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着原路返回,穿过长长的甬道,巴里特关上一扇扇大门,回到了最初的那个小房间。
巴里特小心翼翼地打开最外面的一扇铁门,透过门缝看了半天,确认外面没有北极熊,环境安全后,才带着毕方出来。
巴里特的任务就是充当导游,整个种子库也不需要看守,正好一起离开。
走在穹顶外,头顶已经是星空点点。
观众视线刚往上移,就挪不开了。
【哇靠,这星空,怎么这么漂亮?】
跟着毕方走南闯北,直播间内的观众什么星空没见过,最清晰的一次,应该是在沙漠中的那一次。
可即便是那一次,也远远无法和此时的星空相比。
黑色的幕布下,密密麻麻,全是繁星。
澄澈。
明明是黑夜,却能让人想起澄澈这一次词语。
甚至不用手电,就能看清楚周围大概的情况。
“可惜今晚没有极光。”毕方感叹到,“斯瓦尔巴群岛上极光非常常见,这里也是地球上唯一一个在日间就能出现北极光的地方。”
“此时全世界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欣赏绚烂的北极光。早春至秋季,斯瓦尔巴会有99-141天的极昼现象,此时将呈现白昼阳光奇景,可惜我们是无缘看到了。”
毕方略感遗憾,踩着雪地跟在巴里特身后,来到了停靠在种子库另一旁的越野车。
难怪自己来的时候没看见。
毕方恍然,这辆越野车正好停在了他来时的另外一侧,被裸露在山体外的楔形种子库体挡住了。
进入车内,打开暖气,一下子就暖和许多。
此时车外温度在零下八度。
等候发动机暖场的同时,毕方还眼尖地发现了后排座位下的枪套。
巴里特注意到了毕方的目光,将枪套拎了起来,拆开来,露出了全貌。
“CR308,口径7。62×51mm,德国黑内尔防务公司研制的AR步枪。”只一眼,毕方就认出了这只枪的型号。
“没错。”巴里特诧异于毕方的专业,可转念一想对方身份,又觉得不足为奇,“这种步枪发射的是中口径全威力弹药,在遭遇北极熊的袭击时,可以有足够的杀伤力,一个20发弹匣足够放倒一头。”
“你们国家的科考站基本上也是配的这种枪,三米长的北极熊,但凡口径小一点,我都觉得不靠谱,事实上连一个弹匣够不够我都不确定。”
巴里特显然和北极熊打过交道,可对枪支的威力,和北极熊的防御力都没有一个明显认知。
这年头打过北极熊的人屈指可数。
“其实没那么夸张。”毕方笑了笑。
华夏有很多早期长城站建立的照片,其中有不少外景有外国的持枪警卫,当时拿的还是温彻斯特杠杆步枪,圆头弹。
北极熊是强,但二十发中口径全威力弹下去,何止是倒下,都变成筛子了。
第六百三十六章 夜半来客
星空下,雪原并非黯淡无光。
雪花是晶体结构,地面上的积雪就像一层镜子,能将周围的光都反射出去
星光下,每一座隆起的雪山都泛着淡淡的暗光,偶尔能发现有一个巨大的身影在上面奔跑,那是夜间出来觅食的北极熊。
十月入秋,北极熊需要进行大量的觅食来熬过整个冬天,这也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
末日种子库在黑夜中散发的淡淡的莹绿色光芒。
发动机发出低沉的轰鸣,燃油燃烧产生的热量迅速弥漫到整个越野车身,排气管上的棱柱缓缓融化,清澈的水滴落下,在地面上再次冻结。
似乎是听到了汽车的轰鸣声,原本在雪原上奔跑的北极熊忽然停下了动作,掉头朝毕方这边靠近。
毕方见状下意识伸手摸向大腿一侧的猎刀。
熊杀得太多,看见它们靠过来,下意识地就想要拔刀。
“NONONO!”巴里特赶紧解释。
“不用紧张,这是正常反应。”
毕方一愣:“正常反应?”
这算哪门子正常。
毕方亲眼看到北极熊从慢跑到狂奔,身上毛发飞扬,显然是极度兴奋的表现。
这叫正常?
