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的“你们”无疑是指内地电影圈所代表的官方态度,忘了说了,美国制片厂很不习惯那么不“自由”的市场。
“哈。。。。。。”莱曼也没否定,他费了这么多力气,圈内有点信息渠道的都能知道,“等这个项目拍完,都得明年了,到时候你拿样片过来,我可以代为接触。”
引进的事确实是小事,指标那么多,曼恩传媒一家哪吃得下,而且听到古斯塔提起《金蝉脱壳》,莱曼就想起了——这种美式娱乐片,中影本身也喜欢引进。
“谢了。不过我们也不让你们白干。”古斯塔认真道:“朋友帮忙,我们愿意让出一部分投资份额。”
“你们该不是早就打这个注意了吧,想让我们分担投资风险?”莱曼开玩笑道。
“这倒不是,我有想过,只要这电影能在好莱坞拿到3到4成的投资票房,内地那边在有个3到4成跟美国这边持平,那凭借剩余地区的票房进账,回本应该不难。”
古斯塔确实想通过这次合作卖个好,“《金蝉脱壳》是跟《敢死队》走得一样的市场路线,且比它的成本要低。再者,打情怀牌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吸引那些上了年纪或者小时候对史泰龙演过的电影有好感的人群。精准的标签投放下,这部分不难做到,需要的宣传费用也不用多。。。。。。”
换言之,控制成本,精准投放,提升基数。
“如果你了解《敢死队》的票房走势的话,你就会发现它的开画成绩还算漂亮,只不过后劲跟不上。。。。。。有些观众是喜欢追忆过去的,由于怀旧滤镜的缘故,他们的要求会放低,且不那么受舆论影响。
所以,这么一部作品,观众基本盘其实很稳固,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在稳固之上增加辐射的范围。”
“好吧,你希望我投多少?”
“呃。。。。。。”古斯塔一时愣住了,“项目的建组估算还未完成,但大概会有2成的投资份额。”
“就2成吧,我答应了。”
第1043章 大幕渐起
与古斯塔告别,莱曼并没有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只是让利亚姆跟踪一下进程。
对此事,他的想法更多在于狮门的改变还挺快,哪怕吃不了前世青春题材的红利,也找到了一条不错的路。
看来他们在面对如何提升内容竞争性上,根据市场受众的挑选花费了不少心思。
外面。
《破晓》还在收割着粉丝钱包,无论是狮门还是蓝蝶,包括那些票房预测机构都觉得这个系列在有目的的完结背景下,很难腰斩烂尾。
可能关键也是横跨的时间不长,核心群体维系住了连续性的激情。
随着票房的继续累计,一些媒体在做系列盘点时不可避免的会聊到《暮光》,新一期的《综艺》就明确报道到:《暮光》系列已经以超过22亿美金的全球票房跻身全球20大卖座系列第12位,排在《冰河世纪》之后,且依然存在上升空间。
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正在应验。
随后的日子里,《破晓》实现三连冠,然后就被持续下滑的票房跌离了周榜第一的位置。
。。。。。。
公司项目都走在正轨,莱曼的生活也变得寻常。
大部分时候,早上起来吃早餐的时候看会报纸,明白好莱坞的一些风向;
去到公司呢,就看看正上映影片的昨日成绩小结,跟利亚姆在电话里聊聊宣传上的琐事,保持对曲线形势的掌握。
然后就处理一些财务上的申报或者看剧本,各式各样的剧本。
本子方面,反正是对眼光和市场嗅觉的考验,感觉有搞头,标记;感觉不行,扔回剧本库落灰。
一般,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再然后,好多天都这么过去了。
进入12月。
《环太平洋》在内地突破7亿(合计1。05亿美金),即将步入尾声之时,索尼、环球的人找了过来。
大家坐在一起的话,为的自然是年末的超级大动作——被预热半年、MCU宇宙《无限惊奇》篇章第一个小结,耗费2亿资金的项目《复仇者联盟》。
之前,项目剪出院线版本后,就拿去试映过,且因为铁人、美队、雷神、绿巨人等角色的粉丝基本盘混在一起出场计算,当时就有很多院商觉得大有可为。
但奈何,索尼+环球+漫威三方势力合推,想要的远不止银幕数那么简单。
换句话说,咱三都出动了,怎么着也要从试映条款里抠出最有利的筹码。
好莱坞的院线环境跟中国不同,在这边,因为竞争者太多、地缘太杂的缘故,他们在一些项目上其实是很卑微的。
