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真不是个文青啊-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宝最后考上啥学校了?”夏红军关心问道。
  “定西师范!”
  “挺不错嘛。。。。。。”
  “唉,按照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高中考大学,上个中师实在有点亏了。”杨为民叹了口气。
  这倒也是。。。。。。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中毕业后考的,称为大中专。另一种是初中毕业考的,称为小中专。
  这个年代的中专,特别是农村,好多都是班子里的尖子生,“中师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身份,荣极一时,多少人期盼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可得。
  这些人毕业后中后,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都各自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做了小学或初中的教师。
  过硬的个人素质,满腔的理想,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说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夏红军记得,自己来这个时代之前,教自己语文的就是一位八十年代的中师生。
  语文教的特别棒,特别是古文诗词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自己高中学文科就是受到这位老师的影响。
  只可惜,他是文凭只是中专,职称上不去,到退休也只是一个中八档。
  两人边喝边聊,杨为民讲了后沟村小学情况。
  现在小学只有四五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一共有三十多名名学生。
  “这个小学是要撤销的,学生都要去前沟村小学上学,那里条件比这边好的,但校舍还没完全建立好,所以低年级的都过去了,还剩这两个班,听上面说到今年秋天,都要过去。”杨为民最后说道。
  原来如此!
  “刘宝在信上说,这十年,前沟村小学只有你一个老师?”夏红军吃了一块猪肉问道。
  “也不是。。。。。。当初还有几位,只是这里条件差,好多都想办法调走了,幸亏学校合并大部分学生转移到前沟村小学,要不我一个人哪有那么大能耐教几个年级的学生?”说道最后,杨为民笑了起来。
  “能坚持十年真不容易。。。。。。难怪刘宝那么尊敬你。”夏红军感叹道:“我也很佩服你!”
  “哈哈。。。。。我可没他说的那么好。。。。。。更不像你书中描写的那位老师那样,来来不说这个了,喝酒!”杨为民举起了酒杯。


第336章 第一堂课
  夏红军发现,杨为民虽然喝酒豪爽,但酒量并不大,很快就喝的醉醺醺的,最后还是夏红军收拾炕上的碗筷,拉好被子让他合衣躺下。
  迷糊中,杨为民嘴里喃喃说着,等到这学期结束自己的苦日子就熬到头,就可以回城,省的老婆老是埋怨。
  夏红军只是静静的听着,没有说话。
  等收拾好一切他吹灭油灯,轻轻退了出去,关好窑洞门。
  夏红军的住宿就在隔壁窑洞,他掏出打火机点燃放在一张酒桌上上的煤油灯,四周环顾的一下。
  窑洞里很简单,土炕、书桌、椅子,还有一个老式大衣柜,不过打扫的干干净净。炕上也是崭新的被褥,不知道是杨为民自己的还是学校留下的。
  收拾好行李,夏红军拿着搪瓷脸盆又到隔壁的窑洞——那里是厨房,舀盆水,刷牙洗脸。没找到热水就用冷水匆匆洗了下脚,就上了坑。
  夏红军记得,杨为民的炕是热火的,自己的炕一片冰冷。
  可惜自己不会烧炕,他干脆只脱掉外套外裤,穿着毛衣钻了进了被窝。就在冰冷的窑洞里,夏红军在这荒凉的高原上,过了第一个夜晚。
  第二天夏红军正在熟睡,听到了外面嘈杂的声音,他醒来才发现天已经大亮,赶紧穿好衣服走出窑洞,才发现学校里已经有了学生,正好奇的打量着自己。
  杨为民从一间教室里走了出来,一脸歉意:“哎呀,夏老师,真不好意思,昨晚喝多了,结果忘记给你烧炕,冻坏了吧?”
  “没事,还能顶得住。”夏红军笑着说道。
  看着到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杨为民也不好说这些,就拿出一张课表说这是四五年级的课程表,他建议夏红军教四年级的,毕业班他自己带。
  夏红军点点头也没多说,拿过课表仔细看了看。
  卧槽!
  就三门课:语文、数学、常识!
