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青山看到人多,正好吆喝帮帮忙。
蛤蜊生长在河底的泥沙中,先要用脚一点一点地踩,发觉脚底下有了硬物,就扎个猛子下去,捞起来,除了鹅卵石,就是蛤蜊了。
对于这些半大小子来说,这都不是事儿,就跟玩似的,捞起来一个,就往岸边的草地上一扔,不大一会,就堆成一座小山。
这还是把小的,都给扔回水里了呢。
刘青山也童心忽起,这种童年的把戏,已经多少年没玩过了,于是也跟着一起摸蛤蜊。
抓出来一个大的,刚捧出水面,就有一道水柱,射到脸上,这是蛤蜊自保的一种手段,会射水。
技术有点生疏喽,原来肯定是不会被喷到的,刘青山被喷了一脸,还惹得周围的小伙伴好一阵嘲笑。
他当然不在意,反而觉得有趣。
回去的时候,来来回回运了好几趟,这才把蛤蜊都运回家,几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开始抠蛤蜊肉。
村里人一般都不吃这玩意,嫌费油,要是不放油吧,腥味又太重了。
蛤蜊瓢子都闭合,用手根本就掰不开,还容易划到手,必须放太阳底下晒一下,等到微微开口儿了,把刀片伸进去,削断闭壳肌,然后就被分成两半。
专门把斧足那一块肉割下来,到时候用锤子或者木头棍子敲打一番,敲打得松弛了,切成薄片,下水轻轻焯一下,就可以炒着吃了。
最好放点红的干辣椒,吃起来特过瘾。
另外,这个月份正是河蚌的繁殖季节,要是母的,掰开之后有黄儿,这个吃起来比较香,并不比蟹黄差多少。
三个人熟练地在那剥着蚌肉,旁边还蹲着刘彩凤和山杏儿,她们也帮忙收拾蚌肉,剪掉那些不能食用的部位。
“哇,好漂亮的小球球!”
猛然间,小彩凤一声欢呼。
刘青山循声望去,不由得精神一振。
只见小老四的指尖上,捏着一颗差不多有鹌鹑蛋那么大的圆珠子,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出黄色光晕。
第38章 困境
“珍珠!”
刘青山也忍不住叫了声。
准确的说,应该叫东珠,属于淡水珍珠,以此和南珠区分。
这么大个头的天然东珠,那已经可以被称为宝珠了,价值不菲,想不到,运气这么好。
东珠之中,尤以金色的最为珍贵,被视为皇家气象,在清朝的时候,都是皇家专用。
因为清朝发迹于东北,所以对东珠,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也导致了东珠过度开采,销声匿迹已经很久了。
“哥,是山杏最先发现的。”
小老四一点也不贪功,把这颗大珍珠,放到山杏掌心。
凑近了仔细观察,更能觉察到这颗东珠的美丽:颗粒圆润,色泽金黄,在阳光下,它仿佛真会发光似的,散发着令人迷醉的淡金色光晕。
给人感觉雾蒙蒙的,如同海市蜃楼般,美丽而又虚幻。
山杏小心地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珍珠,很快,她的大眼睛也变得雾蒙蒙的。
两颗大大的泪珠,从眼角流淌出来,一如珍珠般晶莹。
四凤不知道小妹为啥要掉眼泪,只能搂着山杏的脖子:“五凤,别哭,别哭。”
此刻的山杏,叫刘青山想起了一副记忆中的画面: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
刘青山的耳畔,甚至都有悠扬的风笛声回荡: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他知道,小家伙是想妈妈了:在小家伙的心目中,母爱如珍珠般珍贵。
多么敏感的小丫头啊。
“五凤,这颗珍珠就送你啦,好好珍藏,永远珍藏在心里好不好?”
刘青山也爱怜地抚摸着小家伙的脑瓜,真希望她每天都能多一些欢乐。
这下,把小老四给弄迷糊了,她用手在胸口比划了几下,仰起小脸问道:“哥,心里怎么能放东西呢?”
而山杏也同样仰着脸,还羞涩地抹抹脸上的泪珠,忽然展颜一笑:“哥,我不要,我看看就好。”
因为刚才收拾蛤蜊,小家伙的手很脏,这一抹,一下子就抹成了小花猫。
不过呢,在刘青山的感觉中,这一笑,整个天空都晴朗了。
他忍不住又使劲揉揉她的脑瓜:“叫你收着就收着,这是你娘送给你的礼物,戴在身上,你娘就始终伴着你左右。”
嗯!
