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萤火虫才刚起步吗,吃点亏很正常。就如同每个新进入圈子的后辈要交点学费学学内里的门道和规矩,在各项上面都没找到合适的人手,实在缺乏独立的竞争性。
再到后来,收购利斯曼维什影业搭建不久的北美发行网,顺利打下底子,堪堪有了一点线下资本,但受困于片源以及宣传、院线资源,日子是好过了些,可要是多么牛逼倒也谈不上。
渠道需要下沉、还需要时间发展,就连摸索出互联网造势宣传,也只是缓解了一部分,能吃到全部属于制片方的份额依旧不太可能。
妥协,妥协,再妥协。
所谓闷头发展、持续积累,总有一天量变产生质变。
终于,麦雷丹德瑞的到来弥补上了高层无熟人的短板,再次做起线下市场的规划和版权运营的时候,除了项目本身的潜力摆在那,其他方面倒是好上许多,不在重视和推广优先级之类的倾斜程度上被冷落。
今年年初,也就是《300》快要进入下画阶段,百事达等家庭娱乐公司提前拿出了一份评估推广《300》DVD销量的合作方案。
只看优先级和分成条约的话,萤火虫已经跟以往与二线制片厂从没什么区别,上升到了准一线。
连运输和人工损耗等费用都一并划入了分成,而百事达只拿DVD销售额的2成,租赁费用的3成,比以往还低些。
这说明什么?
萤火虫被重视了,从一般供销商上升到了必须争取的供销商。
客观来说,衡量一家制片厂的实力底蕴不全是比拼财力。
米高梅最惨的时候几次易手,连管理层稳定都做不到,但人家享受的依旧是最优等的对待。
为什么,只要那庞大的版权库还在,百事达等公司就做不到无视。
何况,相互之间都合作熟悉了,人情有时候也是个加分项,大家都认识吗。
而莱曼高兴的原因就在于此。
百事达能重新评估萤火虫的资源等级,显然是个极好的信号。
大势所趋之下,或者说萤火虫还能保持06年那样的项目产出和利益份额,能让各方开开心心的赚到富兰克林,谁还不得尊重一下。哪怕只是一小步。
当然,要想像五大那样风光,还有一定的路要走。
要说彻底翻转局面,只有等到那一家被人看轻的公司被收购,萤火虫真正走上大IP泛娱乐的经营模式,从上到下来一个利益贯穿,逼得其他合作方不能也不会放弃萤火虫。
不管怎么说,终究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
等帕尔曼来后。
莱曼先是问了几句近期的工作。
这方面其实没多少好汇报的,具体数据都有备案呢。
比如《电锯惊魂》系列一如既往的是线下比院线赚钱,不过潜力在慢慢下滑,估计是观众审美疲劳,又或者拍了这么多部,玩不出什么心意了,只能啃老本;
比如《阳光小美女》中奥莉芙的形象授权还不错,一些相关的服饰和娃娃卖出去一些;
再比如,《致命魔术》在版权市场的价值较低,除了DVD和电视付费点播有所盈利,其他方面没什么市场。
当然,莱曼只是找个话题聊聊罢了。
如果真想详细的知道,他直接拿季度汇总的市场数据看还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所以他第二句话就是,“准备一下,海外方面公司要有所动作,这方面,可能需要你多多负责。”
海外渠道,莱曼惦记许久了。
事实上,只要是有点野心的制片厂都打过这方面的主意。
毕竟,一块大蛋糕始终捏在别人的手上,怎么吃、如何吃还得看人家的脸色,分成给外人,好像自家出品项目产生的收益,不该是自家拿的一般。
当然,莱曼也很清楚这其中的困难。
片源以及稳定的利益。
梦工厂尝试过但失败了,原因就是自身的制片业务不太稳定,亏损项目比盈利项目还多,能不出问题吗;狮门尝试过,短暂的成功了,在它的巅峰期,说是脚踢派拉蒙,踩着派拉蒙上位也不是不可以。
一个《暮光之城》系列,一个《饥饿游戏》系列,手握两个大金矿,一路砸出来海外市场——海外发行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直接按照五大的模式走就是了。
翻开他们的全球发行项目,除了国内和加拿大,其他地区都是联系本地发行方代为发行,然后与院线沟通分成协议。看看那密密麻麻一大串的发行方,就很清楚了。
毕竟,谁有那么多钱养一个全球发行团队出来,就算每个地区以较小规模来算,至少都需要三四千的常驻各地区的发行人员,这些薪资支出信不信就把一家制片厂给拖死。
占比如此多的发行人员,对制片厂来说难道不是一个大包袱?
