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好,1983-第3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只能说:奶奶,您家真有钱!
  而且,地下室里边,不光这些黄白之物,还有两三个箱子呢。
  怀着激动的心情,刘青山又打开一口更大的木箱,结果却有点失望,里面应该都是一些丝绸之类的丝织品。
  因为地下室比较潮湿,这些丝绸都已经全部发霉,肯定不能用了。
  再打开一口,依旧是发霉的丝绸,可惜了这些好东西,否则的话,并不比那些银元的价格低。
  还剩下最后一口箱子,也是最小的,却封得比较严实,四角都带着黄铜的装饰,还上着一把锁头。
  刘青山也就没忍心破坏,等搬上去之后,再想办法打开吧。
  除了这些箱子,角落里还堆着一些东西,刘青山过去翻看一下,满脸悻色。
  这里面应该都是一些古玩之类的,估计是匆忙之间,堆放在这里的,所以基本没有什么保护措施。
  那十几个卷轴,一瞧应该是书画之类,都烂得不成型了。
  想想那些箱子里面丝绸的命运,更何况这纸质的东西呢?
  在一堆书画之中,还有一些器具,好像还有两尊佛像,不过刘青山都没敢动手。
  他觉得,还是把鲁大叔和白二爷他们叫来,让这两位专业人士瞧瞧,这些书画,还有没有抢救的价值。
  至于金条和银元,倒是可以先运回去。
  不过也不能声张,还是避开外人比较好,毕竟这种事,解释起来太麻烦,而且容易招人嫉妒。
  几个人就先回到地上,跟爷爷奶奶大致说了一下地下室的情况,奶奶一个劲擦拭眼角:
  “三凤啊,那些东西,你就看着办吧。”
  刘青山笑呵呵地安慰:“奶奶家里的东西,当然归奶奶您说了算。”
  “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啥看不开的,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奶奶倒是想得开。
  刘青山笑笑:“那也给奶奶您留着,好歹是个念想。”
  就这么说定了,重新把石板盖上,来到前面的院落,刘青山很干脆地给建筑队放了几天假,告诉他们,过了国庆之后再开工。
  工人们领了钱,现在又放假,收拾一下,就乐呵呵地回家过节去了。
  可是老帽儿却不走了:“不行,那么多好东西,得留个人在这守着。”
  “师叔,走吧,还得你的三轮拉人呢,以前不知道的时候,不也在那放了好几十年嘛。”刘青山拽着师叔出门,把大门一锁,先回家再说。
  等回到小四合院,看到白二爷领着张春雨,还在那间临时书房忙活呢。
  “二爷,您这过节也不歇歇,搞得俺都不好意思,干脆就再辛苦辛苦您吧。”刘青山嘴里说笑着,把情况跟白二爷讲了讲。
  对白二爷,刘青山还是比较信任的,手艺好,嘴巴严实,就像他修补的这些字画,对外一点口风都没露出去。
  “那得过去瞧瞧,听你的意思,破坏得比较严重,不过青山你放心,只要不变成烂泥,二爷就能想法给你复原。”
  白二爷也是急茬,立马追急地就要去看看,结果被刘青山给拦住:“这大过节的,咱们明天再去。”
  那些黄白之物,他准备下午跟老帽儿师叔和鲁大叔一起运回来,这些东西,当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吃过午饭之后,爷仨带好工具,骑着三轮出发,把东西都倒腾到麻袋里面,然后用三轮拉回来。
  走在大街上,也根本就没人注意,谁知道你那麻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破烂?
