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仕途红人-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碰到了几个贵人、抓住了几个机会,终于彻底改变了命运。

    他现在坐在这里,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警醒,有时候,人很容易迷失自己、也很忘记以前的种种困苦,从而贪图享乐、违法乱纪,从而又会回到原点。

    这位年轻人名叫夏言,从学校毕业混迹社会后,在东华市开始了长达几年的寄居生活,先后住进城中村南城根、“三无小区”罗玉小区、三楼教室、城中村蟠松。

    说着说着,他打开手机里的一个文档,说是他把在城中村的日子写了一本叫《蟠松村:一个城中村的背影》的网络书。

    张峰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

    夏言说道,在这个世上,还有无数个我,经历过无数次的漂泊和寄居,曾在黄昏看到万家灯火时黯然伤神,曾像无根漂萍一般在天地间晃悠,曾梦想有一所属于自己安身立命的房子。毕竟这世上,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他选择住在蟠松村,是因为这里离单位近,上班方便,也因为这里民房较多,租房容易。

    他已经结婚两年,妻子在东华市的一个县城当代课老师,希望有一天能考进编制。

    两地分居的现状,让夏言选择二个星期去一趟妻子的地方,循环往复,日子是以周为单位计算的。

    这是辛酸的事情,张峰不便多问,夏言后来便说起房东的情况,老太太一家三口人。老太太,老伴,儿子。

    老伴常年瘫痪,也不知什么病所致。每天临近中午,老太太和儿子将老头从卧室抬出来,摆到沙发上,摁开电视。

    电视能演半天,老头也不知能否听清,只是呆呆地看着,嘴半张,偶尔“咿咿呀呀”两句,也不知说的什么。

    嘴里总是流哈喇子,扯了半尺长,老太太忙毕,进屋,拾起旧毛巾,把哈喇子一擦,叹一口气。

    想必老头前些年是可以走动的,因为厕所里安着铁扶手,蹲坑子起来时,可以抓着使劲,只是后来,用不上了。

    老头看了半天电视,儿子在家,便又和老太太一起抬进卧室。儿子不在,老太太一人是无能为力的。只得等,有时,等不住,老太太站院子里喊房客前去帮忙。

    儿子据说在一家单位上班。但夏言说他一天很清闲,每天早上睡到9点,洗刷完毕,才消消停停出门,有时干脆不去,在院子捣鼓花草。有时候,早上出了门,连续几天不着家,也不知干什么去了。

    快40岁的人,说是结过婚,离了,一直没找下家。想必这样的人,没有房贷,有私家车,坐等拆迁,又有正式工作,人也长得不赖,身边的女人是不会缺的。

    就在这个时候,据说是房东的儿子回来了,看着张峰等人在院子里吃晚饭,愣了一下,但马上明白过来,应该是新的房客。

    王通出于礼貌,站起来与他打了一声招呼,不过,这个男人却是冷淡回应,

    夏言倒是解释了理由。

 第686章已经难以融入

    夏言解释道,人家是房东,我们是房客。人家自觉高人一等,是看不起我们这些租客的,眉目间、言辞里,也多是不屑和一种管理者的感觉。

    张峰看了看王通,温和地笑了笑,王通当然不会再说什么。

    夏言说老太太还有一个大儿子,住楼房,算是另外一家人了。平日里也不见得来,孙子也很少来。

    只是有一次孙子报名读书,大儿子托小儿子找人花钱往好学校报。最后,花了几万元,找了市里的人,结果没办成。临近开学,一家三口,焦急万分,来老太太家,商量对策。

    老太太还有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其中一个逢年过节回来,住一段时间,洗衣做饭,倒是孝敬。

    老太太已经有70多岁。中等个、慈眉善目、满头白发、常年穿藏蓝色外套,衣服虽然有些旧了,但也洗得干净。

    夏言说老太太以前是厂里的会计,退休前,刚好企业改制,也算下岗了。老太太能写一手好字,想必跟当会计有关。

    张峰发现在水房门上、厕所门上,老太太都写了数行粉笔字,字迹工整,提醒房客,节约用水,接水后随手关门,不可在水房淘洗拖把、倒残渣剩饭等,也提醒大家上完厕所一定要舀水冲,桶里没水可到水房去接,晚上上完厕所,切记关灯,不可随地吐痰撒尿等等。

