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估计很多人都会心动。
最后李天还建议,让国子监的贡生们也都轮流去学堂当客座教习。
开始杨士奇等人还不怎么同意。
贡生是什么,那可是大明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的预备役官员,将来可是要当大官的,怎么能为了皮毛蒜皮的小事,而耽误自己的学业呢。
但李天对这种陈词滥调非常的反感,当即说到
“什么叫学以致用,若是他们的一身所学,不能有用武之地,那学来还有什么用。”
说到激动之下,李天下令道,
“凡国子监的贡生,若是没有三个月以上的教书育人的经历,不予录用!”
圣旨一下,可就等于是盖棺定论,不能更改了。
杨士奇等人面面相觑,都是非常的无语。
可李天并不认为,自己这道旨意有什么不对。
国子监的那些学生,大多都是贵族子弟,有的人因为家族的关系,在里面待上两三年可能就有机会得到朝廷的重用了。
有的则是待了七八年依然没什么作为。
朝廷还要每年花费大量的钱粮好吃好喝的养着他们,这完全就是浪费行为。
于是让他们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等待上,还不如让他们发挥下余热,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在他看来,在三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若是这个人真的有才学,抽出几个月、半年的时间去当老师,根本就不会对他产生多少的影响。
若是因为耽误这几个月的时间,而没能考上进士,那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是这块料,养着他也是浪费朝廷的粮食。
其实李天这么做的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此时的国子监不仅有众多的大明学子在其中求学,其中还有不少的来自,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甚至波斯大食等国的来求学的学子。
除了外国人之外,其中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子弟。
若是能让这些外国学生来充当老师,对增长学生们的见闻,开拓他们的视野可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他们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中原文化,可谓是一举多得。
国子监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从晋朝开始,就已经有国子监存在了。
国子监下属的国子学可谓是一个王朝最高学府了。
天下的学子们,无不以加入其中为荣。
这不仅是因为国子学是最高学府,更是因为国子监的长官有直接推举优秀的贡生直接当官的权利。
而国子学因为教习都是当朝大员充当,作为他们的门生,他们比其他的学子更容易受到朝廷的重要。
普通的学子一旦进入了国子学就等于给自己的仕途上了一道保险,当官机会可是大了很多。
若是家中再有钱有势一点,那进入了国子学,就等于直接成了替补官员。
最开始的时候,国子学还未成气候,在里面求学的学子最多是也不过一两百人。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明朝,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足有八九千人。
而朝廷每三年才录用三五百人入朝为官,这样庞大的基数,对比这几百人录用名额,就显得十分的臃肿了。
此时的国子学早就名不副实了,失去了它刚刚建立之时的应有的作用。
虽然依然是明朝的最高学府。
可这样一个庞大的有些臃肿的机构,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的。
这也是李天痛下狠心想要清理整治国子监和国子学的原因。
孔彦缙作为国子监的祭酒,算得上是这些贡生共同的老师,地位不可谓不崇高。
可是对李天的旨意也是无可奈何。
他有心替自己的学生说两句公道话,却又不知道该什么什么好。
让国子监的贡生成为新式学堂的教习,只是李天的第一步。
在他的构想之中,将来的国子学可是要成为天下人才汇聚之地的综合性的大学学府的。
这些人学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思想上难免会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他们能够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做出应有的改变,才是李天这次旨意的主要目的。
场地,教学内容,教职人员虽然都已经敲定,可是义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非是一天两天就能弄好的。
几人商议到深夜,才总算是将各种大问题都敲定了。
剩下的一些边边角角的问题,自然会有杨士奇等人详细商议,李天也就没有什么参与的必要了。
留下他们几个人继续商议,李天优哉游哉的回到寝宫呼呼大睡起来,仿佛一切都和没什么关系了似得。
第419章 新式棉布与倾销
义务教育的事情总算敲定,虽然中途也遇到了诸多阻碍,但最后的得到的结果还是好的。
不过想要让新式学堂走向正轨,还需要不少的时间。
不管是学堂的建设,还是教职人员的培训,都是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的。
在李天的预想中,能在来年三月份,会试完成之前搞定这一切都算快的了。
再加上此时京城已经进入了冬季,地面上冻,水面结冰,根本就不适合开土动工,可能开学的时间还要延后一点。
但李天并不着急,老话说的好,十年种树,百年育人。
教育大业本就不是短时间能够见到成效的。
现在唯一值得他考虑的则是,钱一下子花出去上千万,要怎么才能快点赚回来。
前期能快速赚钱的行业,基本上已经被他弄得差不多了。
今后再想大笔大笔的捞钱,就只能将目光投向影响更加深远,操作起来更加艰难的行业中了。
可赚钱那里有抢钱来的方便爽快。
但去抢谁的钱,这一点就十分值得深思了。
大明周边的国家此时都穷的一批,不管是日本,还是老邻居高丽还是远在南方的暹罗,发动战争抢一波,估计连军费都赚不回来。
所以说强抢是没有前途的,善于利用这个时代的规则才是真正的高手。
这个规则是什么,自然就是贸易了。
用不对称的贸易倾销产品,然后在从对方国家掠夺廉价的基础资源才是这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啊。