  “这金条和银元可不少,看来以后就不用再收这些了。”
  鲁大叔想得还挺长远的。
  他和老帽儿走街串巷的,银元确实没少收。
  刘青山想想说:“银元还是可以继续收,金条本来就是稀罕玩意,就算收的话,一年也收不了几个。”
  现在黄金的价格,一克八十元左右,这个价格便宜吗,在当时那绝对是不便宜的。
  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能买一克黄金的样子。
  而现在几块钱的袁大头,到以后最少也是几百块,升值空间,反倒比黄金大。
  更不要说,银元中的一些珍稀品种,那价格就更是没边了。
  趁着现在还能收上来,当然要多收一些。
  至于这批黄金,刘青山觉得,留一小部分当做纪念就好,剩下的,能处理就处理掉。
  以后随着开采技术的突飞猛进,黄金的产量越来越多,其实是贬值的。
  一路平安无事,开始到自家胡同口的时候,却看到两名穿着制服的公安,挡在前面。
  “哎呦,帽儿爷,今个拉得什么宝贝?”问话的是个中年公安,是这里的片儿警,他也知道老帽儿干的营生。
  “詹爷,大过节的还不歇着。”
  老帽儿笑嘻嘻地凑上去,给两位公安递烟。
  “嗨,老帽儿你发财啦,都抽上牡丹了。”詹警察点上烟,然后朝刘青山点点头,他也认识这个年轻人。
  刘青山当然也是神色如常,乐呵呵地打招呼:“詹同志,家里坐会儿。”
  詹公安抽了两口烟,嘴里叮嘱:“马上国庆了,家里别忘了挂国旗,有什么情况,及时报告。”
  “好嘞您呢。”老帽儿答应一声,骑着三轮就进了胡同。
  等到家门口的时候,鲁大叔这才长出一口气:“刚才可把我吓坏了,大气儿都没敢出。”
  刘青山则从容说道:“有啥好怕的,这是咱们自个家的东西。”


第452章 这是葫芦娃还是葫芦妹呢?
  今年的中秋节,刘青山一家很难团圆了:大姐和大姐夫留在县里,二姐远在大洋彼岸。
  刘青山担心母亲心情不好,所以吃过晚饭之后,就领着家人,全都去招待所,和乡亲们一起过节。
  吃着水果,品着月饼,聊着些家长里短和在首都的见闻,不知不觉,中秋节也就过去了。
  第二天,就已经是月底,明天是国庆节。
  今天的行程是去十三陵那边参观游玩,刘青山叮嘱大伙不要照相,有些东西,不可强信,也不可不信。
  大部队出发,他则带人去了老宅子那边。
  到了地下室,点亮两盏马灯,刘青山和老帽儿师叔再各自打开手电筒,在旁边照亮儿。
  白二爷上去查看一番,然后开了腔:“是狼狈了点,不过应该能抢救过来,大不了多费点工。”
  这都能行?
  刘青山瞧着那些书画,本来还以为彻底报废呢。
  幸亏昨天没有瞎翻乱动,要不然的话,那损失就大了。
  白二爷嘿嘿一笑:“有些从古墓里面弄出来的书画文献,比这个还破损得严重呢,要不怎么能显出来我们这行儿的手艺呢。”
  这个忙儿,别人帮不上,只能是白二爷领着张春雨,这师徒俩动手。
  足足用了一个上午,算是把这十几幅书画,还有两个扇面,都完整地从那堆东西里摘出来,把白二爷给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
  刘青山心中也好生感动,觉得在修补这批书画的时候,给二爷再多加点钱。
  中午找了个馆子,好好吃了一顿,白二爷就领着张春雨先回去歇着,剩下的基本算是粗活,就用不着他们了。
  下午鲁大师就成了主力,刘青山和老帽儿打下手,或许是受到上午好运气的影响,竟然惊喜连连。
  一尊铜鎏金的佛像,还有一尊纯金的度母,上面的宝冠和下面的莲座上,还镶着珊瑚、砗磲、玛瑙等宝石。
  另外还有零零散散的,一些古玩玉器和瓷器之类,也有三四十件之多,也算是收获颇丰。
  把这些东西也统统运回去,鲁大叔简单收拾收拾,一两天时间就能基本恢复如初,到时候,刘青山准备一起带回去。
  等到晚上,接奶奶过来瞧瞧,老太太看着这堆东西,眼角也再一次湿润,嘴里哽咽着:
  “我奶奶信佛,这个度母,就摆在她的佛堂里,现在闭上眼睛,还能回想起老人家的音容笑貌……”
  秋菊奶奶也在一旁陪着掉眼泪,指着里面一件小巧的鼻烟壶:“我记得二老爷,手里最喜欢把玩这个的。”
  奶奶点点头,轻轻拿起一个已经有些腐朽的鸟笼子:
  “这个是我爷爷最喜欢的东西,那时候,整天架在手上,里面养一只画眉,我小时候总是偷偷地捉蚂蚱喂它。”
  看着奶奶脸上流露出来的那股思念,刘青山觉得,这些东西,等老宅子修好了,就全都物归原处。
  虽然这个笼子不能用了,但是笼子上面的饰物,还有里面的鸟食罐之类的,鲁大叔说,也都不是凡品,以后可以做个新笼子,把这些物件都用上。
  这一夜,奶奶在这里流连了许久,直到更深人静,这才在爷爷的催促下去休息。
  ……
  转过天,就是国庆了,这也是旅游团在京的最后一天。
