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6。2
“福开森路?”王有节一听,似乎想起来什么似的,说道:“这道路的名字怎么听上去很有些耳熟的呢?”
布礼笑笑,说道,电影《色戒》的结尾,王佳芝放走易先生后,如释重负地上了一辆黄包车,大声吼道“到福开森路去”!这里的福开森路,就是现在眼前的这条武康路的呀。
王有节恍然大悟,说道:“好像,是有这一句台词的。”
“那…………,王先生,都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说明这部电影你当时看的应该蛮仔细的嘛?”
布礼两眼盯向王有节,又嘲笑道:“老实交代,当时你和谁一起去看的这部电影?”
王有节笑笑,不响。
潮起潮落,风起云涌。随着岁月更迭,福开森路现在已更名为“武康路”。
但是道路两旁的梧桐依旧婆娑,花园洋房依然安详静谧。它们承载着那些名人历史和如烟往事,无声的散落在街道的每个角落里,证明着早已随风远去的昨日。
俩人在武康路慢慢地自由自在游走。
走进武康路,就像走进了老上海。
只有1公里多的的武康路,不长也不短,却拥有优秀历史建设和保留历史建筑超过50座。
整条路从南走到北,从宋庆龄故居走到李鸿章的丁香花园,沿街途中路过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还有黄兴故居、唐绍仪故居,等等。
这条路经历了岁月的冲洗,还弥留着文学的韵味。
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影斑驳,有如神奇的魔力一般——成为了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
漫步在这里,触摸到带着岁月痕迹的一墙一砖,拾起的每一片树叶,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繁华与衰败,诗意与市井。
武康路沿街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观赏价值很高,建筑风格有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等等,而且还都有让游客沿途停驻的理由。
武康路的任意一扇墙,一幢楼都是很好的背景。
但是仔细看可以发现:建筑墙面要么是拉毛,要么是卵石,连围墙都是竹篱笆。都是发烧友镜头里的风景。而这些墙面在有阳光的日子里透过茂密的梧桐叶斑驳的折射进来,无论怎么拍都有一种特别文艺范。
武康路路幅宽度约12米到16米,和8米到16米高的那些老洋房相辅相成,街道高宽比保持约1:1的视觉平衡。
至少在王有节看来,这里街景的视觉观感非常好。沿街建筑或浅黄或纯白,不但色调统一,而且搭配绿荫更显得明快有生命力。
这条穿越上海百年历史,闹中取静的静谧小路,无数政客文人都青睐于此,三十多处历史建筑背后,有着一段段惹人遐想的故事。
飘落的梧桐叶,唯美的欧式建筑,安静的街道,深厚的人文历史,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对旅游者来说,漫步在武康路都有种赴了一场视觉盛宴般的美好。
完全可以说,武康路,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以民国欧式住宅和名人旧居为主要内容的“名人路”。
武康路及其周边街区里的众多花园别墅洋房,和曾经居住于此的文化名人,成就了武康路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这些各种风格,博采众长的优秀历史建筑,感受中西文化的交融。
布礼说,每年的秋冬,这里总是落叶满地。在有阳光的日子里,踩在落满黄叶的路上,沿途看着这些历史建筑和情调小店交错,有种时空错落的美感,完全可以假装在民国时期。
虽然不长,走武康路也需要一定的脚力,但它的幽静,却让人无法放弃。
没有到过武康路的人,很难体会到上海老马路的静谧和幽雅。一条不算狭窄的路,斜斜地延伸着,没有丝毫张扬的意味。
马路两旁的老别墅在梧桐的绿荫里露出一角,不显山不露水,静静地享受着绿意和阳光。
上海老洋房,是全世界人寻找老上海味道的焦点,而武康路,则是一段不会褪色的上海梦。
作为曾经的法租界,这里的洋楼风格多样,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唯有读懂了洋房背后的名人故事,才算读懂了武康路。
布礼笑笑,说道:“如果你想要感受到这种文艺范,最好避开周末和节假日,在有阳光的中午来到武康路,这样,才能真正的静静的感受那份美好。”
连萧伯纳都曾经说:“走进武康路,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只是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一如赵丹故居深深的院墙,一扇花格的铁门,就如同一道阻隔在岁月之间的栅栏。
在这个天晴的上午,在武康路,王有节似乎也发现了更多专属于自己和布礼的静谧时刻。
………………………………
26。3
再往前走一点,一栋米色拉墙洋房横亘眼前。
这里不对外开放。透过铁艺大门,可见小洋楼主入口处圆拱形门与墙面处理成弧形,被顺势设计成对着转角与二楼窗户的“小阳台”,门高而窄,门楣呈半圆形,略有些地中海味道。
褐色的窗棂后,白色纱帘隐约可见。
布礼对着小楼看了许久。她缓缓说道:“看到这个小阳台,我感觉随时会有朱丽叶那美丽的脸就要探出来似的。”
王有节侧过身,看着布礼。
“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就是对着这样的阳台,向美丽的朱丽叶表达了他的爱的。”布礼若有所思地说道。
王有节心里“砰”的响了一下。他牵着布礼的那只手稍微大力,握得更紧了一些。
大门的左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香樟树,虚虚实实地护着小楼的入口处。这公寓也就愈发显得静谧了。
俩人继续手牵着手往前走。
“这条路好静谧的啊!”王有节感叹。
布礼笑了笑,不语。
实际上,王有节所谓的静谧,可能用内心的“安宁”这两个字来形容,似乎要更贴切一些。
说实话,王有节刚过去的这十多天,一方面,白天每日的例行工作,已经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思考这些那些关于自己个人的私事。即使是布礼的微信,也只能是见缝插针地聊上几句。
可到了夜深人静的晚上,和布礼问候过后至睡觉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其实是他一天中开始思绪万千的时候。特别是对于自己现在和布礼的感情发展,他一边是喜悦,但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种种忧虑。