  “杨老师,怎么没有音乐、美术和体育?”夏红军感到诧异。
  这年头小学还没开英语课,但这些副科基本上都是有的。
  杨为民显得有些尴尬:“嘿嘿,我是民办老师转正没有正儿八经上个师范,再说我上学的时候也不教音乐美术所以我也不会。至于体育。。。。。。”
  杨为民看了看院子里有些破旧的篮球架,笑道:“我也不会打篮球乒乓之类,所以体育课基本上都是自由活动放羊,所以我干脆都放在下午最后一节课,如果家里有事要干农活的可以提前走。”
  原来如此!
  夏红军嘴动了动,不知道说什么好。
  乡村小学没有早操,不过有升旗仪式,在春寒料峭中,几十个孩子排的整整齐齐,唱着有些跑调的国歌,注目着两个小旗手将一面有些褪色的五星红旗徐徐送上了木质旗杆的顶端,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中,迎风招展。
  紧接着杨为民在全校学生面前介绍了夏红军,他将作为四年级的代课老师,教完这学期的课程。
  夏红军也没多说,只是笑着说大家共同努力,一块学习互相帮助云云。
  早上升旗仪式结束后,就是早读课,学生们纷纷进入教室,很快响起了郎朗的读书声。
  夏红军站在院子里,第一次仔细打量这个小学。
  就在半山梁上挖了七八口窑洞,前面一个院子就是升旗学生活动的地方,连个围墙都没有。
  这估计是天下最简陋的小学了吧?
  夏红军心里苦笑。
  等自习课结束,杨为民拿着棍子敲起挂在窑洞门口那块破钟,发出“铛铛”的声音,在院子里嬉闹的孩子们赶紧进了窑洞,上课时间到了。
  夏红军夹着教案进了四年级的窑洞。
  窑洞比自己住的那孔要大好多,足足有五米多深,窑洞口是一个很大的木制花窗,光线从窗户里进来,里面并不显得多么俺。
  黑板在窑洞最深处,夏红军站在讲台上,一个穿着花棉袄留着小辫的女生用清脆的声音喊了声“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好”
  等学生们都坐下,夏红军翻开了教案。
  这教案是杨为民给的,他说这东西我已经翻了快十年,不用看已经全部记得,夏红军利用上早自习的时间仔细看过一遍,已经胸有成竹。
  这节课是语文课,讲的是第四课《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本是一首歌曲,由***演唱,竟然被收录到课本作为诗词来讲。
  他突然有了一个注意,合上课本看着学生微笑说道:“同学们,我临时决定,讲这堂课改成音乐课。”
  音乐课?
  刚才还安静的教室顿时有些骚动。
  他们听过前沟村小学一个女老师教唱歌的,唱的可好听就像百灵鸟一样,让他们非常羡慕。
  可惜他们的杨老师不会唱。。。。。。
  新来的这个更年轻的老师竟然会唱?
  一个个好奇而有些兴奋的目光看着夏红军。
  “我先提个问题,哪个同学唱歌唱的最好?”夏红军又问道。
  “她!刘巧玲!”下面的孩子竟然异口同声指着坐在角落里一个女孩。
  夏红军看过去,是一个瘦瘦的女生,头发有点枯黄。女孩看见大家都瞅着她,吓得赶紧低下头。
  夏红军突然想起了自己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看到陈招娣的样子。
  “刘巧玲,你给大家唱一首,好不好?”夏红军温和问道。
  这个叫刘巧玲的女生站起来,怯怯说道:“老师,我只会唱山歌。。。。。”
  “山歌也好啊。”
  受到夏红军目光的鼓励,刘巧玲抬起头,唱了起来。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
  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
  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
  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
  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
  民歌《兰花花》!
  夏红军震惊了:
  铁肺!
  这个看上去瘦瘦的女孩子竟然有如此高的音调!气息悠扬,让夏红军想起了一个叫云朵的歌手。
  而且,更可喜的已经变声不是童音!
  哎,刚开始看到她扁平的身材,还以为是个没发育的小姑娘呢。
  打住,胡思乱想这什么?
