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过一处山尖时,一条山谷出现在道路一侧,此时车子在最高处,眼前视野开阔,斜阳照耀着裂谷,满山金黄的秋色美得令人窒息。
宁向东瞬间上了这个地方。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现实很骨感
鹅关矿的办公室在梨树坪村,蛭石矿就在附近的一处山里。
蛭石是一种天然无毒的无机矿物,成品颜色黄褐色,表面有云母状的反射光,开采出来以后,还需要高温烧制才能变成适合使用的膨胀蛭石。
鹅关矿生产的蛭石经过严选后,质量上乘的几乎都被并钢耐火材料厂拉走使用,用于生产高炉内部需要的耐火砖,这些耐火砖的最高使用温度可以达到一千一百度左右,完全能够实现并钢的自产自足。
所以,尽管鹅关矿位于荒山僻壤,但因为蛭石的不可或缺,使得耐火材料厂在并钢各个分厂的组成结构中属于相对重要的地位。
212司机把车子停在村口一片平整的场地后,看到宁向东只背着一个双肩包时,才吃惊的问道:“怎么没带行李过来?”
“不是厂里给配发吗?”
司机连连摇头:“那些破被褥哪能用,多少年都没换过棉花了。”
宁向东一听,明白矿上的条件有点差,说道:“先凑合着再说吧。”
“就怕你连凑合也凑合不来。”
村里的路全是土路,只是一些坑洼的地方铺了石板,看着上面雕凿的痕迹,宁向东问道:“村里有石匠?”
“有,”司机重重的点头:“有正经的好石匠,会雕刻的那种,只是这些年都被吸引到山外边去了。”
梨树坪以前有祖传的石匠手艺,计划经济时代都在村里呆着混大锅饭吃,现在好手艺的都出山赚钱去了。
培养一个石匠要从小开始,师傅们都走了,小学徒没人带,如今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这种现象在改革初期的年代里非常普遍,看到自己身边有人致富,就都想着挣快钱,没人愿意花时间下功夫吃苦学艺,传统技艺停滞发展了很多年,直到后来,随着改革深入和思想的成熟,很多人渐渐开始回归,并且一些青年人也开始学习传统技艺。
“到了,就是这里。”
宁向东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眼前一座破败的院子再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刚才在山下的陈村镇所看到的破旧程度,跟这里相比简直就是豪华。
司机在旁边观察着宁向东脸上的丰富表情,乐不可支,他太熟悉这样的情景了,几乎每个人第一眼看到蛭石矿的办公地点都是这样。
送到这里后,司机原路返回了,他还得返回陈村镇。
虽然回去后就天黑,不需要再送人上来,但是他也不愿意在矿上留宿。
宁向东看着司机的背影,心里有点忐忑不安,这里的条件,恐怕真的很差。
走进院子,里面空无一人,迎面是一排砖房,虽然也有些破旧,但是比院子的土坯墙好多了。
每一个房间门口都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各个办公室的名称。
宁向东找到挂着劳资科牌子的房间敲了敲门。
没有人回答,从窗户里望进去,才发现里面没人。
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忽然听到不远处的房间里隐约传出喧闹声,宁向东走了过去。
房门虚掩着,里面有四个人正围在一起,每人手里五张扑克牌,这是并原广为流行的游戏,叫做“挑五片”,游戏规则是谁先打完手里所有的牌谁就赢。
一个戴眼镜的人看到宁向东后,把手里的牌一扔,大声嚷嚷道:“先不玩儿了,报到的小宁来了。”
眼镜走到宁向东身边,和他握了握手,说道:“我姓林,劳资科的。”
“林科长。”玩儿扑克的其中一人介绍道。
林科长带宁向东回到办公室,从他手里接过报到通知书,说道:“今天晚了,你就在矿办休息一夜,明天再到矿上吧。”
宁向东愣住了,问道:“我的宿舍不在这里吗?”
“对啊,”林科长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这里是矿办,职工宿舍在山上,你来的时候没人介绍这里的情况吗?”
