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的所有疑虑就都能解释得了。
既然青橙科技只是青橙零售线上销售的一个工具app,那么,站在萌芽集团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在乎多一个工具。
或者说平台。
“青橙零售与其跟我们打补贴大战,疯狂烧钱,倒不如干脆搭上大丛典评的顺风车,反倒是最为理性的选择。”陆建一锤定音。
这很符合萌芽的行事风格。
“可这样一来,用户很可能就会放弃青橙app,那青橙科技之前花在app上的营销费用,不都白花了吗?”段轩下意识感觉还是不太对劲。
因为太反常了。
“相比补贴大战,那一点营销支出又算的了什么?”陆建早就把相关账目算清了,“你以为青橙科技一两亿砸下去就是天大的动作,可萌芽未必这么看。”
段轩默然。
他下意识就联想到最近萌芽在手机领域的投资。
相比之下。
萌芽花在青橙科技上面的钱,那确实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说,终究还是他格局小了吗?
“那,陆总的意思是,我们要同意青橙小筑的入驻?”段轩被说服了。
“当然!”
陆建态度坚定,“商业合作本来就是利益为先,不必考虑腾达的感受。”
只要能赚钱。
那腾达就无所谓感受不感受。
面子值几个钱?
更何况说,青橙小筑真要在大丛典评上架,还指不定打的是谁的脸呢。
陆建能分析透青橙零售决策背后的商业逻辑,但架不住网友看不穿了,只会认为是青橙科技认怂了。
想必到时会很热闹吧?
不知怎么的,陆建突然就有些小期待了。
………
萌芽大厦。
大丛典评那边通过之后,裴卫平、杜青青联手赶来向张硕汇报。
可见在萌芽内部。
这件事的优先级也是很高的,并不像陆建想象的那般云淡风轻。
“张总,我还是坚持之前的观点,青橙小筑进驻大丛典评,对青橙科技会是一个重大打击。”原来裴卫平是不赞成这么做的。
只是碍于命令行事。
“两权相害取其轻,补贴大战是个无底洞,我们能在滨海城跟大丛典评打,京师呢,魔都呢?没完没了了都。”张硕也很无奈。
青橙零售+青橙科技的商业模式虽然不错,但还是有两个致命弱点。
一是不融资。
青橙科技不比霉团、大丛典评,可以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从投资人手里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用于战场消耗。
二是有底线。
正因为不融资,所以青橙科技也不会选择割用户的韭菜,恰恰相反,青橙科技本身是抱着一种使命感进场的。
又恰逢萌芽集团资金链紧张,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给青橙科技浪。
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尴尬局面。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怎么把这个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张硕定调。
“我还是之前那个观点。”
杜青青及时站了出来,让青橙小筑入驻大丛典评,本来就是她的主意,“先渡过眼前的难关再说,等到大丛典评补贴结束,再来一招釜底抽薪。”
“怎么釜底抽薪?”裴卫平问。
“很简单呐,据我打听到的消息,大丛典评这回为了在滨海城壮大声势,对商户的审核门槛极低,甚至可以说就没有门槛。”
提到这个,杜青青就很气愤。
“大丛典评设置这样的审核门槛,到时候肯定会出现很多诸如卫生不达标,甚至是吃外卖闹肚子,乃至生病啊,投诉之类的事情。
“到时候,青橙小筑只需要对外发表声明,说什么对大丛典评的审核机制感到失望,为了维护品牌信誉,决定下架之类的。”
“你牛!”
张硕不觉竖起大拇指。
这一招可真够狠的,典型的吃干抹净之后,还要踹“老东家”一脚。
裴卫平也有些汗颜。
哪里想到,之前还很单纯的杜青青,竟然变得这般腹黑了。
想了下。
裴卫平说道:“那既然这样,是不是京师的青橙小筑,也可以申请入驻霉团外卖?反正都已经放开口子了,也不在乎再多一家。”
张硕就面面相觑。
杜青青已经够腹黑了,哪成想,表面老实的裴卫平其实更腹黑。
吃一家还不满足,要一饭两吃。
第225章 青橙集团诞生记!
