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渴望影业没有发行能力,委托了福克斯发行。
可他们做了什么?
872家幕布,院线地段还不好,摆明了不愿出力。
找他们理论,得到的却是敷衍、安排没问题的态度,可惜他还不能翻脸。
毕竟,对福克斯来说,这只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发行业务,但对还很弱小的渴望影业来说,《非常时期》却是他们相当重视的项目。
什么叫形势比人强。
鲍比…韦斯曼在这干着急,福克斯却无所谓,反正这电影他们只拿抽成,怎么样风险都很小,甚至风险越小,他们可能更容易分到利润。
大部分的发行公司都是这样有恃无恐,拿院线说事,院线资源还不是他们安排。。。。。。
方方面面都给堵死了,合约也签了,想反悔都不能。
于是乎,鲍比…韦斯曼只能看到《斯巴达》一日比一日声势更盛,无论是热度还是媒体报纸,都是一面倒的碾压。
人家是娱乐版头条,《非常时期》只能挤到末尾的豆腐板块,稍稍提一嘴,如此待遇,真真让他愤愤。
或许,他心里也明白,如果不是花高价请来了克里斯蒂安…贝尔来演,可能连这么点宣传版面都不一定有。
终归,渴望影业能争取的资源太少了。
全看别人的脸色,能不捏着鼻子认了?
不过就这样看着搞下去,要是还没把口碑打出来,就被观众遗忘了,投进去的钱怎么办?
思来想去,鲍比…韦斯曼也是不甘心,他觉得是有一拼之力的,只要给上宣传,万一就黑马了呢。
电话打给盟友尖叫影业的老板,说要商量。
他已经打定主意,要与几部电影争一争,哪怕福克斯不出力,他们来出。
把筹码摆上赌桌,也让市场看看,电影不止是看谁热度更高。
一会儿功夫,盟友便来了。
《非常时期》制作支出2000万,其中主演贝尔一个人便要拿走北美百分之15的票房分成——基础薪资低,自然要从其他方面弥补。
事实上,合作拍片也是独立制片经常玩的,资金不够充沛,又要维持运营、减少风险,这是最好的选择。
鲍比…韦斯曼和对方相对坐着,没有立即开口,而是一边思索一边斟酌言语。
这电影的构思是来自于大卫·艾尔转瞬既逝的疯狂念头:如果把自己的好朋友杀了那该是什么感觉?他沿着这个问题开始思考男性关系的危机,并将之付诸实现。总得来说,故事开展不算老套。
主创方面,因《绝望主妇》一炮而红的伊娃·朗格里亚也能给影片的凝重平添活泼的亮色,出演了一位出身贫穷却奋斗成功的律师,和贝尔对戏,甚至有些暧昧桥段也很诱惑人。
再加上前不久,美国《娱乐周刊》把克里斯蒂安…贝尔称作“娱乐圈最有创造力的人物”之一,《首映》杂志也称赞他是“30岁以下最热门杰出的演员”之一。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有争锋的基础。这也是他信心的来源。
“《非常时期》放映的事还需要好好合计合计。”——福克斯不给资源,看轻影片市场,我们两家再不出把力,形势堪危啊。
盟友点点头,显然也很明白此时的情况。
“我打算拿钱买几份报纸一周的版面,但这些投入与《斯巴达》比起来还是差了。”
笑话,蓝蝶影业为了推广《斯巴达》,光是先期宣传就要扔进去1000多万。
这也是为什么福克斯不愿出力的原因——反正电影只是代为发行,没必要太上心,再加上人家砸进去这么多,声势这么响,难不成也跟着扔钱?
这等不讨好的事,还是不要去做。
盟友对福克斯那边的动作比较清楚,听鲍比…韦斯曼说完,心里也是对现状不满的,直接回道:“我这边要怎么配合?”
“你能联系几家八卦媒体吗?找一些专业的,放黑料。”
正面硬实力比不过,那便只能来些阴狠的。
《斯巴达》里那么多演员,总不都是洁身自好的吧。
私下里抓一些破事出来,稍微打击一下势头,只要做得不过火,这都是惯用手段了。
真真假假,谁又会去管呢。
“可行。我等会就联系。”
略微知道伙计是打得什么主意,盟友毫不犹豫的揽下。
合作制片,当然不可能一个人出力。
鲍比…韦斯曼点点头,感觉差不多了才沉声道:“能不能有所作为就看首周末的票房成绩,如果收获不错,想必福克斯那边再没有理由拒绝增映。”
。。。。。。
就在同档期的对手们都盯着《斯巴达》之时——没办法,谁让明面上就它好像最牛逼。
11月9日晚,首映礼和点映开始了。
为了这次活动,利亚姆专门策划了演员觉得尬、大家都说好的入场表演。
红毯上,左近的观众和媒体围堵在两侧,一大群人,气氛自然喧闹。
忽而,几位捧场嘉宾走过,剧中饰演斯巴达人的猛男军团们个个裸着上半身,搭着猩红披风、四角平裤,就这么动作整齐的迈上红毯。
真的是迈。
一个个跟排练一般,不像是参加典礼,是在行军打仗,时不时还喊个口号啥的,感觉非常有气势。
当然,这是站在观众、媒体的角度。
尤其是对比先前很平庸的红毯秀,这么一看,更是显得别有意思,浊流中的清泉。
猛男们为了配合宣传,也算是豁出去了。
被这么多视线瞄来瞄去,肆意打量,肯定颇不自在。
但没办法,工作吗,更别提电影成绩好了,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放映红利。
所以即使心里别扭,但无论是神情还是姿态,都很大方,还是稳定的前进。
闪光灯、呼喊声,不少女性观众眼里都快喷出小星星了——哇哦,这肌肉,啧啧啧。。。。。。每个人身材都好有料啊,啧啧啧。。。。。。高大魁梧,荷尔蒙爆炸,嗯嗯嗯。。。。。。
这就好比,男性观众眼里,一群清凉打扮、比基尼三点式、苗条又丰满的一大群漂亮小姐姐排队走秀——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应该都能懂得。
事实上,早在选角拍摄的时候,利亚姆就明白该怎么不浪费这无处发散的男性魅力。
效果非常不错。
在一众满意、不虚此行的情绪里,放映开始了。。。。。。
第713章 炫技般的超长MTV
鲍比…韦斯曼坐在老板椅上,手里拿着盟友较为详细的用负面消息带节奏的计划。
他静静翻看着,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但精力的专注显然是比较满意的。
演员的私生活,拍戏中途男女主演去酒店,以及史诗题材《天国王朝》、《特洛伊》曾经尴尬的成绩,类似的步骤很容易让观众下意识把《斯巴达》也给打上枯燥乏味的标签。
虽说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如果真能按照整套计划进行,无疑能给自家影片的前期形象拔高一些,吸引观众入场。
总得来说,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只不过不够负面,做不到让观众完全抵制。
鲍比…韦斯曼一边看着,一边轻轻点头,“尽快弄出声势。”
坐在沙发上的盟友回道:“已经在干了。不过,我们的胜算大吗?”
