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墨菲点了点头,“这个颁奖季竞争激烈,形势对我们也有些不利。”
“这些不利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有利条件。”
比尔·罗西斯和墨菲心照不宣的笑了笑,问道,“你准备申请哪些奖项的提名?”
第727章 再加一把火
“技术奖项你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商量着办。”
这些类型的奖项也不是多重要,墨菲本身也不会在上面耗费太多的心思,“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是必须的!”
比尔·罗西斯点了点头,“表演奖呢?”
“我已经跟玛姬和詹姆斯沟通过了。”墨菲说出的话让比尔·罗西斯有些意外,“分别为她们申报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主角?”比尔·罗西斯愣了一下。
“没错,就是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主角。”墨菲非常确定地说道,“詹姆斯的角色才是影片的主角,申报最佳男主角完全没有问题;玛姬的角色也是影片中唯一重量级的女性角色,而且她表现的很出色。”
比尔·罗西斯想了一下,问道,“二十世纪福克斯那边呢?”
墨菲回答道,“这是我跟卡拉·费斯商议的结果。”
两人很早之前就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黑暗之城》这部影片单从外表上来看的话,克里斯·丹恩才是唯一的主角,其他人都是他的配角,但看过影片的人都清楚,詹姆斯·弗兰科的魔术师大放异彩,完完全全主导了影片的剧情走向,亨利·卡维尔别说跟詹姆斯·弗兰科比了,甚至明显被玛格特·罗比压了下去。
这也导致影片的角色多少有点失衡,好在电影的剧情掩盖了亨利·卡维尔不算出色的表现,也没有人太过关注他。
至于两个常理来说是配角的角色申报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这完全没有问题,奥斯卡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汉尼拔教授,安东尼·霍普金斯以一个纯粹的配角角色,加上短短十几分钟的戏份,就抢到了那一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小金人。
冲击奥斯卡的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灵活多变,比如凯瑟琳·泽塔·琼斯凭借《芝加哥》冲击奥斯卡的时候,发现最佳女主角强手云集,她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并且在金球奖上输得一败涂地,赶紧在奥斯卡投票前夕将自己申报的奖项从最佳女主角更改成了最佳女配角,结果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出演《芝加哥》的另一大主演芮妮·齐薇格在颁奖典礼上空手而归,凯瑟琳·泽塔·琼斯却成功捧回了最佳女配角的小金人。
由CAA和二十世纪福克斯两大公司运作,加上玛格特·罗比和詹姆斯·弗兰科在影片中出色的表演,墨菲觉得他们获得最佳男女主角的提名还是很有可能的。
最后能不能得奖?这谁也无法保证,毕竟奥斯卡很多时候的选择太容易受到了外界影响了。
比如曾经墨菲看过的最后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因为之前一届没有黑人获得例如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之类的重要提名,纷纷站出来要抵制奥斯卡,到了这一届的时候,不但黑人获得了海量的提名,成功拿下了最佳男女配角,一部纯粹的黑人电影还获得了最佳影片小金人……
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看得很清楚,这部影片获得最佳影片与影片质量关系其实并不大。
黑人、同性恋和一系列的敏感话题,再加上前一届黑人们的抗议,谁看不出这部影片就是针对奥斯卡评委的胃口而拍摄制作,根本就是为了冲奥而冲奥。
想想吧,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马丁·斯科塞斯因为冲奥的意图太过明显,奥斯卡压了他们多少年?
只能说会哭的人有饭吃!
其实某些群体的毛病也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自己惯出来的,这一届奥斯卡提名名单出来后,黑人获得了很多重量级的提名,这个奇葩的群体竟然还是不满!
有黑人演员抱怨:以前,怎么现在好莱坞电影全是白人,黑人拿奖的机会都不给,歧视黑人是吧?现在,奥斯卡提名中搞那么多黑人干什么,歧视我们只能依靠人海战术拿奖是吧?
