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在美国绝对堪称是史无前例的景象,一部在全美三千两百间院线上映的电影,居然一票难求?简直不可思议!
据各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从七月四日的零点开始,全美各大电影院一共动员了超过两百五十万名观众,这是一个不眠之夜,整个北美大陆都因为“独立日”而彻底疯狂了起来。如此景象不仅仅是媒体的盛事,同时也是每一个美国居民的盛事,让一场电影演变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狂欢。
观看“独立日”,庆祝独立日。这也成为了史上最特别也是最搞笑的庆祝方式,但却成为了这一代美国人记忆深处最为美妙的一次经历。即使以后独立日档期的概念真正得到了好莱坞的重视,几乎每一年独立日都有佳作奉上,但这一次经历依旧是无可取代的。不仅因为“独立日”这部电影,同时也因为雨果·兰开斯特的存在。
观众们的疯狂虽然远远超出了预料,在福克斯电视台的煽动之下,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推动之下,达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但客观来说,这依旧没有达到令人错愕的程度,真正让人们瞠目结舌的,是来自媒体的狂欢,“独立日”首映式结束之后,关于电影的首波评论火热出炉,揭开了这一场属于“独立日”的群赞狂潮!
第1564章 群赞狂潮
众口难调,任何一部电影永远都是众口难调的,艺术电影挖掘了思想深度,势必会流失商业属性;商业电影加快了节奏、增加了爆点,势必在内涵铺垫上会有所欠缺。这也是艺术和商业之间寻找到平衡如此艰难的原因。
一部商业电影想要讨好挑剔的专业影评人,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终结者2”媒体综评六十八分,“真实的谎言”媒体综评六十三,“侏罗纪公园”媒体综评六十八分,“未来水世界”媒体综评四十六分……当初“生死时速”获得了八十一分的媒体综评得分,至今都是商业电影得到了专业认可的典型案例。
“独立日”想要达到“生死时速”的高度,何其难,几乎难于上青天。
但是在首映仪式结束之后,“独立日”的首批评论却迎来了一个赞誉的井喷,让无数人大跌眼镜,以罗杰·埃伯特为代表的“芝加哥太阳报”毫不吝啬地给出了八十分,并且给出了四星满分的推荐分。
罗杰在评论之中写到,“作为一部艺术电影,这是一部十分糟糕甚至是失败的作品;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却是一部令人惊叹连连的作品。
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内,将整个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清晰的主线和细腻的支线相辅相成,节奏控制趋于完美,并且在电影的最后奉献了精彩绝伦的高潮特效场面,让整个观影过程都显得无比刺激而愉快,绝对是难以忘怀的观影体验。这也是我给出了四星满分推荐的原因。
不过,电影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雨果这位极为出色的演员,在电影里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发挥空间。值得肯定的是,电影在有限的篇幅里,利用一些简单却有效的细节对角色进行了深入勾勒,让主要角色的形象都变得立体起来——虽然不够饱满,但至少呈现出来的那一面是有说服力的,更为难得的是,贯穿始终的亲情、爱情两条线让电影不会显得空洞,可以感受到情感的驱动。但即使如此,雨果依旧没有能够进一步发挥他的能力和魅力,堪称剧本的最大遗憾。
但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了雨果的强大魅力,与开创历史的视觉特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奉献了一个俗套却精彩、简单直接却扣人心弦的故事。‘独立日’让电影工业充满了无数神奇,也唤醒了我最开始为什么会喜欢上这种艺术的原因。”
可以看得出来,罗杰对“独立日”的观点十分鲜明,他给出的评分也显然比不上“生死时速”,但他却强力推荐了这部电影,满星推荐代表着他认为这部电影是绝对值得进入电影院观看的。这种观点,与“美好一天直播”的采访不谋而合。
当然,八十分的评价,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依旧是难得的高分数。
不过,罗杰还在评论里提到,“电影另外一个遗憾就是,外星人的形象没有达到预期,不仅没有创新,而且也略显单调。当然,身为导演的罗兰很聪明地避开了这一点,没有给外星人太多镜头。明智的选择。”
