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年轻,但是眼力可不差。”
高谷山也说:“沈先生,您也说说意见。”
沈瑜急忙摆手,说道:“几位老师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就别狗尾续貂了。”
简老师说:“小沈,别客气!咱们来一次,就是想集中大家的意见,得出结论。”
沈瑜看到推脱不了,在心中反复衡量应该如何说。
他也动过念头,说瓷器是假的,但是,又觉得这么做太丢人品。高丽瓷器在国内并不受重视,可以直接说明,自己多出点儿钱,应该能把瓷器买下来。
他找好了说辞,就说道:“这件青瓷方瓶,从釉色判断,非常像高丽青瓷。它的底足并不规整。我猜测,工匠的制胚方法,是用四个单独的模具来形成每一面,将它们压在一起,然后添加顶部和底部。也有可能是将瓷土塑造成一个掏空的致密立方体。
有了这个猜测,再参考氧化程度,可以判断,青瓷方瓶是应该是19世纪,大概是清朝中后期的高丽瓷器。”
他的判断并不出奇,但是所用的论据却较为特殊。几个研究员听了之后,若有所思;也有人摇头,表示不赞同。
沈瑜指着龙纹青花罐说道:“这件瓷器,可能也是高丽瓷器。
我考虑了几个原因。在世宗国王统治时期,约1418-1450年,高丽的宫廷在光州下游建立了自己的烧窑中心,靠近粘土山,有森林为窑提供燃料,有水用于运输。这个罐子是由白色高岭土制成的,这种高岭土可能是开采于汉江沿岸的丘陵地带,以其清澈和洁白而闻名。
这个大罐的胚分成上下两半,在中间接缝处连接起来。大多数大罐子在烧制过程中会下垂。相比之下,这个罐子达到膨胀与逐渐变细的对称性。这需要很好的烧造技巧。
用青花描绘的图案,很有特色。爪子分开很大,身形绷紧有力,有一排排波纹状的精心连接的鳞片。龙的头做出咆哮状态,眼睛凸出而炯炯有神,鬃毛高高竖起,胡须蓬乱有种威严的感觉。但是,与国内青花瓷器上的龙纹,又有一定区别。
关于青花呈色的问题,我想,这是青料不同造成的。但是,这件青花瓷的形状和装饰,很明显受到了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影响。
所以,我判断,这件青花瓷是18世纪的高丽瓷器,其风格受到了明代瓷器的影响。”
他的观点说完,有人同意,有人摇头。
一位研究员说道:“沈瑜说的有道理,但是,高丽青瓷与高丽青花瓷在我们国内的数量太少,也没有标准器作为参照,很难让人信服。”
沈瑜心想,你们爱信不信。他说到:“这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意见,不能作为参考,大家听听就算了。”
他说完之后,就不再说话。之后的讨论中,一共七位鉴定师,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大家都看向高谷山,等着他做出选择。
第323章 高丽瓷器,富有的下家
高谷山平静的对韩雯说道:“韩家侄女,古玩行曾经有这么一个规矩。当一件东西的真假,难以决断的时候,就请来几位鉴定师,大家一起来评,最后得出一个结果。
我想,今天还是请这几位老师投票。如果这两件是民窑瓷器,或者是高丽瓷器,我就认了。但是,如果这东西是假的。你放心,我也不会把钱要回来。毕竟,是我儿子打了眼,这事儿我也认了。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弄明白真假。”
高掌柜的话,说的漂亮,韩雯的脸上却变颜变色。
“高老掌柜,您这么说就不合适了。用这个办法判断出真假,我觉得是有些偏颇。另外,如果这东西被判定是假的,那就是毁我们姐弟两个的名声。”
“韩家侄女多心了,事情不会传出去。”
高掌柜给每个鉴定师一张票,沈瑜也有一张。
沈瑜也没犹豫,直接写上了自己的论断。
一位见证人现场计票。
他不急不慢的拿着便签纸开始唱票。
“青瓷方瓶,19世纪高丽青瓷。青花龙纹罐,18世纪高丽瓷器。”这是沈瑜的票,大家听过他的论断,有几个人的目光,随着唱票声看向沈瑜。
