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战在即,雷震作为指挥官,也的确是夜不能寐。
虽然雷震有信心,作战计划还是比较冒险的,远征军依据雷马根镇防守,背后就是莱茵河,凯塞林如果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进攻,那么结果还不好说,搞不好就会全军覆没。
这也跟英美联军在荷兰境内的失利有很大关系。
春季攻势发起前,盟军在各个战场都捷报频传,连德国人自己都认为,第三帝国已经是穷途末路,不可逆转。
英美联军的失利给凯塞林打了一剂强心针,在此之前,凯塞林自己都认为情况已经无可挽回,所以德军前进的速度并不快。
英美联军失利后,凯塞林麾下的部队明显提速,盟军破获的德军电报表明,小胡子给凯塞林的最新命令是:希望凯塞林能以最快的速度歼灭渡河的南部非洲远征军,然后回师柏林,抵抗俄罗斯军队,为德军的谈判争取时间。
没错,到目前为止,小胡子依然没有杀身成仁的觉悟,还幻想着能通过谈判,为德国争取最大利益。
这时候就看出瑞士这个永久中立国的作用了。
德国横扫欧洲的时候,拿下了波兰,占领了法国,甚至殖民了希腊,唯独放过了瑞士,秋毫无犯。
瑞士人很得意,认为这是境内多山的地形,以及全民皆兵的政策发挥了主要作用。
其实都是瞎扯。
德国人最强大的时候,法国都只抵抗了38天,如果德国在征服法国之后,和意大利夹击瑞士,瑞士又能支撑多长时间?
这种关公战秦琼的事不好判断,唯一能确定的是,瑞士肯定撑不了38天。
小胡子之所以没有攻击瑞士,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现在这个后路终于发挥作用了,从去年冬天开始,德国就通过瑞士释放信号,希望能和盟军谈判。
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最德国的这个要求,最感兴趣的不是罗克,也不是罗斯福,而是温斯顿。
温斯顿肯定希望谈判,那样英国就可以继续执行大陆均衡政策,将欧洲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
戴高乐坚决不同意,他坚持卡萨布兰卡会议的精神,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没有任何谈判的余地。
去年冬天,小胡子开出的条件是,承认德国在1939年八月之前的边境线。
春季攻势之后,小胡子的条件变成了1940年3月。
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9月1日入侵波兰,到40年4月,德军掉头向南,向荷兰、比利时、法国发起攻击。
小胡子的条件很明显,春季攻势前,小胡子还愿意吐出吞并的波兰领土。
到英美联军失败后,小胡子连波兰的领土都不愿意放弃了。
“希望英美联军能及时向德军发起新的进攻,以策应我们的攻势。”托尼·安德森对英美联军还抱有幻想,希望英美联军能帮助南部非洲远征军分担压力。
“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得习惯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雷震不奢望,英美联军也实在是靠不上。
这时候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英美联军上,英美联军的空降兵刚刚遭受到惨重损失,地面部队推进无力,海上登陆又遥遥无期,南部非洲远征军只能靠自己。
凯塞林也知道时间刻不容缓,在抵达前线的当天晚上,就命令德军发起全线进攻。
现在的德军,素质跟39年的德军相比,确实有较大差距。
39年的德军,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得心应手,闪电战是家常便饭,打了欧洲国家一个措手不及,所以才打遍欧洲无敌手。
39年的那批精锐德军,都已经葬身俄罗斯,现在的德军缺乏训练不说,武器装备严重短缺,后勤也没有保障,以至于德军的第一波攻击部队,采用的居然是一战时期的人海战术。
这让南部非洲远征军的一线指挥官目瞪口呆。
“你确定这是德国人,不是意大利人?”处于防御阵地最前端的齐宁不敢相信,这才短短几年时间,德国人好像是回到了一战时期。
如果是意大利人,那就很好解释了,毕竟意大利人最擅长的是做面条,而不是打仗。