  夏红军仔细听着,这可是个好苗子啊。


第337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刘巧玲唱完后,似乎是大家已经听习惯并没有获得什么掌声,最后还是在夏红军带头鼓掌之下,孩子们才拍起巴掌来。
  女孩激动的小脸通红,她学习成绩非常一般,就是唱歌好听点,在学校里就像一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
  没想到新来的老师竟然给她掌声!
  夏红军并没有让她继续唱下去,而是开始给孩子们教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
  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
  十里果香
  。。。。。。。
  。。。。。。
  一堂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夏红军边教唱还不忘给学生们解释歌词的意思,学生们学的兴高采烈。
  最后竟然没听到下课铃声,结果窑洞门口挤满了隔壁五年级的学生,看着教室里唱歌的学生,个个脸上充满了羡慕的表情。
  夏红军看到这情形示意下课,自己也出了窑洞就看到杨为民站在院子里。
  “可以啊夏老师,寓教于乐,你看看我们班上的孩子都愿意进教室。”杨为民笑着说道:“干脆你开音乐课,把五年级的学生也带上,两个班一起上。”
  “没问题。”夏红军回答的挺痛快:“我还想把体育课也加上,对,还有美术。”
  “果然是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大学里学的多,多才多艺,不像我们这些“土八路”。杨为民感慨了一句。
  “杨校长,我看你的教案写的那么详细,如果是我写,真不如你的好。”
  夏红军倒不是恭维,虽然他的学识水平远远高于杨为民,但凭教学经验,当然远远不如人家。
  杨为民微微一笑,没说什么。他很喜欢夏红军,虽然是名牌大学生,但身上没有那种傲气,对他这个民办教师出身的校长也很尊敬。
  “杨校长,你了解刘巧珍这个女生吗?她唱歌唱的真好听。”夏红军想到什么突然问道。
  杨为民哈哈一笑:“哈哈,后沟村小学现在一共68个学生,哪个我不清楚?”
  他告诉夏红军,刘巧玲家就在这道梁翻过去不远,家里两个孩子,她是老大,今年13岁,她还有个弟弟八岁在前沟村小学上一年级。”
  “13岁才上4年级?”夏红军听了很是惊讶。
  “你不知道,我们这个地方孩子上学比较晚,一般七八岁才上一年级,刘巧玲家穷,她爹退有毛病不能干重活,全靠她娘一个人。”说到这里,杨为民叹了口气:“当初她爹娘不让她上学,还是我上门说清才勉强让她上了小学,估计等毕业后就要回家喽。”
  夏红军很是同情,看了一眼在院子角落里一个人玩耍的刘巧玲,她似乎也在向这边张望,看到夏红军的目光,赶忙扭头躲闪。
  “刘巧玲的嗓音特别好,如果去学音乐实在太可惜了。”夏红军叹两口气。
  “她唱歌是好,但有什么用?咱们整个黄原没有一所音乐学校,要上的去安西吧?她现在才上小学,后面还有初中高中,学费生活费谁能负担的起?”
  夏红军听了,默默点点头。
  “这就是命啊。。。。。。”杨为民叹了口气。
  这个话题没有继续下去,杨为民看看手表,上课时间早已经过去赶紧过去敲钟。
  夏红军的实习生涯开始了。
  白天教课,带领孩子们唱歌,还专门托人去县城买了一个篮球,上起了篮球课。只不过水平太烂,在学生面前表扬投球十个才进了三,惹得学生们哈哈大笑。
  但更多的时候,就是带着孩子们玩游戏,老鹰做捉小鸡、甚至和女孩子们踢格子,跳皮筋。
  或者每天早上带着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梁上跑步,迎着清晨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夏红军感到很是快乐。
  到了晚上,在点着煤油灯的窑洞里,夏红军除了备课大部分时间都在翻译《论语》。
  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更能让人沉下心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当然,忘不了给陈招娣写信,告诉她这里的情况,让她帮忙买些少年儿童读物寄过来,他准备半个学校图书室。。。。。
  还有是给宋蓁蓁。
  给宋蓁蓁写信主要是翻译《诗经》,每翻译几首他就写信给女孩寄过去,让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