目前为止,毕方打交道最多的猛兽就是熊,虽然北极熊不曾正面对上过,但作为统一亚科,两者差别并不大,尤其是棕熊与北极熊,两者地理隔离后出现分化还不到六十万年,都没有生殖隔离。
它们都有异常发达的肩峰,这是肩部肌肉附着形成的结构特点,发达的肩部肌肉带动前爪挥动会很有力量。
北极熊的爪子有5厘米多,比棕熊短,比黑熊稍长,但胜在锋利。
棕熊和黑熊的爪子是很钝的,北极熊的爪子却极度锋利,这是对冰雪中行走的一种适应行进化。
强而有力,再加上锋利效果,北极熊可以轻易的撕开超过5mm厚的装甲板,也就意味着,此时此刻身处在越野车中的两人并不安全,甚至可以说是很危险!
毕方看得出来,巴里特本身也很经常,握住方向盘的小拇指微微发颤。
但既然巴里特这么说了,毕方也就没有进一步行动。
相比较于自己这个旅客,巴里特对这里的原住民更为熟悉。
巴里特深呼吸几次,将靠坐放下,爬到车后座,按压肩部的开关,拉开了椅背,从中拖出了一件用黄油纸包裹住的相当大的物体。
巴里特缓缓拆开油纸。
一股浓郁的油脂味散溢而出。
这是……
黄油纸包裹得非常紧密,以至于毕方上车后都没有闻到任何异样的气味。
巴里特用刀割开,众人这才看清,居然是肉!
是猪腹肉。
毕方根据气味就判断出了肉的种类。
这一袋里面还不少,至少是好几头猪的量,全都选取了最肥厚的猪腹,平时都是没人吃的边角料,乍一看上去,甚至都没有红色的瘦肉,全是肥油。
虽然没什么人吃,但对于北极熊来说,没有什么是比满是肥油更好的食物了,只有脂肪才能让它们惬意的度过整个极夜。
拎着厚重的黄油袋,巴里特快速打开车门,抬起双腿,将这些肥油从座位上提出去,之后捡起黄纸,迅速关上车门,回到原位一脚油门火速离开。
整个过程非常迅速,看样子已经做过了不止一次。
“呼,每次干这种事我都特别紧张,这已经是第四次了,但我的手心还是会冒汗。”巴里特长舒一口,好像完成一项什么艰巨的任务。
嗯,在野外投喂北极熊,确实任务艰巨。
毕竟谁都不能保证,北极熊最后吃到嘴里的是不是羊。
“每次过来我们都会给北极熊投喂一些食物,如此才能相安无事。”开着汽车,巴里特解释道。
恩威并施,手上端着步枪是威,定时投喂则是恩。
随着冰川融化,能捕捉到海豹的北极熊越来越少,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北极熊活不下去。
根据生态数据演算,或许到2100年,北极熊就会灭绝。
“我们每次不会过多投喂,一般是来一次就投一次,确保它们不会因为过度饥饿袭击我们。”
自然界一直存在着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大部分的北极熊还是能够捕捉到足够的食物,度过自己的困难期。
只有一小部分体弱的北极熊会因为环境的变化难以生存。如果人类一直投给它们食物,就会失去捕食的本性。
因此巴里特等人一直和北极熊维持着较为脆弱的平衡关系。
总的来说,这一趟旅程让观众们大开眼界。
有种在现实世界见到未来科技的魔幻感,也是第一次意识到,人类真的有为将来做出实际的打算。
许多人不禁想起了很久之前毕方所说的那番话。
生命史,是一个大规模淘汰的故事,接着是少数幸存者的品种分化。
地球已经目睹了5次大灭绝事件,每一次的大灭绝事件,都会有70%-85%的物种灭绝。在二叠纪,更是超过了95%的动物退了场,再也没有回来。
人类在将近三十五亿年时间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幸存了下来。
那往后的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是数十万年后,会不会畅游在星辰大海中,亦或是成了某块化石中的一部分?
