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莱坞之路-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积累,墨菲只要对就位情况进行观察,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怎样做会更好。
  除了必须的引导,墨菲从来不会给演员演示他们该怎么做,那些人在表演方面的能力比他出色太多,一个聪明的导演也不会傻乎乎的去指导演员的具体表演,那完全是本末倒置。
  许多导演往往会过度的指导他们的演员,而且演员们也沉迷于此,因为他们喜欢被过度指导,他们喜欢对角色没完没了地进行讨论;他们喜欢对塑造人物的整个过程做纯理性的探究。
  通常情况下,他们就这样被弄得晕晕乎乎的,结果丧失了自己的自发性或者天赋。
  很多人总是认为每个导演在片场都是詹姆斯·卡梅隆,总是会压榨演员,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绝大部分导演的工作方式都像墨菲这样,只要演员不出什么状况,基本都会为演员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尽情的发挥。
  这本也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
  从拍摄开始,墨菲就了解哪种方式适合一干主演们,轻易不会打断他们良好的工作状态,这毫无用处。
  反之,应该使他们便于工作……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工作习惯,这种习惯有好处,同样也有坏处,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斯皮尔伯格,这位超级大导演确实任何题材都能拍,但任何题材拍摄制作出来,只要仔细分辨的话,不难发现它们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制造出来的。
  所以,如果想让影片既保持自己的风格,又不变成模式化的产物,那每一部影片从摄影到分镜到场景设计再到剪辑风格,都要弄出点新鲜的东西,否则再出色的导演每年一部电影拍下去,用不了太久也会被观众厌烦的。
  斯皮尔伯格同样也是这方面的典型。
  就像《死侍》加入幽默和快速剪辑、《消失的爱人》融合悬疑惊悚、《钢铁之躯》赋予超级英雄沉重的主题一样,墨菲在《无耻混蛋》中除了黑色幽默和透射到骨头里的无耻劲外,在每个场景的拍摄和设计上,也动了不少脑筋。
  墨菲拍摄一些特殊的场景时,试图用单一的镜头,或者尽可能这样做,只要没必要,他不做切换,而且决不从不同的角度来拍同一个场景。
  这样可以避免演员们反复做同一件事情,能保持新鲜感和自发性,还能尝试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他们每次都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相同的场景,而不必担心这是否将匹配其他镜头。
  单就执导而言,这种将黑色幽默成份融入到影片整个主题、情节和场景当中,却又不会突出笑料的黑色影片是一种要求很高、很严格的类型片。
  如果单独拉出某个镜头,很难找到合适的笑点,但放到《无耻混蛋》的主题和所处的背景大环境下,这些隐藏的黑色幽默会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笑料。
  从前期筹备开始,墨菲就非常清楚,《无耻混蛋》不是《钢铁之躯》,最后的成片什么也不可以妨碍观众应得的笑声,什么也不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应该发笑的地方转移出来。
  如果他过多的移动摄影机、过快的剪辑,就会冒扼杀笑声的风险,将难以拍出一部奇妙的关于二战的黑色电影。
  《无耻混蛋》最后呈现的效果是要黑暗、简单、清楚的。
  墨菲想要的实际上是一种细致、简洁、略微阴暗的画面,他工作时希望看到一切,希望看到演员们做他们该做的事,不希望损害时机安排,因为时机安排对这部影片至关重要。
  他上一部电影拍摄的是一部相当严肃的黑色电影,因此总有种拍摄的冲动,脑袋里面涌出来尝试某些东西,享受摄影机的乐趣、享受移动的乐趣。
  但这不是《钢铁之躯》,拍摄《无耻混蛋》的过程中,墨菲不得不抑制这种冲动。
  除此之外,墨菲在所有的工作当中,必须设法避免很多错误。
  第一个要避免的,是不做任何无助于《无耻混蛋》的事情。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拍摄过程中,墨菲突然跳出一个自认为很聪明的想法,或者想要尝试某种东西,但这种想法却不适合《无耻混蛋》,那么他必须立即抛开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僵化固执,恰恰相反,僵化固执也是错的。
