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现—1无人机的控制站全部集成于一辆卡车,这对陆军来说真是挠到了痒处,再加上发现—1灵活的起飞方式,简直就是给陆军量身打造了战术侦察设备。
更关键的是发现—1无人机的制造商H公司能够整合美国现有的通讯和侦察技术,只需半年时间,就能够打造出一套可用于军事用途的侦察无人机。
这对陆军来说简直太重要了。
至于两百多公里的任务半径,陆军还真没放在心上,如今美军最远的火力投送也不过是一百五十公里的战术导弹,两百多公里的任务半径大大超出陆军的火力投送范围,对陆军来说足够用了。
于是美国陆军对发现—1无人机进行一系列综合评估后,提出几项航电方面的改进意见以及基本的技术参数后,便于H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三千万美元的研制合同,用于研制六架无人机样机和三个地面控制站。
并保留两亿美元的产品优先采购权,于是发现—1无人机,摇身一变成了XR—1陆军实验验证无人机,代号“先锋”。
三千万美元的研发合同,后面的两亿美元的优先采购合同不出意外也会稳稳当当落到自己的口袋,H航空公司上下自然是欣喜非常。
于是就有点儿飘了,觉得自己应该再进一步,彻底转身为真正的航空制造厂。
恰在此时当初与美国陆军有过接触的以色列IAA公司找上门儿,愿意将手头的几个专利技术和一套完整的无人机生产线为代价,与H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先锋”无人机。
这对H公司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要知道类似的提议H公司跟腾飞厂说了不止一次,结果每次都被腾飞厂狠狠打脸,如今H公司有着TY—2无人机平台的详细资料,最近又拿到完整的飞控程序。
干嘛还要看你腾飞厂的脸色,你不给,有人上杆子白给,于是二话不说一脚就把腾飞厂给踢开,张开双臂,把以色列的IAA小娇娘拥入怀抱。
第218章 又见《腾飞航空》
本来这一切都很顺利,以色列的IAA公司技术实力总体来说要比腾飞厂强出不少,毕竟IAA除了无人机业务以外,在航电系统上也颇有建树,而在这方面腾飞厂的能力几乎为零。
因此H公司与IAA和合作不单单是优势互补,更是一种强强联合。
至于腾飞以为能保护自己的产品专利,H公司根本就没放在眼里,IAA公司在航空气动方面的水平并不差,按照TY—2无人机平台稍稍改动下,不但能完美避开腾飞厂的专利限制,说不定性能比TY—2的更好。
再加上H公司通过司法部招标锻炼出来的航电系统的整合能力,陆军的一款战术侦察机真的不是什么问题。
然而就在H公司搂着新马仔IAA公司准备大干一场时,陆军装备采购局却突然给H公司发来一份新的产品项目说明书。
希望H公司能在原来的“先锋”无人机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半径和续航时间,并大幅提升航电系统的技术水平,以便能够与美军最新的C3I联合作战指挥系统相连接,从而在未来战场上做到与空军、海军陆战队,甚至是海军支援舰艇等陆军的联合作战力量共享前线侦察信息。
提升航电系统的技术水平,H公司并不担心,毕竟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这个部分,再加上美国国内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比比皆是,H公司的办法真的不要太多。
问题是增加任务半径和续航时间可就让H公司有点儿抓瞎了,要知道美国陆军的新参数要求“先锋”无人机具备一千两百公里的任务半径,续航时间要不少于十五个小时。
发现—1无人机只有5小时的续航时间,两百四十多公里的任务半径,陆军的新要求等于是把发现—1无人机的指标硬生生提高了好几倍。
这下可就难住H公司了,尽管他们手里又腾飞厂无人机平台的详细数据,可航空器绝不是简单的放大或者缩小就能解决问题。
如果这么简单的话,美国就没必要花重金打造波音747了,找几个人做个C47的放大版不就行了。
正因为如此,得到消息的李斯特第一时间就联系了陆军采购部门,说了下H公司遇到的困难,希望陆军方面能给自己这边多点儿时间。
可陆军根本就不买账,直接告诉李斯特如果H公司做不了,他们就会转给其他承包商,毕竟C3I联合作战指挥系统不是陆军一家参与,空军、海军还有海军陆战队都有份儿。
几家互通有无之下,陆军的战术侦察无人机真就不叫事儿,负责承包的军火巨头简直不要太多,随便找一个都能弄出一个不错的无人机平台,唯一麻烦的就是陆军需要多等一段时间罢了。