书房之中,李天一会看看唐赛儿等人正要赶往的通吃岛,然后又看了看不远处的琉球和日本两国。
心中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
明朝末年,南方一个海盗头子,仅是凭借收过路费,积攒下了堪比一个小国的巨大财富。
李天不求短时间能赚到那么的多的钱,但每年弄个六七百万两他还是有把握的。
另一个时空的郑芝龙就是因为掌握了和日本的贸易航行,才一跃成为称霸东海的巨枭的。
当海盗都能这么赚钱,那当正经的商人岂不是也能赚到不少。
此时日本虽然还经历过明治维新,还不算怎么富裕,可相比大明,其实也不算特别穷。
还是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的,如果运作的好,一趟下来赚个百八十万两还是没什么问题。
正巧前段时间,天工院已经将他弄出来的珍妮纺纱机给完善了。
即便以人力驱动,这种全新的纺纱机一次能纺七八个纱锭,效率足足比从前的纺纱机提高了七八倍。
而且由于珍妮纺纱机纺出来的线更加的细密,用这种纱锭纺出来的棉布也更加的结实耐用。
在世原本的世界十七八世纪,纺织工业达到顶峰的时候,用棉布仿制出来的帆布,可是能被当做巨大的三桅帆主帆的。
即便是用过多年的帆布,被穷苦人裁剪之后,做成既耐磨又结实的牛仔裤还能再战十年。
可见纺织的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所能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划时代的。
李天在得到天工院的回复之后,命他们用这种新式的纺纱机,织出了一种新型的布料。
这种新的棉布料,不管是在质地还是在布料的宽度上都是远远的将现有的棉布产品摔倒了身后。
在结实的程度上,丝毫不比同质量的丝绸差。
这种兼具美观和质量的新型布料,可谓是纺织物的一次绝大的革命。
天工院的众人纺织出的这种新式布料除了一匹被送到李天这里让他检验之外,其余的据说当天就被天工院的其他人抢夺一空,连个线头都没有留下。
李天早有这种新式布料会风靡全国的预料。
但与此同时他也有一个新的担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生存模式。
新式的纺织机,新式的布料一旦大面积的出现在大明的市场之上,必然会对原有的生产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
甚至很有可能会让众多普通百姓的家庭陷入无法生存的窘境。
可这种新东西已经诞生,就没有道理让它沉寂下去。
于是李天就将目光投向了,一海之隔的日本琉球等国家。
棉布织物不管质量有多好,在价格上还是无法与丝绸媲美的。
不过作为大规模倾销的产品还是非常合适的。
日本、琉球、高丽、暹罗这几个附近国家的总人口加在一起也将近大明的总人口的一半了。
如果在算上草原上的瓦剌和鞑靼人,那这个市场可就大了去了。
即便能占据他们总人口的三四分之一市场,那一年的销售额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若是在倾销这些棉布的同时,再大量采购对方的基础物资,那一来一回能赚到的钱,估计能比大明一年的税收(税收不等于商税)还要多。
这么大一笔收入,可是相当于一年找到一个大宝藏啊。
放着这么多的钱在外面不去赚,那岂不是傻子的行为。
李天越想越是兴奋,连夜在京郊划出一大片的范围,当做纺织工坊的场地。
又连夜下了命令,让天工院大规模的制作这种新式的纺织机。
同时还命人开始在交易所大量的收购棉花。
在他这一番命令之下,无数人开始行动起来。
动作最大的就要数交易所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棉花的价格就仿佛做了火箭一般嗖嗖的往上涨。
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以粮食和棉布纺织作为支柱的王家了。
王家先前在抬升粮价的时候,被李天强势狙击,损失惨重。
此时赖以生存的棉布纺织行业,再次受到了李天大手笔收购的冲击,他们若是不能挽回这个局面,恐怕明年王家就要在京城的贵族世家商圈中除名了。
为了和李天抢夺棉花,王家几乎倾尽所有的投入其中。
一场声势浩大的棉花争夺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但凡是有一船棉花到岸,不管多少,几乎是瞬间就被人抢夺一空。
有人的似乎嗅到了这场大战中隐藏的商机,立刻出动,四处搜集棉花。
第420章 内部消息
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是分成两部分的,一部分是驻扎在交易所中,给各家商户进行结算,挂单,登记售卖消息等内容的工作人员。
可以说,交易所中几乎是不用触碰货物的。
另一部分则是驻扎在码头仓储区域的工作人员,他们主要负责清点入库,勘定货物品级,初定售价等工作。
外部的工作人员,只是负责记录工作,不触及任何银钱。
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队负责巡查的监管人员,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仓储区货物进行抽查,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之下,能极大的避免了工作人员渎职贪墨的可能性。
按理说,交易所是在李天的掌握之中的,他想要什么货物,可以不需要挂牌就能完成货物的交易。
但交易所的规定之中有一条反垄断的规则。
这条规则原本是要防范,某些大商人私下囤积大量某种货物,这条规则是针对所有人的。
所以即便是李天也只能在目前所有库存中得到一半不到的货物。
剩下的就只能在和其他人一样在交易大厅中,举牌进行竞价抢购。
李天自然是不可能亲自到场的,不过连交易所都是他建立的,找几个买手帮自己还是轻而易举的。
他本以为自己手里的资金充裕,抢购市场上大量的棉花,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王家为了保住自己的棉布产业,几乎是不惜血本的和他抢购。
这就导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棉花的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半左右。
眼看着价格节节攀升,交易大厅之中是有人哭有人笑。
哭的自然就是那些进行小本经营的商户和散户了。
他们的体量不管和李天比还是和王家比,都小的可怜,能赚到的利益也是非常有限的。
此时棉花的价格一下子飙升了这么多,他们手里的那点钱,可真是抢不到多少货物的。
大笑甚至是狂笑不止的自然就是那些售卖棉花的货商了。
棉花这种东西其实运输是很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