所以,聪明的人都是以合作、利益捆绑为主。
再举个例子,米拉麦克斯是能做到简单的海外发行的。
人家靠的是从各大电影节混出来的关系网,直接版权交易,卖断为主,不过这种模式太麻烦,走得又是冲奖影节路线,一般人玩不转,玩得转的不想这么搞。
第731章 海外利益链
发行,发行。
只要能触及国内发行的,都不会对海外发行陌生。
归根结底,这都是一个分蛋糕的过程,我拿出来一个项目,唉,很不错,票房卖座观众喜欢,然后托人联系院线,你拿一点,我分一点,他吃一些,一个完整的流程下来,各项该分的利益分干净,然后再等下一个蛋糕的出现。
但,为什么还是这么多制片厂不去开拓海外市场?
一是资金问题,不是所有人都有金主持续输血的,踏错一步,直接倒闭的例子不少,大家不想冒风险;
二是片源问题,如果你一年只拍个两三部电影,那搞什么海外发行啊,明摆着浪费也用不上,直接委托给五大,被抽一道就被抽呗。
更别提,许多二三线制片厂其实都是与五大有业务往来,合作得久了,或者持股拉拢,所出产的项目就会流入五大手中,又多出许多选择。
毕竟一般人真争不过既成的利益格局,那不就认命了。
当然,开拓海外市场也是有付出的。
你一个人想单干,那不就意味着原先该缴纳的“发行”费不再交了,利益损失方肯定会有一些动作,再者,虽然不用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养出发行团队,但各地都需要一个发行点,也要人员驻守,负责与当地发行方和院线进行沟通。
所谓的同步上映,一般都是这么来的,且必须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联系,确定时间、安排。
这么一来,该花的时间依旧要花,该扔出去铺渠道的钱也不会少。
莱曼让帕尔曼接手负责,就是因为利亚姆的身份敏感一些,老是出国会被抓到马脚,毕竟,现在的萤火虫可不想被五大全体针对。
他都想好了,先学习狮门的隐忍,苟住,等狮门跳出来拉仇恨之后,再慢慢暴露意图。
反正,这事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别看好像联系好本地发行、能与院线沟通好就能完成,但人家凭什么跟你合作呢?
没多少利益的麻烦事,通常没人肯干的。
。。。。。。
萤火虫铺设海外发行网的事很快就“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当然,瞒得了外部人士,瞒不了自己人。
不过,能从一些调动上发现有问题的一般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一向不是大嘴巴。
比如约瑟夫。。。。。。
他就发现帕尔曼莫名其妙没个由头加薪了,版权事务也开始远程调控了,让团队副手去跑,要知道,以前这种辛苦活,各处出差,帕尔曼可是乐此不疲。
种种不寻常的事堆积在一起,多少能发现点信号。
更别说,莱曼一点都没找他商量——事实上,莱曼只是嫌麻烦,再者约瑟夫对发行一事其实不太擅长,他更厉害的还是制定公司规矩,日常管理,或者一般的人事调动。
不过,莱曼可以什么都不说,但约瑟夫不可能什么都不想。
光是帕尔曼私密的经费预算支出,稍微计算一下,就知道是大动作。
而且,人又往外面跑。。。。。。
约瑟夫心里一紧,面上却丝毫没有异样,也不打算因为这事去找莱曼聊聊,他只是很快处理完手头上的事,然后就出了公司去了蓝蝶影业。
当然,他此行的目的是要跟利亚姆确定《朱诺》的放映安排,比如选个档期啥的。
约瑟夫到了之后,利亚姆正召开一个内部会议,聊的是《300》的下画。
两个多月下来,连日收获10万都维持不了了,也该开始结算。
此时,影片的海外放映还有一定市场,但只论北美的话。
