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时间,美国领空开始封锁,禁止一切的飞行用具升空。
然后,时任总统的小布什发表声明,确认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恐怖袭击。
再之后,全美各地的军队皆进入最高警备状态,并立刻确定这次的恐怖袭击行动由本…**策划,他也正式被全球通缉。
当然,一直就不爽美国政府的塔利班政权一口咬定,称这次事件与其国家的公民无关。
报纸上也刊登了法国对国际关系认知较为清楚的相关专家的分析,认为这次事件的根源在于美国一直以来实施的中东政策。以巴长期的军事冲突和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伤害及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所导致出的一批具有必死决心的狂热激进分子。
随后的几天里,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一消息,各家媒体多方报道,总是能把最前沿的消息通报出来。
9月14日,美国众议院同意并授意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对恐怖分子使用武力;同一时间,新闻披露后,据美国媒体策划的民意测验显示,有百分之90以上的参与者支持美国的对敌武装计划。
9月19日,武装部队登陆阿富汗地区。
10月7日,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已经摧毁阿富汗塔利班当局部分军事目标以及***教极端分子团伙负有盛名的卡达训练营。反恐战争爆发。
这次事件,让许多的美国人几乎在顷刻之间就将一切可以保卫美国的技术手段都“神圣化”了,此前一直争论不休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直接进入推行阶段。此外,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严重分歧消失无踪,国家朝野团结一致,共同反恐。
而原本饱受诟病的小布什政府也一瞬间从“弱势”形势,其政府前景不受民众看好的情况下,凭借出色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当机立断的行动反应,刷爆了美国民众的好感度,坐稳执政机构。
某些阴谋论也在这时候开始出现,他们认为该袭击是由小布什政府自导自演,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际地位,达到霸权和平目的,以便能够光明正大的插手整个中东地区。。。。。。
当然这些都对法国方面影响不大,除了高层会晤开始变得频繁,反恐行动受到多国的支持,人民的日子该怎样过,就依然是怎样过。
要说唯一有点反应的,莱曼关注的更多的是在电影市场方面。
自这次事件发生之后,全球的院线都遭到了冷寂,让不少正在上映的影片成为了受害者,特别是喜剧类型的电影,更是成为了恐怖袭击下的最大牺牲品,且许多预期上映的影片,也都纷纷撤档。
于是,整个偌大的电影市场,只有寥寥几部新作还坚持着上映,这其中就有《活埋》的身影。
世界的改变,让电影市场也跟着在变。
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被人们记起了——反对暴力。
而欧罗巴影业也不缺眼光高明之人,面对这样的市场反应,他们抓住机会,开始大规模的重新宣传《活埋》,并打出了战争是死亡的宴席之类的标语开始在众多媒体上见报。
在全球都被影响的情况下,宣传效果逐一被放大。
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等海外地区也开始发力。
《活埋》的新一周票房,最终定格在了468万欧元这一数字上,比起上一周的82万欧元票房成绩,乃是天与地的差距,足足翻了6倍。
法国本地的上映影院数也一步增加到了8百多家。反正也没多少电影会在这个档期上映,全便宜《活埋》了。
虽说很多观众并没有选择在这种时候出门去影院观看电影,基数无疑是大大下降的,但抵不住竞争对手,它也少啊,而且,观众翻来覆去能挑选的也就那几部,而《活埋》也确实是隐约暗示了战争恐慌下,无辜群众遭受牵连,被恶意报复的现象,这样一来,它在这些电影中就尤为的显得突出。
当然,也有坏处。至少事件发生地美国就很不待见这部电影。
上映一周,也就拿了不到一百万美元的票房,还是美国群众没多少选择的情况下。
