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仅仅是原始版的《山海经》,往后历代还有完善和改编,暂且不提。
全国古玩大会总决赛现场,听完陈宇冷静、复杂、有条理的讲述,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动容,眼眶湿润。
早知道大禹是位猛男,但今天青州鼎碎片的问世,仍然改变了后世人们对这位猛男的认知。
大禹始终伴随着争议,最大的争议,便是他极度贪恋权力,自私自利,公然将美好、令无数人向往的‘禅让制’废除,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这是事实,夏王朝471年,天下的主人皆为大禹的后人。
也就是说,大禹大权独揽,创立了一个‘框架’,然后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按照自己创立的‘框架’,一年又一年地运转下去。
大禹爱权,自私,无法洗刷。
但时至今日,见证了大禹在九鼎上铭刻《山海经》,心系天下苍生后,纵使再清高、再为‘禅让制’感到惋惜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大禹生在炎黄华夏,真乃炎黄华夏之幸甚。
台下的众人感慨大禹,陈宇却忍不住将目光投向老龙钟良。
何其相似?
一生辉煌,却贪恋权力,自私自利,不肯舍弃自己创立的‘框架’。
大禹之子夏启,好比钟良之子钟杰,皆全力培养,做自己的接班人。
不同的是,大禹之子夏启成功接班。
钟良之子钟杰,英年早逝,可惜钟良其余的血脉都不如钟杰那般惊才绝艳,没办法,钟良只能公开寻找继承人。
必须是‘听话’的继承人。
陈宇的才能够,却不听话,所以钟良要打压陈宇。
钟良淡淡扫了一眼陈宇,旋即移开目光,不作任何表态。
陈宇想什么,他能不知道?
知道又如何?天底下,谁能令钟良折腰?
……
大禹是《山海经》的作者之一,乃陈宇亮出青州鼎碎片的重大爆点。
然而,堂堂青州鼎,九鼎中最重最大之鼎,何止于此?
这样一块比啤酒瓶子底大不了多少的青州鼎碎片,仍隐藏着爆点。
爆点隐藏在其身铭刻的三个金色象形古字上。
大禹诛杀相柳氏,经过神话渲染,被记载于《山海经》中。
陈宇朗诵的那段古文,不光阐述大禹宰了相柳氏这一件事。
还有另外一件事。
即:大禹杀了相柳氏后,用掺杂着相柳氏鲜血的腐朽泥土,铸众帝之台。
所谓众帝之台,便是五帝台。
大禹时代之前,便有‘三皇五帝’的称谓了。由于大禹是晚辈,且后来大禹开创了夏王朝,算是坐了‘王’位,因此他并不在‘三皇五帝’之列。
这里的皇、帝、王,皆是最高权力者的统称,有区别,但区别不大。
夏、商、周的统治者皆称王,春秋战国时周王室衰微,各大诸侯也开始纷纷自立为王。
到后世的秦始皇,将‘皇’与‘帝’合二为一,称‘皇帝’,才正式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代名词。
从秦始皇开始,‘王’才成了‘皇帝’之下一级的统御者存在。
当时的大禹肯定不知道这些,他铸五帝台,算是对‘三皇五帝’中的‘五帝’,这五位炎黄华夏人文始祖的纪念与供奉。
五帝台在哪?
不知道。
毕竟是泥土铸造的土台,怕不是早就被雨打风吹,湮灭于无形了。
华夏历史上有很多谜团,五帝台位置之谜算是其中之一。
不光《山海经》,凡是内容涉及到大禹诛相柳氏之事的古籍,全提及过‘五帝台’的存在。
五帝台一定是存在的,至少是存在过的。
但它在哪儿,即便被雨打风吹,湮灭于无形了,也该有个确切坐标吧?
第2207章 五帝台与泰山封禅
大禹宰了作恶多端的相柳氏后,用掺杂他鲜血的腐朽泥土铸造五帝台。
五帝台在哪儿,始终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未解的谜团。
但是今天,这个谜团的真相,似乎可以揭晓了。
大禹铸九鼎,且大禹作为《山海经》的初代作者之一,将《山海经》的内容分别铭刻在九鼎之上,作为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原始‘百科全书’,帮助蒙昧、迷信的九州先民认知这个世界,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九鼎有九尊,大禹为什么要把他诛杀相柳的这一段事迹,偏偏记录在青州鼎上呢?