一路辗转回到城市,毕方告别了巴里特,也关闭了直播,独自一人慢步在了城市的街道上。
相当冷清……
毕竟是一个北极熊比人还多的地方。
没有什么小贩,更没有什么摊位,只有橙黄色的路灯,和偶尔经过的警告牌。
底色为黑色,上面画着一只白色北极熊,外部轮廓为红色的警示牌也告知着路人外面可能存在的危险。
绝大多数北极熊袭击人类的案件都发生在夜晚。
事实上,现在不过是正常的下午六点,放在任何一个低纬度的城市,都还只是黄昏,但在这里,夜深得好像是子夜。
回到下榻,毕方闲来无事,正准备掏出手机玩几把游戏后睡觉,忽然一旁的电话铃响,旅店的前台通知他楼下有人找。
有人找我?
毕方一愣,自己的朋友虽说多,可还没有遍及到这个世界上最偏远的城市吧?
抱着好奇的心理,毕方来到了楼下,结果见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男子。
第六百三十七章 两极
再大的海轮,在汪洋大海上也不过是一叶扁舟。
毕方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张口哈出一口热气,已经几乎看不到雾气,他掏出温度计。
果然,气温已经下降到了零下十九度。
一旦低于二十度,人哈出的雾气会瞬间变成冰晶。
这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温度,千万吨的北大西洋暖流自海洋中奔涌而过,带来了惊人的热量。
西风漂流,那是整个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也是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
但随着半天的航行,毕方已经渐渐远离了暖流的影响范围,到达了弗拉姆海峡,能清楚的感受到身体热量的流逝。
“这座海峡位于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宽450公里,是从北冰洋的格陵兰海和挪威海,格陵兰岛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之间的通道。”
“它以挪威船舶弗拉姆的名字命名,那是一艘丹麦人建造的探险船,挪威人乘坐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
“这艘船可以容纳一个六人探险队,曾经沉入过大海,但1936年又被打捞上来,现如今完好无损地保留在博物馆内。”
毕方手中握着地图,对着直播间内的观众进行简单的科普。
而在他的身边,还靠拢了一些其他游客和水手,都如同学生般围拢在毕方身边,看着他面对北冰洋侃侃而谈。
并且相较于之前的数个小时,围聚在毕方身边的人已经少了一大半。
绝大多数都回房间休息了,一方面是外面太冷了,另一方面则是——晕船。
这是一艘远洋渔船改装而成的游轮。
刚开始,游客们无一例外,都十分兴奋,一切都从友好的寒暄开始,话题主要有三个:“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的?”“以前干啥的?”
偶尔能听到有人炫耀出发前夜的风流韵事。
然后仅仅过去几个小时,船上的氛围就不一样了,几乎所有人都倒下了。
刚驶入远洋,就有人吐出了黄胆汁,身边的塑料袋早就空了,胃里无甚可吐。
与过山车的高潮10秒,几分钟就结束不同,远洋船就像是一架24小时的过山车。
左右摇晃还好,就怕纵摇和垂荡,像让你一刻不停地玩蹦极或跳楼机。
最令人难受的是完全没有规律的混摇,船上的人好像变成了赌场里的一粒骰子,被人装在罐子里,上下左右随意地摇晃。
房间里的桌椅从这个角落滑过去,再滑回来。再加上轮机24小时不停轰鸣的噪声,永远不得清静。
只有经验丰富的船长,会身体力行地告诉新手们:毅力是治疗晕船的唯一良药。
吃东西。吐了,那就再吃。
在大浪中颠簸时,船体摇摆的幅度会接近30度。在甲板上行走都非常困难。
聚拢在毕方身边的人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
北冰洋上到处都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为了运行灵活避开这些冰盖,船身只有大约70米长,海上稍有风浪,就摇晃得厉害,在船上走动就像踩钢索。
至少少部分人能面不改色,除了水手之外,唯一没有异样的大概就是毕方自己了。
出色的核心力量和平衡性,让他如履平地,甚至比许多水手做的还要出彩,好像海浪根本就没有影响到他。
“好奇怪的关系,丹麦人建造,挪威人当船长?”边上有水手提问。
“是的。”毕方笑着点点头,“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试图把探索发现的足迹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最让人着迷和向往的探险目的地,就是神秘的南北极的冰天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