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好,1983-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开始,大伙还从自己家里,端着大盆子来接猪血。
  就算不灌血肠,还可以蒸血豆腐呢,起码也是荤腥啊。
  可是到了后来,猪血实在太多了,这玩意也就是尝个鲜,谁能顿顿喝猪血啊。
  最后,猪血都积攒到一个大槽子里,冻成一个大坨子。
  张队长扯着嗓子开始喊:“一户领两片板油,一副头蹄下水,都赶紧来人领回去,都没地方放啦!”
  还有这好事,村民哪里还会客气,家里老老小小的,全都上阵,二牤子都拎着一根猪尾巴,乐呵呵地跟在自家大人后边。
  前面他爹还说呢:“小孩不能吃尾巴,吃完了怕后!”
  怕后的意思,就是走夜路的时候,总会疑神疑鬼的,怀疑后边有人跟着。
  二牤子一听,直接胳膊一甩,把猪尾巴扔进阳沟里。
  这种行为可不能惯着,自然免不了挨上两炮脚。
  一时间,孩子哭,狗子叫,好不热闹。
  这一杀猪,全屯大大小小的狗全都跑来了,再不济,也能舔舔地上的猪血解解馋啊。
  刘青山也把自家和爷爷家那份都领了,结果张队长又给他拿了一份,说是哑巴爷爷的。
  东西可不少,挺大一堆,找了个爬犁才拽回去,顺便还舀了半盆子带着冰碴的猪血。
  趁着猪肠子没冻,正好洗出来一副,这玩意得先用盐搓两遍。
  母亲还从酸菜缸里舀了几瓢酸菜水,用酸菜水再清洗一遍,最后用清水投洗干净,这才开始灌血肠。
  灌血肠最重要的是掌握水和血的比例,刘青山还切了些网油儿,剁碎了掺到猪血里。
  网油就是肠子外面裹着的油脂,丝丝落落的,和鸡冠子油一起,通常被称为水油,以此跟成片的板油区分开。
  大姐和二姐,则直接在当院的大锅熬猪油。
  锅里先少倒点水,然后把板油清洗干净,切成一条条的大块儿,扔到锅里慢慢熬。
  当然,也可以少放一些盐,熬出来的油滋啦更好吃。
  而且盐也有防腐作用,免得到了夏天热的时候,荤油坛子里面的大油变质,俗称哈喇味儿。
  这时候的荤油坛子,可是家家户户的宝贝,一年到头,就指望着这点油星儿呢。
  另外还有一项功用,要是家里的孩子,老大不小的了,还找不到对象。
  当父母的,就会在大年三十这一天晚上,支使这孩子去搬荤油坛子,意思是“动婚啦”。
  熬了一个多小时,锅里的水分渐渐被熬干之后,油渣也变成金黄色,就可以用勺子把荤油舀出来。
  这时候可千万不能直接舀进坛子里,温度太高,坛子会渗油的。
  要先舀到搪瓷盆子里,晾一下,在凝固之前,倒进坛子里就行。
  刘银凤又切了两棵酸菜,借着油锅,炒了个酸菜粉。
  屋里那边,刘青山也把血肠煮好了,晚饭就正式开始。
  血肠鲜嫩,王教授夹了一片,颤巍巍的,蘸点蒜泥,吃得他一个劲点头:“哈哈,味道正,在城里可吃不到这个味儿。”
  桌上还有一盘子油滋啦,这个最解馋了,不过最好不要多吃,肚子里没油水的人,冷不丁吃多了,瞧着遭罪吧。
  除了这些菜之外,还有一个黑木耳炒白菜片,也很受王教授老两口的欢迎。
  尤其是黑木耳,吃起来嘎吱嘎吱的。
  “城里偶尔也有黑木耳卖,不过价钱死贵死贵的,一斤要七、八块呢。。”
  王奶奶嘴里念叨着,这个价格,在当时确实是高价,一个月才赚多少钱啊?
  “这么贵?”