这一番难得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但关于外星人的形象显然是仁者见仁的话题,“纽约时报”作为东海岸的媒体代表,就表示了不敢苟同,“这部电影让我们想起了‘太空漫游2001’、‘星球大战’和‘侏罗纪公园’,不是因为电影的内涵达到了如此高度,而是因为电影精彩绝伦,故事中赋予外星人的形象与人们提起外星人时脑海里浮现的形象,完美重叠。”
除了针对外星人发表了看法之外,“纽约时报”自然不会缺席这一场全美的媒体盛会,报纸在第一时间就针对电影本身给予了评价,“电影从开场就吸引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并且将这种高度集中的精神贯彻始终,让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变成了一种享受,简单的剧情却制造出了跌宕起伏的观影过程,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让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悬念和期待,牵动着观众的心,搭配超越时代的先进视觉特效,制造出难以复制的观影享受,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我们不能要求更多。”
“纽约时报”对“独立日”可以说是赞不绝口,而与罗杰不同的是,他们对雨果的演出也给予了肯定,“也许这就是雨果最大的魅力了,他总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哪怕仅仅只是一个露面,他的笑容、他的眼神、他的表情都让人无法移开眼睛。
即使是最简单的角色,雨果都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史蒂夫这个角色在雨果的演绎之下,果敢、坚决、勇猛、睿智,但同时又不缺乏温柔、幽默、体贴和善良,他与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互动,都成为了难以忘怀的细节,正是得益于雨果的存在,电影的细节部分得到了完善,最终呈现出这个完整而精彩的故事。”
从“纽约时报”的评论之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态度了,所以当看到他们给出了一百分满分时,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独立日”居然得到了满分的肯定,这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了,更何况还是来自全美影响力第一的“纽约时报”,这的确是一个再兴奋不过的消息了。
另外一方面,坐镇主场的“洛杉矶时报”也不甘落后,他们的评论第一时间就在整个西海岸传播了开来,这一次的影评并不是由尼古拉斯·麦克伦撰写的,但依旧为“独立日”送上了精彩评价。
“这也许不是历史上投资最高的作品,但绝对是迄今为止最震撼人心的作品。强大的视觉特效让每一个场面都看起来无比真实,坐在电影院里就可以感受到那四面八方涌过来的真实感,让观众也成为电影中的一员,经历着这一场末世浩劫。工业光魔无疑是最大的幕后功臣,他们与艾默里奇一起合作,用电脑视觉特效堆砌出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画面,打造出了这部不可思议的电影。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如此,那么‘独立日’只能算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电影,也许比‘未来水世界’好一些,但最多也就是和‘侏罗纪公园’一个水平线。可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兰开斯特为电影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
兰开斯特并没有获得太多机会来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不像‘生死时速’那样。但是兰开斯特却利用他个人对剧本的理解、对角色的理解,用他的演出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他与女友的互动、与儿子的相处、与总统的默契,这一个个细小的环节,不仅让故事的情感变得丰富饱满,同时也让角色的个性和形象逐渐勾勒出来。这一份功力,恰恰就是兰开斯特最大的魔力。
这也使得‘独立日’不仅脱离了‘未来水世界’的档次,更是与‘侏罗纪公园’区分了开来。即使没有充沛的个人英雄魅力展现时间,但兰开斯特依旧为末日注入了一抹温情和人性,让整个故事都变得温柔起来。”