“千真万确,这都是特么该死的德意志人!”刚刚获得了一枚英勇勋章的卡吉尔迫不及待,他很想把英勇勋章,升级为英雄勋章。
之前的战斗中,卡吉尔击毁了一辆德军坦克,在获得一枚英勇勋章的同时,还得到了500兰特的现金奖励。
齐宁很公平,英勇勋章归卡吉尔个人所有,500兰特现金则是被小队所有成员平分,卡吉尔也没有意见,毕竟依靠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德军坦克的。
和之前的零星战斗相比,这一次德国人倾巢而出,参与第一波攻击的德军坦克足有近百辆,以及数千名伴随坦克进攻的步兵。
这在卡吉尔看来,完全就是一枚又一枚军功章。
可惜这些军功章,注定和卡吉尔无缘。
德军坦克还没有进入攻击距离,空中突然传来炮弹划破空气的尖啸声。
南部非洲远征军,即便是步兵师,每个师也配备了上百门火炮。
这十几天以来,远征军官兵依靠坦克和装甲车为支点,设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这时候装甲车其实比坦克更好用,因为榴弹发射器在对付轻装步兵的时候,比坦克炮更好用。
最先开火的是重炮。
南部非洲步兵师,配备有两个营,24门120毫米火炮,这是陆军师最强大的火力,比120火炮威力更大的,只剩下集团军下属的203毫米重炮。
对付轻装步兵,120毫米火炮已经足够了。
甚至连早期的三号坦克,如果被120火炮形成近失弹,其冲击波,都可以把三号坦克掀翻。
雷震经验丰富,集中了四个师的所有近120门火炮,沿莱茵河岸一字排开,为前线部队提供最大程度火力支援。
注:装甲师除拖拽火炮之外,还配备有自行火炮,火炮的数量更多。
一百多门火炮齐射,威力还是很惊人的。
这种大规模火力支援,一战时期比较常见,二战爆发后就越来越少,即便有火力支援,也不会像一战那样,动辄一两个星期。
关键还是战术在进步。
一战时期人海战术大行其道,步炮协同虽然有,但是真正玩得好的国家没几个。
二战爆发后不仅有步炮协同,还有步坦协同,步兵和坦克,几乎是踩着炮弹的炸点往前冲,战前的炮击,除了消耗炮弹之外,几乎没有意义,德军在进攻之前的炮击准备,只有15分钟。
这也不是凯塞林大意。
实在是德军的炮弹库存有限,没能力进行长时间炮击。
而且这些没经过严格训练的新兵,对于步炮协同掌握的并不好,无法形成真正威胁,所以凯塞林才只能退而求其次。
南部非洲远征军是防守方,不用考虑协同问题,之前炮兵已经对雷马根镇周边的地形进行网格化,对所有坐标烂熟于心,所以炮击的效果就格外的好。
一般来说,炮兵炮击是要进行试射的,先打一两炮确定弹着点,然后在进行密集轰炸。
远征军炮兵早就制作了射程卡,根本不用试射,一上来就是密集轰炸,所以场面就格外壮观。
齐宁通过望远镜,清楚地看到一辆四号坦克直接被炮弹击中,那一瞬间四号好像先有一个塌陷,然后急速膨胀,火光四射的同时引发弹药殉爆,跟在四号坦克后面的伴随步兵躲闪不及,伤亡惨重。
另一辆四号的伴随步兵更倒霉,炮弹直接落在步兵阵列中,剧烈的爆炸之后,大约60名德军步兵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很多人支离破碎,更倒霉的直接被气化,只能当做失踪处理。
第2528章 轻松反推
战争之神进化到坦克大决战时代,依然是主宰战场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南部非洲炮兵历史悠久,上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南部非洲步兵和装甲兵都曾大量裁撤,炮兵一直维持着相对较大的规模。
和上一次世界大战相比,南部非洲炮兵又有了长足进步,自行火炮的比例大大增加,火箭炮的列装,使炮兵的打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传统意义上,在南部非洲,只要能用炮弹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人命填充。
和南部非洲远征军相比,德军的火力打击能力下降严重,39年的德军,炮兵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在经过五年的血战之后,德军新组建的步兵师,甚至连炮兵团这个编制都已经取消,只剩下单纯的步兵。