而时间正是H公司强于其他军火巨头的独特优势,一旦这个优势没了,H公司在其他军火巨头面前什么也不是,陆军也就没有继续合作的必要,因为陆军跟通用、克莱斯勒、洛克希德这样的巨头才是长期的利益共同体。
H公司虽然优秀,但在美国这样的小蚂蚁简直不要太多,如果没有特有的优点,陆军真的懒得看上一眼。
李斯特自然是清楚自己这一点,在人家巨头面前,H公司真的连只蚊子腿儿都算不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陆军的订单十分看重。
这不单单是因为借此H公司就可在美国巨头林立的航空业内彻底站稳脚跟,同时也能坐稳美国无人机领域一哥的宝座,这对H公司日后的发展可是太重要了。
要知道美国国内的几大航空制造巨头还都盯着有人驾驶飞机不放,相互掐得那叫一个生灵涂炭,反观无人机领域却没有特别关注,这就让H公司看到了一个夹缝中发展壮大的机会。
陆军的订单也证明了这条路的正确性,同时也让其他巨头略微的回过味儿来,如果H公司失去了先发优势,丢掉了陆军订单,意识到无人机蛋糕美味的巨头们,回过头就能把H公司拍成渣渣。
所以得到陆军态度的李斯特顾不得其他,连夜就飞往以色列,以签署无人机生产线转让的名义,去了IAA公司,并在不经意间问了下他们有没有办法延长“先锋”无人机任务半径和续航时间。
IAA公司的答复与之前给美国陆军的说法一样,都是6到10年。
李斯特不甘心,又用其他办法,私下问了IAA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得到的答复依旧是6到10年。
李斯特的心情跟当初的美国陆军一样,都跟日了狗差不多,6到10年的时间,水果沙拉都TM凉透了,还要你的无人机干毛用?
当然这话李斯特憋在心里没跟以色列人说,毕竟无人机生产线即将起运,几个专利技术也正在交付,这个节骨眼儿上跟IAA闹翻对H公司得不偿失。
于是李斯特便不动声色的回国,一边挥舞着大把金钱,希望能用金钱换取时间;另一方面赶紧把情况通报给幕后的老板林德曼,以便让这位人脉极广的老爷子出出主意。
问题是有些东西根本不是金钱能够买得了的,金钱李斯特是有,但却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能有多少作用,偏偏这个时候林德曼还在芝加哥参加几个议员的筹款活动,李斯特连个请教商量的人都没有,于是狡猾如狐的李斯特这次终于是没咒念了,坐在办公室里是又咬领带,又抓头发。
“咚~~咚~~”
就在李斯特坐在办公椅上,咬着领带,抓着头发,看着透过百叶窗看着外面的街景,想着这次难关要是过不去,是不是应该拓展下国际市场的时候,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敲响。
李斯特没好声气的叫了一句进来,便看到欧文手里夹着两本书施施然的走进来,旋即做到李斯特对面,很郑重的跟李斯特说:“先生,你开出的一万美元线索赏金是真的吗?”
闻言愁肠百结的李斯特眼前一亮:“欧文,你有线索?”
“是的,先生,您看看这个,庄送给我的《腾飞航空》!”欧文说着就把两本印刷精美的英文版《腾飞航空》杂志递给李斯特,坐在对面的李斯特看着面前的两本杂志,一张脸不自觉的抽动几下,只觉得要多僵硬有多僵硬。
第219章 离不开,就拥抱
也难怪李斯特会如此,主张抛开腾飞厂,寻找其他合作伙伴的就是他本人。
倒不是他对腾飞厂有多少偏见,而是出于一个商人控制风险的本能,毕竟H公司并不是个纯粹的航空制造公司,甚至连正牌的航空设计公司都不是。
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在航电系统的整合。
所以李斯特对H公司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努力成为一家真正的航空制造公司,哪怕短时间内完不成这个目标,那也要争取在航空设计和技术研发上取得进展。
如此H公司才能占据飞机产业链的最上游,如同超级盟主一样,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为其产品服务。
可以说李斯特的思路很正确,理念更是超前,波音三十年后787机型的全球代工,李斯特这个时候就准备作为H公司的战略切实的推行下去。
对于李斯特的思路,以林德曼为首的董事会十分赞同,他们创办H公司抛去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上还是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
美国国内办厂行不行?
