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直冲出水面,跳到岸边。
“呼……呼。”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喘气。
“叽!”
“老板,你怎么样了?”
涂山孑和任琼丹,都靠近过来,关切的看着他。
池桥松甩了甩头发上的水渍,微微定了一下神,回道:“让我缓一下,脑袋还有点晕……对了,帮我看看摄像机进水没有。”
任琼丹接过摄像机,打开密封袋口,发现袋子里已经有了不少水珠,不过机器还好,并没有被水浸泡。
“潭低的水压太强了,单靠防水袋不行,真要拍摄还得买深水设备。”任琼丹回道。
“深水设备也未必好使,你再看看摄像机,还能正常工作吗。”池桥松揉着太阳穴,缓解脑袋的晕眩之感。
任琼丹重新开机,发现摄像机还能拍摄:“可以,老板。”
“好吧。”池桥松没再说什么,他心里面有所怀疑,怀疑摄像机和照相机,可能根本就没拍到任何关于龙形雕刻的画面。
片刻后。
他休息好了,难受感觉全部恢复。
涂山孑询问:“叽?”
“你也要下去看一看?好,不过要小心,我感觉这龙形雕刻有勾魂夺魄的力量,看了之后会松动神魂。”
给涂山孑绑上绳索。
涂山孑将狼头小鬼吐出,化作一个黑烟罩子,将它自己包裹,这才跳进水潭之中开始下潜。
任琼丹一边放着绳索,一边轻声感慨:“连老板你现在的境界,都承受不住龙形雕刻的力量,这龙王井到底是什么人物的大手笔?”
她见过池桥松练武,真假雷音轰鸣,乃是武士境上三等的标志。
虽说武士境依然属于下士三境,但距离上师三境的巨擘们,也仅仅差一次悟道而已,根基早已经夯实雄厚。
浑身气血之强,邪祟咬一口,恐怕都会被烫死。
有如此强大的气血,神魂自然坚固无比——气血就像是房屋,神魂就是住在房屋的租客,房屋越坚固,租客自然越安全。
“若这里真的是通往地府的门户,恐怕……”池桥松眯起眼睛,“会与上古炼气士有关系,不过上古炼气士真的很强吗?”
正如科技在发展,武道也在发展。
上古时代的确百家争鸣,三教九流、旁门左道层出不穷,但这些都没能挡住大势,在近现代时期合流为武道。
武道之强盛,绝对吊打上古时期。
任琼丹对此以为然:“上古炼气士似乎并不比如今的武道高手强大,只是人们总喜欢厚古薄今,才生出了诸多炼气士的传说。”
不过。
她话锋一转,又说道:“但如今的武道,只有中武和下武还在发展,上武似乎早早就断了传承。老板,你说若是炼气士拥有上武传承,会不会有实力营造龙王井这项大手笔?”
“上武?”
池桥松正要答话,绳索忽然抖动起来。
他立刻发力,将水潭中的涂山孑拉出来,拉出水面的涂山孑,身体软绵绵的耷拉着,差一点就要昏迷。
任琼丹见状,又急又气:“你这无毛老狐,怎生如此逞强,就非要比我多憋气一分钟?”
涂山孑闻言,翻了翻白眼,没有回答。
躺在石头上,任由任琼丹帮它擦拭身体。
池桥松见状,好笑的歪了歪嘴——这生活秘书有点不称职,他爬上来的时候,也没见任琼丹帮忙擦水。
随即他又开始思考任琼丹所说的“上武”。
大夏民国武道昌盛,广为流传一句话:“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武是内功,是气功;下武是外功,是横练功夫。
理论上来说,武道内功要比武道外功高一个档次,但事实恰好相反,大夏民国的主流是武道外功修士。
虽说到了上师三境,内功外功巨擘都能纵横大地,战斗力几乎不相上下。
但在下士三境阶段,还是横练高手更强。
而修炼气功的修士,只能在道观里潜修,或者外出降妖除魔卫道——真正想击杀邪祟,还得靠横练武者帮忙。
所以很多人猜测,上武未必就是更强大的修炼法门。
或许上武就是治国之策,又或许上武是科技手段,甚至上武可能是代表国力,是整个国家所修炼的道,而非个人的道。
“不过,若真有地府,且上古炼气士真的很强,或许这个上武也会是真实存在的修炼法门!”他心头砰砰跳,“很有可能,上武真的是修仙法门,否则地府从何来,肯定就是掌握修仙法门的上古炼气士所为!”
