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此时的状态,其实并非一定是最适应环境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的运气因素,所以一些不致命的缺陷也会存在,当然,这个展开讲就复杂了,我就简单提一嘴,不赘述。”
毕方拎着水壶晃了晃,回归正题,直接说了原因。
“最终结果其实很简单,高糖饮食需要更多维生素C,只要不吃主食,人体的维C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
“并且肉类中其实也有维生素C,最关键的是生肉中的维生素C含量,要远高于熟肉,这是因为加热过程会使得部分维生素C氧化损失掉。”
“因纽特人的习俗就是喜欢吃生肉嘛,我漠河的时候讲过,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略微带蔑视的称呼,叫爱斯基摩人。”
“开源加节流,坏血症就远离我了。”
毕方狠狠咬了一口鱼肉,大口嚼下。
终于吃饱了一顿。
第六百六十一章 生猛的腌海雀
为什么吃主食就将降低维生素C的需求量,其实还要从一个“渣受体”说起。
维生素C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也是胶原蛋白形成所必需的物质。
而胶原蛋白,又是构成身体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结缔组织对于体内的结构和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血管。
所以,当缺乏维生素C的时候,只要外面稍微加点压力,血液就可能渗出血管壁,造成出血,这就是坏血病。
一旦患上坏血病,就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伤口难愈合、关节疼痛等状况。
而葡萄糖和维生素C的吸收,其实存在“竞争关系”。
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大学名誉教授约翰特,提出了他的葡萄糖-抗坏血酸拮抗,也就是GAA理论,该理论指出体内葡萄糖水平升高,会阻碍维生素C进入细胞发挥作用。
这是因为,葡萄糖和维生素C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它们通过相同的“Glut-1受体”进入细胞。
比起维生素C,Glut-1受体更偏爱葡萄糖,这意味着,一旦有“竞争”机会,它会选择糖,而不是维生素C。
毕方解释了一大通,最后换做了通俗说法:“换句话来说,这个受体挺爱慕虚荣的,有好的,就会一脚把差一点的踢开。”
【懂了,渣受体!】
【抛开事实不谈,维生素C就没有一点错吗?】
【就是介个味儿!】
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就是碳水,所以不摄入碳水,对维C需求自然不高,海水船员之所以容易患上坏血病,就是因为黑面包吃得太多。
想到这,毕方又猛啃了一块鱼肉,抿了抿,吐出一根鱼刺。
草皮是什么味道,毕方早已经抛之脑后了,属于是从记忆宫殿中取出,用液氮冷冻后喷火枪激射后化成筛粉的东西。
那玩意真是纯粹痛苦的回忆,土腥味混合着干涩的枯草味,还有着冰碴子一般的口感,远不如现在肥油美味,全身进入低代谢的细胞仿佛在一瞬间都活了过来,重新恢复工作。
河鲜较之海鲜会多出一股泥腥味,尤其是生食的情况下,但在此时的毕方嘴里,也成了极为难得的美味。
至少比因纽特人的传统美食基维亚克要好多了。
想到这,毕方又补充了一下。
“其实我刚才的描述也不完全准确,因纽特人吃的也不全是生肉,更多的是一种熟成后的生肉,也就是不做任何处理的自然发酵食品,叫基维亚克,也就是‘腌海雀’。”
“高纬度民族因为食物匮乏,尤其是绿色蔬菜等维生素来源匮乏,导致基本上都有类似的吃生肉习俗,一方面是燃料匮乏,另一方面就是补充维生素,但是生肉是不方便保存的,尤其是夏天,所以他们更多的,还是吃发酵后的生肉。”
对于因纽特人来说,生活在格陵兰岛上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然也不会发生被活活冻死在冰屋内的情况。
因此每年的春夏天,他们就会出去狩猎,收集到能够度过一整个冬天的食物,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如果做不到,冬天是极有可能被冻死的。
不会有人来帮助你,因为大部分人连自己的生存都很艰难的在维持了,他们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余力帮助,哪怕有余力,又能帮多久?
