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他们几个齐刷刷的跪在自己的面前,就连刚刚还和自己一条心的孔彦缙也不例外,李天心里是叹息不已。
他不动声色的转过身去,背对这几人说到。
“你们真当朕不知道开办女子学堂,可能会遭到天下士子的反对吗,朕不是三岁的孩子,朕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同样是父母生养,同时是吃五谷杂粮,女子除了力气不如男人之外,还有什么比不了男人的。
在远古时代,没有猎物的时候,是女子依靠采摘养活了全族的老少。
殷商时期有妇好披甲征战,庇护一方黎民。
汉朝八王之乱,有吕后挽大厦之将倾。
大唐有武则天开辟一朝。
南北朝,有花木兰代父从军。
女子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同样可以挽救国家于危难。”
李天越说越激动,
“这天下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凭什么女子就不能拥有读书的权利。
如果女子也可以参与到各行各业之中去,大明将会凭空多出一倍的人才来,难道一个国富民强的时代,不是尔等想要看到的吗。”
“人人生而平等,若是只因古人偏见,而将女子置于相夫教子的卑微之地,这是时代的悲哀,是文明的可耻的退步!”
“我大明想要开创比以往朝代更加辉煌灿烂的功绩,就要彻底打破从前的那些封建的腐朽的偏见,扫除一切阻碍我们进步的障碍。”
一大套理论脱口而出,李天是嗨了,可杨士奇等人到底听进去多少,李天也不知道。
他转过头,用审视的目光盯着他们,
“朕知道在你们思想之中,女人就是应该守在方寸之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家相夫教子是不是?
但朕要告诉你们,你们这么想是大错特粗。”
“你们若是有闲暇,可以去皂角工坊去看一看,那里现在拥有四五百女工。
她们创造的价值,不仅不比其他的男人差,甚至经她们的手制作出来的东西,在品质上还要高出其他人一截。”
“时代即将发生巨变,女人也能创造更多价值。
将一个国家所有的资源全都调动起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不正是我们这些当权者,统治者应该做的吗!”
“如果连你们都无法看透这件事,这个天下如何才能富强!”
“今天还只是让女子上学堂增长一下她们的见闻,你们就和朕吹胡子瞪眼睛的,日后女子参与到各行各业中去,你们岂不是会直接被气死!”
杨士奇毕竟首辅,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他也知道李天的决定一旦成型,就是无法更改的。
但女子上学堂这件事实在是关系重大,这等于是李天以一己之力在挑战几千年留下的传统。
这无疑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的举动啊。
思虑半响,他最后还是拱手说到,
“陛下,您说的这些臣等都能明白,可一个传统能持续数千年,总归是有他存在的道理的,陛下若是执意挑战,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啊!”
李天见自己说了半天,他们依然不无所动,心里有些丧气。
他痴笑一声,
“呵呵,传统,什么狗屁的传统,守着传统就能让大明国泰民安吗,守着传统就能凭空让大明的百姓填饱肚子吗!”
“枉你们也跟朕这么久了,朕的每一项决定可有任何有损国本的地方?”
“你们不就是担心,朕执意如此,会招惹天下人的口舌吗。”
“但朕告诉你们,朕不怕,让他们尽管说好了,用不了三五年,朕就能天下所有人明白,女子也同样能做到男人能做到的事情。”
“在朕构想的未来之中,女子不仅能向男人置身于各行各业之中,就算是当官上朝议事也不是不可能。”
‘女子当官!’
此言一出,又是将几人给震的前倒后歪。
只是先前李天已经谈及了太多有关女子的事情,他们一时间也没法找到合适的借口,来反驳李天。
一个个都沉默了下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李天先开口了。
“女子学堂朕是开定了,谁有意见,就让他们尽管来和朕提!”
杨士奇等人你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做声。
李天继续说到,
“不过,鉴于前期天下人的反应,和学堂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舆论压力,学堂教授的内容可以稍微变动一下。”
听到李天似乎有妥协的意思,这下孔彦缙来了精神,他直接低声问道,
“敢问陛下,打算让这女子学堂教授些什么呢!”
李天似乎有些心累的道,
“就学些针织女红,诗书礼仪什么的吧!”
听到只让他们学这些,杨士奇等人总算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陛下此计甚妙,如此一来,就算有人反对,恐怕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借口了,这些本来就是女子应该学的东西啊!”
李天见到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仿佛经过艰难困苦的斗争,最终赢了似得。
他心里暗自笑道,
“哼,只要她们到了学堂,要交她们什么,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事情一步步来,不急!”
第417章 学科“格物”
其实李天一开始的目的并没有打算,一步到位的就将女子放到和男子平等的地位上。
不管是他先前的一大套为女人争取权益的说辞,还是对杨士奇等人思想陈旧的指责,其实都只是打马虎眼而已。
女子上学,即便是那些步入了现代社会一两百年的西方发达国家,有的地方依然没有改变歧视女子的地方。
后世的一些国家对待女子的态度甚至比此时的大明还要恶劣。
就算是华国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奋斗才逐渐将女子的地位和男子拉平。
他现如今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社会给板正过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他依然如此坚持,也不过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给大明带来一个启示而已。
现将大帽子给他们扣上,将事态拔高到有关文明进步的高度,然后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最后让杨士奇等人觉得说服了自己。
其实一切也都不过是李天的套路而已。
他原本的打算也就是开办四五家女子学堂试试水罢了。
此时目的达成,他也就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了。
“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咱们接下来该讨论一下,如何让百姓能平静的接受这种义务教育和教授的学科了吧!”