他还想到了交趾省督军马兰刀得自地府的《窍中二气》,这样的神通手段,似乎也很符合修仙之法。
“修仙啊!”
池桥松平复一下激动的内心,想到了家中良田十亩:“若是真有上武,我的良田里,又能长出什么样的本灵根?”
小回龙的流水潺潺,龙王井依然幽深不见底。
涂山孑也在任琼丹的照料下恢复过来,一把推开任琼丹,抖了抖湿漉漉的超小号道袍,尖叫一声:“叽!”
第二百三十九章 龙喋穴
“叽!”
涂山孑叫声急促。
它似乎有了不得的发现,通过任琼丹来转述:“无毛老狐说他想起来了,此处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古墓,龙喋穴。”
“龙喋穴?”池桥松疑惑,他未曾听说过。
涂山孑则不断比划手势,又连声“叽、叽”叫唤,让任琼丹帮忙翻译。
“龙喋穴是一种特殊的墓穴,墓主人会选择一条龙脉,在龙脉尾部寻找穴位,然后钻井修墓,意味着驭龙宾天。
升天为阳,入墓为阴。
所以龙喋穴要挖深井,井下极阴之地为棺椁所在地。
这龙王井石壁上绘刻的石眼龙雕,乃是喋血之龙……龙喋血将死方能入阴间,意喻将墓主人从阴间带入阳间,从而达到驭龙宾天的效果。”
随着任琼丹的转述,池桥松渐渐明白,他迅速问道:“老涂,既然这是一处古墓,那墓主人身份你可能推测出?”
涂山孑点点头,又摇摇头。
任琼丹代为转述道:“他的意思是,龙喋穴之墓乃是帝王规格的墓穴,墓主人绝对权柄煊赫一时,甚至可能是封建王朝的帝王。”
“封建帝王?”
“可能是乱世期的小王朝帝王。”涂山孑指点江山。
超小号道袍之下,整个神态意气风发。
任琼丹双目含情,温顺地充当翻译:“主要是这处龙喋穴之墓,点在玉斗山脉的尾巴上。而玉斗山脉虽然属于南干龙,却是一支截断之脉。
龙气不足,贵亦可言啊。”
大夏民国旁门左道之中,有风水一脉。
曾为这千万里山河,定过龙脉走势——以昆仑山为万山之祖,为天下龙脉之祖山,一切去脉皆从此来龙。
龙向东而生,向西而亡。
故此。
大夏民国疆域之内,有两条断头龙,和三条干龙。
一条断头龙从昆仑山出发,向夷播海方向逶迤,称作西断头龙;一条断头龙则向乌梁海方向奔驰,称作北断头龙。
这两条断头龙乃是西去之龙,主导死亡——故此大夏历史上,游牧民族多从西北侵入。
而另外三条干龙,都是东去之龙,主导繁衍生息。
一条干龙从昆仑山出发,行走于黄河之北。经过祁连、太行山脉,一路奔行到三韩半岛入海,再从波涛中冲入扶桑之地,称为北干龙。
一条干龙,行走于江河之间,横穿中原大地,经过秦岭、大巴诸山,散入江、河、淮、济四渎,再入海隐伏,称为中干龙。
还有一条干龙,行走于横断山脉与天府之国,散入武陵之后分为数支,最终龙首吞吐润金陵,龙爪入海抓琉球,称为南干龙。
这三条干龙当中。
北干龙最长、最凝聚,所以大夏历史上,王朝多为北伐南而一统。
中干龙最短、最分散,所以中原人杰地灵,滋养了大夏文明。
南干龙虽然长、却分散、还有断裂,所以大夏历史上,南伐北而一统的王朝少。
“玉斗山脉就是南干龙的分支,并且属于已经截断的分支,虽然也有龙脉气运,但先天不足,气运自然浅薄。”
任琼丹略懂风水,她将涂山孑的话,加以润色,让池桥松明白了大夏民国的龙脉来布局。
正所谓来龙去脉。
龙脉之说,源远流长,自有其中道理。
她正色道:“风水一脉虽然被武道内功剔除,大夏官方也不支持。但那些内功法师巨擘,若不通风水根本没法行走江湖。”
池桥松对此,表示认可:“的确,风水不可尽信但也不可不信,当初小青之母被杀,还是嗣汉天师府的费法师亲自出手,祭拜山川、调理气运。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这处龙喋穴之墓,我们要如何发掘?”