宁向东摇摇头。
当晚在矿办吃饭时,宁向东才发现自己来的太仓促了,居然连饭盒都忘了带。
食堂大师傅给他拿了一套碗筷。
看着竹筷上不均匀的颜色和附着的不明残渣,宁向东不敢多说什么,借口冲洗一下灰尘,在院子里的水龙头上反复清洗了半天。
吃完饭归还碗筷时,食堂大师傅一挥手说道:“你带走吧,这幅碗筷被你用了,别人也没办法再用了。”
晚上,林科长找了一个房间给宁向东休息,床板很硬,硌的腰背疼。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不知道是自己很骨感还是现实很骨感。
第二天八点钟,宁向东来到劳资科,找林科长领取了报到卡,问清楚了上山的道路后,独自一人去矿上。
林科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按照常理来说,他应该亲自陪同或者至少派个人,带宁向东去矿上的班组报到。
但是昨天简单交谈的几句话,让他决定省去了这道程序。
都说他是石总工在连轧厂收的弟子,送到耐火材料厂下属的蛭石矿锻炼的。
现在看来传言不可信呀,如果真的是石总工的弟子,怎么可能会是这样?
宁向东走出村子,有一条大路有一条小路,他按照林科长的指点,拐上了那条小路。
小路虽然陡峭一点儿,但是比大路要节省时间,是一条捷径。
“矿上的人都走这条路,”林科长说道:“那条大路是厂领导过来时才走的,平时没人管,早被野草盖住了,只有接到上级视察通知时才会清理。”
小路确实难走了点儿,但是对宁向东来说无所谓,他走的又快又急,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
虽然山里的秋天已经转凉,但他还是爬了一身汗,此刻站在高处,山风拂来,顿时神清气爽。
山里的秋天太美了,树叶呈现出了几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夹杂在一起,就像一幅油画。
站在山顶,身上的汗很快被吹净,看看时间还早,宁向东找了块石头坐下来,点燃一根香烟。
这时他才发现,在山顶另一侧,小路蜿蜒过去的方向,一座山头后面冒出滚滚浓烟,这浓烟显然是刚刚升起来的,因为他刚爬到山顶上时并没有看到。
“你上去后如果找不到蛭石矿的位置,就稍等一会儿,看到冒烟的地方,那里就是了。”刚才在梨树坪,林科长介绍道。
“那里就是了。”
宁向东盯着茂密丛林间升腾而起的滚滚浓烟,心里默默想着。
………………………………
第一百一十五章 蛭石矿
山上有风,浓烟升起来没有多高就被吹散了,宁向东顺着蛇状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向那里走去,越走越心惊。
浓烟不仅仅是烟,里面还夹杂着大量的粉尘,离的越近,粉尘的颗粒越大,四周的草木也变成灰扑扑的样子,叶片上落满了尘埃。
走到生产现场,一字排开七座高炉,有四座没有生产,剩下三座炉火熊熊,高高的烟囱直插天际。
每座高炉前有三个人在在不断往里面添着煤,周围十几米温度高的惊人,宁向东无法靠近。
见谁也没注意外围的况,宁向东把手指放到嘴里,吹了个尖锐的呼哨。
这下有人听到了,转头看了一眼,继续忙着干活,过了一会儿,看他的那人喊了一声,同时做了个手势。
几个人停下工作,有人把呜呜作响的鼓风机关掉,现场瞬间安静下来,不断窜出炉膛的火苗也失去活力。
这几人向宁向东走过来,一边走一边解开高温防护服的衣扣。
“宁向东?”当先一人是个四十多岁的人,向他伸出手:“孙勇,甲班的班长。”
看来矿上人不多,他还没来就都知道了,宁向东握住孙勇的手,感觉到这双手的厚实。
“这几个人都是附近村里的,在矿上帮忙。”孙勇介绍道。
宁向东知道鹅关矿主要是雇佣临时工干活,正式工少的可怜。
鹅关矿一共甲乙丙丁四个倒班班组,每个组只有带班班长是正式工,其余的都是附近招收的村民,简单培训几天就上岗了。
“怎么就这么几个人?”宁向东惊讶的问道:“培训几天就上岗,能行吗?”