山杏的低低地答应着,然后把珍珠紧紧攥在掌心,还十分依恋地抱住了刘青山的胳膊。
大概在这个时候,她才真的把刘青山当成自己哥哥,一个能守护妹妹的好哥哥。
刘青山伸出食指,轻轻在她的小鼻子上点了一下:“小五,以后要多笑笑,爱笑的女孩子,将来才有福气。”
“嗯呐!”
这一次,山杏的回答就脆生了许多,心里更是甜丝丝的。
“哥,你还没回答我呢!”
四凤不依,也抱住刘青山的另外一只胳膊,还使劲摇晃。
刘青山一点不觉得烦,反倒很享受四凤的这种黏人,想了想说:“这个道理,就像你想吃的奶糖,吃不到的时候,是不是心里天天都想着,那不就是放在心里了吗?”
对付小吃货,就得从吃的东西入手。
小老四好像懂了,然后悄咪咪地讲小手遮在嘴边,试图凑近刘青山的耳朵,表示有悄悄话要说。
刘青山只好配合她弯下腰,小老四小声嘀咕道:“哥,我告诉你,大姐和大姐夫,晚上总躲在被窝里吃糖,吃的肯定还是胶皮糖……”
咳,刘青山彻底无语,心里暗暗决定:来年家里一定要盖新房子。
等刘青山他们剥完了蚌壳,手巧的刘金凤,已经把珍珠给弄好了,外面用红色的丝线,编成四道细细的丝线,把珍珠包起来。
下面垂着红穗子,上面引出两根线,系在山杏的脖子上,就成了一个简单的珍珠吊坠。
这下,可把小老四给羡慕坏了,一个劲儿嚷嚷:“哥,我也要,我也要!”
刘青山还真有招,找大道上玩的四虎子,要了一个花瓣玻璃球,让大姐也给小老四编了一个,美滋滋地戴上了。
不过呢,黏人的小老四,也给刘青山提了个醒:既然小松江的水质这么好,以后或许也可以把珍珠养殖搞起来。
对,等下次去春城,问问王教授,他们大学里有没有研究这项技术的。
在他暗暗琢磨的工夫,俩小丫头手拉着手,一起出去显摆,不大一会,全村就都知道了:山杏发现一颗大珍珠,戴着可好看了。
大伙嘴里夸了几句,也没说什么闲话。要是换成大人贪了这颗珍珠,那就不一样了。
农村也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般像这种无主的宝贝,如果是在村子的范围内,那么就是大伙的共同财产。
顶多变卖之后,谁捡到的可以多分一点。
要是敢独吞的话,一旦被村民们知晓,那以后就不用在村里住了,直接宣布你在村里已经社会死亡。
反倒是山杏这样的小孩子,拿着没问题。
再说了,大伙都知道山杏的身世,谁又会和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计较呢?
刘青山在家没事,也出去溜达一圈,来到大道上一望,就瞧见村外那几棵大榆树下,一大群人正坐在那乘凉呢。
下午天太热,就歇工了,准备等吃完晚饭凉快了,再干上一阵。
大夏天的,就抢着一早一晚的时间来干活。
刘青山也就溜达过去,听大伙正议论买菜籽啥的。
看到他过来,老支书便向他招招手:“青山啊,过来合计合计,这大棚都准备种啥,咱们也好早点准备菜籽。”
都是老庄家把式,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刘青山想得还周到呢。
比如说菜籽吧,就是刘青山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直接找了块空地坐了,刘青山说道:“咱们的蔬菜,预计是春节前上市,所以,俺计划种芹菜韭菜和黄瓜,大伙觉得呢?”