凯塞林的手下并不算精锐,虽然全部是由德国人组成,不过却是在残阵基础上,加上没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弱病残,匆忙组成的。
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
军队内部有一个说法,叫老兵怕枪,新兵怕炮。
原因是老兵都知道,有经验的重机枪手,可以对步兵进行压制,或者是精确点杀,步兵在面对重机枪的时候,几乎没有反抗能力。
新兵对重机枪的威胁了解不够,反倒是火炮的威力更有威慑性,很多新兵在面对炮击的时候缺乏经验,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伤亡自然也就直线上升。
向雷马根进攻的德军,大部分都是新兵。
远征军的炮击才刚刚开始,德军的进攻就陷入混乱,在失去坦克的保护后,德军完全无法组织有效进攻,草草收场。
远征军不仅装备数量众多的重炮,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的数量同样很多,连高射机枪在面对进攻的时候都可以将枪口放平,当做重机枪使用,德军在面对经过十余天精心构筑,武装到牙齿的远征军阵地,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齐宁就很惊讶,他根本没有得到开枪的机会,进攻的德军士兵甚至都没有进入齐宁的射程。
南部非洲远征军的火力搭配是很合理的,远距离有火炮,中距离有各种轻重机枪,轻装步兵也就只有在德军进入300米射程后,才有开枪的机会。
300米只是个大概数字,在这距离上,除非射击技术极其优秀的精确射手,才有机会精准命中,其他人就不用浪费子弹了,基本没什么作用。
齐宁的射击技术也不错,可是在300米的距离上把握也不大,突击步枪在200米之内效率比较高,300米的距离上,只有枪榴弹才能发挥作用。
远征军的枪榴弹也挺多,大部分是配发“超级左轮”的专业榴弹手,轻装步兵的步枪上,很少加挂榴弹发射器,这玩意儿在城市战中比较有用,野战用处不大。
“这就完了?”同样没得到机会的卡吉尔也失望,他也没想到德军居然一触即溃,没有丝毫韧性。
“要不然你还想怎么样呢——等德军冲上来,和他们大战三百回合?”齐宁收拾东西,准备回掩体。
正常情况下,德军在进攻失利后,接下来会对远征军阵地进行饱和炮击,然后再发起第二次进攻。
战争就是这样,其实很枯燥的,炮击之后是地面进攻,直到某一方撑不住为止。
防守方当然也不是一味被动挨打,十几天的时间,足够远征军布置完善的防御阵地。
一战期间的堑壕战,远征军就以出色的土木工程,最大程度减少伤亡。
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完善,南部非洲军队在土木工程这方面大幅进步,阵地不说固若金汤,该有的肯定有,防炮洞和散兵坑通过交通壕联系起来,轻重机枪火力点合理搭配,反坦克炮和协助防守的装甲车、坦克,战位也都经过特殊加固,德军想要攻破远征军的阵地,不付出巨大代价,很难如愿。
德国人确实机械古板,和齐宁想象中一样,炮击很快就开始。
这时候齐宁和卡吉尔,以及其他战友都已经躲进坚固的防炮洞内,等待炮击结束。
防炮洞是经过特别加固的,使用工程机械在地上挖一个十几米深的深坑,使用原木或者是钢架结构加固,上面覆盖厚达十米的土层,203毫米炮弹直接命中也安然无恙。
德军的炮击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南部非洲炮兵很快就计算出德军炮兵所在的位置,然后进行反制。
战斗轰炸机也蜂拥而至,这么近的距离上,战略轰炸机派不上用场,“猎豹”反倒能最大程度发挥威力,德国人很鸡贼的把炮兵阵地布置在树林里,轰炸的效果并不好。
不过紧接着,蜂拥而至的“猎豹”就换了燃烧弹。
跟高爆弹相比,燃烧弹在特殊环境中效果显著,水火无情嘛,一堆燃烧弹扔下去,密林中的德军炮兵,根本来不及转移,统统付之一炬。
这里描述的很简略,百十个字一笔带过,实际上从炮击到反制,整个过程持续两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中德军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跟第一次试探性进攻相比,德国人的第二次进攻总算有了改进。
这里要说一下雷马根镇周边的地形。
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