“洛杉矶时报”最后的评分高达九十分,虽然比不上“纽约时报”疯狂,但对于商业电影来说依旧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分数,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态度。
另外一方面,“好莱坞报道者”则以另外一个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独立日’和‘未来水世界’都应该是同一类型的作品:恢弘的世界观,壮观的电影画面,精彩的视觉特效,简单的故事架构,力挽狂澜的男主角……
但是,‘未来水世界’却以惨败收场,而‘独立日’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罗兰·艾默里奇虽然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导演,但是他对大场面的布局和对叙事节奏的控制都十分老道,精准地将视觉特效的魅力发挥到最大,让每一个观众都享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
更为重要的是,电影选角方面的巨大成功,雨果·兰开斯特和桑德拉·布洛克的二次合作,戏份虽然不多,但火花依旧迷人;亚历山大·洛林和詹妮弗·安妮斯顿的搭档,让人耳目一新,十分讨喜;再加上威尔·史密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查理兹·塞隆、卡梅隆·迪亚茨、阿尔·帕西诺等一众演员的加盟,艾默里奇恰到好处地将角色融入了故事之中,让整个观影过程十分舒服而流畅。这无疑是难得的胜利。
不同于‘未来水世界’,‘独立日’在一个宏伟的框架结构下讲述了一个简单却又不失细节的故事,仅仅是这一点,就已经堪称精彩了。”
最后,“好莱坞报道者”还给予了八十分的评价,与罗杰的观点基本保持一致。
这几乎是“独立日”上映之前难以想象的局面,作为一部以视觉特效为卖点的作品,故事的薄弱势必将会成为短板,但现在电影上映之后却迎来了群赞狂潮,首批评论几乎都为“独立日”送上了赞誉之声,让人惊喜之余难免有些讶异。
当然,这显然不是首批评论的全部,任何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声音,这一次也不例外。
第1565章 井喷效应
“独立日”首映式结束之后,各大媒体就迎来了评论的井喷,得益于过去半年时间的铺垫,显然这部电影承受的瞩目是前所未有的。仅仅是首批评论,就出现了三十一家媒体的评论。
在这些评论之中,所有媒体都送上赞誉,这是不可能的,批评之声虽然不多,但依旧存在。
“今日美国”就在评论之中表示,“简单到几乎堪称弱智的情节,着实没有任何亮点可言,从故事的开始就可以预料到故事的结局,即使过程再坎坷再刺激,依旧无法掩饰情节的薄弱和内涵的缺失。
当然,如果你是科幻电影的拥簇,你喜欢精彩的视觉特效,你钟爱超级大爆炸和拥挤人群陷入混乱的场面,你乐意享受在电影院里被爆炸声震撼耳膜的体验……那么,你会疯狂地爱上这部电影。我并不是其中一员。”
虽然“今日美国”的评论还是以批评为主,但评分依旧来到了六十五分,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于“独立日”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的水平还是给予了认可。
另外,“纽约邮报”也对“独立日”不敢苟同,“一旦你们经历了电影里最惊心动魄的情节——我们国家的地标性建筑就好像一个玩笑般被毁于一旦,在那之后,整个电影的两个小时就显得空洞而疲惫,无止境的爆炸让故事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就连角色都显得可有可无。即使是雨果·兰开斯特也无法拯救这个糟糕的剧本。”
在打出了五十分的最低分之余,“纽约邮报”还表示,“也许经历了长时间的巅峰之后,特别是‘死囚漫步’那让人身心俱疲的表演之后,雨果需要一段时间好好休息一下,只是这一次他的选择似乎有些自暴自弃,放松过头了。当然,奥斯卡小金人之后的迷茫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存在的,我们无法要求雨果更多了。”
“纽约邮报”的评分不仅是首批评论之中的最低分,而且他们也是唯一一个提起了小金人魔咒的媒体。不过,这一次“纽约邮报”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独立日”本就是雨果在“死囚漫步”之后接下来的剧本,雨果在“死囚漫步”里几乎是精疲力竭,消耗了所有精力,这才选择了一部商业电影。所以,“纽约邮报”所谓的担忧也就不能算是师出无名了。
巧合的是,“今日美国”和“纽约邮报”恰恰就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对“独立日”首映票房最不看好的两家媒体。显然,他们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