在所谓的好莱坞式的政治正确的环境下,黑人早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说是一群黑大爷一点都不过分。
同样是在这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面,这部黑人电影虽然拿到了最佳影片,但两个白人老演员宣布获奖时说出的却是另一部白人作为主导的歌舞片。
事后,作为计票方的普华永道承认是他们拿错了信封,错将最佳女演员的信封交给了颁奖嘉宾,不过墨菲曾经恶意的猜测过,这说不定就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
那两位颁奖嘉宾故意拿错信封,故意念错最佳影片的名字,用这种方式来宣布对于所谓好莱坞式的政治正确的不满,向那些黑人发出抗议!
就连好莱坞很多内部人士都不得不承认,在一些情况下,白人反而成为了好莱坞的弱势群体……
黑叔叔以特殊的方式彰显自己在奥斯卡上的胜利,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当人们再回顾奥斯卡过往历史的时候,某些影片必然沦为如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那样的笑柄。
好莱坞发展到现在,哪怕是墨菲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外界因素不止是能够影响奥斯卡的评奖结果,甚至能左右奥斯卡小金人的最后归属。
想要冲击奥斯卡,在颁奖季有所作为,不止是要看自己,还要看竞争对手。
“很多针对颁奖季的电影,已经陆续在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了。”比尔·罗西斯知道墨菲的计划,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潜在的竞争对手了,“从已经出来的媒体口碑和专业口碑来看,今年可能会是一个奥斯卡大年。”
墨菲微微点头。
比尔·罗西斯继续说道,“让·马克·瓦雷执导,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伍迪·艾伦执导的《蓝色茉莉》,莱昂纳度·迪卡普里奥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汤姆·汉克斯的《菲利普船长》,大卫·O·拉塞尔执导的《美国骗局》,史蒂夫·麦奎因执导的《为奴十二年》。”
“我听说……”墨菲提醒道,“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也有意颁奖季。”
“嗯。”比尔·罗西斯点了点头,“我会让人关注他们的动态。”
墨菲站起来,轻轻叹了口气,“我们的竞争对手很多,也很强大啊。”
《地心引力》、《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美国骗局》和《为奴十二年》这几部影片哪一部都不可小觑,尤其是《地心引力》和《为奴十二年》,阿方索·卡隆和史蒂夫·麦奎因都是争夺最佳导演的有力人选。
前者不用说,一个拉丁裔导演,曾经就是在这一届奥斯卡上面加冕最佳导演;后者是一部典型的黑人电影,简直是好莱坞式政治正确的最佳代表,在黑人嗷嗷叫的情况下,会爆发出强大的冲奖能力。
从表面上来看,墨菲似乎在族裔上面比那两位更有获奖的可能,但在现今这种好莱坞环境下,拉丁裔和黑人电影反而会成为优势。
这一届奥斯卡比之他获奖的那一届,竞争明显更加激烈。
不说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了,詹姆斯·弗兰科与玛格特·罗比的最佳男主角与最佳女主角,也一点都不占据优势。
曾经的时候,希斯·莱杰的死亡是能够获奖的最大因素,死亡的力量是极其震撼的,谁也不会跟逝者去计较和争夺,况且那也只是绰号尊老爱幼奖的最佳配角小金人,颁发给死去的希斯·莱杰,恰恰符合这一奖项的精神。
现在的詹姆斯·弗兰科虽然没有那样特殊的优势,申报的奖项也变成了最佳男主角,但也不是没有获得提名的几率,毕竟影片不再是被学院派非常歧视的漫画改编电影,而成了备受媒体和专人认识好评的黑色犯罪写实电影。
这些都有助于詹姆斯·弗兰科拿到提名,不过想要得奖,面对马修·麦康纳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玛格特·罗比的情况与詹姆斯·弗兰科类似,角色前后的不同尤其是那种奇特的心理变化,用很多专业评价来说,那就是被她演绎的出神入化,或许拿到提名不难,获奖的话,凯特·布兰切特、桑德拉·布洛克和艾米·亚当斯,哪个都比她优势大。