“釜底抽薪是不错,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张硕皱眉。
在大丛典评进行外卖补贴期间,甚至是更长久的时间周期内,青橙的信誉、口碑以及流量,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重挫。
这也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青橙科技正在加速线上票务系统的研发进度。”杜青青说。
“这还不够。”
张硕摇头,“线上票务又不是我们独创的,海豚旅行、骆驼旅行都早在这个领域深耕。想要对冲外卖服务的负面影响,还得再拿出一两款拳头产品。”
“比如说?”
杜青青是知道,张硕有很多鬼点子的。
“你们看看这两份策划。”张硕果然丢出杀手锏。
事实上,在杜青青提议,让青橙小筑入驻大丛典评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琢磨,怎么来让青橙科技渡过难关。
甚至是化危为机。
他现在抛出的策划,搁在三五年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奇的,无非也就是共享经济领域的两朵小花——
共享单车以及共享充电宝。
共享经济的真正精髓,并不在于能够从中获得多少利润,而是为本地生活服务类app拉来流量,同时增强用户粘性。
原时空霉团收购膜拜单车,就是基于这一商业逻辑。
张硕此时提出要做共享单车跟共享充电宝,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丰富青橙小筑的应用场景,二是稳定青橙app的流量。
前者很好理解。
虽然说在提供外卖服务之后,青橙小筑七成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外卖,但不代表说,青橙小筑就只是一家线下外卖小店。
那也太对不起在cbd区的昂贵租金了。
本质上,青橙小筑仍旧是一家新型便利店,全心全意地为周边上班族提供“安全、放心、便利”的购物、餐饮、休闲等本地化服务。
因着装修格调还行,即便是提供了外送服务,青橙小筑每天线下其实也还是有很多客流的,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在店里吃饭。
青橙咖啡、青橙奶茶因着价格实惠,更是受到不少打工人的青睐。
但这明显还不够。
从一开始,张硕从杜青青手里收购青橙零售时,他对青橙小筑的定位,就一直是本地生活服务场景的中转站。
或者说是中枢。
在青橙小筑,打工人既能买到急需的电池、耳机、雨伞等小商品,又能吃到安全放心的快餐,还能提供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等服务。
可以说。
青橙小筑的服务场景越多,品类越丰富,聚集效应就越明显。
直到周边打工人,都下意识地将青橙小筑当作是另类的“职工之家”,“英语之角”,“一站式生活服务提供商”、“家、公司之间的第三个生活节点”。
等到那时。
青橙小筑才算是真正立起来了。
于此同时,附带的,这些服务场景也将为线上的青橙app持续带来稳定的流量输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一件事陆建推测的没错。
在萌芽集团的序列中,青橙科技是为青橙零售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
“做这个,也很烧钱吧?”
裴卫平率先看完策划,也一眼就看穿了共享经济的痛点。
“稳健经营的话,还是可以接受的。”张硕并不想像原时空那样疯狂烧钱,激进扩张,而是回归到共享经济的本质。
其实还是很有搞头的。
所以他写的策划案中着重提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是共享充电宝,还是共享单车,前期应用场景都将集中在青橙小筑。
共享充电宝在店内使用,共享单车停在店外。
当然了,后续共享充电宝也能进驻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商超等公共场所,而共享单车也能从商业区扩展到居民区。
但前提都是一个“稳”字,绝不搞大水漫灌。
“这两项共享业务,是交给青橙零售来做,还是青橙科技?”杜青青倒是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顺带问出了问题的关键。
无论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都是线上跟线下紧密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的那种,跟外卖业务还有所不同。
原则上,青橙零售或者青橙科技,都可以单独执行,另一方配合。
这就涉及到主导权之争。
张硕下意识用手指敲击桌面,也有些头疼,现在回过头看,当初决定将青橙科技从青橙零售分离的决定,确实有些草率了。
不能说做错了。
但至少,分离之后,两家子公司并没有发挥出张硕预想的1+1>2的效果,反倒是增加了彼此的沟通成本。
现在又在业务主导权上,即将产生严重分歧。
就很头疼!