当然可行,问题是美国国内的人工成本一天比一天高,再加上工会方面的重重限制,办一家工厂糟心的事儿简直不要太多。
这也是为什么进入八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向国外转移的风潮止都止不住,人力成本高,赋税不见少,工会动不动闹两场,弄得利润急剧萎缩。
与其在美国国内空耗,还不如转到外面,利用其他国家廉价劳动力,优惠的税费政策、低廉的地价以及了胜于无的环保政策,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
H公司没有飞机制造厂,但却有个发现—1无人机的总装厂和航电系统整合车间。
没正式干的时候,林德曼等人还没觉得什么,认为其他公司解决不了工会、工人以及其他方面的事情是经营者无能,他们来干绝对会处理的很好。
结果真弄起来,无情的事实差点儿没把林德曼几个人的脸给抽肿了。
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当地工会就已经提出三次涨薪要求,不答应?不答应分分钟罢工给你看。
这也就罢了,工人的工作时长被严格控制在6小时以内,且不得在工作时间干涉工人的私人事物,换句话说,工人在工作时想听歌就听歌,想蹦迪就蹦迪,想打情骂俏就打情骂俏,想要直接开黑玩儿野战那就开黑野战。
工厂方面统统得尊重工人的选择。
这还不算,工人自己的医保要交足额不说,一家老小的医保也要足额缴纳,要知道美国人可都是一大家子,一大家子的,没个两三个孩子的,还好意思叫美国人?
H公司有两百多个工人,但却要缴纳超过一千人的全额医保。
不交?分分钟给你罢工不说,无休无止的诉讼直接能让你麻烦到吐。
之后少数族裔团体过来让你要雇佣一定比例的少数族裔工人,不然你就是种族歧视;女权主义组织也过来让你雇佣一定比例的女性职员,不然就是性别歧视……
等等歧视罗列在一起,H公司的雇员人数迅速从两百多人拓展到三百多人,生产成本瞬时飙升。
一个小小的总装厂都是如此,就更别说弄个真正的航空制造厂了。
所以H公司从IAA公司弄的无人机生产线,就没打算放在美国国内,而是准备在邻国墨西哥建个代工工厂,以此降低成本。
正是由于美国国内种种原因,李斯特的发展思路可谓正中H公司董事会的下怀,站在产业链顶端,领导全球生产产品,即省去了麻烦,又能赚取超额利润,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这办法波音做得,麦道也行,几十年后的苹果也可以,偏偏H公司却不行,原因很简单,无人机这个产业链顶端的存在除了它还有个腾飞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腾飞厂就没有现在H公司。
这让准备站在顶端的H公司情何以堪,刚跟全球的小弟吼两嗓子,回头一瞧,腾飞厂一巴掌扇过来,跟他说,你TM说错了,重来,泪流满面呀!
所以弱化,甚至剔除腾飞厂便成为H公司今后发展的必然,因此在H公司获得司法部订单,并成功取得美国陆军“先锋”无人机预研合同后。
自觉翅膀硬了的李斯特便在董事会的默许下,开始大刀阔斧的跟腾飞厂切割。
哪成想他这边刚切割完全,腾飞厂出品的杂志都摆在他的面前,说是杂志都有些贬低眼前这两本东西,精美的画面,震撼人心的板面儿,印刷考究的页面儿,分明就是腾飞厂精心打造的产品宣传册。
“先生,您看,这里是一篇介绍TY—2无人机平台最新型号的论文,里面说得是一种叫做松孔机翼的技术,要知道这项技术麦道公司独创的节能技术,被他们应用在最新款的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