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真不是个文青啊-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孩看的如醉如痴,慢慢的不再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开始动手写科幻,还说将来回到前沟村来教书,教书写作两不误。
  这让夏红军想起另外一个蜗居在在娘子关电厂的科幻大神,在白天在枯燥工作,晚上到了孤寂的夜晚,仰望着漆黑的夜空,思绪早就跃入星辰大海。
  教刘巧玲的音乐理论也在继续,或许是看到自己的梦幻般的未来,女孩更加努力刻苦,脸上开始露出笑容。
  春天到了。
  悄无声息,从地里冒出针尖一样的麦苗,没有课的时间,夏红军喜欢拿着相机寻找着高原上少见的绿色。
  当然忘不了给自己的学生拍照,孩子们是很喜欢照相的,夏红军还专门给班长吴春拍过一张特写。
  坐在简陋的课桌边,手里拿着铅笔,微微抬起头看着前方,眼睛很大,像极了那张作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大眼睛”。
  夏红军抓拍下来。
  今天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朵朵,这在早春经常是灰蒙蒙的黄土高原并不常见,夏红军没时间晒太阳,正在有些阴暗的窑洞里给学生们上语文课。讲的是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学生们在夏红军的领读之下,大声朗读着。
  。。。。
  。。。。。。
  远处,一辆驴车正晃晃悠悠向山梁这边赶来。
  赶车的是曾经送夏红军来学校那个孙老头,后面坐着一个中年男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像个文人。
  “大叔,后沟村小学离这里还有多远?”中年男人大声问道。
  “不远咧。。。。。。”孙老头用鞭子指着前面的山梁,“翻过山梁就到咧。”
  中年男人抬起头看着前面那道山梁,目测一下,脸上露出一丝苦笑:这起码还有十几里路吧?
  从县城到现在已经整整走了三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颠簸的自己这身子骨就快要散架。
  真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选择这么偏僻的地方教书!
  “额(我)给你说咧,记者同志。”赶车孙老头似乎有些没话找话,边赶着车边说道:“夏红军可是个好后生,大城市来的学生一点也不娇气,住窑洞、睡吐炕、吃洋芋叉叉。。。。。他教语文、算术还会画画、唱歌、弹。。。。。弹什么他。”
  “弹吉他。”中年男人笑着说道。
  “对,对,吉他!”孙老头继续说道:“娃们可喜欢听他上课咧,还有和他一块来女娃,在我们前沟村教书,人长的俊俏,特别勤快,书也教的好,我们村里都说他俩是天造的一对。。。。。。”
  中年男人听了微微笑了。
  其实,他了解的情况远比这更多。
  中年男人叫刘建文,是《人民日报》驻西岭省记者站的站长,在安西朋友的一个饭局中,他认识了西影厂厂长吴天明,两人开始聊电影最后又聊到西岭省的教育。
  西岭省是个教育大省,在安西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但同时也是穷省,北部的黄土高原经济落后,教育条件极其差。
  于是,吴天明就说道自己一个朋友,叫夏红军,燕师大刚刚毕业,自愿到省里最贫困的定西县农村教书一年。
  “对了,我们西影厂刚拍那部很火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就是根据他写的同名小说改编。”吴天明最后说道。
  刘建文听了很好奇,后来专门查了夏红军的资料,一查吓一跳,
  这个夏红军竟然就是那个文坛上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诗人!他两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今年在热映!
  这样一个年轻人为什么要到这样贫困的山村里教书?刘建文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坐车直接赶往定西县。
  他没有惊动当地的政府部门,而是搭了一辆驴车直奔前沟村小学,这是这路程实在有点远啊。
  又过了快一个小时,驴车终于上了山梁,刘建文听到半山凹的窑洞里传来郎朗的读书声,就感谢了赶驴的老头,自己步行向学校走去。
  进了学校里的院子,刘建文没有惊动上课的人,而是仔细打量起来。学校条件很简陋,就七八口窑洞,设施到也很齐全,每个窑洞门口都挂着一个牌子: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器材室。。。。。
  刘建文好奇趴到图书室窗口看了看,不禁大吃一惊,里面摆着七八个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类书籍。刘建文粗略估了一下,估计有上千本!