  在墨菲的认知里,《无耻混蛋》这部影片像一株植物,一旦撒播种子,它就开始生长,如果想要看它长成,他必须以相同的速度成长,必须考虑到各种变化,还必须敞开胸怀接受他人的观点。
  作为一个导演,与编剧绝对不同,编剧写作时,独自一人待在房里,认为能够控制自己所写的一切,导演带着剧本来到片场,完全是另一码事了,导演要有控制权,需要其他人和整个团队的帮助来达到目的。
  这一点任何一个导演必须理解、接受、重视,他们都要运用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工作。
  对于导演来说,坚定是一种品质,但不妥协肯定是个错误。
  其次是导演在片场的权力很大,很可能会膨胀,认为自己知道关于电影的一切,不过这是笑话。
  很多导演认为观众会喜欢某个人物,结果他们对他全然不感兴趣,反而喜欢另导演几乎不太在意的人物,导演认为他们将在某个时刻发笑,结果他们竟对导演从没觉得多逗趣的东西哈哈大笑……
  这种情况,只要时常看电影的人都知道,实在太寻常不过了。
  但正因如此,导演工作才会这么富有魔力、这么令人着迷、这么乐趣横生,如果墨菲认为自己知道关于电影的一切,早就不拍电影了。
  墨菲喜欢这份工作,这份工作不但能为他带来金钱方面的收入,还能产生精神方面的享受,他乐于做这份工作,这既是他所擅长的事情,也是兴趣所在,每拍摄一部影片,都会深深的沉醉于其中。
  哪怕是遇到困难,克服那些困难的过程,也能带领一种精神方面的愉悦。
  比如在拍摄电影院中众多纳粹高官观影的场景时,由于考虑颁奖季冲奖的缘故,墨菲使用了35MM胶片,色调处理起来不再像数字镜头那么方便,为了减少后期制作的麻烦考虑,很多地方是采用了搭景和现场调光拍摄。
  电影院的戏份黑暗压抑,要在弱光环境下拍摄,自然会遇到不少难题,墨菲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和大量的实验。
  弱光拍摄往往需要不断尝试,找到最为合适的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拍摄过程所需的时间一般较长,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必须的,墨菲带领剧组每天最少提前两小时到达现场,准备拍摄器材和布置灯光,同时在心中思考构图,用镜头来表达出他所想要的画面。
  这种使用胶片的传统拍摄方式,极其耗时耗力,却是冲击颁奖季,而且能拿到比较好的结果必须的。
  情况差不多的两部影片,学院会选择胶片还是数字,答案异常明显。
  胶片拍摄虽然会带来一些麻烦,但拍摄总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拍摄进入到后期的时候,墨菲遇到了使用胶片真正的大问题。


第435章 超级对决
  “以你目前的拍摄效率和速度,二十世纪福克斯准备的35MM胶片数量恐怕不够。”
  片场拍摄间隙,已经挑起剧组部分工作的盖尔·加朵找到了墨菲,谈起了摄制组刚刚报上来的一个情况,“我联系了柯达在巴黎的经销商,但他们的库存不足。”
  墨菲轻轻点了下头,说道,“你马上联系卡拉·费斯,二十世纪福克斯的仓库里面应该还有存货,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空运过来。”
  “我这就去做。”盖尔·加朵准备离开,忽然想起一件事,提醒了墨菲一句,“我听到一些传闻,据说柯达近况不佳,随时都可能破产。”
  “我知道了。”墨菲微微皱眉,说道,“去忙你的吧。”
  柯达面临破产,对于所有喜欢使用胶片拍摄的导演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这家著名的胶片公司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境况不佳,数字技术的发展几乎把他们逼上悬崖,去年和今年的经济危机,想必也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即便不破产能过了这一关,恐怕也熬不了几年。
  随后墨菲让盖尔·加朵特意关注了一些这方面的新闻,毕竟柯达的情况,会关系到他以后的拍片选择。
  根据盖尔·加朵提供的资料,柯达公司暂时还能挺住,关系到整个电影行业的胶片生产也不会终止,而且柯达也与好莱坞六大公司达成了一份新的协议,将会继续为好莱坞提供优质的电影胶片,像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和雷德利·斯科特等导演,仍然表示会以胶片拍摄自己接下来的作品。
