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东宝不知道莱曼的野心,很有可能跟前世一样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再者,中影分润的部分是他们有这份价值和未来期望,日本市场对于真人电影为主的萤火虫来说,还是不太友好,没必要下那么大的注。
有句话在电影行业内很对,多大的利益决定多大的投入,中影算是曼恩传媒在亚洲市场最大、也是最值得交往的一家,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宣发方面,都是迫切需求,与之相比,东宝映画差远了,过多的讨好就是过多的损害己方的利益——
这种想法虽然功利,但的确是最合适的做法。
想清楚这些,莱曼整理一下资料,又摸出手机打了个电话给瑞恩,“《调音师》筹备的事情就麻烦你了,角色的话,那个盲人我今早同莱杰谈了,他答应会空出档期,不过你还是要跟他的经纪人确定演员合同和薪酬。”
“我知道了。你明天是要飞去中国?”
“嗯。”
瑞恩关心了几句,也就挂断了电话。
这个多重反转的项目,男主角也不是传统好莱坞式的平面化的正角,正合适希斯…莱杰的发挥。
当莱曼决定拍摄此片时,他其实就有了这方面的想法。
再者,凭借《黑暗骑士》小丑一角大放异彩,也得到更多关注的希斯…莱杰对《调音师》项目,自然会有加成,而他本人如果转换形象,饰演一个没那么邪恶、但靠着别人的同情心获取好处的小人,总比他还停留在小丑的面具里被观众眼缘所累要好。
是的,他最近有被角色局限的尴尬,这也是莱曼前段日子听瑞恩聊起时才发现的,可能也是没再遇到足够有发挥空间的角色和作品,观众对他挑剔的结果就是他演了好几部独立电影,都被媒体和观众吐槽他退步了。
毕竟,观众才不在乎一个演员想遇到一个好角色、利于个人发挥的剧本并不轻松,那还不如遮掩住他被影迷津津乐道的眼神戏,重新给予观众新的印象,开拓戏路。没有比《调音师》更合适的了——
“盲”人、反转、多线叙事、虚实结合,《调音师》对主角的塑造又极为复杂,不会扁平化,用来重新塑造观众缘以及利用演技的话题炒作流量,引起影迷的好奇,真可谓一箭双雕。
至于其他角色的选择,也基本都是演技派,比如那个偷情的警察局长莱曼就打算让《老无所依》中的猎人乔什…布洛林来演,天真的女主则考虑凯特…戴琳斯,女二也就是杀死自己丈夫,成为整个故事开端的则是靠着《穿越美国》提名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菲丽西提…霍夫曼。
从演员名单里挑出这几个人,并交给约翰逊打探档期后,莱曼也就坐上了飞往京城的航班。。。。。。
第952章 各方涌动
在莱曼还在天上飞的时候,中影方面却是忙个不停。
一来是《阿凡达》的推广;二来是有关合拍的事。
对于后者,购片队伍回来之后,把具体的经过一汇报,并附上一份合作提案,几个购片人员当下又把萤火虫在好莱坞的实力、崛起事迹大致谈了一遍,言语之中对萤火虫的制片能力相当认可。
当然了,韩厂长是有些懵的,而且越听越心里越起疑,经常与各国制片厂打交道的他,对“无利不起早”这几个字感触颇深,毕竟很多时候的合拍项目,都是中影主动促成,这反过来,真有人能遵守那些个硬性条款,还觉得自己不吃亏吗?