吃的方面,张大帅比较有发言权,他抹了一下大光头:“我看行,过年谁不吃顿饺子,芹菜馅的,一年勤勤快快;韭菜馅,一年长长久久,都盼个好口彩。”
这话在理,大伙都连连点头:尤其是大冬天的,要是能嚼一轱辘小嫩黄瓜,那满嘴的清香,想想都馋人。
老支书也表示赞同,但是也不盲目乐观:“就是这菜籽需求量太大,得想想法子才成。”
以前,各家各户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了蔬菜成熟的时候,收留一部分种子,来年再用,顶多不凑手了,和东西两院要点种子。
可是这么多的大棚起来之后,菜籽的需求量猛增,显然靠着原来的模式,是不够用的。
“那就买菜籽呗,合作社不是有三千块钱嘛。”
蹲在地上的张杆子嘟囔了一句。
这会儿天长,他今天回来的早,冲了个澡之后,也到这边来溜达,正拿着树枝,扣着地上的蚂蚁洞。
别说,还真让他撅出来几个白色的蚂蚁蛋,捡起来塞进嘴里,嘎巴嘎巴咬着。
这玩意微微有点酸,小娃子们都喜欢吃,而且营养很丰富。
鉴于这个大侄子近来表现不错,所以老支书也就没赏他锅子吃,只是瞪了这货一眼:“三千块是不少,可是买那么多物资,早都花完了。”
合作社的计划是,每家的大园子里,先盖一个塑料大棚,那就将近三十座,平均下来,一座大棚的造价,在百元左右。
这还是没有购买红砖,全是用土坯垒墙,否则这点钱更不够用了。
“啥?三千块,说没就没啦!”
张杆子也顾不得吃蚂蚁蛋了,站起来激动地挥舞胳膊:“那可是三千块啊,都够俺娶好几个媳妇的啦!”
这话倒是没错,眼下农村娶媳妇,顶多也就花个三五百块钱。
可是没你这么比方的呀,张杆子还是那个张杆子。
老支书也还是那个老支书,上去就给他敲了两烟袋锅,这小子才被敲清醒了,又蹲在那不吭声。
“要不,大伙再凑点钱呢?”老板叔提出新思路。
周围的人都不由自主地面色一变,然后不约而同地摇头:家里真的都没钱了,连过河钱儿都没啦!
老板叔也知道各家都是啥情况,事实上,他因为把两个姑娘送出去学习,还朝林芝借了一百块呢。
于是他也苦笑着摇摇头:“那就等打了粮食之后吧。”
“不赶趟儿啊。”
老支书重新装上一袋烟,皱着眉头说道:“卖粮款下来,都快十一月份了,咱们的大棚,十月初就得开种。”
得,这下是真没法子了。
大伙都不甘心,大张罗嘴里哼哼着:“种地的买不起种子,那不成活人叫尿憋死了吗,这也太憋屈啦!”
接下来是一阵沉默。
刘青山都听半天了,大伙说得热烈,他一个晚辈,一直插不上嘴。
等听到老支书说起今年收成的事儿,刘青山脑子里面忽然闪过一段回忆,不由得皱起眉头。
就是今年的麦秋儿,下起了连阴雨,一连二十多天不开晴,小麦在秆子上就开始发芽了。
最后好不容易等天晴了,把小麦收割回来,可是发了芽的小麦,根本就不值钱,气得最后全都喂猪了。
搞得大伙彻底亏本,苦不堪言。
种地靠天吃饭,就是这样,对自然灾害,基本没啥抵抗力。
这可不光是夹皮沟一个村,整个青山公社,都因为这个而受灾,损失相当大。
刘青山也不免担忧起来:今年这日子,不大好过啊,得想想办法,怎么走出这个困境呢?
第39章 我们成功啦
一分钱憋倒英雄汉,此刻用来形容夹皮沟的老少爷们再合适不过。
大榆树下,一片沉寂,大伙都吧嗒着烟,一筹莫展。
刘青山家倒是还有一千块钱,可是这笔钱,他还准备买个粉碎机,再给鸡雏扣个棚子过冬呢。
车到山前必有路,刘青山轻咳一声:“支书爷爷,没钱就借呗。”
“借钱花,不行不行,那不是拉饥荒了吗,哪有这么过日子的。”
大伙一听都齐声反对,在农村,借钱花的主儿,都会被人说成不会过日子,是败家子儿。
只有张杆子一个人,站起来表示支持。
这货平时没少朝别人借钱,你一元他两块的,虽然都不多,但是已经成为村民眼中的败家子了。
老支书也直摇头:“咱们这笔买菜籽的钱,也不是小数目,找谁借去?”
“缺钱找银行啊,咱们可以贷款嘛。”
刘青山知道大伙的老观念早就根深蒂固,所以一点也不着急,不慌不忙地说着。
银行,贷款?
银行不是存钱的地方吗,还能借钱?
这时候的农民,基本上没听到过“贷款”这个词儿。
在他们朴素的观念里,就是千万不能借钱,借了别人的钱,心里慌慌的,总感觉不安稳。
七嘴八舌讨论一阵,张队长还是有点魄力的:“贷款就贷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