里面折射出来的反战思想和对美国各方面的嘲讽,实在让本国人民在这个时候提不起兴趣。
平时,大家怎么嘲讽华盛顿当局都可以,但这个时候,不行。
毫无意外,《活埋》第二周在美国电影市场的遭遇就更差劲了,院线方面也不在扩大上映,反而减少了播放场次。
“911事件”确实给美国人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娱乐业呈此趋势自然也无可避免。再加上,北美电影市场向来排外,外来品想要取得成绩,难度会更大,群众也早就习惯了支持“美国制造”,《活埋》的遇冷完全在意料之中。
好在,其他地区还是比较给力。欧罗巴影业更是全体上下都爽的不行,两周的运作下来,就让他们收回了成本,还包括了后续洒出去的宣发费。而最关键的是,《活埋》表现出来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就说明,他们接下来的成绩肯定会更好。所以,公司高层大手一挥,继续增加宣传费用,让更多的观众自发的走进电影院欣赏这部电影。
第三周过后,《活埋》的本地票房成绩为135万欧元,全球票房累积962万美元。过千万大关,指日可待。
这个数据也如平地一声雷,让整个的欧罗巴影业都沸腾了。
他们只花了200万欧元买回来的电影发行版权,如今要过千万票房了,更不要说后续的录像带发行和周边的版权授权肯定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说不定,今年的业绩就靠这部电影,就可以画下一个很美好的数字。
而对于这类的黑马电影,媒体报纸自然也是不愿放过机会。
诸多自发的宣传开始涌现,很多报道都开始关注这部电影后续的发展情况。
在10月2号的那天,再度盈收3百多万美元的票房成绩,也让其一跃跨过千万大关,达到1200多万美元的数据成绩。
不过,就像市场发展的运行规则一样,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放映,《活埋》的增长势头已然到底,开始逐步下滑。
或许一部大热的商业电影往往能放映半年以上的时间,但对于小众片又未获得过主流大奖的电影来说,就稍稍有点奢望了。
欧罗巴影业的人也明确的通知过莱曼,说是不会再进行宣发上的投入了,且与法国院线商量的下档日期也就会在维持半个月左右的放映时间。
持续一个多月,接近50天的上映时间,已然是看得起这部小众电影了。至于海外市场,可能会根据各地的放映情况延长一点,但估计也不会充足到哪里去。
10月24号,《活埋》正式从法国院线下画,本地总票房524万欧元。
第30章 新片计划
深夜一处公寓内。
莱曼躺在床上,把身子大大的舒展开,没盖被子,强闭上眼睛逼迫自己睡觉。
可不知为何,脑袋里乱乱的,怎么也睡不着。
他叹息一声,从床上扒拉条裤子穿上,然后赤裸着上半身,没穿鞋子就在屋子里溜达起来。
透过窗户往外看去,路边的路灯还在照常的工作着,柔和的灯光洋洋洒洒的铺满周围这一圈,把屋外的空地照得半明半暗。
转悠了几圈还是没感觉到睡意,莱曼干脆跑到书房继续完成自己的新剧本大纲。其实,他现在心中有两个方案,第一个自然还是小成本制作,毕竟分润之后的收益也只够支持他完成类似的项目;第二个就又是融资拍摄的方式了,欧罗巴影业鉴于《活埋》上映后的良好情况,还专程跟他说过之类的事情,莱曼想了想,觉得也还行。
像原来那样把所有身家砸在一部电影的制作上面,那种无比冒险的行为,只有一次就好了,也不说其他,他自己今后的生活,同样也需要用到钱。能过好日子,为什么还要强逼着自己吃糠咽菜。莱曼不是受虐狂,不想再重复苦果。
他摊开稿纸,拿起铅笔,开始顺着思路往下写第二个方案的故事。
场景5:宿舍,近景聚光。
人物:主角。
年轻学生摘下灯泡,运用自己所学的高中物理,作了一个简单的电学道具,他把导线缠绕在一根金属上,顺着缝隙伸出了门外。
然后,想要撒尿示威的学校学长就被电流痛击了自己的那个部位。。。。。。
是的,他准备拍的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兰彻的刚入学大学生对抗印度腐朽教育制度的剧情长片。
帝国工业大学是印度综合实力最高的一所学校,新入校的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公然质疑院长的教学理念,用特立独行来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总之,他是一个老师眼中的刺头。