  去年的国庆是大庆,今年就比较平常了,不过广场那边的人,还是比往常多出不少,透着一股子喜庆。
  乡亲们今天主要就是购物了,虽然夹皮沟现在也是全国知名的万元村,但是刘青山发现,大伙花钱的时候,就没一个大手大脚的。
  就像张杆子,平时咋咋呼呼的,真到了买东西的时候,就给小曼买了一身新衣服,又给翠花婶子买了一件花衬衫,他自己愣是啥都不想买。
  翠花婶子当然不答应,好说歹说,算是给他买了一件的确良半截袖。
  其他人也都差不多,节俭惯了,都舍不得买东西,尤其是贵的东西,就算能买得起,也坚决不买。
  搞得刘青山还得劝他们:“现在物价越涨越厉害,该花花。”
  刘青山记得,等到八八年的时候,全国兴起一股抢购风潮,不管啥东西,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先抢着买到家里再说。
  最后商店里的东西都被卖光了。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国家进行价格闯关,导致物价上涨,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人心就渐渐变得浮躁起来的。
  整个社会,也在精神层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老支书也直叹气:“这两年,赚的是比以前多了,可是这钱,也好像越来越毛了。”
  对此,大伙也都深有体会。
  现在的夹皮沟,经过上一次分红之后,谁家的存款都超过万元,这钱在银行里放着,确实没啥大用。
  因为每年都在赚钱,这存款的数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刘青山听了大伙的抱怨,倒是心里一动:他那些金条正想处理呢,财宝不出外国,不如就卖给乡亲们好了。
  总比过两年抢那些柴米油盐强啊,起码在短期之内,黄金还是能保值的。
  这件事,也给刘青山提了个醒:乡亲们手里的余钱越来越多,也该适当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消费和投资。
  十月二号这天,夹皮沟的百人旅游团,终于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
  对绝大多数村民来说,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
  而且随着以后不断走出去,他们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宽广……
  “哈哈,到家啦,到家啦!”
  下了大客车,娃子们便开始往家里飞跑。
  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可是怪了,出去几天,还真想家了。
  想这个破破烂烂的泥草房,想那只使劲摇晃尾巴的大黄狗。
  留在村子里的青壮,也都闻讯而来,迎接着自家的亲人。
  “咋样啊,首都好不好?”
  问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回答也基本差不多:“首都嘛,当然好啦!”
  然后就讲起了天安门,讲起了故宫,讲起了长城,说也说不完。
  猛听张杆子一声大吼:“不跟你们扯了,先看看俺那些弟兄们去,都想死俺啦!”
  身后传来翠花婶子的吆喝声:“别急,先回家换了劳动服再去!”
  “老支书,青山,那我们剩下这些人,啥时候去啊?”张队长他们一听,就馋得心里痒痒。
  “怎么也得等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冬天去没啥意思。”
  刘青山觉得,等到开春种完地,山野菜下来之前,能有半个多月的空闲期,在五一之后,正好再去一拨。
  他和老支书也没着急回家,跟着张队长和二彪子大头他们去了村部。
  问问这些日子,夹皮沟的情况,除了上山采采元蘑,伺候伺候大棚和牲口,也没啥大事。
  地里的水稻,还得等到十月中旬,才能上成。
  另外就是一些萝卜白菜和胡萝卜,也陆陆续续该收了。
  张队长也询问道:“跟拐子叔来的那个大爷,是什么来头,用不用告诉大伙都敬着点儿?”
  他说的当然是谭老将军,这次也跟着一起来的,只领了家里一个孙子,叫谭勇,在跟前照顾着。
  刘青山摆摆手:“啥也不用,就当是拐子爷爷家里来串门的亲戚。”
  要是村民都敬而远之,那反倒彼此不自在。
  张队长点点头:“还有,咱们今年新盖的那些房子,都完工了,里面也都晾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