“青瓷方瓶—清晚期民窑瓷器……”
“老仿……
“新仿……”
……
沈瑜越听越疑惑。刚才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但没有那么多人说这东西是新的。可是,现在听到中人连续念了几票,都是老仿或新仿。
最终,计票结果出现。
总共七票,有三票认为青瓷方瓶是新仿,有三个票认为是高丽瓷器,还有一票是认为民窑。
对于青花瓷罐,有四票写的是新仿,两票写的是高丽瓷器,有一票写的是老仿。
高谷山点了点头,对韩家姐弟:“二位,几位老师的判断你们也看到了,这事儿告一段落。无论真假,我们买了那就认赔。”
韩雯缓缓站了起来,说道:“高掌柜,你也不用拿话来激我!既然这么多老师都说青花瓷罐不对,那好,我们把钱退给你。东西我们拿走。”
沈瑜看着眼前这一幕,有些佩服高谷山手腕高明。韩雯同意退货,可是,他的弟弟韩岳却不同意。
“姐,哪有这么干的,这东西在这儿放了好多天了。且不说有没有被调换过,如果高掌柜觉得不对,可以诉诸法律,咱们就拿去用机器鉴定,看看瓷器的年代。”
高谷山说:“我们店里,不会做那种调换货物的事。碳14鉴定,只能鉴定时间的长短,并不能鉴定全部。
更何况,如果这是高丽的瓷器,在咱们国内,根本卖不上价格,咱们自己的瓷器已经足够藏家们欣赏了。
高景是按照清朝的瓷器购买。可这两件瓷器,并不是国内烧造。我不用你们退款,事情就这样吧。”
见证人说道:“青瓷方瓶似乎没什么问题,就是青花瓷罐似乎不被认同。您两家是不是商议一下,这件青花瓷让韩家姐弟拿回去,只退这件瓷器八成的货款,怎么样?”
他拿出的意见,两方面都不同意。
高氏父子与韩家姐弟的意见很矛盾,高谷山坚持任陪,表示鉴定只是弄明白瓷器真假。韩雯表示可以把青花瓷罐收回,退款。她的弟弟不同意。
沈瑜看两方面儿说的有些僵了,对韩岳示意,找个借口把他约到店外。
“韩先生我想问一下。高经理用多少钱收的这两件瓷器?”
韩岳:“怎么了?青瓷方瓶2万。龙纹青花大罐10万。”
沈瑜觉得,如果按清朝中期的民窑瓷器计算,这个价格也不便宜了。但是,他心中自有计较。
他平静的说:“您家与高家的意见不一致,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您看这样行不行?退货的钱,我来出。这两个瓷器,等于我用原价买走,可以吗?”
韩岳想了想,点头同意,“可以,您把货款给我,我去退钱,把瓷器退回来给您。”
……
韩岳和沈瑜一前一后回到店铺。
韩雯对弟弟询问:“去哪了?这么长时间?”
“抽了一支烟。”韩岳底气十足的说道:“高经理,既然鉴定结果出来了,我们也认了。按照老规矩,货款如数奉还,瓷器我们拿回去。”
??
众人惊讶的看着韩岳,他出去一趟,怎么变得这么快。
韩雯也不明白:“你别乱说话,你有钱吗?”
韩岳直接拿出了一摞现金,对高景说:“高经理,咱们清点一下货款。”他看高家父子没有动,就说道:“按照规矩鉴定,是您二位的要求,怎么,又反悔了?”
曲老师估计高谷山是面子上过不去,当即劝道:“高老哥。你看这韩家姐弟同意退货,这就很好了。高丽的瓷器,在咱们国家卖不出高价。”
高谷山想了想终于同意。
沈瑜看到这里,终于放心了。
他看着双方完成退货,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与韩家姐弟完成交易。
韩雯知道了事情原味,慎重的询问沈瑜购买瓷器的原因。
沈瑜说:“别人不感兴趣,不代表我不感兴趣。我就是想研究这些高丽瓷器,和咱们国家的瓷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瓷器有专门盛放的箱子。他用两个大提包,装好箱子准备回去。
曲老师从后面追了出来:“小沈。”
沈瑜提着东西,不知道该说什么理由。
曲老师看了一眼他手里的提包,说道:“我猜可能是你买了两件瓷器,我能问问为什么吗?”
沈瑜只能解释:“我没买过高丽瓷器。觉得这两件瓷器很有研究价值。”
曲老师说:“这些瓷器能有什么研究价值?”