票房累计有2。1070亿美金,去掉宣发、制作以及中途的拷贝损耗之类的,还有院线分成,不计算海外,都能盈利4160万美金。
制作方纯利润出来之后再去掉扎导工作室的分成以及抽出一部分盈利奖励幕后拍摄人员,最后还能剩下3100万美金——只计算票房,扎导和他的工作室就能在这个项目上入账2050万。
福克斯至少4500万。
至于线下,扎导能分的只有少部分电视买断费和点播费,这方面是萤火虫盈利的大头,也不存在让出去的可能。
毕竟,大部分导演都是靠基础薪酬和票房分成获利的。这是业内普遍的规矩。
综合一下的话,萤火虫在《300》项目上为期两年的日子应该能拿到不少于2。45亿美金。
更有一点,提升了公司在其他各方的优先级,以及厂牌形象。
莱曼很希望,将来只要少量的宣传费,稍微打点广告,但观众一看是萤火虫出品,大概率去影院支持的那一天。
所谓的厂牌作用,就是如此,就好比某个导演的名头一亮出来,铁杆粉丝嗷嗷的买票,生怕晚了一步。。。。。。
会议结束后,利亚姆在办公室接见了约瑟夫。
两人也不啰嗦,约瑟夫就直接道:“《朱诺》后期完成了,你知道吗?”
哦,原来只是这事。
影片排期,利亚姆当然是了解的,甚至做过太多次,心里都没什么激动的想法。
相比《博物馆》还在院线市场捞票房,北美一地都攒了1。3亿,《朱诺》这种制作支出才是1100万美金的小成本作品,根本不算什么。
当然,该做的事依旧要做,甚至要做好。
因为成本低,主创阵容没炒作的话题市场,才更加需要好的合理的档期安排,以及找准宣传切入点。
利亚姆定下神来,略微思考一会,从抽屉里拿出了近期的院线排班。
大部分制片厂都需要提前至少半个月安排放映,院线那边也要留出时间腾出银幕,所以两三个月之内的安排,各大制片厂心里都有数,甚至明白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样的对手,然后就是计算利弊。
有些是炮灰,自生自灭即可,赚了开心,亏了也没那么难过;有些是重点对待,一定要跟别家的好项目错开高峰期,或者说不虚,市场不重合,对上了就对上了。
票房是个好东西,大家都想追求更高、更多。
拿出排班研究了一下——其实也没多少研究的空间。
电影不到公映成绩出炉的那一刻,之前什么样的预测都是需要观众完成的。
而《朱诺》对院线资源没那么需求,受众范围也不广阔,再加上是讲述青春期男女带点幽默、治愈元素的剧情作品,安排在3月就很不错。
一来今年的2月肯定是奥斯卡的天下,有关的媒体热度都会被吸引;
二来奥斯卡之后会刺激院线市场,一般而言整个春天,3月档期的大盘总体而言还算不错,比4月份高上许多;
三来《博物馆》差不多也是三月进入疲软期,正好用《朱诺》接上市场,外加3月有个复活节,学生们放假,正好吸引青少年入场。。。。。。
总的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3月档期都是一个好选择。
虽然其他制片厂也都有项目,需要竞争,但再冷淡的档期都会有人争夺的,无非是有无高竞争力的大片。
两人讨论一阵,约瑟夫又道:“那你打算安排多少银幕?”
“2200块,这些如果提前跟院线商们沟通还是能调出来的,最近我们的电影给他们带来了大量利润,他们会有计较的。”
“嗯,有关增映的事也商量好,我看老板对这部片抱有不小的信心。”约瑟夫提醒了一句。
但直到最后都没有说公司可能铺设海外渠道的事情。
人啊,就是因为聪明才会自寻烦恼。
如果太老实,谁会在乎这样的弯弯曲折。
利亚姆微微一愣,可能是老板也看好这句话,让他又改变了主意,“其实,努努力,2400块银幕也是能谈下来的,毕竟是三月吗。。。。。。”
第732章 新线自己挖出来的坑
当萤火虫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