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玩之先声夺人-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一健见赵琦进来,起身笑着示意道:“赵老弟,坐。”
    “让卫总久等了。”赵琦客气了一番,随即问道:“卫总,不知您找我什么事?”
    卫一健微笑道:“我的事不急,咱们先解决肚子的问题,别让它造反了。你有什么忌口吗?”
    赵琦道:“没有,您点吧,我基本都吃的。”
    “那行。”
    卫一健叫来服务员点菜,等服务员离开后,他笑着问道:“小赵是什么时候学习古玩的?”
    赵琦说:“我在高中时就对古玩感兴趣,只是都是偷偷地学,没跟家人提起过?”
    “哦,有什么原因吗?”卫一健好奇地问道。
    赵琦笑了笑:“那时我父母想让我好好学习,杂书都不能看,而且学生搞收藏也不现实。后来学校毕业了,没多久我就结婚了,那会前妻管的紧,女儿身体又不好,也没机会搞收藏。直到前些天,我离婚了,才动了做古玩生意的念头。所以说,在古玩界,我还是新人。”
    卫一健喝了口茶:“这年月,古玩生意不好做吧?”
    赵琦说:“和前几年当然不能比,但我认为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古玩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生意还是可以做一做的。况且,只要像卫总您这样的藏家一直存在,总有用得到我们的时候,只是到时资源可能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
    卫一健笑道:“分析的有道理。不知道你涉足的是哪一类啊?”
    赵琦说道:“主要是明清以前的古陶瓷,另外玩和家具,是我的兴趣。”
    “明清瓷器现在正是热门吧?”卫一健有些意外。
    赵琦摊了摊手:“没办法,囊中羞涩,热门买不起。而且正因为热门,作伪也多,对我们这样的新人不太友好。所以只能选择差异化竞争了。”
    “好一个差异化竞争。”卫一健笑着鼓掌,正当赵琦以为他要还要继续这个话题时,他指着不远处道:“你觉得那处景致怎么样?”
    “你这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到底要闹哪样?”赵琦有些犯糊涂。

第二十一章 表现
    赵琦顺势看过去,那是一处小型景观,中间耸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景观石,四周种着数根翠竹,配合周围氛围,到也有别有一番趣味。
    他体会着其中的意境,半响,说道:“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卫一健赞赏道:“好!小赵你还是个雅人。”
    赵琦呵呵笑道:“哪里,只是正好想到白居易首诗,觉得应景而已。”
    卫一健看着那处景致,说:“是啊,你看那石,虽然并不明贵,但配合此地景致,却恰如其分。如果不能应景,哪怕是价值上百万的太湖石,看着也膈应人。”
    “这是话中有话吗?”
    赵琦暗道,脸上微微一笑:“这石玩,也是见仁见智,玩石者各有自己的观点,就说古代,人词客喜欢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禅家则谓袖里乾坤,掌中世界,更多的人则爱石玩的奇形、奇纹、奇趣。”
    卫一健又叫了声好:“好个三奇,只是这么一来,怎么辨别石玩的好坏呢?难不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赵琦侃侃而谈:“那到不是,品评石玩,主要由八字概括,瘦、透、皱、漏;色,纹,体,质”
    他简单讲述了这八点含义,又说道:“这八项,占其一二就可称之为石玩,多则可占三四,世间没有十全十美之石。当然,石玩确实比较唯心,你要是看到一颗石头,哪怕没有上述八点之一,只要自己喜欢也不无不可,只是石头本身没有多少经济价值而已。”
    卫一健听了赵琦的讲解,赞叹不已:“没想到,小赵你对石玩有如此研究,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赵琦笑道:“您可别这么说,我只是卖弄一下书本知识,如果您照着我说的去买,买错了,我可不负责。”
    卫一健喝着茶,笑眯眯地说:“买错了是我的眼力问题,我可没有算后账的习惯。”
    赵琦笑了笑,暗道:“又是意有所指吗?”