一人两狐,都有些为难。
涂山孑借助任琼丹之口道:“若能稳固神魂,便能下水探墓,否则这喋血之龙的摄魂能力,会让我们难以维系。”
池桥松闻言有了决断:“我能坚持片刻,但还不够,若我能晋升羽士境,或许便能扛得住喋血之龙摄魂。”
“那就先回去,龙喋穴在这里跑不了,我们等池哥你修成羽士,再来探墓。”
“也好。”
面对难以抵抗的喋血之龙,一人两狐只能先回去。
不过确定了龙喋穴的神异,池桥松的心情不错,这座乱世小王朝帝王之墓中,或许就有上武的线索。
回到越野车上。
池桥松一边开车,一边聊到:“这龙喋穴之墓,或许被人发掘过。”
任琼丹好奇问道:“老板如何判断的?”
“幽冥凭证。”
幽冥凭证的材料不可考,年代也不可考。
若是近现代所制造,比如大夏建国前的乱世时期,有人绘制了幽冥凭证,则代表这处龙喋穴之墓被发现过。
若是墓主人的殉葬品,既然从墓穴中流出,意味着墓穴已经破损。
涂山孑则有不同看法:“被发现有可能,但并未被盗走宝物,否则这头喋血之龙石雕,不可能还完好无损的保存着摄魂力量。”
“但愿如此,千万别白忙活一场。”
…
…
…
回到松园。
池桥松迅速将摄像机里的磁带盒拿出来,放到录像机里——录像机也是新买的。
一人两狐端坐在电视机前,从外面溜达回来的小青,也把大脑袋伸进来,盯着电视机屏幕一阵瞅。
片刻后画面出现。
开头是池桥松跳进水潭的画面,然而才入水没几米,还没接近喋血之龙石雕,磁带画面就变成了一团雪花。
雪花维持几分钟后,画面重新出现,但那已经是任琼丹重新开机所拍摄。
“和我预料的一样,这喋血之龙会干扰摄像,照相机怕是也一样。”池桥松遗憾说道,不过他还是带着胶卷,去了一趟县城。
找到一家照相馆洗照片。
等照片洗出来,同样是花白一片,什么内容都没有拍到。
带着遗憾的心情,池桥松去了县知事署,在大院里找到档案局。
“池主任啊,有什么事吗?”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普通人,赶紧为墨坎雏虎倒上一杯茶水。
“我来看看县志。”
“好,池主任跟我来,县志都在这边。”
墨坎县历史悠久,工作人员为他抱来厚厚的资料:“建国后,县志陆续在修,不过很多资料找不全,所以县志断掉的地方比较多。”
看着一叠又一叠资料,池桥松立刻头大,他赶忙问道:“那个,我比较好奇,咱墨坎县有人当过皇帝吗?”
忙着献殷勤的工作人员,尴尬一笑:“这个,我还真不清楚,哦对了,我们局老孙参与过编篡县志,我把他喊来。”
不多时。
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蹒跚走来。
第二百四十章 顿悟
“池主任。”
“老人家如何称呼?”池桥松询问道。
这位档案局老员工,回道:“鄙人孙三四,在档案局工作四十余年,县志每一册我都参与过修订。”
“孙老你好,我想知道墨坎县,是不是出过皇帝,就是那种乱世小国的皇帝。”
孙三四沉吟道:“要说乱世小国,别说咱们墨坎县,就是咱们整个江右省,都没有出过一个皇帝。”
“额……”
“不过。”孙三四话锋一转,“起义领袖倒是有过两位,也都登基称帝了,只是没能维持多长时间。”
“是哪两位?”
“随朝末年,隔壁番邑县有同乡操师乞、林士弘起兵反随,操师乞自称元兴王,但不久后战场被杀,林士弘继续领兵反随。”
孙三四对这段历史,颇为娴熟。
哪怕属于隔壁番邑县的历史,他也能娓娓道来。
“后来林士弘一统江右,还占了南越省,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年号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