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李竹确实不想要孩子,因为目前杨再新的工作那么忙,家里不能帮手,一旦有孩子后,所有的事务都会压在她身上,可不想过这样的奴隶式的生活。
“先声明,孩子的事情免谈。”李竹冷冷地说,“不要说有老人们帮手,我可不希望他们住进来。这房子是我买的,想清静住几年。”
不看杨再新的脸色,李竹对杨再新产生失望之后,在家里说话基本就是这个调调。开店做生意,收入并不太好,做南杂小店,客源也就那么些,养活自己没问题赚大钱是没希望。
“吃饭吧。”杨再新对李竹的反应也是在预料之中,这样的老婆相处确实难,但他没想要分开。家里对他的希望比较大,杨再新不想让家里失望。不过,如果李竹执意要做什么其他选择,杨再新也不至于死缠烂打不放手。
对于要不要小孩,杨再新这边老人家也问过几次,杨再新都以自己忙为籍口搪塞过去。家里人甚至问过他,是不是两人之间谁都身体有问题,杨再新只能苦笑。
李竹的态度他曾尝试过要说服她,但结果引来的是李竹一连的责问与不满,两人如今都明白,如果讨论这个事情,必然又是一场吵架。
吃饭过程中李竹还在警惕着,偶尔看杨再新,想察言观色。吃好饭,杨再新收拾妥当,李竹则在追剧,仿佛忘记之前杨再新说的话,也是在回避彼此的冲突。
“李竹,有件事情真的要同你说一说。”
“有事就说啊,又没有人堵住你的嘴。”李竹眼盯着剧,不打算跟杨再新好好沟通。
叹一声,杨再新说,“李竹,这段时间县的人事有很大变化,你听说吗。”
“变不变跟我有什么事?又没人到我店里来拿货。”李竹没好气地说,“难不成人事变化,你还升官啦。”
“章童俊县长去省里参加学习,很可能不回县里来了。调走了。”杨再新不知该如何表述县里的变化,有些事情本来就说不清,只有体制里的人才有深切的体会。
“什么意思?”李竹知道杨再新是章童俊的秘书,他调走后,杨再新会有什么变化,她不能猜想。
“章县去省城参加学习有三个月,之后,很可能不回县里,去市里或其他县功镇。我从几天前就不再是县长秘书,对了,办对我的工作也做了重新调整,从明天起,到包寨镇双沟村去扶贫,时间不定多久。”
“怎么这样?你得罪人了吗?这不是欺负人吗,杨再新,你平时不是说自己多狠吗,找领导讨说法去。敢不敢!”李竹转身对着杨再新,一副要拼命的样子。
杨再新在县办,虽说不给李竹带来直接的利益与好处,但开店子也没有谁来找她的麻烦。在手续、缴税等这些问题上,还是有不少便利的。有时候,将一些东西摆在门店外,城管的人见了也装着不见,但周围其他门店就不同,这些事虽小,但李竹还是感受到那种区别。
杨再新苦笑一下,摇摇头,不知如何给李竹解释,见她反应大又不好不说,“到县里去闹那是不可能的,领导已经决定,是不会改变的。再说,总要一个人去,不是我就是其他人。”
“谁去不去我不管,你跟领导反映、说困难,换一个人去驻村不就行了。”李竹不满杨再新这态度。
“已经不能改了,我明天就会去双沟村,驻村。”杨再新试着告诉李竹面对的情况,“章童俊县长走后,县里领导会改变,也会另选人做秘书,这是必然的。就像之前我上来,其他的人就让开一样。到村里驻村,县里要求很严,每个月至少要在村里住二十八天,到村里上下午打卡,驻村会有记载,有专门的人员抽查”
“什么意思?在村里安家了是吧。好啊,你自己去村里,我不用你管。”李竹白一眼,冷冰冰地说。t;!t;
第14章 杨再新进村
入村里的公路在距双沟村十公里外的分岔就是砂石毛路,运输车勉强可通行,小车之类的可通到村前几里外,摩托车倒是可以进村。
至少,山路弯曲、险陡,路面也坑坑洼洼,没有一定的车技,很难安全行走的。杨再新以前到双沟村,都是小车在山脚下停,然后陪着领导爬坡。既可走山路坡坎子,也可沿新修的砂石路走。
这一次来双沟村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说好听是到村里来扶贫驻村,实际上是被明华等人发配到这最偏远的角落。对这,杨再新并不太在意。
昨晚,李竹在家的表现和态度,让他对自己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也是有预感和心理准备。只要自己三个月后不能回县城,李竹很可能会提出分开各自生活。这是早就有这样迹象的,不难接受。或许,当初自己选择与李竹组建家庭,也是因为家里父母念叨多了,才做出的选择。
如果说和李竹之间有多深感情,确实并不存在,两人一起过日子,最主要的是过日子。如今,又有多少婚姻是真正有感情,是彼此深爱?
