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话,经过长时间的耕耘,就会让亚视的分公司和他们本地融为一体,如果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一般也不会被刻意针对。
也就是说,亚视下一步的本土化策略,就是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开设本土化电视台,每一个分公司其实都是一家独立的电视台。
这样不仅能够迎合当地口味和文化,还能够让亚视瞬间多出来非常多电视频道,不说影响力,就是里面存在的利益就非常大。
听到赵一的话,林和霞就秒懂了,表示回去之后一定会抓紧去办,虽然这样的话,运营成本就瞬间增加数倍,但是她知道这样做值得的。
而且亚视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每年都有盈余,特别是去年和前年,盈余还非常多,这些钱赵一都没有抽调出来,依然留在亚视的账上。
现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公司,这些盈余基本上能够支持得住,今后亚视本部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强,支持全球各地的分公司发展,更加是游刃有余了。
媒体资源就是这样,你不占领,就会被比人占领,你不争取,就会有人来争取你的市场,所以想要自己过得好,就只能是不断的扩张下去,将一个个竞争对手干掉或者收购掉。
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未来被别人针对,也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因为他们已经将根扎在了当地的土壤之中,要想撼动他,就会带出来非常多的泥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
至少让对方觉得拔掉你,自己受到的伤害更大,那么你才能够安然无恙,而且现在的世界经济环境和香港的特殊性质,对亚视的扩张非常有利。
虽然大家对亚视的背景心知肚明,但是又能怎样,只要没有证据,就不能够被刻意对待,常用手段也就不能够对亚视使用了。
再加上亚视具有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如果再充分的挖掘本土的人才,那么迅速壮大也就是必然了。
只要自己在当地足够强大,那么对竞争对手的打压或者是收购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只要这个执行下去,成长为参天大树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亚视不用过分焦虑,这些都是为自己准备的后手,即使这些后手都没有起作用,自己依然有十几亿人口的市场。
这也是亚视积极寻求落地内地的原因,只要这个基本盘在,那么海外市场即使全部丢弃了,也不会造成覆灭性的灾难,最多就是伤筋动骨而已。
其实亚视进入内地,就是采用了分公司的模式,因为在内地播放的节目内容,也是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
虽然这样看似给自己戴上了脚镣,其实也是给予亚视更大的自由,因为这样的话,就可以制作更多的本土化节目了,这也是上面赵一强调进一步本土化的原因之一。
之前亚视虽然可以向全球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但是由于怕触犯到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利益,都是采用更大普世价值观来审核节目的。
这么做虽然增加了节目的受众群体,但是也限制了节目的制作内容和形式,反正是有利有弊,从资本利益上来说,弊端更大。
如果本土化进一步深化下去,那么亚视将会以本土运作为主,现在的亚视本部就会作为国际公共频道来运营了,这样就不会存在亚视本部和分公司之间进行竞争了。
而且如果分公司制作了非常优秀的节目,适合全球播放,亚视本部也会将分公司的节目放到国际公共频道进行播放,提高国际公共频道的节目质量和节目多样性。
如果是以前获得各国的电视牌照非常麻烦,但是现在亚视坐上了全球媒体头把交椅,这个就相对容易许多了。
各国政府想要阻止亚视已经失败了,既然无法阻止,那就纳入到自己的法律管理范围之内,这样对他们更加有利。
而且亚视这几年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的,没有特别针对各国政府,也没有抹黑别人的文化,都是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进行报道。
特别是对一些全球影响力非常弱的国家来说,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平台为他们发声,而不是出于被动状态,被别人骂了,还找不到地方去反驳回去。
而亚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和这样的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他们能够让自己的声音传递到国际上的重要渠道。
特别是在这几年里面,亚视在两极势力之间平衡性做的非常好,对任何一方的报道都是非常客观的,并没有偏向某一方,为缓解世界紧张气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现在某一方阻止亚视的本土化,而另一方则是大开方便之门,那么提供便利的一方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媒体宣传渠道,而另一方就会陷入到弱势。
这在目前紧张的两极对抗当中,是任何一方绝对不可容忍的,这也是亚视对进入各个国家和势力范围这么有信心的主要来源。
当然,这也和亚视的特殊地位有关系,亚视所在的香港是西方势力范围,但是亚视的背景又非常微妙,这就造成了亚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重要原因。
两极势力对亚视这种具有双重属性的媒体,都非常关注,而普通的民众,也对亚视的新闻报道非常认可,相比起其他媒体的新闻报道,大家更愿意相信亚视的新闻报道。
而且这么多年来,亚视确实没有出现过偏颇的报道,也没有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妄加猜测和评论,为获得电视观众的信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要两极势力还存在,只要亚视还秉持着原来的原则,那么亚视就是双方争取的对象,那么亚视在两大阵营里面走动和扩张就变得容易许多。
说实话,赵一也是常常想着,是不是给北极熊补点血,别让他们尽快倒下,这种两极对抗的局面,说实话,不管是对我国还是对赵一都非常有利。
正是在这种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赵一旗下的才能够悠闲的在全球攻城略地,没有被太刻意被针对,但是如果这种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就非常不好说了。
只是想要神不知鬼不觉的做一些事情,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被发现,那万事大吉,如果被发现了,那就只能是自求多福。
这也是他一直犹豫的重要原因,在目前还没有明显出现不利的情况下,他实在是很难下定这个决心,因为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火还有没有烧到自己身上来,紧迫性不高。