而现在这里武康路的环境,正好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使他能静下心来,然后再好好着来重新思考自己目前所遇到的这些问题。
“有人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浮躁时代。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为了数字的炫目,为了竞争的成功。”一边走,布礼一边不紧不慢地说道,
“但是,我却觉得我们很多时候正在失去对事实的判断,失去对于理性的追寻,失去对亲情的顾念,失去对于星空的仰望。”
王有节不说话。
“可能还是因为我们走的太快,或许………,现在的我们可以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布礼说道。
王有节接过话题,说道:“平静祥和的内心,其实每个人都想要的。可现实是,这一切要真正要到,也确实不易。”
“是的呀。我们惯用的方式就是用物质去买一份清净,逃离都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听听流水和鸟鸣,看看大地的本色等等。这种宁静在当下是可以让内心短暂的归于平稳的,但这种相续不会持久,内心会依然浮躁。”
王有节不说话。
“你知道吗,据说狮子猎到食物后,一般会休息好几天的。”布礼说道。
王有节看向布礼。
沉静下来是一种修行。真正的平静不在心外,而在心内。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到内心正确的平衡法,这本身就能够安定内心。太过于压制内心中的起伏,反而会像水中的葫芦,压下这一头,翘起另一头。但是放纵心中念头的纷飞,只会让我们无法理智的控制情绪。
“有一个非常有气质优雅的主持人,名字叫做杨澜,她无论主持什么样的节目,都给了我们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
布礼继续说道,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这样的品性其实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很多人内心的深处,都是那么的浮躁和不安,内心很难沉静下来。所以说当面对我们生活中琐碎的时候,都会让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而她却不一样。
王有节不响。
有走了一段路,他说道:“这里地方真实不错。说实话,在这个暑热未消的时候选择来武康路,握恍如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我知道你这一段时间,不管是你自己本身的工作,还事你想要和我说的事情,都显得很是焦虑。”
布礼笑笑,感叹道,“人啊,总归不能总处在焦虑之中,时间久了。要出状况的,晓得伐?”
王有节低着头不响。
布礼所说的这个道理王有节当然是懂得的。实际上,这也是王有节之所以向布礼提出来在市区转转背后的含义之一。当然了,能够有机会认识真正的上海,这也是王有节的本意。
布礼接着说道:“该沉静下来的时候,就要沉静下来。不能总是让那些喧嚣的东西萦乱了心情。比方讲,既然都已经到了这里,那我们就暂时好好地享受这里美好的一切就好了!”
王有节笑了笑。
“大千世界万种诱惑,内心的宁静才是最好的修行。”布礼笑笑,说道:“等会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
………………………………
26。4
布礼说的好地方,原来是巴金故居。
这栋位于市中心的欧洲独立式花园别墅住宅,已经将近一百年的建筑历史了,是巴金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与武康路上大多数历史老建筑不同,巴金故居可以免费进入参观。
进去以后,可是还来不及参观别墅全貌,布礼却带领直接往巴金故居主楼的小展厅。
原来,今年适逢巴金夫人萧珊诞辰100周年,在这里正举办《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以缅怀着这位“心地善良”的女主人。
通过介绍,王有节这才知道: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
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女生写给他的信最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
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巴金原名李芾甘)能答应我的请求……”
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照片上的萧珊戴着一顶圆边遮阳帽,显得明眸皓齿,清丽可人。照片背后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阿雯”。
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她就是萧珊,那年她18岁。
为了事业,他们谈了8年马拉松式的恋爱。巴金40岁时,他们才到贵阳旅行结婚,生下了一儿一女。在此后长达28年的共同生活里,巴金与萧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曾这样说过:“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
28年相濡以沫,“任它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巴金只爱萧珊。
以至于肖珊去世后,巴金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巴金经常这样说:“这并不是萧珊最后的归宿,在我死了以后,将我俩的骨灰合在一起,那才是她的归宿。”足见其爱之切,其情之浓!
他说,两个人在一起,用一时的情感把身体系在一个共同的命运上,就应该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改进自己。
他还说:“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
纪念展上,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1960年代,多幅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