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三届的牛人啊!
“春来同志,你好,早就听说了你的大名很多次了,果然是闻名不如见面。”谭建中一脸笑容,对着刘春来伸出了手。
可刘春来从他笑容里看到的是虚假。
伸手不打笑脸人,刘春来握着他的手,摇了几下就收回来了。
“走吧,我请客。”谭林看着刘春来,很诚恳地说道,“当初你卖给我家的那套家具,可是让不少人都羡慕呢。”
别人羡慕?
或许有。
刘春来却能听出来,谭林暗示自己,当初买了这套家具后,给刘春来介绍了不少客户。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不过,谭林这人不错,加上又跟贺炎钧关系好,也得接待不是。
“哪能让你破费呢。正好,我们这里一会儿就要吃饭了。谭教授,咱们屋里聊吧。”
谭林这人真心不错。
他爱人吴雪花对人也热心。
当初送家具上门,人家可是没有任何瞧不起人,给煮了很大一锑锅稀饭凉着,还给弄了菜。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可是很难得下一次馆子呢……”谭林有些犹豫了。
谭建忠也不吭声。
“谭教授,咱们也是便饭,当初我们送家具上门……”刘春来说得很诚恳。
听到这话,谭林倒也不再客气。
后面有机会再请就是了。
现在他来的主要目的,可不是为了吃饭。
“让赵天明出去买点猪头肉跟其他的卤菜。”刘春来偷偷吩咐刘志强。
不用刘春来吩咐,刘志强也会安排的。
当初在谭林家里吃饭,也有他。
“我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听说你是贺炎钧的乘龙快婿?”谭林坐下后,一开口,就让刘春来差点把口里刚喝的水给喷出来。
他急忙解释:“我这还单着呢,贺黎霜这才高三……”
“哦~”谭林一脸八卦。
教授啊。
在意一下形象,行不?
奈何,刘春来没法说。
就等着谭林进入主题。
奈何,谭林根本就不提正事。
刘春来只能自己主动开口:“谭教授,之前贺叔说,他跟你是同学,都是学经济学的?”
“他说了?”谭林有些意外,“他给你说啥了?”
“说啥?”刘春来有些蒙。
这话怎么回答。
总不能说,贺炎钧认可自己当他女婿吧?
“关于经济发展这块,他之前连着发了几篇论文,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跟三种产业关系等的文章,观点很新颖……”
谭林说这话的时候,一直盯着刘春来。
“是吗?这个真不知道啊。平时我连报纸都很少看……”刘春来言不由衷地说到。
每天早上锻炼结束,吃早饭之前,他都在研究报纸。
甚至连中缝的各种广告啥的,都反复去看。
大队里都没有一台电视机。
天天晚上看新闻联播?
那根本不现实。
唯独报纸。
虽然上面的信息有着滞后性,可这年头的发展节奏也很慢。
谭林看着他,根本就不相信,“我很好奇,你对经济发展那么有见解,肯定知道大城市的各种配套远比小地方更好,为什么放弃山城的机会,转而把一切都留在农村。”
刘春来看着谭林,好像他很了解自己?
或是来做说客,让自己拿了长丰厂?
他没有吭声。
“之前老贺离开前,来了一趟山城,我们聊了一晚上,他对你赞不绝口,尤其是你说的一些观点……”
刘春来了然。
感情,贺炎钧也是一个好面子的人。
这八字都没有一撇,就把自己当女婿给老同学显摆?
要不得啊。
“谭教授,我原本只是为了完成我爹没有完成的脱贫工作,结果一不留神,就成了大队长……作为大队长呢,好处得不到啥,除了称呼,能说点官话,可问题是,手下的社员吃不饱,穿不暖,没法成家……”刘春来叹了一口气,“我们那地方,或许你不知道,人多地少,十年没有新媳妇儿嫁进来,一个大队,三百多个光棍……”
听着刘春来的讲述,谭林微微张开的嘴,越张越大。
一个大队两千多人!
平均一个人没有一亩田!
两千多人,三百多光棍……
“这跟你拒绝承包或是入股长丰有关系?也没有影响你们目前的产业啊。”
一直没有吭声的谭建中说话了。
“入股长丰,我能得到什么好处?我们大队的社员能得到什么实惠?固定资产价值不到五百万,四百万只能得到40%的股份,是我傻呢还是这四百万不是钱?或是长丰的潜力大到溢价几倍的程度?”刘春来没好气地问道。
“长丰的固定资产,根本不止五百万……拥有完整的生产线、技术、经验丰富的工人队伍等,这些不是都得算入成本?你们跟轻工局谈,轻工局以收音机生产线跟技术人员入股彩电厂呢。”谭建中不满地说道。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
谭林在一边只是看着,也不吭声。
刘春来只是看了一眼谭建中,懒得跟这种人说话。
要是聪明人,根本就说不出来这样的话。
看着刘春来的神态,谭林心中顿觉不妙。
本来不打算开口,这会儿谭林不得不说话了,“其实我们就是好奇,想要知道这原因。毕竟,目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你好像对很多事情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未卜先知?
刘春来看着谭林,心想,难道自己又要冒充神棍?
“我春来爷爷会算,自然晓得。”刘千山在旁边一脸得意地说道。
这些人不懂,春来爷爷那可是算得特别准。
准到刚认识的人,都不得不服。
“闭嘴!”刘春来恨不得一锭子(拳头)打死这狗曰的。
人家一个教授,会相信自己用来忽悠没有读过啥书的人的东西么?