    这个时候,服务员开始上菜,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上了桌,看得赵琦都垂涎三尺了。
    之后,两人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聊着玩上的趣事,赵琦现在过目不忘,无论什么知识囫囵吞枣地记下来,之后慢慢理解就行了,这种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一席餐下来,本来对赵琦颇有眼缘的卫一健,更是对赵琦刮目相看,如果不是赵琦太年轻,他肯定会认为,赵琦是一位强闻博记的专家学者,在这一行已经有着数十年的研究了。
    “这回心血来潮,还真有可能请对人了。”卫一健如是想道。
    让服务员收掉餐具,又让泡了壶好茶过来,卫一健拿出一只锦盒,打开之后推到赵琦面前。
    “正事来了。”
    赵琦神色一正,向盒中看去,里面的东西不出他的意料,正是上午在牛大爷那里购买的钧窑天蓝釉盌。
    “卫总,不知您这是?”
    “今天买它的时候,我见你神态有异,这件东西是否不对?”
    赵琦心里有些为难,做这种鉴定往往是得罪人的事情,如果东西对的那还好,如果东西有问题,就跟原来的鉴定师傅结下仇了。虽说他也不在意那个姓强的,但他又不是莽夫,又何必无缘无故的得罪人呢?
    卫一健又说道:“放心,我刚才就说了,没有算后账的习惯,既然我请了强师傅,他怎么选我当然相信他。但如果东西不对,我也有知情权,你说是吗?”
    有道是吃人嘴软,这个时候,赵琦不说也说不过去,不过他也没有明着指出瓷器的真伪,而是问道:“卫总,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读过清人徐珂写的清稗类钞选?”
    “没有。”卫一健摇了摇头。
    赵琦说:“这本书是鉴赏类书籍,书中有段字京师有伪元瓷,其釉及棕眼砂底铁足逼真,虽有识者亦莫辨其伪赝也。盖九。江关某监督其仆习其技,既归,以北方土烧之,不能工而殊,类元瓷。乃伪造之,遂大获利。赏鉴家所得,半是此物也。
    这段字向我们提供了四条信息:1、在清代的京城有伪元瓷;2、伪元瓷有棕眼、是砂底、“铁足”;3、一些有水平的鉴赏家也看不出其伪,购藏的元瓷有一半是这种伪品;4、这种伪元瓷是九。江一个姓关的老板的仆人回到北方后,用北方土烧制的。”
    听到这里,卫一健不能再明白了,他说:“也就是说,这是一件老物件?”
    赵琦点了点头:“是老物件,做工也算精良。”
    “是老物件就行,看来没有全瞎。”
    卫一健轻轻一笑,接着他又拿出一只盒子,放到赵琦面前:“赵老师,你应该听说过柴窑吧?”
    出于对赵琦的尊重,他觉得再叫小赵就有些不太合适了。赵琦虽然谦虚婉拒,但最终也只得应了下来。
    赵琦心头一颤,暗道,不会这么夸张,让我鉴定柴窑吧?
    也难怪赵琦会紧张,卫一健那可是亿万富翁,想想看,如果他手上戴了一只假黄金戒指,别人见了会觉得是假的吗?
    同样的道理,卫一健应该也知道柴窑的珍贵,如果没有真品特征,他会拿出来让赵琦鉴定?
    但话又说回来了,前世在他的记忆中,并没有听说卫一健有收藏柴窑瓷器,还是说他秘而不宣?
    卫一健看到赵琦有些激动诧异的神色,笑着说道:“你没有猜错,这确实是我之前以六百多万收购到的一只天青釉茶盏,卖家认为这是汝窑,但我认为更可能是柴窑。购买之后,我就请专家给我鉴定,其中多位权威专家,认为这确实是柴窑。”
    说到这,他又拿出一些本子:“这是几位专家给我开具的证书。”
    赵琦翻看了几本,开具证书的几位专家,到是有一定的名气,但有两位前世他看到有争议的新闻。另外,他还看到有一本写着刘培学的名字,下意识就觉得,卫一健这件柴窑可能会有问题。
    赵琦突然想到一个人:“我记得研究柴窑的专家中,最有名的当数宋逸书宋老,您怎么没有找他瞧一瞧?”
    卫一健遗憾地说:“我也去找宋老鉴定过,他没有认可这是柴窑,因此我也不敢把这些证书拿出来。”
    如果他把证书拿出来,就是打脸的行为了。
    赵琦说道:“卫总,恕我直言,既然您找过这么多专家学者,又何必还要找我呢?”
    卫一健笑着说:“如果我说是因为无聊呢?”