格陵兰岛冰天雪地的,的确利于食物保存,可夏天温度有事也是能达到零上的,放个一个礼拜还没事,久了必然腐烂,因此只能人为进行发酵。
发酵和腐烂是两回事,前者是益菌利用有机物的过程,吃了对人体有益,甚至东西会更有营养,而后者是害菌繁殖的过程,东西是不能吃的。
“比如大名鼎鼎的瑞典传统美食鲱鱼罐头,就是用轻度腐烂发酵的鲱鱼制作的。”
“因纽特人的基维亚克则更加粗犷一点,这种食物制作方法非常复杂,并且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才可以完成,至少绝不是我这一百天的生存中就能制作出来的。”
“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海燕的尸体不做处理。不拔毛,不去内脏,直接放到海豹的体内,泡在海豹的胃液之中,经过缝合后再用海豹的油脂密封。”
“然后将海豹埋入冻土层中,发酵2至3年以后再把海豹挖出,然后割开肚子,取出海鸟,就可以直接吃了。”
从制作手法上来讲,它其实还是生肉,因为没有经过任何高温炙烤,蛋白质本身不存在变性。
“因为羽毛不会发酵,所以还会保持海鸟原来的形状,甚至看不出有什么变化,那种食物成本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卧槽,这他妈是人吃的东西?】
【太拼了……】
【买过一次鲱鱼罐头,那味道,至今难忘】
看到直播间的弹幕中一种哀嚎,毕方嘿嘿一笑。
“食用方法其实也有两种,第一种,是拔掉鸟的尾巴,用嘴从海鸟的月工门吮吸,把已经发酵腐化的内脏吸出来,听说有类似糠和纳豆的口味,以及发酵混合物合在一起的味道。”
“第二种吃法就是把鸟肚里的东西涂到烤肉上吃。”
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烧熟肉来吃的风俗已经在因纽特人中扎根了,而且也有了新鲜蔬菜的来源,从生肉来获取维他命的机会就减少了,他们就把腌海雀作为调味料涂在烤肉上食用。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傻眼了。
本来以为鲱鱼罐头已经是天下无敌,没想到还有比它更猛的食物?
吃法更是生猛!
【不处理,意思是有粪便吧……】
【鸟类肠道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有了就拉,应该还好吧】
【太重口了,已经想吐了】
【我刚好也在吃饭,呜呜呜】
水友们很难置信人类居然会吃这种食物,但是对于因纽特人来说,这却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能够为他们提供北极地区急缺的维生素。
这是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一种被迫适应,想要期望它有多么好吃,是根本不可能的。
毕方没有尝过鲱鱼罐头,但想来味道是绝对不太好的,他也不敢轻易尝试。
自己的嗅觉比普通人灵敏得多,他怕自己闻到了可能会抽过去。
第六百六十二章 生备竞赛
丰富多样的美食出现的必要原则之一,那就是物产的丰富,物产的丰富,本质上又离不开物种的丰富。
正如一个华夏人,很难理解没有葱姜蒜,要怎么做菜。
因此几乎可以看到,越是靠近低纬度,美食的多样性就越发丰富,甚至会多出许多闻所未闻的香料品种。
除了纬度关系外,还要能提供一个足够交汇的平台,能够让天南海北的食材碰撞起来。
仅拘泥于一个地方,的确也会有美食,但通常都较为单调,成为一个“地方口味”。
就像是东南亚的酸辣口味,很不错,但除了这个菜系外,似乎就没有其他更令人深刻的印象了,这不是物产不丰富,而是缺乏交流的体现,之所以如此,本质上是国界和交通的限制。
其三,那就是需要一个繁荣时期了,人民需要安居乐业,才能琢磨口腹之欲。
而从全球地图上看,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华夏。
广袤无垠的同时物产丰富,虽不说一直安居乐业,但每个朝代至少都有那么一段时间。
再看白熊,纬度太高,一大半都是西伯利亚,加拿大同样如此。
而丑国,纬度相比于华夏高了将近二十度,勉强算是符合条件一,可它历史短暂,根本满足不了第三条件,并且本身殖民地的性质,丑国的口味本质上其实是从高纬度的欧洲转移过来的。
