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虽然多,却并不显得喧闹,或许来到这里的人,心中都怀着对知识的敬畏,没有人会大声喧哗。
新华书店的规模也很大,分门别类地陈列着各种书籍,姐弟二人顺着人流,缓缓走到出售辅导资料的柜台组。
这里的人却不多,而辅导资料就更是少得可怜。
刘青山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或许鼓捣出什么高考秘籍之类的,都能大赚一笔吧?
可惜他志不在此,所以也就想想罢了,跟二姐一起翻阅着那几本辅导资料。
刘银凤看了半天,终于选定一本数学习题集,她认为难易程度适中,比较适合自己。
“姐,这个不行,太简单了,换这本吧。”
刘青山把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递到二姐面前。
刘银凤好看的眉毛拧巴了两下,她刚才已经翻看过这本,里面的习题太难了,题目简直就像看天书。
幸好现在的人们,大多还不知道奥数竞赛,否则的话,肯定认为这些习题都是奥数训练题的。
“三凤,这个会不会太浪费时间?”
刘银凤觉得,这里面随便拿出来一道题,估计她得研究一整天,而且能研究明白就不错了。
“姐,就选这个。”
刘青山的态度非常坚决,他之所以要跟二姐来逛书店,不就是帮着她掌舵吗。
现在的考生甚至是老师还不知道,八四年高考的数学试题,难度之高,简直上天啦。
刘青山记得,好像最后全国考生的数学平均分才二十多分,那可是一百二十分的试卷啊!
“好吧。”
刘银凤还是相信弟弟的,她最弱的是英语,就是在弟弟的帮助下,如今转化为强项。
而数学本来就是她擅长的,再拔高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正要准备开票去交钱,结果一只大手摁在书上。
“呀,徐校长!”
刘银凤嘴里一声低低的惊呼。
徐大胡子手里也拿着几本复习资料,刘青山知道,大胡子校长资助过不少学生。
此刻,他的身后就跟着两名,也是高三的,正跟刘银凤互相点头致意。
这也是刘青山一直敬畏徐校长的原因,而且是敬大于畏。
书店这样的场所,不适合大声,所以刘青山就笑嘻嘻地点点头,轻声问了一句“校长好。”
大胡子一脸严肃地点点头,大眼珠子瞪着刘青山,大嗓门也刻意压低许多:
“你个臭小子,选这些难题偏题怪题,纯属浪费时间。”
说完,他又转向刘银凤:“银凤,别听你弟在这胡说八道。”
在大胡子校长眼里,刘银凤可是个宝儿,今年能不能不被剃光头,希望全在这丫头身上呢。
想想去年的高考升学率,不到千分之三啊,他们一中这五六百名高三生,能考上几个?
刘银凤却笑笑:“校长,我相信弟弟。”
“你们姐弟俩,就没一个叫人省心的,我……”
大胡子的嗓门骤然提升,看到周围的人纷纷投来责备的目光,还有售货员的白眼儿,他这才重新压低声音:
“臭小子,今天你要不是不说出来道理,这学期你就乖乖滚回学校上课!”
这个道理怎么讲,难道要跟大胡子校长讲:今年高考数学平均分是26分?
这个肯定是不能说的,不过可以讲大道理嘛!
于是刘青山就从改革开放讲起,尤其是今年一月份的第一次南巡,更是意义深远。
讲得徐校长都有点感觉云山雾罩,忍不住问了一句:“这个跟高考有关系吗?”
“当然有了,改革开放需要高精尖的人才,高考就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当然也要提升难度了!”
刘青山说得理直气壮,好像这二者存在什么必然联系似的。
嗯,好像有点道理。
大胡子也终于被他给绕晕了,关键是,眼前的青年,带给他的只有惊喜,还从来没有令他失望过,所以信任度还是很高的。
他心里甚至已经暗暗决定:高三数学的复习难度,必须提升。
“你们还买不买?”
售货员终于忍无可忍,没好气地嚷了一声。
买买买,刘青山赶紧开票交钱,等拿到那本复习资料之后,售货员拿起一个印章,啪的一下,在书上盖了个戳子。
购书凭证,这年代在新华书店买书,都会享受到这种待遇,
这印在书上的啪啪声,就是扣响知识大门的敲门声。
第150章 这笔钱哪出啊?