  刘青山有点纳闷,他们县里的土产公司收购干木耳,也就两三块钱一斤。
  一般说来,十斤鲜木耳,能出一斤干木耳就不错了,要是晾晒不好,还会腐烂变质。
  所以山里虽然不少野生的木耳,但是大伙采摘的热情却并不高。
  刘青山前几次进城,也都带点山货,想要寻找销售渠道,不过在这个国营为主的时代,渠道哪有那么好建立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黑木耳种植,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这个是经过证明的。
  所以在吃过饭之后,刘青山就把王爷爷给拉进大棚里面。
  “小山子,咱们夹皮沟的大棚,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啊。”
  王教授看着大棚内郁郁葱葱的景象,也颇为欣慰。
  当暑假的时候,刘士奎领着刘青山去他家,刘青山说是夹皮沟要搞塑料大棚的时候,他可想不到能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等到今年入冬,我准备领着学生来夹皮沟实地考察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嘛。”
  王教授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那好啊,王爷爷您啥时候来,俺们都欢迎。”
  刘青山当然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而王教授所在的农学院,就是最恰当的。
  他想了想,继续说道:“王爷爷,咱们现在的大棚,还很不完善,太过简陋。”
  “比如这框架,可以采用金属的,还有这塑料,还是俺们自己拼接的,费时费力不说,冬天刮大风,还抽开过呢。”
  “要是由农学院出面,联系相关的工厂,专门生产大棚材料,应该也是很有前途的,我们县,来年就要全力发展塑料大棚产业。”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等我回去之后,向学校反映一下情况。”
  王教授点头表示同意,他也知道,以目前县级工厂的能力,还无法生产塑料大棚需要的薄膜。
  这件事,刘青山也想过自己跑跑工厂,可是想想现在工厂里的僵化以及高高在上的观念,他肯定会四处碰壁,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王教授就不同了,如果农学院出面,那工厂也不敢摆架子的。
  “王爷爷,塑料大棚的发展前景很广阔,俺给你看看好玩的。”
  刘青山领着王教授,来到一丛黄瓜架跟前,伸手去扒拉缠绕着的黄瓜秧子。
  王教授连连摆手:“刚吃得饱饱的,可吃不下黄瓜了。”
  “不是黄瓜,您看!”
  刘青山指着露出来的一根立柱,是支撑大棚用的。
  “这是长木耳啦?”
  王教授瞧着木头柱子表面黑糊糊的一朵朵木耳,也不由得来了兴趣:这大冬天的都能长木耳,感觉真的挺神奇。
  “王爷爷,塑料大棚,不仅可以用来培育蔬菜瓜果,用来培养食用菌,前景也非常光明。”
  王教授摘下一片木耳,感觉肉质肥厚,于是很满意地点点头:“菌类都不喜光,这个遮挡的塑料,最好也是不那么透明的。”
  到底是行家,专业性毋庸置疑,一下就说到点儿上。
  刘青山知道,后来培养食用菌的大棚,多是采用黑颜色的薄膜。
  于是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然后跟着王教授,一起回屋,洗手之后,坐下详谈。
  刘青山说道:“王爷爷,您也知道,叫俺们上山采蘑菇木耳啥的还成,叫俺们种植,那就是俩眼一抹黑了,所以在技术方面,希望获得您和农学院的支持。”
  “这件事是一举多得,农学院的学生,相当于有了一个实习基地,咱们夹皮沟,能因此发家致富,广大群众的菜篮子,也会更加丰富。”
  虽然菜篮子工程,还要过上三四年才会提出来,但是目前蔬菜品种单一,数量紧缺的问题,王教授还是很清楚的。
  他沉思一阵,觉得刘青山的提议很不错,思路清楚,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虽然他们农学院没培养过黑木耳和一些菌类的菌种,但是开展这样一个新课题,好像也不错。
  “小山子,你能有这些想法,王爷爷真的很高兴。”
  王教授先是勉励了刘青山几句,然后继续说道:“不过这件事,可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不如你利用这些天的时间,写一份材料,我带回去交给学校领导层。”
  刘青山当然满口答应:“行,王爷爷,那我就写一份可行性报告吧。”
  刘青山知道,人工培育黑木耳的菌种,也就是最近一两年,就会研究成功。
  他有一些基础,再加上农学院的技术支持,肯定能率先搞出来。
  到时候,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毕竟,只种植蔬菜,门槛太低,等到大规模铺开之后,利润空间就小了。
  同样的道理,养殖业也是如此,养鸡养猪,技术含量不高,慢慢过渡到特种养殖,这才是出路。
  现在就连大姐刘金凤,在刘青山的熏陶下,也开始重视那些野鸡,不再像原来那么嫌弃。
  还包括今天买回来的沙半斤,也被她美滋滋地先装进笼子里,等养熟了,再撒出来。
  跟王教授约定好之后,刘青山又嘿嘿两声:“王爷爷,要是只有报告的话,俺怕学校领导印象不深刻。”
  看到刘青山嘴角那一丝坏笑,王教授就猜到些什么,用手点指道:“你小子,又憋着什么坏主意?”