关于让百姓接受强制教育这件事,孔彦缙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自古以来,不管哪个朝代,孔圣人的大名还是非常有市场的,尤其是对那些有志改变自身现状的人来说,读书,尤其是在孔圣人的手底下读书,不管怎么看都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其实李天他们只需要转变一个观念,这件事其实很好解决。
不管在任何朝代,强制的命令,不管是出与好意还是恶意,总是会有人感觉不爽。
孔彦缙给出的方法就是,改变一下强制命令的说法,以一个更加委婉的说辞宣传。
像什么孔子学院大规模招生,凡是入学的学生都能免费得到读书识字的机会,倘若不参加很有可能几代人都没资格在参加科举了。
这样大棒加甜枣的方式同时进行,即便有些人对放自己的孩子去读书还有些迟疑。
但对于今后几代人都没资格参加科举的这个事,他们即便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一下。
若是真的因为自己的一时的贪念,让自己的后人从此再也没机会当官,那他的罪过可就大发了。
在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恐怕再顽固的人,也要好好的考虑一下可能的后果了。
李天非常满意孔彦缙给出的这个建议。
最后他又补充道,
“为了避免有人不认可,这种新式的学堂,朕觉得最好能在每个学堂都树立一尊孔圣人的雕塑,这样可能会更吸引人一些。”
听到李天居然要帮着他们孔家宣传,这可是积大德的好事啊。
孔彦缙又是噗通一下跪倒在地,激动地都快语无伦次了。
“陛……陛下……,孔彦缙代表孔家上下谢过陛下鸿恩!”
杨士奇等人也都拱手说到,
“陛下此举真乃圣贤遗风,气度不输三皇五帝啊!”
开始的时候,李天说新式学堂要开办新的学科,按照以往李天对儒家的不屑,他们还以为李天可能会彻底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呢,心里多少有些担忧。
此时李天主动要求,在各个学院增加一尊孔子的塑像,那就说明李天依旧认可儒家的学说。
这对他们这些文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但李天心里想的却完全和他们不一样。
他同意在学堂增加塑像,也只不过是因为孔子非常适合教书育人这个形象而已。
后世一大半的学校都有树立孔子塑像的传统,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挠了挠头,感觉这几个家伙谢的有些莫名其妙啊,不过他并没揭破,
“你愿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讨论完怎么吸引学生之后,就轮到具体学科的事情了。
杨士奇等人一直认为,四书五经是学生必读的东西,不可放弃。
李天也没和他们争执。
他虽然对这些陈旧的八股文学没什么好感,但他也不否认,多学点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一个人休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也仅止于此,李天想要培养的是符合自己理想的现代化学生,可不想自己费这么大劲,培养出来的还是那些只知道摇头晃脑读死书的酸儒。
在国学经典之外,他强加进去了,历史地理律法等文科内容,最后更是重点加入了格物这门他们听都没听说过的学科。
在他设想中,高等学堂将会分为,文理两科。
学文的自然就是为了今后普及公务员做准备。
学理科的人就是为了今后持续给天工院这样有关科学发展的部门输送新鲜血液。
初级学堂是暂时部分文理的,什么都学一点,最后在通过兴趣和自己的志向来选择后学的学业方向。
不过这其中有一点很麻烦。
那就是理科的格物之学,算得上开天下之先河,根本就没有成体系的教材。
李天想要让学生们在学堂中学到有关的知识,就必须自己编撰教材。
格物是一个统称,其中包含算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算学多少还能找到点古人的智慧结晶,但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可就要李天全权负责编撰了。
想要单凭一个人整理出三门适合初学者的学科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非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不可。
不过好在,李天经常在京报上发表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小常识,日积月累下来,也有不少篇了。
前期拿这些东西对付一下也能顶一阵,多少能给他腾出一段编撰课本的时间来。
对于李天强加这么多和科举没关的学科进来,杨士奇等人是有口难言。
前面李天已经妥协了那么多,还愿意将在每个学堂树立孔子像,已经是对他们极大的容忍了。
他们此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由着李天的想法来。
第418章 国子监
后期李天他们又讨论了一下有关学堂选址和教职人员的问题。
选址问题好解决,只要钱到位,基本上都不是什么问题,加之李天将之定位为国策,所有事情通通都要开绿灯,遇水填水遇山开山,没什么是一道皇命解决不了的。
有了李天的支持,即便是王府他也能说拆就拆,这个问题很快就敲定了。
可是有关教职人员的选择可就不太好办了。
几十个学堂,就算以一个老师教导五十个学生来算,至少也需要两千个饱读诗书的人来充当教师。
不好好在,明年的二三月份就是会试了,京城中此时聚居着大量来赶考的士子。
以明朝每次录用三五百进士,而以录取率百分之十左右计算,此时在京城中的士子大约有三五千人。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要被淘汰的。
有人的可能会重新备考,打算来年再战,但大多数人可能就此归乡谋个教书先生或者地方小吏的差事过活。
这些人经过千军万马的杀到最后,虽然最后被淘汰了,可少说也都是有个秀才举人身份在身的精英人才。
若是放任他们就这么离去,可是十分浪费人才资源的一种方式。
若是能将他们全部留在京城聘为教师,既能为大明将来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又能给他们一个暂时栖身之地,让他们有机会参加下一次的会试。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估计很多人都会心动。
最后李天还建议,让国子监的贡生们也都轮流去学堂当客座教习。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