不过细问之下,韩厂长才了解到,萤火虫原先一直在北美市场折腾,现在却是想从事海外地区间的影市生意,渠道方面还不够完善,知晓这一点,韩厂长也就能理解萤火虫主动找上门的做法,这也让他开始认真审视所谓的合拍。
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韩厂长心里逐渐热腾起来。
主要是特效大片的合拍事项是中影从未促成过的,这都可以算得上是政绩的一种了,而看萤火虫的态度和几个员工的说辞,又保证了双方实打实的资金投入,不可能是玩票——成功不成功另说,既然知道了对方的目的,又释放了如此善意,韩厂长就起了落实合拍的念头。
毕竟,特效大片怎么拍摄,有这方面经验的人才太少,有个持续偷师的机会,对于内地电影产业工厂化肯定有好处。
为了这个,春节临近的日子里,他都积极跑动,又接连召开了好几次“围绕与萤火虫影业联合摄制”的会议,达成内部共识的同时,紧锣密鼓的筹备。
虽然在会议上,很多人也都提出了不少隐患:比如会不会水土不服,文化隔阂,搞得弄笑话;对方是否真的也有决心联合摄制,别到时候反悔。
但不抓住机会,肯定就走不出这一步,在韩厂长抱着哪怕当个合拍典型,也要让其他制片厂看看效果的心思下,这一切都被压了下去。
当然,不止萤火虫会借势,韩厂长也很懂。
为了获取主动权,他又开始鼓动内地民营电影公司参投,因为中影的性质就代表他们处事很微妙,一时间,萤火虫未到,合拍事项就成了许多人关注的点。
华艺兄弟内部。
小王同志坐在沙发上,瞅着老王同志注视着手里的一份资料,若有所思。
“叫我过来是有什么事吗?”小王同志问。
“中影那边有个合拍项目想要促成。。。。。。”说着老王同志把整个过程讲了一遍,末了,还加上一句,“我觉得很有意思。”
“合拍一部大片,投资多少?”
“还不清楚,不过,”老王同志看了一眼他第一时间收集的行业资料——文件上,有关曼恩传媒的业务开展、制片项目以及对莱曼的个人履历都让他很是心动。
没别的,10个项目8个盈利1个保本1部小亏的制片战绩,超8成的成功率实在让人想不注意都难,这也是这家制片厂快速崛起的最强手段——华艺自己都是靠冯导演起家的,哪能不清楚一位有保障的导演对制片厂的作用。
或者说,高回报率、高现金流、高产出,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只要你有这份制片成绩,走哪都让人高看一头。
事实上,老王同志现在对公司布局处境的构想就很奇妙。
200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大盘只有62。06亿,华艺兄弟以业绩第一的气势成功上市,成为内地民营电影公司的先行者,但再有了资本加持后,花钱本就大手大脚的大小王同志突然就发现有这些钱干什么不好,非得拍电影?
然后便是被众多写手调侃的“去电影化”,主动规避电影市场的风险。
虽然他们也一直在制片,但精力重点的偏移,就已经导致了后来他们的尴尬。
这么说吧,迪斯尼的资本运作模式那么成熟,人家都积极拥抱电影行业,依旧把电影当作头部产业运作,就足以看出华艺的短视。
其实呢,利用资本优势布局产业上下游的行为当然没错,很多制片厂发家之后都这么干,但问题也没谁真想“去电影化”。
虽说相较于电影市场具有极大不确定性,资本投资带来的奇高回报率很容易让人迷恋其中,毕竟运用资本杠杆对上下游产业收购、套现、获利的模式经济增长的速度比拍电影快多了,但文娱IP的价值仅仅只用票房数据是概括不了的。
没有电影,谁知道你华艺?没有电影,谁去迪斯尼乐园玩?
当然了,2010年的华艺还不算离谱,老王同志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虽然第一时间想得是参投之后,能否大力炒作拉升股价——中美合拍商业大片肯定是利好消息,但也有认真评估这里面的各项事宜。
老王同志甚至隐隐约约察觉到了萤火虫会很认真的投拍,因为它有需求——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思考,下一步萤火虫想要大力开发海外市场,那就离不开各地强势的渠道商,其中,中影是亚洲地区最大的渠道商之一,毕竟,华艺自己的电影发行都很依赖中影的调配,他本人也跟韩厂长的关系相当不错。
突如其来的邀约让他心思活络起来,但唯一的切入点合拍,华艺除了资金还能提供什么?