既然来书店一趟,刘青山当然要好好逛逛,等徐校长领着刘银凤他们离开之后,刘青山又采购了一些图书。
有些是买给老四老五她们看的儿童书籍,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农村种植养殖,或者防止病虫害的科技书籍。
其中一本是养殖奶牛的,刘青山很感兴趣。
满满地装了一书包,也算是满载而归,跟着他又去县里乳品厂跑了一趟,回到家的时候,家里都吃完晚饭了。
饭菜都在锅里,看到他回来,大姐就挺着大肚子,要去给他端菜端饭,赶紧被刘青山给拦住。
大姐再有半个多月就到预产期,平时多溜达溜达就好,干活什么的,还是算了。
“没事儿,哪有那么娇气。”
刘金凤看到弟弟自己动手,还有老四老五捡碗端菜的帮着忙活,嘴里就忍不住抱怨。
自从过年之后,家里啥活都不许她干,这忙惯了的人,还真不适应。
“大姐,我们啥都能干。”
老四朝着大姐呲牙一笑,结果小短腿儿绊到门槛子上,手上端着的帘子,一下子就摔在地上。
帘子上的大饼子滚落地上,人也摔了个大马趴。
唬得刘青山赶紧把她拉起来,扑扑衣襟上的灰尘,然后发现老四的嘴唇有血迹,仔细一瞧,地上赫然有一颗牙齿。
这是把牙都磕掉啦!
刘青山心里一抽抽,却见老四没事人似的,咧嘴一笑:“这颗牙都活动好些天啦,真碍事,终于掉啦!”
她和山杏,可不是正到了换牙的年龄。
刘青山这才安心,舀了点清水,叫她簌簌嘴,老四还朝他呲牙笑呢,露出来一个大大的豁牙子。
山杏则从地上捡起那颗牙:“是下牙,那要扔到房顶上去。”
按照当地的风俗,小孩掉下来的牙齿,也不是随便乱扔的,这是有讲究的。
一般呢,上牙掉了,要扔到门槛子下面;下牙掉了,则要扔到屋顶上。
因为上牙往下生长,而下牙则往上生长,估计是希望新牙都能顺利长出来吧。
可是扔屋顶那么高,万一牙齿真长得那么长的话……
小老四还真拿着自己褪下来的乳牙,站到当院,小嘴里还叨叨咕咕的好一阵。
然后小手一扬,把牙齿扔到屋顶。
咔嚓一下,刘青山也摁下快门,将这一幕记录下来。
画面中,老四扬着小手,咧嘴笑着,露出了大豁牙子。
不知道她长大后,再看到这张照片,内心会作何感想?
刘青山这才进屋吃饭,山杏帮他盛了一大碗苞米碴粥,玉米饼子也用菜刀削了一层,把表面粘着的灰尘切掉。
就着土豆炖白菜,刘青山吃了个肚圆,粗粮大饭儿最养人呢。
第二天,他从山上练武回来,大头就到了他家,叫他去村里开会。
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老支书和张队长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张罗,安排今年的发展大计。
等刘青山到了队部,已经来了二十多人,都是各家各户主事的,还有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
像拐子爷爷等人,都赫然在列,还有刘青山的爷爷刘士奎,也在这呢。
会议还没开始,大伙正闲聊呢,刘青山打了一圈招呼,然后就向车老板子询问道:
“老板叔,昨天赶集抓猪崽,抓了多少?”
猪场的育肥猪都出栏,母猪也都没下崽,总不能闲着,所以决定先购买一批养着。
等再过几个月,基本上就能自给自足。
“别提了,就抓了两窝,还死贵死贵的。”
老板叔一说起这个,就满脑门子官司,同样表情的还有张杆子,嘴里也一个劲埋怨:
“老板子,你还能不能干点啥了,猪场都没猪崽养,俺这一天天闲得慌啊!”
现在就是没流行“闲的蛋疼”这句话,否则应该就是张杆子的真实写照。
这个可不是因为没媳妇,而是尝到了养猪赚钱的甜头之后,真闲不住啦。
这种话从原本的懒汉张杆子嘴里说出来,叫大伙还真有点哭笑不得。
换成往常,肯定有人又要拿张杆子开涮,比如说他娶个媳妇就不闲了等等。
但是今天却没有人开口,或许是大伙也觉得:不应该取笑一个勤劳的人吧?
