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山沟去种田-第7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大家一起抬着簸箕饭去大广场,供外来的客人享用。
  李君阁终于被派上一个活,和苗娃一起扛旗开路。
  苗娃扛的是标志悬天寨的鼓藏旗,李君阁则扛着标志阿音家的鼓藏旗。
  芦笙芒筒队跟在他们的身后,领头的依然是昨天那个手拿芭茅草摇晃铃铛的芦笙队徒弟,不过队伍在路上没有吹芦笙和芒筒,只是拿着,看样子是要等到了大广场后才开始吹奏。
  随后是抬簸箕饭的队伍,各家抬各家的。
  鼓藏节对于李君阁来说,谜团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他偶然回头转弯时就发现了,抬簸箕饭也有讲究,一路上没有见到任何人换肩膀或者停顿。
  在抬簸箕饭的队伍后面,是寨老们簇拥着的育爷爷,育爷爷后面,则是欧奶奶,妮妈妈,阿音等女性家属与亲戚们。
  再往后是手持马刀威武的祭司们,完美地展示着什么是精神领袖和军事领袖的合体。
  之后则是一些手拿装满酒的水牛角的男人们。
  这些米酒,都来自昨日祭祖是用的牛角酒。
  队伍来到到大广场,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庞大的人群,都是盛装,五彩缤纷花枝招展。
  队伍绕场几圈之后,将簸箕饭集中摆在大广场的中间,鼓藏旗插好,芦笙队将乐器斜靠在旗帜上。
  这时,由一位寨老站出来大声喊话,宣布簸箕饭的分配。
  各村寨的人将分配得的簸箕饭领走,大声呼喊自己村的人来吃。
  吃法非常的粗犷,大家围蹲在簸箕周围,拿插子或者剪刀将肉切开,抓着肉蘸蘸碗里的调料,然后就着糯米饭开吃。
  手拿装满米酒的牛角的男主人们,则开始在大广场上游行,向客人们敬酒。
  苗家人敬酒贼好玩,都不用客人端杯子,只能用嘴对着牛角接,经常一个配合不好就被浇一身,广场上立刻充满了各种欢笑和热闹。
  李君阁这才注意到,除了祭司们和育爷爷家里的人,别人的头上没有那种叫“乃雄乃肋”的小鱼干。
  找祭司一打听,祭司也说不准,只说这是老规矩,头上有小鱼干的,相当于鼓藏节上一种身份的象征。
  不管是接下来的芦笙舞,还是更后面的拉牛旋堂,别人见到你头上有小鱼干,就会知道你主家或者主祭的身份,会更加客气。
  吃过簸箕饭就已经快要到傍晚了,心急的姑娘们跑去田边打扮起来,年轻男女今天的衣着和平日里有些不同,衣服上多了很多鸡毛作为装饰,这是美丽的百鸟衣。
  李君阁觉得当年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搞不好就是受了这个的启发。
  终于,一场大型的芦笙舞——鼓藏跳月,开始了。
  这是年轻人的集体活动,苗族把围着圈子跳舞叫跳圆,把在月光下围着圈子跳舞叫跳月。
  广场上有灯火照明,不需要像以往那般燃起篝火,不过气氛非常的热烈,比西方的狂欢节还要热闹得多。


第980章 舞与歌
  各地来走亲戚的青年男女,与本寨人一道,里三圈外三圈地围着跳起舞来,最外一层围成大圈的芦笙在吹奏欢快的乐曲。
  美丽的羽毛在飘舞,炫目的银饰在闪耀,脚步和手掌在翻飞,年轻的面庞在欢笑。
  阿音和李君阁也在其中忘情地舞蹈,两人不时对望一眼,眼神里都充满了柔情蜜意。
  老人们都提前退场了,这里成了年轻人们欢乐的海洋。
  这场舞蹈持续到了半夜,两人在回去的路上,听见游方场周围树林里已经响起了清亮的歌声。
  这就是年青男女们唱歌诉情的时候了,刚刚跳月时相中的意中人,现在和寨子里的其他同样情况的小伙伴,三三两两地邀约到一起,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
  所唱的歌词内容包罗万象,有赞美对方的,有借物抒情的,有打情骂悄的。
  阿音一路走,一路仔细地听着,突然笑道:“哟,这隆安寨来的小伙子不错。”
  李君阁笑道:“怎么就听出来不错了?”
  阿音笑道:“这小伙子唱的是古歌,他在用古歌里边描写自己祖辈的历史的部分来介绍身世。”
  李君阁说道:“哎哟那就是名门之后了!”