记录在雍州鼎上不行吗?
记录在豫州鼎上不行吗?
记录在梁州鼎上不行吗?
为什么,偏偏要记录在代表东方的青州鼎上?
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一定有其潜在的内涵。
尤其是九鼎这么宏伟,注定要永久流传下去的神器,每尊鼎上都记录些什么,大禹一定深思熟虑过,不可能一时兴起,胡乱安排。
“不知所踪的五帝台,青州……”陈宇幽幽开口,几近于明示了。
想知道五帝台在哪儿,得先知道大禹是在什么地方宰了相柳氏的。
换句话说,相柳氏在什么地方造孽,搞得天怒人怨,惹恼了大禹?
这个其实不难猜测,百分百是在相柳氏的封地。
相柳氏再混蛋,顶多也只敢祸害自己封地内的百姓。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跑去中原,祸害大舜直接统辖的地带。祸害别人封地的概率也不高。
这便能得到一个信息:相柳氏的封地不在中原,不然大舜早办他了。
既然不在中原,他的封地在哪儿?
这个时代的三苗部族还没被彻底平定,长江还不归炎黄华夏部族管。中原地带的先民想开疆拓土,不可能往南方跑,那等于送死。
往北太冷。往西降水太少,且蛮族林立。
最适合的,是顺着黄河往东走,去东方。
因此,东方青州也成了继中原地带后,第二个得到充分开发的地区。
相柳氏的封地,很有可能在东方,青州。
这不就跟陈宇手里青州鼎碎片上的‘柳’、‘氏’、‘九’三个字对上了吗?相柳氏的封地在东方青州,他在封地作恶,青壮年时代的大禹治水,一路顺着黄河,从中游治理到下游,正好经过相柳氏的封地。
青壮年时代的大禹脾气爆,一听到相柳氏封地的百姓诉苦,当即忍不住了,黄河都不治了,冲上去就一刀便剁了相柳氏的狗头。
之后在相柳氏的封地,用掺杂他鲜血的泥土铸造五帝祭台。
五帝台,在青州!
这便是大禹要在青州鼎上记录这一事迹的理由!
还没完。
能来全国古玩大会总决赛现场观赛的皆非等闲,不是商业的大鳄便是社会的名流,更不乏全国各地的古玩行大咖。
这些大咖脑海内的无数庞杂知识交替运转,又有了惊人的大发现。
‘海岱惟青州’,古九州中的古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黄河以北、齐鲁大地的一大片区域。
而古籍记载,相柳氏的封地在‘九山’。
九山是哪儿?
后人也不知道。
甚至这个‘九山’是指一座山,还是九座山都不知道。
今天,人们基本确定了相柳氏的封地在古青州,大禹在他的封地宰了他以后,铸造五帝台。
可提到山,尤其是古青州范围内的山,所有人都会大声呼喊出一个名字。
泰山。
巍峨沉浑,气势磅礴,尊为五岳之首,号天下第一山。
自古以来,泰山便是神圣的象征,位于古中原地区的最东部,被黄河与汶河环绕,在古时被视作太阳初生万物发育之地。
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
好巧不巧,关于泰山,也有一个沉重的历史谜团。
泰山封禅之谜。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封禅,说白了就是帝王表彰自己的功绩,企图跟老天爷吹吹牛皮,希望能得到老天爷的认可,最重要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毕竟‘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泰山之巅,是古人能够最接近苍天的位置。
昔秦皇汉武,都曾在泰山举行过旷世封禅大典。
后世凡来泰山封禅的,基本皆为不世出的大帝。
横扫天下的秦始皇泰山封禅,雄才大略大一统的汉武帝泰山封禅,重塑汉室的汉光武帝泰山封禅,有‘贞观遗风’的唐高宗和武则天两口子泰山封禅。
开创出华夏古代第一盛世也亲手葬送这一盛世的唐玄宗泰山封禅。
宋真宗泰山封禅……
等等,貌似混进去了一个奇怪的家伙。
宋真宗一生平庸,有些良好功绩,但也个性软弱,缔造了备受争议的‘檀渊之盟’,使大宋成了大辽的臣属国。
他更是妄自称尊,伪造天书,执意去泰山封禅。
怎么看,宋真宗和前面五位都没有可比性。
一个臭鱼坏了一锅汤,从他以后,再没有帝王去封禅了。
因为后世的强悍帝王再想泰山封禅,就得面临与宋真宗为伍的尴尬境地,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这是泰山封禅的故事,但并不能解释泰山封禅之谜。
为什么都要前仆后继赶去泰山?仅仅是因为它高吗?