车老板子则朝张杆子摊摊手:“没法子啊,现在咱们碧水县,掀起养猪热,俺总不能给你生猪崽子吧?”
张杆子换上一副笑嘻嘻的模样:“你肯定生不出来,要不换成你媳妇试试?”
这货果然是“正经不过三秒”。
车老板子也立刻反击:“把你二姨叫来还差不多。”
斗了两句嘴,也觉得没意思,说起来,这股养猪热,还是他们夹皮沟引领的呢。
结果现在也变得无猪可抓,反倒成了受害者。
于是他又转向刘青山:“还是青山办法多,给出个主意吧。”
“咱们有大解放,就到周边的县城去买好了。”
刘青山知道,养猪的热潮,肯定要持续好些年呢,所以养猪场还可以考虑扩大一下,同时还要增加一些母猪的占比。
他们猪场有三十多头母猪,老母猪一年基本上就是两窝羔,平均每窝按照十只猪崽算,还不够自己猪场养的呢。
“对呀,明天去临县看看!”
车老板子一拍大腿,很受启发,甚至还能举一反三:“要是别的地方猪崽便宜,那干脆咱们就多买点回来,倒腾猪崽子卖,反正有车!”
在刘青山的影响下,大家的胆子也大了,思路也更加开阔,这些都是无形中的转变。
有了赶集的成功经验,对这种事,大伙也都不再有什么顾虑。
就连一贯担心投机倒把的老支书,都表示支持,并且定了几个人,成立个临时抓猪小组,明天负责跟车,专门搞这件事。
看看人来齐了,张队长咳嗽了一声,就宣布开会。
第一件就是把种植水稻提上日程,安排了两户人家,把大棚整理出来,准备育水稻苗。
土地和人一样,也是需要休息的,要重新翻一遍,补充肥料,空闲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播种。
考虑到二彪子主导水稻的种植,所以选的这两户,一户是二彪子家,一户是他家的邻居张撇子家,这样也方便管理。
这两家也都没意见,一来种水稻是村里的大事儿,二来合作社里也给补助呢。
这事比较简单,安排下去就完事。
第二件事,就是扩大塑料大棚的种植面积。
新棚子就不能放在村里了,而是要在村外的大田里直接修建。
管理上,也不能再采用一家一户的方式,而是专门成立一个劳动组。
这里面涉及到的事就比较多了,从征土地到人员安排,再到劳动力的具体分工,一样一样,都得安排明白。
等安排妥当之后,大头忽然站起来说:“咱们的塑料大棚规模扩大,俺想起一个问题,肥料肯定不够用。”
对呀,大伙恍然大悟,从去年的情况来看,猪场提供的肥料,顶多能供应村里目前现有的这些大棚。
大伙儿都是种庄稼的行家,当然知道土地不能缺少肥力,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绝对不是说说。
“大头说得对,而且能把事情想到前头儿,是块伺候田地的好料。”
老支书吧嗒着小烟袋,嘴里夸了两句。
算起来,刘青山和大头他们这些小年轻,算是村里的第三代,叫老支书看到希望,所以很是欣慰。
不过问题该咋解决?
张杆子眨巴半天眼睛,嘴里冒出来一句:“要不咱们还是多养猪吧?”
反正他现在是认准一条道,那就是:养猪养猪再养猪。
猪场的规模肯定要扩大,不过全靠猪粪的话,肯定也无法提供几十亩大棚的需求。
大家七嘴八舌研究一阵子,觉得还得重新开辟粪源。
张大帅就朝张杆子指了指:“杆子啊,看来你还得重操旧业,当你的铁勺大将军喽!”
想想张杆子赶着毛驴车掏粪的情景,大伙也都不觉莞尔。
不过没有人嘲笑:好像张杆子的转变,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不仅不会嘲笑,而且心里都还有一股尊敬。
张杆子也不含糊:“干就干,俺又不是没干过,就是有点舍不得俺的那些弟兄们。”
他嘴里的弟兄们,当然就是猪兄弟了。
看到大伙也没啥好法子,刘青山决定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站起身,还没等说话呢,周围噼噼啪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