  阿音笑道:“这样的青年就更讨女孩子们喜欢了,因为这歌肯定是得到了父辈们口授,有一定的家族渊源,属于寨子里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家庭。”
  一路往上,除了游方场的歌声,寨子里边也有,不少男声在苗家木楼的房后窗下唱歌,这就是看上悬天寨里的姑娘了。
  姑娘们也在用歌声回应,除了年轻男女的歌声,家里的老人一点声音都没有。
  不过李君阁敢向蝴蝶妈妈保证,老人们肯定没睡,都在竖着耳朵偷听呢,只不过是在装着没有听见,任由孩子们闹到天亮。
  因为他们和他们的父辈们,当年也是用这种方式选中自己的意中人的。
  他们的恋爱观,的确比汉族在传统上还要开放、坦然,也更加的浪漫,健康。
  今夜翻过,十六日的清早,各家各户的主人带舅家客人去砍枫树。
  要砍的枫树是早就种下的,一辈辈种下来,每家都有好些棵。
  用作鼓藏节的树,其实很早很早就已经选好了。
  选好了的枫树上面都做着小十字记号,因为枫树也不是随便就能选定的。
  音爸爸给李君阁讲解了选枫树的一些禁忌,作为制造砍牛架的枫树,必须是由种子生出来的。
  也就是说,像李家沟鹅蛋金荔枝树那种高枝繁育的,嫁接的,一棵都不合格。
  另外被砍过之后重新发的树不要。而且选树必须要选发两枝桠或三枝桠的那种。
  苗家重舅,前去砍枫树做宰牛架的人们,他们大多是舅家的客人。
  选树有规矩,砍树同样的有规矩,音爸爸先砍三斧头,再交给舅舅们来帮砍,这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让人好奇的是,在砍树之前,还要用麻绳将一条小干鱼绑在被砍的树桠底部,砍完之后小鱼还一直留在树上。
  看着那只小干鱼,李君阁又想起了育爷爷,家中的女性亲戚,还有祭司们头上的小干鱼,结合这发杈的枫树,小干鱼的意义越来越明了了。
  舅家、鱼、发杈的树,这些都暗示着一对人口兴旺的祈求。
  山塘后边的枫树林子里,今天热闹非凡,四百多户人家都在这里砍树。
  祭司们非常繁忙,在砍树之前,他们还要带领着各家人,对着枫树念诵一段祭词。
  枫树被砍倒之后,加上顶端的那些树桠,两位舅舅就地将它分成了六节。
  音爸爸则去选择了另外一棵树,砍下了一些带树叶的枝桠回来。
  大祭司解释说,这种数叫“都塞”,是用来盖住做好的砍牛架的。
  这让李君阁想起了汉家祭酒所用的包茅,糅玉所用的蓍草。
  礼不可轻废,仪式感,就产生于这些带有特殊性的细节当中。
  后山之上,整理出了一大片的坡地,叫旋牛塘。
  为什么不利用寨子下面的大广场,老瘪爷介绍说拉牛旋堂的仪式之后,还有一个兜土的习俗,大广场是花岗石铺就的,干不了这个。
  十六日这一天又有个轰动全寨的大仪式——拉牛旋塘。
  这个仪式标志着鼓藏节开始进入了高潮。
  旋牛塘周围人山人海密密麻麻,外圈的山坡上,站着的大多是观礼的女性,内圈的大多是男性。
  女性是不能亲自旋牛的,毕竟这东西身大力沉,男人都需要七八个才应付得过来,不过她们可以在旋牛前后的游行队伍里参与。
  上午吃过饭,两位舅舅和李君阁便来到牛栏前,将一些稻草捻成绳子,穿过牛鼻子将牛拉出来。
  这是两头雄健的大牯牛,一身皮毛油光铮亮,肌肉走向在皮肤下清晰可见。
  音爸爸在牯牛的角上分别挂上了阿音祖奶奶的花鞋,还有悬天鹞子祖祖的手枪,标示两位受祭者的身份。
  李君阁放眼看去,各家各户都在自家的祭牛前忙活。
  苗娃还有好些阿音亲戚家后生也过来帮忙,不光自己家,每头大牛身边都聚集了七八个人。
  芦笙队早已等在那里,也许是拉牛旋塘仪式分外隆重,带领芦笙队的人已经换成了那位经验丰富的师傅。
  祭司们在队伍前站立,等待旋塘这一刻的到来。
  祭祀的多是新近去世的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甚至儿子、女儿,这些人的音容笑貌依然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正因为这样,在拉牛旋塘这一仪式过程中,有一些很特殊的表演。
  十二点正,放铁炮的人在队伍前放了一声大炮,队伍便开始向旋牛塘走去。