像是大学里的生活总是和学习、考试,周而复始轮番着上演。而兰彻的成绩就很好,总是名列前茅,而且对机械应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爱和痴迷。他的两位室友,法罕和拉加。前一位其实是不想读工业设计专业的,他更想成为一名野外摄影师,但家人的不理解与劝导让他走上了这条路;而拉加呢,家庭十分的贫苦,他的家人希望他能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来贴补家用,于是也走进了工业设计的学院。
在与兰彻一起的日子,他俩干出了很多有违他们从前生活教条的事来,直到,他们俩个发现,再这样下去,他们很可能毕不了业。人的头脑天赋是有差距的,恰巧他们的好朋友兰彻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每天没花特别多的心思学习,却总是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迷茫之下,他们选择与兰彻断交。。。。。。
和《活埋》的人物、场景单一不同,这次,莱曼想要拍摄大场面,一个学院的大幅度空间跨越来充作电影拍摄的背景。
故事设计上,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不过是把视角放到了印度的教学制度上。
自从上次看过那部《季风婚宴》之后,他心里就一直觉得想要做点什么。
挑选这个故事,也是为了对焦印度的一些社会情况。
教育问题吗,全世界都很关注。
又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通过教育这条路成材呢。
所以,他的新片就准备拍摄这样一个故事。
一部名为《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电影。
名字听起来有点挫,但没办法,莱曼也想不出什么比较更符合故事情节的剧名出来了,就按前世那部走吧。
同第一部 自己制作的电影一样,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莱曼也打算提炼一些前世之作的内核元素,故事塑造上会加以创新和改编。
这是他的作品,影片价值自然不会像前作一样那么的美化印度的教育制度,比如假冒读书还顺利毕业,还拿到了院长那支象征着荣誉的“太空笔”。这种设计观念别说是在印度了,就连一向自由民主的美国学校都不可能发生。
跳出地区的局限性,莱曼很干脆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故事。
因此,在整体的观感上,这部电影的基调虽然也有欢乐,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悲凉。
死板的教育教条压抑着每一位学员的天性,逼迫着他们卖力的学习、考试、听话,否则就毕不了业。
那一张小小的证书关乎着所有学生的向往与无奈。
至于这样子大幅度的改编会不会失败,是不是太冒险?可话又说回来,哪部电影在拍摄之初,不是在豪赌呢。
赌观众会接受,赌市场会看好,赌院线发行会顺利。。。。。。
任何一部电影在拍摄之前,都没办法真正的预测会不会成功,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哪怕就让前世那个印度导演拉库马…希拉尼来执导《三傻大闹宝莱坞》,在这个时间点,也不可能完全复制前世的一切。
灯光的设计、镜头的运用、导演的拍摄理念、人物的衔接乃至后期的剪辑、配乐、音效等等,一丝的改变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成片。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更何况,他拍摄的这部电影是主打全球市场的,又不单单只靠印度地区贡献票房。
而且原作接近三个小时的成片实在是他难以去重复的地方,别的不说,他这样拍出来,院线绝对不会提供什么好的场次或者更多的银幕数拿来放映。
在商人的世界里,利润才是衡量价值的一切。别人的一部电影放映两遍了,你才放一遍,就算上座率高,院线也绝对会选择前一种影片优先排片。
且原作剧情上面矫情之处有很多,情节上也有些拖沓,男主角在影片里面大段大段的直白说教,完全可以删减一些。
至于反面人物院长的塑造上面也有些呆板,他教学那么多年,认知绝对是定性的,遵守教育体系的他,哪会那么容易被说服,至于电影里面用来彻底打破院长观念的女儿那条线,更是拖累了影片整体的节奏,莱曼直接把这条支线给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