比如说《星战》,比如《哈利…波特》,人家不止直接规定档期时段、集中的繁华地段银幕份额,还要大手笔的映后分成。
前面其实也介绍过,北美院线的分账模式是以比例或固定成本扣除中取其优者计算。
什么意思,同样的100万票房,按分账比例对制片厂有利还是扣除放映收费、承担固定支出后乘以百分之50的保底份额更有赚头,制片厂就拿哪一种。
这个概念换到《复仇者联盟》也是如此,而且同样霸道。
索尼和环球倒不是说一定有信心大爆,但他们接手发行以及交换了那么多资源后(环球影城引入漫威元素的事,都跟约瑟夫、漫威娱乐高层谈好几轮了),肯定得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两家就说了:《钢铁侠》一二部累计了12亿多,《美国队长》+《雷神》+《无敌浩克》累计了14亿多,所以预估《复仇者联盟》全球有个9亿,北美至少4亿没问题吧?
院商们想了想,觉得还算合理,这么多超级英雄聚在一起,打破现有的漫威记录确实可信。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部大作,一旦登陆,凭借我们三家的宣传,你觉得不能吸引观众进场?
院商:能。
索尼、环球:OK,那前三周我们要票房的8成,且不支付租金,然后再依序递减,这个分账合理吧?
院商:嗯?
。。。。。。
大致来说,这中间的谈判肯定没这么简单,索尼和环球的人也不是直接把市面上这几个院线大哥,是吧,叫在一起谈,而是先从那些实力不算强的院商,一家一家的摆道理,争取到自己想要的放映合同之后,再去逼宫银幕数前几的帝皇、AMC等连锁院线。
其实就一句话,我这商品这么好,我觉得你们院线要给优惠。
院线给不给?给了。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好内容才能吸引多的观众,不然那些人宁愿宅在家里不出来,也不看电影,你做院线的,不同样难受。
所以索尼和环球趁势软刀子割肉,对比整个的流程来说,院线商其实是不亏的,说不定赚的票房钱比大部分电影还要高。
毕竟,大家对《复仇者联盟》的认知摆得高吗。
很好理解,你放一部撑死了北美过亿的电影,和放一部有可能4亿的电影能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热系列、大热IP改编的项目能拿到亮瞎眼的分账数据,因为制片厂和院线都默认体量大的项目是可以有话语权多拿钱。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你还得知道北美院线可不像中国院线纯看座位钱,人家配套的饮料+薯条+爆米花等观影套餐才是收入大头,再者,像美泰、孩之宝等玩具商配送的玩具周边,人家也能抽一笔柜台费,另就是海报张贴的广告费了。
真说起院线的利润组成,称一句全看人流量一点不过分,甚至比起票房,他们更希望来的观众里,年轻人多些,因为年轻人群体普遍愿意消费电影票之外的配套服务。
而影院提供的服务,可不需要跟制片厂分钱。
这一点,也是他们愿意妥协的原因。
漫威的观影群众画像还不简单吗,那本来就以12至32岁居多,典型的消费热点。
那显然,在这场博弈里,众多有利元素导致了此时欢喜的结局。
是的,欢喜。
索尼和环球的人过来为的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只是集中曝光期到了,让莱曼打钱,他们好用他们的广告资源疯狂推广。
这笔不少于1。5亿的费用,索尼和环球的人又能吃下一些,能不欢喜吗。。。。。。
第1044章 预售就不一般
一夜之间,漫威迅速占据着人们的视线。
对于各地的观众而言,10年末的娱乐圈是较为无聊的,除开11月下旬接档《破晓》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杯》再没有一部堪称全球性的电影。
瞧瞧这个圣诞排班的电影吧,《拜见岳父大人3》、《大地惊雷》是喜剧片,赚钱但不出圈;耗费1。7亿投资,3D巨制的《创…战纪》正面撞上《哈利…波特》,喊出的“超越《阿凡达》”口号简直是打自己的脸,虽然一度夺冠,但4356万的首周成绩并不漂亮,至于同样瞄准年末档期的《纳尼亚传奇3》,哪怕福克斯自己很有信心,但并没有被漫威、索尼等大厂视为特别的威胁。
这片在当初立项时就顶着一片质疑,连迪斯尼都放弃了,难道还真能掀起什么浪花?