之前每次来双沟村都是有车、有人陪着过来,这一次,自己搭乘包寨镇的客车到镇上,然后,只能步行。镇上也有车可送到双沟村山脚下,杨再新觉得今天没必要,时间不急,走一走,熟悉熟悉这里,也可以看到更多的平时没看到的东西。
驻村干部必须住在村部,生活上的器具村里有提供,这是三年前全县扶贫工作会议上发放的。当时,杨再新还是一个教师,听说过这件事,也跟同事议论过。随即,到章童俊身边做秘书,听到更多的人谈论过这措施。对扶贫干部而言,提供一些日用器具总比自己带去要好,另外,如果常年住在村里某一村干家或农户家里,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沿简易公路走,到山脚前,离村里实际上还有六七里路。绕公路走还有五六公里,走山路则要近一些,但山坡的路陡峭难行。杨再新这些年跟在章童俊身边,对身体的锻炼比较少,体质确实偏弱,但离开县城是他就决定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在村里锻炼,将体质恢复到良好状态。
好的体质才能更好应对接下来在自己身上的变局。
爬山,不足一百米距离,汗水再次湿透。从镇上带来的水已经喝完,汗如雨下,虽然山路两边是树林,不过这些都是杂木,没有多少经济价值。路上偶尔有些阴凉处,坐下歇息,看稍远处的山脉。
也在想,像双沟村这样的村子要扶贫,到底走哪条路才能真正做到脱贫?
山村贫困的主要因素不外乎这些: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因病贫困,家有伤残人,缺土地、缺项目等就显得高端一些了。综合起来,各家贫困的因素千千万,结果却是一样:穷困。
当然,也有极稀少的贫困者,是因为自己懒惰,不肯下力气去做事。这样的奇葩,杨再新之前听过一些例子,乡镇干部和县里一些干部也都说过。
双沟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资源上也没有独特的优势。农业种植上,相对县里其他村寨,双沟村并不落后。但可耕种的农田偏少,人均稻田面积偏低。山地种植确实可开辟一些,但目前村里主要劳力都外出务工,一些山地和较远的耕田都荒废了。
不仅是双沟村扶贫工作难以深入,难以找到实在的办法,县里其他乡镇、村组的扶贫工作,大多也是这种情况,工作走程序,效果听天命。上级查资料,纪律查打卡。至于能不能将村里的困难真正解决,有时候真不是改变们能够做到的。
当然,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国家很多政策的出台,还是给村里带来很多实惠。比如说土地耕力补偿,林木补偿金,养殖成一定数量后的补偿金,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对失去劳动力的给低保金等等,都能够让这些人的生活境况得到较大改变。
在农村,养老金每月103元确实非常少,但从无到有,103元能够解决油盐、水电费用,很可能还能到集市割一块肉吃。粮食这些基本口粮,可自种一些,子女亲属也能够给一些生活费,过日子没问题。
杨再新之前了解过扶贫的事情,接触过村里的人,也接触过一线做这样工作的干部,看过不少汇报材料。但他确实没有直接的感受,对扶贫这个事情的认知,也是表面化、资料化。
如今,到双沟村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有什么样的作为,他也不敢保证。
一路爬坡一路前行,快到山顶,路往半山坡绕过,随即看到双沟村。双沟村在一个峡谷,村子两侧分别是一条深深的峡沟。峡沟据说有几十公里,一直延伸到外省延伸到高原地域。
沟里是溪流,流水比较大,水流清晰见底。只是这两条溪流汇聚在村前,然后从另一条峡沟溜走,没有往包寨镇方向走,而是离开横折县到临市了。
从这山头看整个双沟村,则是一个最标准的古寨子。除了几家新修建没多少年的水泥建筑,其他都是泥砖老房子。
中午的光线足,看整个村子能够完全看清楚,这条路之前杨再新也走过,也曾从这个视角看过双沟村,但都不像现在这样感受深。
仿佛村子就是明清时代的仕女,清秀、通透、充满灵动,错杂的房屋一层层依山修筑,屋瓦青色,彼此相连。杨再新突然想,在这里租借一些老房子,稍作整装,作为隐居和体验幽居之所,会不会有人来?