  刘青山眨眨眼:“不如等过几天,汽车厂来拉蔬菜的时候,给农学院的领导们也送些鲜菜,都尝尝鲜,印象肯定会十分深刻。”
  “好你个小山子,一点也不老实,不过我看行,吃了咱们的,要是不办事,就叫他们都吐出来!”
  屋子里,响起了一老一少愉快的笑声。


第130章 过小年
  事实上,在刘青山看来,需要去巩固和加深的关系,还有很多。
  人情社会,人和人之间走动的多了,感情自然也就会不断加深。
  所以在第二天,他就拿着拟定的一份名单,找到了支书爷爷和张队长,一起商量。
  “啥,给县领导送礼,这算不算是搞不正之风啊?”
  老支书一贯稳重,觉得这样似乎有点不妥。
  “也就是送一些蔬菜,过年尝尝鲜而已,也表示一下咱们夹皮沟,对领导们大力支持的感谢。”
  刘青山并不准备送别的东西:一大捆韭菜,一大捆芹菜,再加上几斤黄瓜。
  张队长点点头,表示支持:“对对对,县里的王县长还有郑县长,公社的孙书记这些领导,都来参观过咱们的大棚,看望下,表示一下心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嗯,好像也是这个理儿,亲戚朋友,过年还要串个门呢,老支书也就不再阻拦,把这件事交给刘青山和张队长进行操办。
  不过也不着急,怎么也得过了腊月二十五,快要过年了,再把蔬菜送过去。
  太早的话,没等过年就烂了。
  这几天时间,刘青山就天天跟着杀猪,就连猪血都没扔,用喂得罗冻成一个个的血坨子,吃的时候放到盆子里一化,照样可以吃。
  所说的喂得罗,就是一种小水桶,下面细,上面粗。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这东西是从毛子那边传过来的,其实是俄语的音译,跟木刻楞的道理一样。
  除了杀猪,顺带着,刘青山也把家里那些二串子小公鸡也都宰了,一共二百多只。
  等汽车厂来人,直接也拉走,别说二百只,就算是两万只,人家那边也能消化掉。
  宰杀完的小鸡,一个个都盘成一团,鸡皮黄灿灿的,一看就有食欲。
  平均一个也就三斤多,大概能值四块钱左右,二百多只,将近一千块呢。
  去除成本,也能赚五百多,惹得村民都羡慕不已。
  不少人都暗暗下定决心:来年也要开始养鸡。
  只是现在是冬季,刘金凤的蛋鸡也就没有繁殖,怎么也得到天气暖和之后,再挑选二三十只健壮的小母鸡,跟那两只种鸡合群。
  这时候再下的蛋,就全部用来孵化鸡雏了。
  杀了这么多鸡,留几只过年吃,另外还剩了不少鸡杂。
  包括鸡心鸡肝和鸡胗,尤其是鸡胗,绝对是好东西,无论是爆炒,还是酱鸡胗,都是一等一的美味。
  忙忙活活中,就到了腊月二十三,按照这边的习惯,这一天叫小年儿,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日子。
  过了小年,大年就进入倒计时,家家户户,都开始为过年忙碌。
  小娃子们,一到这时候,就会唱着一辈辈传下来的歌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出门走……
  刘青山照例早起上山,锻炼完之后,跟着师父一起回家过小年。
  按照当地的习俗,小年的早上要包饺子,一大家子人,众口难调,所以还是一荤一素两种馅儿。
  素馅是韭菜鸡蛋,再剁点碎粉条头;另一样就是酸菜,加上前几天熬猪油剩下的油滋啦。
  酸菜和油渣是绝配,酸菜喜油,油渣则比较油腻,中和到一起,吃起来贼拉香。
  一大家子,加上王教授老两口,十好几口人,热热闹闹,凑到一起包饺子,一个面板根本都不够用。
  过年过啥?
  刘青山认为,过年过得就是人气,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