  媒体上面,还出现了“好莱坞大导携手拯救柯达电影胶卷”的新闻,推动好莱坞电影公司与柯达达成协议,保证生产及售卖一定数量的电影胶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胶片生产商,从2004年至今,柯达电影胶片的销量下滑了足足百分之九十二。
  即便墨菲本身也经常使用胶片拍摄,但他很清楚,数字技术完全取代胶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剩余的只是时间问题。
  尤其业内人士对几位好莱坞导演的努力并不太看好,表示这虽然能救得了柯达一时,但最终还是会被更加便捷的数字拍摄所取代,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对于年轻导演,胶片将会增加他们的拍摄成本,数字拍摄的方式比较适合。
  当然,作为一个导演和电影爱好者,墨菲也不想看到电影胶片消失。
  一股微弱的酸味,那是胶片的味道,一架能支起两个转盘的放映机,一本本圆圆的胶片盒,在一块白布的反射下,聚焦成光影……曾几何时,这就是墨菲对电影的所有记忆。
  自从数字技术出现以来,胶片和数字技术孰优孰劣的争论就没停过,胶片的艳丽和数字的冷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
  数百年来,影像的世界一直是以胶片作为时间轴的,胶片见证了电影的发展史。但高速而先进的数字科技时代的到来,让那个手工放映、承载着无数温热回忆的胶片时代轰然崩塌。
  坦白地讲,胶片的落寞是技术和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近几十年来,电影产业的每一次革新,都是由一系列好莱坞主导的行业标准催生的。35mm、每秒24格、宽银幕技术、3D……无不如此。
  不过,好莱坞片商喜欢数字电影,并非因为它影像上优于胶片,而在于其物美价廉。
  想想看,一部90分钟的电影,胶片长度差不多3000米,需要五六个拷贝,每个拷贝重约25公斤,要挨个的影院人工递送。而数字电影,一个加密数字硬盘甚至一个U盘就够了,足不出户,通过卫星就能直接传输交付给影院。
  再算笔账,制作胶片拷贝的成本高达2000美元以上,但是一个数字拷贝也就几百美元,在此种考量下,好莱坞乃至全世界的片商们会做出何种选择,也就不言而喻了。
  只要技术的发展在继续,就总会有被淘汰的旧技术,但在一部分导演眼中,数字技术替代胶片本质上不是所谓进步,顶多是进步的幻象,他们认为胶片在色彩还原和饱和度依旧优于数字技术的时候,就被强行扫入博物馆和仓库,难免让人感到委屈。
  剧组的胶片储存短缺的问题没有影响到拍摄,在盖尔·加朵联系到卡拉·费斯后,二十世纪福克斯动用了自己的库存储备,直接空运到巴黎足够的35MM胶片。
  有二十世纪福克斯这样的大公司支持,像是筹备、拍摄和宣发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根本算不上问题。
  如今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凭借一体化战略,成为了好莱坞的领头羊之一,这包括横向和纵向两种向度。
  一体化战略能够建立某种关联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协同作战作用,最终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新闻集团的传媒公司横跨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社、因特网等,集团内各子公司拥有的优秀稿件统一调配,提供给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
  横向方面,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通过收购扩张,拥有福克斯有线电视,福克斯电视和福克斯新闻,福克斯音乐和福克斯电影公司。
  纵向竞争方面,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并不仅仅是电影制作,更拓展出许多电影营销业务,又进一步从电影业务扩展出根据电影中任务场景搭建的主题公园、电影的DVD业务、互联网业务以及相关消费产品行业。
  这些业务扩展使得企业的业务也更接近于最终的电影消费者。
  像二十世纪福克斯这样广阔的平台是斯坦顿工作室完全无法比拟的,这种优势也不是短时间内建立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积累。
  哪怕是个傻子也知道,这个年代成立一家新的电影公司,单凭拍摄一些优秀的电影,就想压下好莱坞六大,成为行业的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