    赵琦笑着摇了摇头:“卫总说笑了。”
    卫一健哈哈一笑:“哈哈,但事实就是这样。不过,实话实说,要是你的学识不如那些专家,我也不会把它拿出来。”
    说到这,他又长叹一声:“说到底,我心里还是有些奢望吧。”
    赵琦能够理解卫一健不死心的想法,换作是他,可能也不会死心。不过,他现在更在意的是卫一健的看法。
    看来自己先前的表现,应该是能够让他记忆深刻了,自己这一趟就来值了。
    “你先看吧。”卫一健做了个请势。
    赵琦郑重地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只这被层层包裹起来的茶盏,他先擦了擦手心的汗水,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
    此茶盏,敞口,弧壁,矮圈足。通体施素雅天青釉,恰如雨后天晴天空的颜色,极为明净清爽,釉面凝脂泛油光,莹润柔和,安静地散发着高贵典雅的气息。
    当赵琦看到茶盏时,呼吸都停顿了几秒,眼中充满了惊叹之色,要不是和卫一健的对话,他肯定认为这就是传说中,不可得一的柴窑。
    良久,他回过神来,把茶盏捧在手中,仔细观察,随着时间和流逝,他的目光从惊叹,变成了疑惑,最后肯定。
    看到赵琦神态的变化,卫一健心中叹了一口气,连赵琦都觉得有问题,茶盏肯定不对了。
    半响,他问道:“结果怎么样?”
    “不太乐观。”赵琦说道。
    卫一健问:“能不能说说你的看法?”
    赵琦斟酌了一番言语,之后问道:“卫总,您应该知道多足粗黄土这句话吧?”
    卫一健说:“这是曹昭格古要论中所述柴窑的特点之一吧,不过我不是太明白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接下来,我说的是一家之言,有什么不对之处,还请您谅解啊。”
    赵琦侃侃而谈:“这段话告诉我们柴瓷的底足及露胎处的特征和呈色,同时也告诉我们施釉的工艺方法。多足是施釉的方法,底釉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三种,满釉的称裹足,刮去一圈釉的称刮足,施釉不到足的称多足,此法一般使底和近底部分无釉露胎。”
    其中的粗黄是指露胎处的表面现象,土指的是胎。这种工艺,一般底足及露胎部分表面有干燥及烧窑过程中留下的胎裂纹或窑粘。总的来说,多足粗黄土的含义是足底露出胎的部分表面粗糙呈现黄颜色。”

第二十二章 开网店
    赵琦继续说道:“《格古要论》共记述了15种古窑器,只有柴窑一个窑器被曹昭记述为有‘多足粗黄土’之窑器。在其它14种都不算‘多足粗黄土’的窑器中,有我们熟悉的不少窑器,如:汝窑,哥窑,古定器等等。这件瓷器,底足是满釉支钉烧,则是汝窑的特点。”
    卫一健深吸一口气:“明白了,也就是说,这只茶盏底足的特点,不符合《格古要论》中的记载。”
    赵琦点了点头,说道:“不过,这只是我的理解,也许是错误的。另外,一些人对曹昭当时有没有见过真正的柴窑,也存在疑虑,反正到目前为止,柴窑是什么样的瓷器,大家都没见过。”
    卫一健微微一笑:“你不用安慰我,我从收藏开始,打眼也经历过几次,如果没有经历过几次打眼的经历,还叫古玩收藏吗?”
    只是他多少也有些不死心,问道:“你觉得这是汝窑吗?”
    赵琦反问道:“宋老有没有说这是汝窑?”
    “没有。”卫一健苦笑着摇头。
    “这些鉴定证书?”赵琦指了指桌上那些鉴定证书。
    “哎,打眼了呀!”卫一健长叹一声。
    赵琦也不好接话,打眼是正常,但几百万的打眼,那就是血亏了,换作是他,肯定肉痛,肝痛,浑身都痛。
    把瓷器收起来,卫一健起身跟赵琦握了握手:“今天麻烦赵师傅了,耽误你不少时间。”
    接着,他还递给赵琦一个红包。
    “卫总客气了,托您的福,我也能来这里涨涨眼界。”赵琦笑着接过红包,捏了捏厚度,比较满意,连声感谢。这是他的劳动成果,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赵琦看得出卫一健有事要去处理,便主动提出了告辞。
    两人一起走出珑璟阁,在巷口分别。
    赵琦目送卫一健上了车,正准备前往公交车站,眼睛余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