一座山,仅仅因为‘高’,便能横跨数千年岁月,令无数帝王为之神往?
要知道,上述几人是封禅成功的。还有不计其数的帝王梦想着泰山封禅,但因为功绩不够,或者国库空虚、群臣劝诫,没能实现。
泰山笼罩了重重迷雾,透发出无尽神秘气息。
乃至先秦上古时期,也有诸多华夏人文始祖至泰山祭祀。
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大尧,大舜,大禹,商汤,周成王……
功成名就后的大禹,也去泰山祭祀过苍天。
但治水时候的大禹,还处于青壮年时代,远未功成名就。
如果把五帝台之谜和泰山封禅之谜结合起来……
“不错。”陈宇高高举起手中金光熠熠的青州鼎碎片,沉声宣布道:“五帝台,就在泰山!”
“青壮年时代的大禹便野心勃勃,欲与三皇五帝试比高。他治理黄河,从中游治理到下游,在泰山附近的相柳氏封地为民除害,宰了相柳氏。”
“紧接着,他登泰山,铸五帝台,在五帝台前向天明誓,终有一天,他会治水成功,并以帝王之姿重回泰山巅,俯瞰九州众生!”
第2208章 未曾断绝的传承
陈宇的宣告,以及陈宇亮出的青州鼎碎片,算是解决了两大谜团。
五帝台在泰山。
泰山封禅之所以吸引无数帝王神往,也正是因为大禹为其注入了新的人文内涵。青壮年时代的大禹在泰山铸五帝台,表露了他欲争天下的雄心与野心。
多年后,他果真成为这片大地最有权势的人,以帝王之姿重回泰山封禅。
原本,那些大禹时代之前的古人,诸如神农、炎帝、黄帝等,他们虽然有前往泰山祭祀的经历,但碍于时代原因,规模注定不大。
他们更没有在泰山上留下什么痕迹,只是留下了一些气势磅礴的传说。
若是光凭传说,不足以令后世的秦始皇从西边雍州的咸阳,横跨整片中原,劳师动众抵达东边青州的泰山封禅。
秦始皇前往泰山封禅,是因为大禹在泰山留下了痕迹——五帝台。
大禹时代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五帝台早已雨打风吹去。
但在秦始皇的时代,或许五帝台还有些许残留的遗迹。
秦始皇是继黄帝和大禹之后,炎黄华夏第三位横扫天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降猛男。他这第三位猛男,前去泰山,正是追寻第二位猛男大禹的足迹。
原本,泰山祭祀只是一个很古老、落后、没什么痕迹留下的原始活动。
但大禹铸造五帝台,留下了痕迹。
秦始皇追随大禹的脚步,将这一习惯延续了下去。
到了秦始皇时代,生产力照以往发达了无数倍,规模宏大的封禅仪式,势必在泰山留下更多磅礴的遗迹和痕迹。
秦始皇本来就是祖龙,第一位皇帝,具有表率作用。
他也在泰山留下了印记,后世的皇帝都想跟他站在同一高度,必然也要追随他的脚步,前往泰山封禅。
就这样,泰山封禅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宋代。
其实,宋真宗之后,历代帝王只是不再封禅,到泰山祭祀还是经常发生。
准确来说,一座泰山,贯穿了整部华夏帝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