所以说,《复仇者联盟》的定档,是轰动性的。
12月4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杯》全球破6亿,创下意大利、瑞典、俄罗斯、丹麦、比利时、芬兰等国的票房纪录时,一则预告刷爆了网络。
上午9点,漫威官方号在油土鳖上传了《复联》的第一版预告,同时便在各大电视台循环播放。
包括内地,无数影迷的视线聚集于此。
聚焦在这些让人心心念念的身影。
铁人、美队、雷神、黑寡妇、鹰眼、绿巨人、洛基。。。。。。弗瑞局长、科尔森特工,每出现一个熟悉的面孔,便引来观众的赞叹。
震撼的镜头一闪而过,但凌冽的剪辑还是挑起了众影迷的热烈情绪。
“上帝啊,漫威说得全员集结,还真做到了,就是不知道戏份会不会太散。”
“不说了,就冲这个预告,就得买票。”
“17号公映,提前一周预售,大家都别跟我抢啊。”
“。。。。。。”
实际上,关注此片的影迷能收到的信息是不停歇的,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被包围的错觉。
按照漫威的品牌理念,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巨大的广告。
今年暑期,《钢铁侠2》顶着稍许故事性下降的评价依旧爆了影市,影片还没下画,金州漫展再度刷屏,很多人都知道漫威要搞个大动作,且不说成不成,本身透露的概念还是很唬人的;拍戏,冷寂了一段时间;杀青后,一张主创合影的照片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惹来无数猜想;接着是10月,唐尼、埃文斯等人一边接戏的同时一边有目的的谈到《复联》,持续的暗示让很多观众心痒痒;再后来,海报、采访、通稿、软文不断,越临近年末,宣传力量越大。
在观众眼里,漫威就好像是无孔不入的一家公司,不断的发散光芒,不去注意都难。
可以说,曼恩传媒让利,索尼、环球主动空出年末档期,大家维持着宣发动作不停的情况下,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强劲的。
哪怕是英国、法国、俄罗斯、中日韩泰等地,在庞大的发行链与渠道商的帮助下,有关的炒作都引起了巨大的声势。
当然了,关注度这东西,只要肯使钱,只要辐射面够庞大,影迷基础够广泛,在观众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并不难。
而在好莱坞内部,其他几家也是时刻注意着《复联》的动向,尤其是华纳,谁不知道他们对DC的决策摇摆不定,《绿灯》项目的延期,挺让人笑话的。
再加上院线方面的渲染,更让人想知道影片究竟有怎样的表现。
总之,别管消息怎么传,索尼、环球为了各自的利益又有多卖力,行业内外几乎都在盯着《复联》,说实话,在某些人眼里,如果影片真的成功了,说不定又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运营模式。
漫改市场是庞大的,开阔得越深,本质上,对所有能加入其中的制片厂都有好处,这就好像写网文的一样,一个流派越火,是不怕竞争的。
因为同质化的需求,远比大家想象的更重要,而不是说一部赚钱,其他就不赚钱,那也小看了影迷对类型题材的需求了。
漫威就像一张网,合纵连横了不知多少利益方,直至今日才显现了更多的能量。
时间一晃,12月10日,晚上8点,Ticketmaster、Eventbrite等6大票务网站通通把《复联》的海报挂在主页面时,也代表着万众瞩目的《复联》电影开启了正式的线上预售。
蓝蝶的网络运营部门跟各家卡得时间非常精准,说是8点就是8点,绝不早到。
但其实,已经有无数影迷早早等候在电脑前了。
然后,这些票务网站就发觉自己还是小看了《复联》的魅力,哪怕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提前扩升了服务器,但还是被迅速挤进的影迷刷崩溃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