自己本来就是随口胡掐的。
“你还会算命,懂风水?”谭林倒是有些意外。
“不会!”刘春来坚决否认。
会也不会,不会更不会。
见谭林饶有兴趣地盯着自己,刘春来直接拉回了话题,“谭教授,咱们还是回到正题上吧。其实,我们搞这些产业,只是为了解决我们大队人多地少的问题,服装厂,以女工为主,周围女人多了,咱们大队的光棍娶媳妇儿也就容易;至于其他厂,则是为了解决劳动力闲置问题……”
第506章 刘神棍再预言:苏联十年内必消失
理由无懈可击。
谭林看着刘春来,这回答让他一时间没法反驳。
人家搞厂,是为了转移劳动力,为了吸引周围的单身女孩到他们厂里上班,给自己辖区内的单身男性创造机会,可以有机会结婚。
“承包长丰厂,同样也可以转移劳动力啊。你们承包了,招工可以给你们留一些名额……”谭建中心中鄙视刘春来,他根本就不相信刘春来说的。
“我们自己办厂不好?长丰能搬到我们大队么?即使能,我们已经有了一座纺织厂,为什么还要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呢?”
刘春来丝毫不客气。
谭林见刘春来的态度越来越差,也知道原因。
谭建中上了大学,人自然傲气。
特别是听了刘春来连续六年复习都没考上大学,再加上贺炎钧当着他的面夸奖刘春来,这让谭建中自然不服气。
“建中同志,春来同志说的有道理,任何企业,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春来他们大队人多地少,虽然说可以到别的地方工厂上班,可这哪有在自己家附近上班?特别是有些上有老下有小的……”
有了谭林这话,谭建中自然没法再说啥了。
“春来同志,你对企业承包怎么看?”谭林也没法再去扯其他,直接进入主题了。
刘春来很意外,没想到谭林居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企业承包!
这是目前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已经展开的试点工作。
山城这边,刘春来承包红杉制衣厂、长丰纺织厂的麻纺车间,都是属于山城这方面的试点。
作为全国轻工业排名前几位的城市,山城不景气的厂子,很多。
对方是研究这块的?
既然对方是学经济学的,又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现在在大学里面做教授,自然会有不少的研究课题。
各地政府的决策,都需要有理论研究。
要不然,不会问这个。
刘春来琢磨了一下,在这事情上倒也没有必要隐瞒。
组织了一番语言后,才开口:“各地政府把一些不景气的企业承包出来,是为了让有能力的人上,救活这些厂子,保证厂里的干部职工收入,甚至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
刘春来知道,在九十年代,更多的国营企业不景气,承包制的范围扩大很多。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厂子里面,都是管理干部们承包,最终这些人就把属于国家的资产通过各种办法变成私人的。
既然谭林是研究这个课题的,那就提前告诉他。
“国有资产流失?厂子承包出去的是经营权跟管理权,资产等都是国家的啊……”谭林皱起了眉头。
刘春来没有详细说,他却也能明白里面的问题所在。
“比如,长丰厂的麻纺车间,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业务,承包过程中,又必须交承包费,在交不上的时候,怎么办?”
谭林的脸上,变得严肃起来。
谭建中想要说什么,看着谭林的严肃,最终没说。
“这么说来,工厂承包这块,跟农村的土地承包,有很大的区别?”
“完全不同。农村里,除了土地,集体并没有多少资产,就连生产工具,也并不是很多。以前集体生产时候的各种根据,都是按照大队甚至生产队,分给各户的。”刘春来摇头。
谭林不可能不知道这中间的差别。
问这话,有着他的目的。
刘春来自然也知道,所以依然回答了。
当即,就把当初包产到户时候大队如何分各种集体资产的事情都介绍了一遍。
刘春来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可他爹当初一手主导了这些事情。
他自然清楚。
“七八户分一头牛,一家也就分一把镰刀一把锄头?就没有别的生产工具?”谭林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刘春来,“其他地方,也没有这样穷啊。”
他同样在农村待过。
其他地方,也不至于七八户人家才分一头耕牛。
没有机械的时候,水田、土,如果用人力挖,效率自然低,这就需要耕牛。
往往一头跟牛配一架犁头跟一架耙……
“穷啊,我们那地方就是这样,七八户分一头耕牛还算好的,最穷的生产队,一个生产队也就三两头耕牛……”刘春来叹了一口气。
这些事情,记忆中都是非常清晰的。
老四以前没上高中时候,在公社的学校读初中,哪怕是住校,因为老娘每天地里的庄稼都伺候不过来,在轮到刘春来家里喂牛的时候,老四还得在要么是早上早自习结束,要么就是晚上上晚自习之前,还得回家割一背草。
刘春来跟老四不对付,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哪怕刘春来在家里,都不可能去放牛割草的……
“谭教授,其实国家提出承包,是非常好的事情。以前所有的工厂,都是国家给订单,按照计划生产,不管质量如何,反正都是旱涝保收……在改革开放后,国家要跟世界接轨,这就必须让国内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变。很多厂,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以前因为有政府兜底,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有质量问题,依然得买单,这并不符合市场竞争……”
“你了解市场化?”谭林有些意外。
从改革开放开始,国家就提出,国内经济要向着市场化转型。
可什么是市场化?
很多人都不清楚。
包括他这个专门教大学经济学的教授,对于市场化,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见刘春来不吭声,谭林苦笑着说道:“当年我们学这个的时候,经济学还没有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何况,在我们学习之后,国家都是按照计划经济来的……也就是因为有国家的计划,所以我们国家才能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发展到现在的初步完成工业化。”
“谭教授,当初你们学习的经济学,教材是来自苏联吧?”刘春来转而问谭林。
“嗯?”谭林不解。
这跟苏联有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国家体制的问题,西方国家自然不会向中国输入技术。
从“一五”计划开始,都是从苏联引进各种技术,逐步建成了工业基础,初步完成工业化。
谭林他们上大学的时候,正是国家超额完成“一五计划”,进一步开始“二五计划”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