    夏言说老太太对房客是要挑选的,上班的人要,学生要,打工的要,带孩子上学的一般不要,嫌太吵,面目不周正的不要,怕行为不端偷鸡摸狗。

    张峰和王通、陈生互相看了看,觉得自己应该都是面善的人,能让老太太同意住在这里。

    吃喝半小时后,院子突然来了很多年轻人,张峰看了看,应该都是附近那所大学的学生。

    夏言解释道,他们一下子租了六七间房,就连一楼平时不太住人的房子,也租给了他们。这些学生,是给一所民办大学招生。

    已经临近高考,据说有两个胖子,给他们介绍招生经验,以及如何和考生及家长联络,他们的一套说辞,全写在纸上,大多照本宣科,偶尔也吹得天花乱坠,当然,之所以如此卖力,主要是招一个生,有提成。

    有一段时间,夏言说整个院子都深陷进聒噪的泥潭里。老太太想必也是满心烦躁的,但她得忍着,毕竟六七间房一次性租出去,每月有好几千元的房租,也不是个小数。

    要是换别人,在屋子里大声说话唱歌,老太太便站院子喊着名字,提醒声音小点,反正也是不怕得罪一半个人的。

    很多时候,老太太是孤寂的。老伴说不了话。虽有一院子的声音,不搭理,一句便都跟她不搭边。

    即便儿子来了,也很多时候都在和她吵架拌嘴。儿子是个厉害角色,老太太没说几句,儿子就如吃了枪药,语气生硬,把老太太怼了回去。老太太想还嘴,儿子又旧事重提了。

    大概还是好多年前的事。从儿子的言语间,隐约得知,老太太外面有了相好,常抽身去见,老头估计那时已行动不便了。

    老太太一走,把老头留在屋里,吃喝拉撒,一派狼藉。儿子回家,发现老太太不在,老头无人照看,就很胀气,心里也生了芥蒂。

    后来,不知风声如何走漏,怎么知道了老太太外面的事,便时常与老太太作对,也不让出门,成了一条拦路虎。最后的事,是老太太收了心,还是相好不在人世了,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老太太便成天待在家里,守着老头。有一次出门买菜,被过路的摩托撞了,从此,落下个腿疼的病,好些年了。

    只要儿子提起这事,老太太便不再言语,即便有理的事,也败在了下风,只好低下头,默默地擀着手里的面条。

    吃喝结束,王通和陈生帮助收拾后,张峰忽然发现洗澡、洗漱都是问题,这里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再看房间里的床来不及清洗了,自己可以容忍其它地方的脏乱差,就是不能接受睡的地方不干净。

    于是,张峰和王通、陈生还是回到东华城里居住。

    第二天是星期六,张峰不必上班,当然,象他这样的人,不可能是有真正双休的,只是这一天,张峰和王通、陈生继续来到蟠松村。

    走进昨天租住的小院,张峰发现老太太坐在廊檐下,脚前放着竹箩,竹箩里,码着一捆韭菜,烂叶子摘掉,堆在地上。

    台阶前的花,兀自开着,红的红,黄的黄。老太太一手扶着膝盖,一手捏着一股韭菜。

    此时天空是蓝的、远处的山是绿的,风把屋顶的床单,吹皱了。

    老头子在屋里,靠在沙发上,一尊雕塑一般,电视里,音乐频道,每天重复着那个蒙古女歌手的那几首烂熟到让人反胃的歌。

    从农村到城中村,乡情寡淡了,如折断的藕,但毕竟还连着几根丝。大概是村里有人过世了,在这个时候,有人前来报丧,喊叫着阿姨,进到院子里,说谁 的父亲过世了,孝子让我请你哩。

    老太太忙着找烟,嘴里说道,前些日子我还看在门口晒太阳,好好的,手里端着满满一碗饭,我还笑着说你饭量扎实啊,咋说过世就过世了?