  这比一所普通的乡村初中藏书还要多!
  刘建文明白过来,这么多的书是不可能公家出钱买,很可能是这个年轻人自己掏腰包买的!
  刘建文的目光变得敬佩起来。
  就在这时候,一个年轻人从窑洞里出来,向他走了过来。


第354章 我和我的祖国
  刘建文见过这张脸,是在报纸上刊登过。86年底在成都《星星》杂志社举办的诗歌节上,还有就是去年全国作协举行的“全国文学奖”颁奖晚会上。
  和报纸上相比,现实中的他有点黑,没有报纸上那么神采飞扬,但显得更加成熟。
  “你就是夏红军老师吧?我叫刘建文,《人民日报》西岭站记者。”刘建文伸出了右手,主动自我介绍。
  夏红军有点讶然,他没想到记者会找到这穷山沟里。他来后沟村小学一年多了,别说记者,连县上的干部也没见来过。
  刘建文又掏出记者证,夏红军看了确认无疑,就笑着招呼他去窑洞坐坐。
  “夏老师,我想采访你,不影响你上课吧?”刘建文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夏红军笑着说下节课是音乐课,他可以让学生帮他上,于是他叫了一声,一个女生从教室里跑了出来,夏红军对她说了几句,女孩点点头就走了。
  “她会上音乐课?”刘建文有些怀疑看着女生瘦瘦的背影。
  “她叫刘巧玲,嗓音非常好,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叫她学乐理知识,掌握的还不错,所以帮我顶替一节课没问题。”夏红军笑着解释道。
  刘建文听了点点头没再说啥,看了看周围环境说不如就在院子里,夏红军答应了。
  端了两个板凳,夏红军又泡了一杯茶给刘建文。对方接过轻轻喝了一口:“茶叶不错嘛,西湖龙井?”
  “不是。”夏红军摇摇头:“我从老家带来的茶叶。”
  “你老家在哪里?”
  “汉湖。”
  “呵。。。。。。西岭南边,那可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我采访去过。”刘建文笑着说起当年的经历,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这是刘建文作为记者采访一个小技巧,和被采访者拉拉家常,让对方放松,更有利于采访顺利进行。
  当他刚准备切入正题的时候,突然听到窑洞教室里传来一个悠扬的女声: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
  。。。。。。
  歌声悠扬动听,情真意切。
  果然是天籁之音!
  “怎么样,这你女孩唱的不错吧?”夏红军注意到了刘建文的神色笑着说道。
  “真不错!好好培养,长大了能成为一名歌唱家。”刘建文附和道。
  “是啊,其实像刘巧玲这样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很多。”夏红军又兴致勃勃说起了刘宝的事情,刘建文很耐心听着。
  “可惜,这里穷,好多学生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太可惜了。”夏红军说到这里长叹一口气。
  “这就是你不远千里来到这地方志愿教书的原因?”刘建文很快将谈话引导自己的采访目的上来。
  “也不全是。”夏红军笑道:“这里还有个故事,想听吗?”
  “请讲。”
  于是夏红军就把自己写那本科幻小说《乡村教师》后,收到刘宝的来信,简略知道了这个叫后沟村小学发生的事情,后来偶然的机会来到这里实习,最后因为杨为民的事情,决定留下来再教一年。
  “刘记者,我知道要来采访我什么,其实我不值得采访,毕竟我才在这呆一年。你应该采访的是像杨为民这样的乡村教师,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奉献给了乡村教育,是他们撑起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
  刘建文听了点点头很是认同。
  因为,他也曾经作为一名知青上山下乡来到农村,当过几年的乡村教师!