他从参加工作以来,大大小小培训课上了无数次,其中还包括两次大型培训,一次是在总司的新职工培训,一次就是武钢连轧厂培训。
“就这几个人还都不愿意来呢。”孙勇把上的高温防护服脱下来。
这种衣服能够有效阻断高温对人体的伤害,可人在里面被裹着,也没法透气,每次穿上坐着不动都汗流浃背,更何况还要进行作业,因此劳动条例明确规定,每次上岗时间三十分钟,严超时作业。
但事实上孙勇他们经常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实在顶不住了才下来。
这里山高皇帝远,安全员在下边的梨树坪,轻易不往上走,即便来了也视若无睹,天天憋在大山沟里,就这两个熟人,谁愿意跟谁过不去呢。
一个农民工把自己的防护服倒置挂在树上,不一会儿从里面流出水来。
宁向东看了看,这种衣服是连体的,面料有夹层,里边填充石棉用来隔。
“俺们在鹅关矿生产耐火材料,人也练成耐火的了。”农民工笑着说道。
宁向东拿出烟递过去,民工摆摆手,从衣兜里拿出一个布袋,里面放着烟丝和一叠烟纸,他捏了一撮烟丝撒在纸上,卷了支“炮筒”。
这种烟丝是当地特产小兰花,闻着味道清香,抽起来却辛辣烧喉,宁向东曾经尝试过一次,只一口涕泪横流,再也不敢碰了。
民工兄弟手里的烟包引起他的注意,拿过来看了看,普通的深蓝色布面上,刺绣着鸳鸯戏水图,画面很简单,但胜在针脚精细,一幅好女红。
“俺老婆做的,手艺一般,”看到宁向东拿着烟包摸来摸去,民工兄弟不好意思的说道:“俺娘做的比她好。”
“你这话让你老婆听见,又该不让你上炕了。”旁边的本村老乡凑过来说了一句。
“你们村都会干这个?”宁向东问道。
“是女的就会,祖传的……”
孙勇说道:“这地方女的能工,男的巧匠,你刚才说培训几天就上岗,说实话就咱们这破活还用培训?添柴烧火谁不会?”
几人歇了会儿,回到高炉旁边把刚烧好的三炉料卸出来,就地摊开了晾晒。
膨胀蛭石比原来的体积大了好几倍,轻飘飘的一阵风都能吹走,用手稍稍用力就碾成了齑粉。
孙勇跟其余两名民工一起把前几天晾好的蛭石用萝机细细筛过,把质量上乘的装袋放好,下午交班时再扛到库里,等耐火材料厂定期来装车拉走。
剩下的碎末状蛭石就划入损耗品,全部运到附近一个小山沟里就地掩埋处理。
“大车上来拉蛭石好说,但是运煤车上来一趟不容易,路太烂了。”孙勇忙一阵儿歇一阵儿。
歇了就过来跟宁向东扯几句闲篇:“蛭石体积大重量轻,装满一车也没多重,可煤炭实打实的压斤称,过几天天一冷山里就下雪,下了雪煤就不够用……”
“煤不够用俺们又能回家搂婆娘了!”
孙勇一歇,干活的民工立刻就歇,也凑过来闲扯。
矿上三班倒,昼夜不停生产,用煤量很大,夏秋极端天气少,拉煤车路上开慢点,勉强能供得上使用,但是冬天下了雪,路上别说走大车,羊跑快了都摔跤,蛭石矿就基本处于停工状态。
这种天气下雇佣的民工就都回家了,但是厂里的正式工不能离岗,还得看着机器。
这里的山民民风彪悍,厂里一旦无人值守,他们能把高炉拆了卖废铁。
“山下矿办那些人呢?他们也值班?”
“他们值什么班,过了国庆节他们就都回耐火材料厂了,人家是有关系的人。”
宁向东听了这话笑起来:“就算有关系,跟咱们能差多少?”
“也是啊,五十步笑百步罢了,都是困在山里边熬着退休的。”
“倒是你啊小宁,这么年轻钻到这深山老林里,小心连老婆也找不到。”
旁边一个民工又插嘴道:“到俺们村倒插门不就行了,俊花高中毕业回了村谁也看不上,就想找城里娃。”
孙勇一撇嘴:“宁娃子是省城娃,再退回前几年每月国家分配二十斤粮食的人,你村俊花有这?”
“粮票现在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