好在形势对《黑暗之城》比较不利,墨菲曾经计划,等到快到颁奖季的时候,继续挑动强硬的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没想到变化远比计划快,好莱坞中国大剧院枪击案的发生,导致那位大主教阁下野心皱起,使得天主教有意图谋好莱坞……
站在疯狂浪尖上的他和《黑暗之城》,被动的成为了天主教攻击的好莱坞的代表。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上来说,这不是好事,但从好莱坞内部来说,这绝对不是坏事。
詹姆斯·弗兰科和玛格特·罗比的奖项,谁也没法保证,CAA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首先要保障的就是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在好莱坞媒体疯狂炒作天主教丑闻的情况下,墨菲准备再往里面加一把火。
第728章 墨菲的社会责任感
自从中世纪开始,天主教内部就诞生了太多的丑闻,随着进入文明社会,这些丑闻看似是少了许多,但遮盖在教会庞大势力下面的,还有许多见不得光的龌龊,随着媒体将盖在上面的外衣揭开,在美国这片自由主义泛滥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批判天主教会的舆论浪潮。
这股浪潮来的似乎很突然,但幕后的推手准备充分,而且力量庞大,能直接干预众多媒体,在媒体方面的话语权,绝不是美国的天主教势力能够比拟的。
任何话题总有一定的时效性,对于美国这种国家来说,有相当多的人从来不去影院看电影,但标榜自己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却寥寥无几。
宗教远比电影的话题性更强。
很自然的,讨论好莱坞电影过于暴力和墨菲的影片是否该为枪击事件负责的声音小了很多,从媒体到公众甚至到华盛顿当局,注意力全都转到了天主教爆出的一系列丑闻上面。
如果这些丑闻发生在欧洲也就算了,以美国人那种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也不会怎么关心,偏偏这些事件全都发生在美利坚,而且发生在政府和社会最难容忍的儿童身上,想要不吸引人都难。
儿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不止是说说那么简单。
也就在全美从媒体到公众都在疯狂的讨论天主教丑闻的时候,墨菲召集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这场新闻发布会在世纪城死星大厦的大堂里面举行,非常的简短。
新闻发布会的开始,卡拉·费斯代表二十世纪福克斯宣布,“福克斯公司将继续与斯坦顿工作室合作,一起打造墨菲·斯坦顿导演的新片,斯坦顿导演的新片将会聚焦目前的社会热点事件!”
说完,她向后面做了个手势,背后的白色屏幕瞬间亮起,几行大字异常的醒目。
“一帮想向教会势力宣战的穷记者,真人真事改编,《聚焦》背后的真实历史!”
看到屏幕上面的字,很多记者按下相机快门的同时,还有些发愣,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
“向教会势力宣战?一帮穷记者?”
有年龄比较大的记者根据这些渐渐想起了什么,“目前的社会热点事件?《聚焦》?”
他马上回忆了起来,低声说道,“该不会是《波士顿环球报》拿到普利策奖的那次新闻事件吧?”
旁边的一个年轻记者不解的问道,“比约克曼先生,你说的是?”
“看屏幕。”年龄较大的记者指了指屏幕。
年轻记者抬头看去,只见上面的标题已经消失,渐渐出现了大体的内容描述。
“影片取自真人真事题材,来源于《波士顿环球报》的一次深度调查报道经历。”
叫做比约克曼的记者看到这里,说了一句,“果然是这样啊!”
“2001年,从《迈阿密先驱报》来的总编辑空降《波士顿环球报》,一来就要做个大新闻,给报纸的深度报道小组《聚焦》指了一个选题:当地天主教的约翰·乔根神父被指控猥亵儿童,主管波士顿大主教区的红衣主教伯纳德·劳被爆早就知情,却搁置包庇,严重渎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惊骇地发现,涉嫌性侵神父从1人到13人,再到令人瞠目的70人。这不再是一人一事,而是教会体系的溃烂,他们调查发现,家长或是无力反抗,或是被教会以极低的封口费搪塞了事,涉案神父并未开除,以‘休病假’等理由假以时日重新分配教区,然后新的罪恶又在酝酿,如此往复……”
大屏幕上面简单的交待了这部新片的背景资料。
看到这里,比约克曼升起了一种荒谬感,“墨菲·斯坦顿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