沈瑜说:“青花瓷罐的五爪龙的画法。和咱们国家的龙纹画法不一样。青花的呈色,还有瓷胎的制作办法,这都是很好的研究标本。另外,烧制这么大型的瓷器并不容易。通常是需要定制,究竟是由谁定制?这都是可以研究的东西。所以,我才决定买下来。”
曲老师说道:“我还以为你看韩雯长得好看,才出手帮忙的。”
沈瑜笑着说:“如果给您造成了麻烦,还请您多包涵。”
曲老师说:“没什么麻烦。我估计,高家父子也猜到了,只不过,正好有了就坡下驴,才装作不知道。你这两天有事儿吗?如果有时间,去我们馆里聊天。”
沈瑜说:“我出来好多天了。要赶紧回家去。等万利拍卖行的秋拍开始的时候,我再过来。”
他向曲老师告辞,急匆匆回到自己的房子,将瓷器摆到书桌上,细细的消毒,擦拭,越看越是喜欢。
不知道这两件高丽瓷器有什么样的经历,才流传到了国内。它们在国内不受重视,并不代表在国外也不受重视。
他知道,叁星博物馆一直在收藏各类的高丽古玩。这两件瓷器可以拿到钮約去拍卖,让那些挥舞着支票的大宇宙国富豪们,为叁星博物馆添砖加瓦。
第324章 藏品增多,轻松氛围
买到高丽瓷器后,沈瑜乘坐下午6点的飞机,回到了滨海。他先到阅海府邸的家中,将带回来的几件古玩,小心地放进书房。
明代铜狮镇纸放在书桌上,元代定窑笔洗和明永乐甜白釉双系小罐,摆到了收藏架上。两件白瓷规格不大,但是格外雅致。看着自己的收藏又丰富了一点,总有一种自豪感。
两件高丽瓷器没有开箱,准备下次带去钮約拍卖。
安置好藏品,带着买回来的礼物,搭车直奔父母家中。
朱丽霞听到敲门声,打开门后,惊讶的问道:“小瑜,怎么提前回来了?”
沈瑜说:“当然是为了给您一个惊喜!意不意外?”
朱丽霞喜上眉梢,却嘴不应心的说道:“别贫了,快进来。”她帮着沈瑜提箱子,问道:“怎么又买这么多东西?家里面的东西用不了,别乱花钱。”
沈承问声走出客厅,问道:“回来了?事情还顺利?”
“一切顺利。”沈瑜边说把东西放下。
沈承招呼他坐下喝水,同时问起了这一路发生的事情。
朱丽霞给沈瑜重新准备晚饭,偶尔还会过来聊上几句,险些把饭给弄糊了。
沈承等儿子吃饱喝足之后,才问道:“小瑜,你是不是瞒了我们不少事儿?”
沈瑜问道:“您说的是什么事儿?”
沈承问道:“你在文安支路的房子,是怎么回事儿?那里面存了那么多东西,你就那么放心?”
沈瑜想起来,出发之前告诉父母,自己有套房子,让他们看看,如果喜欢,就过去住。
可是,他忽视一个问题。房子里摆放着各类古董以及家具,当沈承和朱丽霞第一次去文安支路的房子的时候,被震撼了一次。
老两口早就想通过电话询问,又不想儿子在外边儿担心,这时,总算问了出来。
沈瑜解释:“您说那些古董,在咱们国内,不一定有人认同。所以,放在那儿也不必担心。我买那些东西,是趁它们价格低的时候先存着,等过两年,行情慢慢上来,就可以高价卖出去了,您觉得那房子怎么样?您二老喜欢,就搬去住,我也搬过去,空间足够用。”
“搬过去,天天看着你,我怕心烦,”朱丽霞说道:“那里面全都是西式的家具,房子也太大了,住起来不舒服。”
沈承说:“你自己的东西,要用点儿心。另外,那几个生意,我们也时常帮你看着,没什么问题。”
……
滨海大学对面,金粟楼早餐店。
沈瑜昨天已经跟辅导员消假,今天回来上课了。他还是一早的就到了早餐店,看到这里生意依旧火爆。
在钮約总是吃西餐,如今看到自己店里的早餐,觉得还是中式早餐更对自己的口味。
他经过一天的休息之后,胃口大开。正在吃糯米鸡的时候,办公室里响起敲门声。
沈瑜说了一声:“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