  “还有,咱们国家农村教育基础太薄弱,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全社会帮助。”夏红军想了想又补充道。
  “这个我赞同,今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已经发起一项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公益事业,名字叫“希望工程,听说说你写的那篇《乡村教师》广为流传,在这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刘建文笑着解释。
  呵?
  还真有作用?
  不过夏红军知道,今年年初国家成立的“希望工程”好像要比历史上提前一段时间。
  听到刘建文提到希望工程,夏红军突然想起什么,说了一声你等下立刻跑回窑洞,没过几分钟拿了一本相册走了出来,翻开一页指着里面一张照片说道:“刘记者,我觉得希望工程应该有个形象设计,你看这张照片怎么样?”
  刘建文仔细看了看,只见一个穿着破旧棉袄的女生,手握铅笔头、还有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仿佛说着四个字“我要上学”。
  是班长吴春的照片。
  “这照片不错!一定会吸引人!”职业的敏锐马上让刘建明意识道什么。
  夏红军听了很高兴,赶忙把吴春叫出来让她接受采访。吴春有些懵懵懂懂,但是夏老师的话她是听的,于是刘建文问什么她就答什么。
  “吴春,你想上学吗?”刘建明最后问道。
  “想。。。。。。”吴春毫不犹豫大声回答:“我还想让夏老师这样的大学生教我们,因为他懂的很多!”
  这说了句实话,别说夏红军前世的经历,就凭燕师大的学生,他的学识、教育理念也是一般中师生无法比拟的。
  吴春高高兴兴走了,刘建文把注意力集中在夏红军身上,非要让他说说来这里教书的感受,如何克服这里艰苦生活条件。
  “这多亏了我的女朋友——就是和我一块来的,也是我高中大学同学。”夏红军笑了起来:“如果不是她,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熬过这个冬天。”
  夏红军就把陈招娣的事情说了一遍,如何勤快、如何能干,如何会照顾人,夸得那简直就是一朵花。
  刘建文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
  小两口很恩爱啊。
  但这没法上报纸。如果是《知音》这样的杂志来采访,这绝对是好素材。
  可我是要刊登在《人民日报》,这境界不够高啊。
  就在刘建文有些一筹莫展的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骑着自行车的青年摇摇晃晃下了梁,直奔学校,加重自行车后面挎着两个绿色大邮包。
  是乡村邮递员。


第355章 来自美国和香江的两封信
  “夏老师,你的信!”邮递员从口袋里拿出两封信。
  夏红军赶紧接过来又笑着招呼邮递员歇息下喝口水,对方拒绝说还有好几个村没跑。
  邮递员的身影消失在山梁上,夏红军这才拿起两封信,脸上突然露出惊讶的表情,撕开后,随手把信封放在乒乓案上,仔细看着。
  刘建文在边上坐着,瞥了一眼放在乒乓案上的信封愣住了:一封是英文写的,另一封是繁体字!
  他感到好奇,拿过来仔细看了看:英文信封的落款地址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而繁体字是来自香江中文大学!
  都是大学来的信?
  难道?
  刘建文联想到夏红军刚毕业不久,马上想到一个可能,笑着说:“夏老师,是不是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我要恭喜你了。”
  “不是。”没想到夏红军摇摇头。
  “是这两所学校邀请我去他们大学讲课。”
  什么?!
  刘建文彻底惊呆了。
  夏红军想了想,还是把两封信递给刘建文,对方急切拿过来仔细看着。
  是真的!
  哥伦比亚大学大学以校长的名义邀请夏红军来美国,讲座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特别是《诗经》,而香江中文大学则是邀请他来讲座现代诗歌!
  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夏红军也有些纳闷。
  哥大邀请自己去讲《诗经》,估计是自己那本英译《诗经精选》作用,看来在美国影响还不错,从这个角度还能勉强说过去,不过怎么知道自己就在大西北荒凉的山村里?
  香江中文大学更是莫名其妙,自己从未和他们联系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