最稳妥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和国家的实力,这个世界上终究是靠拳头说话,没有实力,一切的运筹帷幄都显得非常可笑。
而拥有足够的实力,即使别人对你厌恶至极,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默默的忍受这一切。
这也是赵一为什么一直以来就努力发展国内经济、技术实力的根本原因,只要自身强大了,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其他的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完全不靠谱。
言归正传。
青柠娱乐公司拥有者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而亚视拥有着庞大的收视群体,所以两者之间是有非常大的互补性。
所以赵一希望青柠娱乐公司和亚视之间加强合作,共享相关资源,特别是在媒体资源上面,他希望亚视更多的扶持青柠娱乐公司旗下的艺人。
当然亚视旗下的艺人,也可以深度参与到青柠娱乐公司制作的影视剧中来,加强两地之间的合作广度和深度。
其实亚视和青柠娱乐公司已经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青柠娱乐公司的很多影视剧已经在亚视进行播放,还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而亚视旗下的艺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内地过去的,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不大,即使是亚视的本土艺人,也是受到过内地专业老师的培训,对内地的文化也了解的相当全面。
特别是亚视马上就要在内地开设分公司,进行本土化运用,这就需要青柠娱乐公司更多的支持了,不管是节目内容的合作,还是旗下艺人之间的走动,都非常关键。
甚至赵一让林和霞转告梁清燕,亚视在内地的分公司,可以和青柠娱乐公司采取合作经营的模式,这样两者之间就更加融合了。
青柠娱乐公司虽然是国内最大的影视制作单位,但是却缺乏播放平台,现在虽然是各大电视台有求于青柠娱乐公司,一切都很好办。
但是今后国内的娱乐资源肯定会丰富起来,到时候这种良好的合作气氛还会不会存在,就不清楚了,所以青柠娱乐公司迫切需要一个自己的播放平台。
那么这种合作模式,不管是对亚视还是对青柠娱乐公司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364章 教育与产品推广(求订阅~~)
林和霞汇报完保护伞控股公司旗下各大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后,算是完成了这边的任务了,当天晚上在赵一这边休息后,第二天就被赵一送到机场,飞往香港。
赵一也没有来得及休息,就赶往中国教育公司,现在全国的学校已经开学了,中国教育公司也正式接手国内的义务教育工作。
虽然高等教育暂时还不用中国教育公司太操心,毕竟即使按照当初约定的40%的比例招收高考考生,由于人数基数少,扩大的人数也不会特别多。
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面,中国教育公司已经开始对国内各大高校投资了一笔钱,让他们扩大教学场地,增加教学设备以及增加师资力量。
不过对现有的高校扩大规模只是其中一个办法,中国教育公司也在和教育部合作,在全国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省份,建设新的高等院校。
但是新建高校并不是建设一个校园就可以的,更加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这是新建高校面临的短板问题。
说实话,中国教育公司虽然掌握着教育的财政大权,但是却没有随意抽调各个大学专家教授的资格,所以就需要教育部配合做一些工作了。
新建高校其实也用不上太多的师资力量,只需要将学校框架搭建起来,能够让学校处于一个正常运转的状态。
至于师资力量,前期还是需要通过智能教师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博士研究生阶段可能智能教师力有未逮,或者说博士研究生更加注重原创性,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短板。
但是本科阶段和硕士研究生,智能教师还是具有非常强的优势,这不仅体现在科学基础扎实上面,也体现在教学耐心上面。
而且智能教师相比起真人教师,除了创新能力差点外,其他方面是丝毫不差,甚至可以说遥遥领先,非常适合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阶段的教学工作。
所以现在全国各地新建的高等院校,虽然被中国教育公司和教育部进行了协调,各大高校也愿意派遣教师前来支援。
但是派来的教师都是比较年轻的,或者说从教经历不是特别丰富的,这个行为倒是无可厚非,没有哪个高校愿意将自己压箱底的人才送给别人。
如果不是有智能教师作为保障,说实话,这些新建的高等院校,如果仅仅凭借这些送过来的师资力量,教育出来的学生质量也是非常令人担忧。
有了智能教师加入到高等教育当中来,不说能够培养多少创新型人才,至少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来一批非常合格的螺丝钉,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再加上智力牛奶的逐渐普及,个人天赋也能够获得极大的开发,未来这些只能作为螺丝钉的人才,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称为一代大师的。
就是这样,仅仅是维持一座新建高等院校的运营,也需要不少的人才,目前各大高校送过来的人才也是不够充足,还没有达到最低维持数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和天问大学江校长谈话的时候,希望天问大学这届毕业生能够尽量进入高校担任教师职务,就是因为人数不够。
当然这并不是说天问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就可以轻松的给大一大二的学生教学,他们进入大学岗位之后,一开始并不会从事教学工作,而是从事大学服务型工作。
不过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学习,提高自己,通过了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公司联合建立的考核标准之后,就可以获得学历和职称上的升级,也就有了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格。
未来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都会以这种方式在进行,从基础薄弱到慢慢的夯实基础,直到最后爆发出来巨大的潜力。
反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需要长时间的耐心,来慢慢的培育和建立拥有我们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培养拥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
相比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才是中国教育公司最操心的,因为这里面不仅仅只是涉及到中国教育公司一家,而是牵扯到太多的利益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