的办公室,问他打听到作者没有。
老刘只好把经过简单说了一遍,黄黄世德听了皱起眉头:“那怎么办?发行部那边已经催着赶紧发了。”
现在大家都急着把最后一期赶紧做完,然后吃个散伙饭拍屁股走人,去新单位报道呢,耗在这里干嘛?
“要不这样,老黄,我们干脆佚名发行!”老刘想到了一个办法。
啊?
“这不太合适吧?不符合规定。”黄主编愕然。
“我们发行的同时,在杂志上发告示一是表示歉意没有经过作者同意擅自发表,同时希望作者尽快和编辑部联系取得稿费报酬。”
老刘解释道:“如果我们不刊登,还有谁敢发表?《文艺科学》?杨筱那女人正为杂志社的生存焦头烂额,还敢登这样的文章?”
说到这里,老刘突然盯着黄主编:“老黄,如果你担心什么,就怕责任推到我身上,是我擅自做主冒用你的签名办了这件事!”
“哈哈……”黄主编突然大笑起来:“老刘啊老刘,亏我们共事了好几年,你不了解我的性格?我是主编这件事将来如果出事自然按在我头上!反正没几年我就要退休报抱孙子了,老子怕个吊!”
第一次听到文质彬彬的主编竟然爆了粗口,老刘突然感到眼眶有点湿润。
夏红军自然不知道《智慧树》杂志社发生的这一切,这段时间几乎是两点一线,除了忙着复习准备期末考试,抽了点时间还给《人民文学》寄了一篇散文,是存稿到最后一篇《东方的哥伦布》。
“文明的碎片”散文系列刊登之后,反响很好,好多读者给编辑部来信说这种散文第一次看到,将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特别是贾平凹直接给夏红军来信大加赞扬,搞得他都有些不好意思。
当然也有人批评说散文有局限性,文中有许多硬伤涉及到史实、字词、纪年等,暗讽作者知识浅薄。
对此,夏红军不像上次关于先锋文学那样在报纸杂志上和对方打口水仗,而是选择沉默。
人家说的对,自己文中某些引证的确是错的,而且从知识积累方面远远不如后世那些文化散文大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必要强词夺理,以后好好学习充实自己,现在先把期末试考好再说。
回家的车票早就买好,夏红军准备考完试就和陈招娣一块回去,他想看看老板的服装厂运营的到底如何?
可是就在考试前他突然接到市作协的来信,让他参加作协的活动,时间是7月18日,刚好考完试。
不过这次,他没有吐槽,而是准备欣然前往。
因为信中写着:“为了让作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好作品,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特组织一批青年作家去外地采风,地点是深圳。”
第226章 李彦成的苦恼
夏红军并不清楚市作协为啥突然要组织作家远赴千里之外去深圳采风,但觉得是受到当前一部火热的电视剧影响。
名字叫《新星》。
此电视剧是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以一个县为背景,讲述在wenge结束后的古陵县,新任县高官李向南在政府内部开展改革,使古陵面貌焕然一新的故事。它以其振聋发聩的主题和对生活的贴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
这部电视剧播出以后,万人空巷,引起的轰动绝不亚于后世的刘翔跨栏夺冠、杨利伟冲出地球!
有数不清的电视观众给周里京写信,有的请他去当县高官,有的是向他诉冤情,这部电视剧还被当成了整党教材,教育干部怎么去当好官、当清官。
和前两年大火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以及《血疑》不同,这部电视剧反应的是改革开放题材,更具有现实意义。
市作协这么做无疑是让青年作家立足现实,写出具有能反应当前时代特色的作品。
至于为什么千里迢迢去深圳,除了那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区,当然也有去游玩一番的因素。
夏红军来到这个时代之前自然去过深圳,但是现在亲眼去看一看八十年代的特区,感受一下那个火热的年代,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还有李彦成。
这小子好久没来信了,难道是在找到什么漂亮姑娘,沉浸在温柔乡了?
这次去深圳,要好好盘问下。
……
……
李彦成最近有心思,更确切的是陷入一种苦恼之中。
这一切,要从春节过年回家遇到那个少妇贺红梅说起。
在公交车偶遇贺红梅,看她带着小孩可怜给她让了位置,在回老家的火车上两人又相遇,然后一路向北,到了安西车站分别,贺红梅给李彦成留下的印象很好。
当然,这只是一种泛泛的感觉,李彦成也没多想,两人就是人生途中偶遇的路人。深圳这么大,茫茫人海再次相遇几无可能。
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
李彦成春季过后回到深圳,跟着师傅他们到了新的工地,又开始自己的焊工生活,有一天下了班吃晚饭时候他嫌弃工地的伙食太差,自己买的方便面已经吃完,听说工地附近有个夜市,于是准备去那里填饱肚子。
现在是初春,虽然这里是南方但今天还比较冷,李彦成脱掉工作服换上夹克,裹紧衣服步行到了夜市。
这原来是个废弃的工地,有人开始在这里卖小吃——主要是给附近工地上的工人,慢慢的人气越来越旺,成了远近闻名的夜市。
李彦成赶到的时候,夜市上已经有许多食客,基本都是附近工地上的工人,有都坐着甚至蹲着端着大碗,也不管来往的灰尘吃的很香。
别看李彦成干的是又脏又累的粗活,但是对卫生要求还挺高,想找一家比较干净的小吃摊,转了一圈看到一家买饸烙面的,地方很干净。还没走进就听到传来一声惊喜的叫声:“大哥,是你呀。”
李彦成仔细一看,笑了,是曾经遇到过的少妇贺红梅。
穿着一件棉袄,围着围裙,头上还裹着纱巾。
“嗯,过来吃碗面。”
“大哥,你先坐。”贺红梅殷勤的招呼着。
李彦成于是就坐在小方桌边,看着忙碌的贺红梅,闲聊道:“你女儿呢?”
“玩去了。”
没两分钟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冻得小脸蛋红红的,她显然认出了曾经在火车上给她吃方便面的叔叔,那是她觉得最好吃的东西。
很甜甜的叫了一声:“叔叔”,又在旁边玩起来。
“这么冷的天为啥不把她留在家?”李彦成看到那小女孩有些可怜,忍不住问道。
“她一人在家,我不放心。”贺红梅头也不抬说了一句。
“你丈夫呢?”
李彦成准备多问一句,但话到嘴边却咽下去了,两人不熟老是问人家私事太唐突,再说他隐隐记得小女孩曾经在火车上说她爸爸跟一个阿姨走了。
面很快做好,热气腾腾一大碗,上面还有葱花等作料看上去就诱人,李彦成吃了起来。
嗯,味道还不错。
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面好像要比别的客人多些,放在面上的牛肉也比别人要多几片。
不过他也没多说什么,吃完饭当了钱就走,贺红梅在后面殷勤招呼下次再来。
“行,你做的面挺好吃,我有空就过来。”李彦成回答了一句。
就这样,一遇到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