经过深思熟虑,老王同志又注意到了一点,也就是联合摄制的硬性规定,即外方演员不得超过3分之2,也就是说中国本土演艺人员的参演数额要超过演员团队的三分之一。
而从掌握的动向也可以知道:中影对这个项目也很重视,同时,中影并不培养艺人。
老王的计划也不复杂,一来是积极配合,因为是联合摄制,中影为了主抓典型,肯定不惜投入最优等的资源,让萤火虫感受到诚意,从而吸引其他外商。
老王本能的预感到这些后,有些事也就可以提前做了。。。。。。
第953章 站点体系走得第一步
京城冬季的清晨,露头的太阳也驱散不了昨夜的寒气,连吹过的风都直往脖领子里钻。
而在首都机场,三五成群的准备接机或送人上飞机的民众里,刚停好车往里走着的安德鲁尤其醒目。
当地人虽然对白人见怪不怪,但见到了,不免要多看两眼。
不过,身为曾经纽约市区的站点负责人如今来到中国地区、负责公司推广事宜的安德鲁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目光,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反正又不妨碍他的工作。
而大老板将临,他的心思也颇多。
从利益角度来讲,他也很迫切让上司看到他的努力或者站点进程,再者,他自认在促成《环太平洋》项目的事情上,他出力不少,功劳摆在那。
毕竟,在中国的这些日子,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他的成果并不赖。
归纳起来的话,站点团队搭建完成,并落实了公司推广发行方面的规章制度并本土化润色了一下,除此之外,与中影、华艺、光线、伯纳以及潇湘电影厂等内地电影行业的势力初步也算认识了。这让安德鲁很有成就感。
而且也不仅仅只是建立起了体系,他还花费很大的力气争取到了《十月围城》的美国地区发行权,稍微遗憾的是伯纳一方不同意分账模式,要求了买断,花出去的220万美金也不知道能不能收回成本。
不过考虑到萤火虫并未根基,要先取信于人打开局面,这点自主权老板等人又都很支持,也不担心做出的决议被否掉——
去年12月陆续交接工作的时候,安德鲁就跟大老板莱曼聊过。
那日在办公室,谈及的工作方向,也是包含了发行华语电影的事项,因为大老板的意思是想建立一种互帮互助、利益绑定的合作关系,那么就不能只有走进来,当然也要帮某些人走出去,这跟美国本土发行稍有不同的点,却是最能赢得中国电影人好感的一件事。
你以为别人想进入中国市场很有门槛,华语电影想进入别的地区市场就没有门槛了吗?
根据安德鲁的调查,华语电影只在亚洲地区很有影响力,在某些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也很有推广渠道,但在美国方面,却是频频受阻,早些年,米拉麦克斯的一些行为还弄得美国制片厂的形象不好——压价、压分成(都是签合约的时候做手脚,这也是第一章 设定的来源)。
更恶心的一件事发生在张导演的《英雄》上映时期,当时这片在亚洲地区卖得很不错,韦恩斯坦看到商机主动跑过来后,与哥伦比亚等厂商争夺美国地区发行权,然后在喊价环节开价更高,让哥伦比亚主动退场。
结果等人家回去,韦恩斯坦瞬间翻脸不认账,重新报价,而且额度很低。
事情发生的突然——当时还在内地的美国发行商就米拉麦克斯一家了,而且如果拖到《英雄》下画,受损失的肯定不是米拉麦克斯,结果也就认了,可等到《英雄》在美国上映后,相关的利润分账又出了问题,先是瞒报票房,然后又对总票房分账还是净利润分账各执一词,让张导再度吃了个亏,被上了一课。
再者,这种利益纠葛的官司很容易陷入僵局,很麻烦,占据地利的米拉麦克斯一点都不在怕的,玩陷阱那叫一个流畅。
也是经过此事,很多厂商也不愿意跟美国制片厂打交道,恶心谁呢,这也显得实诚多了的哥伦比亚脱颖而出,几乎成了华语片在美国地区的总代理商。
虽然哥伦比亚直接发行上的利润没多少(自功夫片没落后,华语片在美国就没什么能打的)但隐性福利可就多了,比如指标多匀些给哥伦比亚,档期安排上多给些便利,中影玩起这套笼络的手段也不差。
一来二去,在这个分账只有百分之13,而且宣发模式中影不参与的年代——意思就是美国电影在华宣传费用花销,你想出钱,可以,中影不承担,而在好莱坞,宣传的制定,通常制片方和发行方会达成共识,该花多少钱或用什么手段去炒作,基本都先谈了再执行,所有宣传过程中的花销都有各自承担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