    来的人回应道,主要是癌,查出来就晚期了。

    老太太应和着,把打火机递给来人,说道我先把面条擀好,中午过去烧个纸,来人应允着走了。

    此时,老太太瞅着老头,老头木在沙发上,不知世事。

    这一天是星期六,许多房客没有上班,这些房客,或说话;或拌嘴;或炒着菜,锅铲碰撞的声音,易碎,单薄;或蹲在过道里,挠着头发,看白花花的头皮屑,大雪一般,落满膝盖;或卷着被子,窝在床上,刷着手机,看别人的欢喜。他们不知道几个人要走了,他们没必要也不会关心什么人要走了。

    张峰之所以再来一趟,主要是想让陈生跟房东老太太说一声,不再这里租房了。

    张峰本想在城中村体验一二天生活的,却发现在有些方面根本已经不能融入。

    不过,虽然张峰不在这里租住了,但是让他已经发现了一些不好的拆迁苗头。

 第687章何成的心思

    虽然张峰觉得自己已经无法融入城中村,没有必要在这里租住了,但是让他已经发现了一些不好的拆迁苗头。

    主要是建设东华新城的方案确定后,张峰就责令东华市相关部门公布了拆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开始冻结任何形式的新建、拆建。

    同时,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已经开始实施边审批边拆迁的建设策略。

    按照惯例,要完成一个区域的拆迁前期任务,需要二三个月的时间,二三个月后,建设东华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早就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

    消息刚一公布,蟠松村里的人就开始躁动不安——躁动的是年轻人,对他们来说,拆迁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不安的是老年人,他们本来就少有儿女陪伴,这一拆,不但代表着邻里之间要分开,也意味着要分家了,他们不再是一家之主了。

    拆迁组的工作人员鼓励老人们要支持拆迁,说拆迁面积有多少赔多少,不够30平的就按照30平赔偿,只有多的没有少的。

    又说新建的安置房就跟现在的村子隔着一条街,楼盘还分一期、二期、三期,同村的人也能住在一个小区,平房换楼房、绝对安逸。

    拆迁人员一般经过相关培训,说话还是很有鼓动性的。在拆迁组工作人员的安抚和儿女们的鼓动之下,那些不同意拆迁的老人们,最后也纷纷表示了赞成。

    张峰和王通、陈生来到城中村体验生活,主要是想了解城中村最基层民众的生活,让他在以后不要忘本。

    无论如何,自己的生活比这些基层民众要好的多,告诫自己不必过于贪权。

    当然,他也想多知道一些听汇报时了解不到的东西,希望为基层民众多做一些实事和好事。

    当然,对于为了应对拆迁中产生的种种策略,张峰是无法了解到,熟悉的人都不愿意告诉,何况是陌生人。

    王通此时告诉张峰:“张书记,我有个亲戚就居住在蟠松村,原先有些走动,现在他还不知道我又回到了东华市委办公厅工作,我可以向他打听一下拆迁的具体情况。”

    张峰一直庆幸自己重新启用王通的做法是做对了,他比方解要成熟的多,如果不是忌讳,张峰甚至愿意重新让王通当自己的专职秘书。

    王通的这个亲戚名叫何浩东,他的何成何成年轻时就去了外地做生意,虽背井离乡,但也时刻惦记家里的消息。

    建设东华新城的消息,何成第一时间就知道了,但没想到拆迁的准备工作会来得这么快。

    接到村里的通知时,何成的心里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他所理解的拆迁和明面上的宣传一样,从农村搬到城里,老房换新房。

    有一天,何成的好友陈道临在电话里面调侃:“三哥在外面忙着挣钱,都不回来运作一下?”

    何成觉得能运作什么,又有什么好运作的?不如等到真正拆迁时回去进行签字确认。

    不过,当自己的亲哥把测算结果告诉何成的时候,何成在外面呆不住了,立即回到村里。

    何成问起这件事情,亲哥却打起了太极,不给他透露任何一点实质性的消息,“你少在这边,很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办”。

    拆迁里面的道道烂在肚子里面就好了,哪能给别人说?也没见过谁占了便宜还到处进行宣扬。

    他最终给了何成一个测量人员的电话,那人姓郑,在测量队里有实权,是同村的人。

    何成打电话把郑师傅约出来吃饭,他倒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