“共享充电宝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室内,可以让青橙零售来做。共享单车主要操作是在手机上,可以交给青橙科技做。”裴卫平主动让步。
显而易见。
共享单车的价值要远在共享充电宝之上。
“我。。。。。”
杜青青欲言又止,心高气傲的她,其实并不喜欢这样的施舍。
气氛就有些尴尬。
“为什么不一起做呢?”
眼见两位高管互相推辞,张硕终于是下定了决心。
“一起做?”杜青青就很困惑。
“既然之前将青橙科技从青橙零售分离的做法是欠考虑的,那么,将错误纠正过来便是。”张硕主动拦下责任。
“你的意思是,再合并到一起去?”
杜青青目光闪动,两家子公司刚分家不到一年,好不容易有了各自的“生活”,现在又要被强行撮合到一起过日子。
怎么想,都很别扭。
“当然不是简单的合并。”
张硕笑着摇头,“即便是纠偏,那也是要向前看,而不是回到原点。我的想法是,以青橙零售、青橙科技为核心,组建青橙集团。再以青橙集团的名义,开展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业务。你们觉得怎么样?”
这样一来,就不存在隶属于谁的问题了。
“这倒是有点类似事业群的操作。”裴卫平若有所思。
“就是事业群。”张硕也是当场给予认证,“新组建的青橙集团,可以视为萌芽集团下属的新零售以及本地生活服务事业群。”
两者其实还是有点细微差别的。
事业群更加强调萌芽集团总部管控,青橙集团则具有更大的独立自主权。
这就又涉及到萌芽集团的组织架构了。
在麦粒科技激活之后,萌芽集团下属子公司已经达到八家,集团总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蒋悦之前就有跟张硕提过,是否适时调整组织架构。
往事业群方向去改变。
除了整合青橙零售跟青橙科技,还可以将青禾科技、青鸟互娱以及青云数据三家子公司,整合为移动互联网事业群。
骄阳控股本身就是海外事业部。
调整之后,萌芽集团的组织架构就将变得更加简洁、明朗。
只是被张硕搁置了。
一则萌芽集团沃土研究院、技术中心,都是刚筹建不久,人员都还没有配齐,技术研发实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匹配下属子公司的需求。
二则事业群架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集团总部。
现在的财务部要升级为财务中心,法务部要升级为法务中心,其他还有诸如结算中心、支付中心、流量中心等机构部门。
而这些。
都还是成立才一年的萌芽集团,所不具备的。
尤其是集团总部的职能部门,本身就是最近一年才陆续设立的,无论是人才积累,还是办事效率,都无法跟事业群架构相匹配。
贸然改变组织架构,只会是弄巧成拙。
除了以上客观因素,还有一点,就是张硕本人对事业群架构并不怎么认可,十年之后再回头看事业群架构,其实是存在一些先天缺陷的。
比如说。
事业群架构的初衷是为了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但事实上,在调整之后,事业群跟事业群之间又将形成新的,更加强大的壁垒。
这是组织管理中所无法避免的。
又比如说,技术中台之类的设计,或许适合像腾达这种专注于互联网业务的纯互联网企业,可对萌芽这种横跨互联网跟制造业的,又明显不匹配。
强行强总部的结果,很可能是对下属子公司的掣肘。
阿狸最新的组织架构调整,就提出了“小ceo”的概念,就是给予事业群总裁更大的自主决策权,一个事业群相当于就是一家单独的集团企业。
而事业群总裁就是该集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