如果不是路不通,这里的村寨肯定无法这样保存,这种古村落,保护好完全有必要的。至于旅游开发,双沟村的景色也非常优质。至少,将这里做一个度假村来规划,应该是不错的项目。
这个想法能不能实现,杨再新也毫无底气。下山,到村部,村部没有人。村里主干可能都回家去了,也可能是村主干们得知自己要来双沟村,都躲了?
这个可能性不是不存在,杨再新苦笑一下,只能去找人。t;!t;
第15章 村主任龙秀国
龙秀国是双沟村村主任,算是老熟人,他家在村左边溪流旁。双沟村两条溪流汇集,村里人将村左的溪流叫上河,村右的溪流叫下河。这样的叫法来源不知,杨再新之前猜测,上河的海拔稍微高一些,两河汇聚之时是上河灌注到下河中。
一座古桥跨过上河溪流,古桥传言有三百年久远,岁月的痕迹非常明显。青石片、拱形桥,桥墩是雕刻细密纹路原石,不知用什么砌合成墩。想来山溪水涨是常事,每逢暴雨,山洪暴发,总会淹没石桥,至少,这么久的岁月中,这桥一直坚固。
剧村里人介绍,六十年代、八十年代都有专家专程到双沟村来看座桥。下河那边也有桥,只是,那桥如今只留下不高的石墩,在石墩边,修建有木质的空中架桥,安全性自然没有上河这老桥牢靠。
走到古桥便,杨再新之前也细细看过这桥,但今天重新走到这桥边,心想如果这里这点开发成休闲基地,这座桥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言物,是一场绝对吸引人来看的两点。
走到溪流边,桥下是一个简易码头,村里的人在这里洗衣、洗菜之类,热天有小孩子到这里来游泳。到水边,先洗一洗身上的汗,再看古桥。朴拙的桥身给人厚实、牢靠感,有一些苔藓长在石缝,石块和桥墩都是精细雕刻过的青石。
“杨主任。”杨再新突然听到喊声,却是龙秀国从家里那边出来,见杨再新在桥下,热情地招呼。“还以为你会在镇上耽搁一些时间,正准备用摩托去接你。”
“龙主任好。”杨再新见他神态没做掩饰,心里也好受些,“从今天起,就落户双沟村了,还要麻烦龙主任多照护。”
“杨主任还跟我这个农民客套个什么劲?你是一个大才子,能力强,到我们村来是我们双沟村的福气啊。”龙秀国快步过桥,到桥下杨再新身边,“走,我们先到村部坐坐。”
两人折返,一边走龙秀国介绍村里的情况,并不谈杨再新的事情。进到村部,将村部门开着,村部客厅那摆有一些水果,显然是先有准备的。一旁的一个盆子泡着一个西瓜,自来水一直在流动,显然是将西瓜沁冷。
开了西瓜,龙秀国递给杨再新一片大的,说,“尝尝,村里自种自产的,就是不成规模,主要还是自家吃。”
也是,如果从双沟村运出西瓜到镇上或到县城,路上的开销比其他村的人大,不合算。
“谢谢。”杨再新接了瓜片,坐下,龙秀国自己也拿一片吃,瓜甜而味纯,凉透。吃了瓜,龙秀国给杨再新递一支烟,杨再新摇手回绝了,他说不抽烟的。
“杨主任,到村里来,抽烟、喝酒怕是免不了的。”龙秀国说,“杨主任,你是什么样的人横折县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