“什么都不做,一分机会都不会有,”鲍比…韦斯曼顿了一下,“拼一把,能在档期内站稳脚跟,最差也要收回投资。”
“嗯。”
再度肯定后,盟友便离开了。
一部电影如果非常强势,同档期内,又能留给其他影片多少放映空间?
此事,不得不为啊。鲍比思绪莫名。
说到底,只是争取一个先手不被直接碾压的机会来打出《非常时期》的热度。
一切只为保障利益。
。。。。。。
首映礼和点映,也是一些大作上映前的惯用手段。
除了增加宣传话题,更是在粉丝群体打出口碑,吸引更多观众的视线。
剧院两旁围堵的人群已经散去,一部分进了影厅,一部分各回各家,一部分拿钱走人。
底特律,市中心的一家影院。
此时的戴西就拿到了提前票坐在后排的位置上观看《斯巴达三百勇士》。
毕竟当初她可是关注了好久的幕后资料,各演员的肌肉照片更是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几十遍。
这么感兴趣,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完整剧情或者更直观的欣赏肌肉的机会,怎么也不可能错过。
为此,她花了足足50多美金才抢到提前场的票,能够一睹为快了。
镜头里。
故事什么的不重要,鲜血、肌肉、厮杀,满足视觉感官才更重要。
单论剧情而言。。。。。。好吧,温泉关战役的科普程度还是够的。
公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国国王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统率五十万大军(号称500万之众)、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并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一世还向希腊各城邦发出劝降书,希望小邦们不战自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斯巴达城。
结果,薛西斯的使者在众多希腊人的反抗热潮中吃尽了苦头。此时,为了抵御强敌,勇猛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杰拉德…巴特勒)亲率由各处集结而来的希腊联军率先赶到温泉关,扼守住地势险要的关隘之地。
最终,这三百位勇士全部战死,也让波斯军队在攻破温泉一战中关付出了两万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当那一句,“为了斯巴达”响起,还是有不少观众被打动的。
激昂的背景乐里,扎导用油画般的色彩谱写了一曲战场搏杀。
等到影片结束,戴西却还沉浸其中,内心感到愉悦。
不过,她喜欢看的只是满满的男性荷尔蒙。
至于剧情、镜头、配乐、节奏等元素,只单纯的觉得不错。甚至让她来说哪里不错,可能都说不上来。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电影,本就是来享受的,自己满意即可。
简单来讲,论还原历史这一块,扎克…施耐德压根没用心,为了讨好观众,连打仗的基本装备都能抛弃。
但他也用绘画专业出身的美感,浓墨重彩,血腥暴力,带给了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在他的手上,厮杀成了艺术。
一个字概括:爽。
而后的影评,也基本是类似的评价。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MT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激昂、热血的;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慢得想让人看清楚他们身上每一块充满力量感的肌肉。”——《旧金山先锋报》
“。。。扎克施耐德用炫技般的色彩饱和度以及强烈的慢镜头拍摄了一部描绘温泉关战役的电影,只能说,如果忽略剧情,颜色画面真的很好。”——《娱乐影评》
“莫名的服饰、莫名的厮杀、莫名的儿戏,里面的演员能配合演出如此糟糕的电影,真是生涯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无聊。”——《电影沙龙》
。。。。。。
《300》这种电影,注定是要遭到群嘲的,特别是会遭到“以捍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MDB去给它打个满分。
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而一旦冷静,《300》的剧情和叙事确实不行。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因为它是很典型的视觉系电影,曾经让人惊艳的《罪恶之城》也是。
除了对电影画面的大胆探索值得称赞——虽然这一优势覆盖了许多影片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偏离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与角色不用脑子刻画……但观众花钱买票,有时候爽就满足了。
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视觉享受远比精神享受更能得到反馈。
事实上,无论是导演扎克…施耐德还是莱曼决定出资、大规模的资源投入,都是有一定预期的,能预料到一定的市场。
作为一个导演,扎克…施耐德难道不知道《300》在他手上变成了什么样?
他非常清楚,正因为清楚,所以他才会更着重强调画面结构,忽略其他。
侧重点不同,才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你要他好好讲故事,人家还不干呢,何况,他也不是个喜欢老老实实讲故事的。
只不过他没想到会掀起一阵舆论飓风。
莱曼也没想到。
鲍比…韦斯曼就这样看着对《300》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心里高兴极了。
他觉得能形成这样的声势,有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