再往下,第三条件的就没有人满足了。
因此华夏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特色菜系,但是华夏本身广袤无垠的国界,让这些菜系本身有了无限的可能,五花八门。
毕方喝了口水,满意地躺在了地上,旁边散落着被啃了一半的几条大鱼,看上去就像是阿拉斯加的棕熊吃剩的残羹冷炙。
只有它们才会奢侈的只吃高脂肪的鱼腹肉,而将其它部分丢弃在一旁。
所有的鱼腹肉都被毕方吃干净了,只剩下脂肪较少的,以北极现在的天气,也不用担心放上一两天会变质。
如果明天还能继续大丰收,这些就会一直保存下去,有限的肚子要尽可能的留给高热量食物。
看了看直播间内的弹幕,发现许多观众还在讨论关于腌海雀的重口味,不禁笑了笑,有种恶作剧得逞的快感。
以人类进军寒带的历史来看,体内根本没有进化出适应这种“美味”的味觉基因,只有从小吃到大的,才有可能形成习俗性适应,但随着生活的改善,能接受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哪怕是鲱鱼罐头,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很多当地人其实也不太下得去口了。
“海雀现在因纽特人还在吃,不过海雀中的一种,大海雀已经灭绝了,最后一只大海雀标本,就是以腌海雀的形式存在的,也算是一种人类历史的见证吧。”
毕方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积雪,准备开始挖今天晚上的庇护所。
今天的夜晚相当不错,温度只下降到了零下三十度,没有低到过分,甚至还出现了极光,淡绿色的丝带漂浮在了夜空中,带来的良好的视野。
相当强烈的北极光,雪地上是冰冷的,但观众的内心一直在沸腾着,看着满天的北极光在飘动,犹如天使灵魂在晃动。
在历史上,人们对极光是非常恐惧的。
尤其对于北欧当地的萨米人来说,他们传说中关于极光的更多的是可怕的故事。
比如有传说小孩子不要去看极光,因为极光会把他的灵魂带走。也有说法认为极光会带着斧头飞越天空,杀死任何嘲笑它的人。
所以在明亮的极光下行驶的雪橇不允许使用钟铃,以免惊动极光而遭遇不幸。
但到了现代,除了可能出现的太阳风暴,导致磁场变化,手机信号不好,极光已经完成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
“我感觉现在的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吃饱饭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毕方将一块冻土从坑内铲除,脸上泛着浮动的绿光,吭哧吭哧地干着活。
如果明天也是一个好天气,毕方觉得自己甚至可以洗个澡。
广袤的雪原上,挖掘地基促使毕方的心脏不断地向皮肤表层和四肢供血,零下三十度依旧严寒,只要毕方停止动作的瞬间,这个输血过程也立刻放缓,食物带来的温暖渐渐退去。
寒冷从四面八方袭来,冲着毕方这个雪原上的渺小生物全力进攻。
血液是有生命的,面对寒冷的突袭,会奋起反击,可要是超过阈值,也会退却看,想要躲起来,远离这可怕的严寒。
挖了许久的地洞成了屏障,终究没有让血液害怕到退缩,毕方缩在地洞里,取出了之前剩下了几块手指粗的树枝,利用昨晚剩下来的木炭,很快便再一次生起了火,加速温暖了冰冷的地洞。
感受着四周惬意的温度,毕方困意上涌。
他将水壶埋在三十厘米以下的雪层之中。
“在极地,我建议使用阔嘴容器,因为窄口水壶更容易被冻住,而且融化起来更慢。”
“积雪的隔热性能真的很好,将一壶水放在30厘米的积雪下面,就算气温降到零下40℃,壶中大部分水仍然能够维持液态。”
毕方用积雪小心地将洞封好,把冷空气隔绝在外面,并且将水壶上下颠倒放置,这样就算顶端有一点儿水结冰——也就是壶底——也不会因此而打不开盖子。
做完最后一件事,毕方关掉了直播。
明天将会十分繁忙,他需要收获更多用以过冬的食物,以及足够安全的庇护所,以迎接极夜的到来。
持续了四天的暴风雪极大幅度的削减了毕方的白天活动时间,接下来是争分夺秒的生存竞赛。
因此第二天一早,毕方就带着猎刀出发了,不是立即进行冬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