  扛鼓藏旗的人走在最前面;
  然后是排成纵队吹奏的芦笙莽筒队;
  育爷爷在两个寨老的搀扶下紧跟在芦笙队的后面;
  其后是家里的女性亲戚们。
  这些女性是家里辈分地位较高的,她们空着手,五六个人一排,形成一个方阵。
  祭司们则走在她们的后面。
  两个舅舅一人牵着一头牛,李君阁和苗娃等人一起将它们围着,帮忙一起赶牛。
  在牛的后面,是盛装的其余女性亲戚们,其中一些用竹竿挑着新衣服新绒被。
  举着鸟铳的音爸爸也在其中,他还不时地比划着动作,以显示玄天鹞子祖祖的威武。
  紧跟着是第二家,第三家……各家的队伍,一时间排成了一条长龙,围观的人或者跟随,或者上坡,或者上树。鞭炮声此起彼伏,人群欢呼喝彩,端的是热闹非凡。
  来到旋牛场,队伍开始绕着四周转圈,四方欢声雷动,这就是老瘪爷所说的“旋塘”了。
  转了两圈后,有人从一边早已挖好的一个泥巴坑里抓来一把泥巴,抹在牯牛的背上,从尾部一直抹到脖子。
  另一个人则抓了一把大米,顺着泥巴的方向从尾部到脖子洒在牛背上。
  同时,等候在这里的苗婶将一对项圈分别戴在两个牛角上,再用一块布将这对项圈绑在一起,另外还在牛头上缠了一只小干鱼。
  完了之后,猎户叔用一块缎子盖在牛背上,便将牛拉回牛栏,阿音家的旋塘仪式便算结束了,后边另一家的牛又接着开始。
  李君阁也终于有时间观摩起其余家庭的旋牛表演。
  在旋塘队伍中,每一家都会有一个人,携带着被祭祀人生前所喜爱的物件。
  比如他喜欢狩猎,就扛一支枪;喜欢养鸟,就用细竹竿子挑一个鸟笼;他喜欢捕鱼,就有一个人表演撒网;喜欢做木匠,就由一个人挑着锯子、刨子等木匠工具,这是悬天寨鼓藏节最具特色的一个仪式了。
  在牛背上抹泥土,是希望土地丰饶,撒大米,是希望五谷丰登。
  一家一家的,延续了好长好长的时间。
  每一家的程序都一样,不同的是各家的表演者,扛鸟笼,挑衣物,挑纺具的不用说了,只能跟着走,没有更多的动作。
  拿农具、禾把、戴渔篓背渔网的,那就还要表演相应的动作,而每到这样的时候,旋牛塘上就会迎来一个小高潮。
  所祭祀的亲人如果是一位武术爱好者,那就热闹得不能看了,喝彩声如同暴雨般席卷整个旋牛塘。
  拉牛旋塘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然后才渐渐地平静下来,悬天寨人又在开始准备着下一个仪式。
  牛重新在牛栏集中起来,整个队伍移到了那里,将牛栏围得水泄不通。
  整个牛栏只听到人声鼎沸,鞭炮隆隆,少女们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育爷爷左手执刀,右手拿着青草,带着所有的人群围着牛群跳圆,后面紧跟的是一位挑着饭篓、米酒的寨老,他是第二鼓藏头,苗语叫“戛雄”,这个仪式意为展示祭品敬奉祖宗。
  跟在第三位的是大祭司,他头上的小鱼干最多,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将酒喷洒在地,意为驱恶避邪。
  牯牛在众人的推搡下不停地在圈内打转,一是为了向祖宗展示,二来也是让旁观看一看自家祭奉的牯牛是多么好。
  在此过程中,各家的鼓藏旗也集中过来。
  苗族就是用这种绣满图腾的圣物来招唤祖宗英灵的。
  几百户人家就有几百个旗幡,并由自家的男人举着祭祖。
  旋牛完毕,将牛重新安顿到牛栏之后,各家各户,加上各村各寨的代表,几百人的祭祖队伍在芦笙、号角和鞭炮声中,尤如出征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开往刚刚被牯牛们踩平了的旋牛塘。
  按祖训女方不准进场参加招魂,因此四周山上的人更多了,密密麻麻站满了本家女性和看热闹的亲戚朋友。
  几万人围观的场面浩大而震撼,冲满了庄重和神秘感。


第981章 砍牛
  场内,身着百鸟衣盛装的男人们则按各寨的族群分为三个大的同心圆,圆的中间就是各家的旗幡,每个圆由一位辈份最长的长辈带领围着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