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内阁问问杨士奇和杨荣醒了没有。”
拱手一应,王福屁颠屁颠的出了御书房。
固阳九式李天最近倒是没落下,但熬个通宿就是熬个通宿,不是练个秘籍就能行的,更何况他练得还不是什么内功心法。
揉着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李天准备闭目养神一会儿。
刚闭上眼片刻,御书房的房门猛然而开,李天瞪眼看去,却见江保激动的跟个猴子似的:
“陛下,郑公公回来了,郑公公遵从陛下旨意,在一路州府多有停歇,此刻已顺着京杭运河北上,到了武清县了。”
武清县是顺天府治下二十四州县之一,距离京城仅两百里不到,郑和的宝船船队虽然是逆流而上,但最多半个时辰,便可抵达京城。
李天闻言一怔,随即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
郑和七下西洋可是华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马上就要见到三宝太监本人,饶他现在是皇帝,也感到几分梦幻之感。
听到郑和居然已经到距离京城不到两百里的武清县,李天顿时哑然失笑,郑和这是不想让自己奢侈铺张,盛大迎接他啊。
不过李天并不打算领这个情,沉吟片刻,心神急转道:
“江保,你马上拿着朕的兵符,着令二十六亲卫全部出城二十里列阵,准备迎接郑公公。
还有京中所有七品以上官员,都给朕穿上朝服出城,另外把宫里的太监都派出去,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对了,还有皇后,让皇后和朕的爱妃们也都穿上礼服,马上随朕一起出城。”
第63章 帝后亲迎
李天一声令下,内廷十二监太监们几乎是倾巢出动,马不停蹄的奔赴城中各坊各部,各兵司衙门通传圣谕。
时雍坊羽林卫虎贲卫,仁寿坊金吾卫,金台坊腾骧四卫等亲军二十六卫接到圣谕后,纷纷披甲列队,火速出城。
千步廊六部衙门,五军都督府门前,大大小小的软轿停了一片,放眼望去,竟全是身穿绯红色官袍的四品之上大员。
“我滴个乖乖,都说不到京城不知道自己官小,以前我还不信,今个儿可算长见识了。”
一名正八品的户部副使,眼睛瞪成了铃铛,不由自主的喃喃道。
“郑公公好大的恩荣啊,先前马主事说京中凡是七品以上的官员,都得出城去。”
又一名副使满眼羡慕的看着门外,感叹出声。
“唉,我等就连随皇上一起出城迎接的资格都没有,真是让人窝心。。。
诸如此类的对话在各部堂都有发生,但此刻却没人再训斥他们妄议朝政。
“郑和到哪了?”
与张皇后同坐龙辇的李天难耐急切,每隔一会儿就要问上一遍。
“回陛下的话,郑公公已经到南城运河了。”
“快,给朕搞快点,朕要在郑和下船之前看见他。”
王福拱手一诺,赶忙安排驾车的太监加快速度。
天子驾六,六匹血统纯正的大宛天马吃痛,顿时撒腿狂奔起来,一会儿的功夫,竟追上了最后出城的燕山左卫。
南城运河河面上。
上百艘吃水极深的方脸沙船正匀速前行,船上的摇桨工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配合着岸边拉纤的纤夫逆流而行。
领头的一艘两层福船甲板上,郑和身姿挺拔昂首而立,静静听着一旁王敬洪说话。
王敬洪正汇报船队情况,无意识的瞥眼一望,眼神猛然一缩,惊呼出了声。
“郑公,快看。”
“咱家看见了。”
郑和双手微微发颤,看着运河两岸滚滚而起的冲天烟尘,神情凝滞。
只见距离京城广渠门不足五百米的运河两岸,伫立着数十万披甲持戈皇家亲卫,而在数百面迎风飘扬的旌旗之后,是天子仪仗和一眼看不到头的文武百官。
郑和率领过上百艘的船队,也见过无边大海上的惊涛骇浪,但此时此刻,郑和仍为眼前之盛景而动容。
帝后亲迎,万军与百官相随。
离京一年八个月零十二天,郑和从未像此刻这般失态,滚滚热泪顺着脸颊而下,嘴巴微张,心中似有万千话语要说。
看着河面上愈来愈近的大明龙旗,李天扶了扶脑袋上硕大的九梁冠,大手一挥,牵着张皇后踱步到了运河岸边。
江保见皇上挥手,赶忙下令摇动龙旗,霎时间,只听直冲云霄的呼声呼啸而起。
“我等恭迎郑公!”
“我等恭迎郑公!”
“我等恭迎郑公!”
数十万人高声连呼,振聋发聩的声浪,激的运河水面都出现了圈圈涟漪。
随郑和下西洋的八千精兵和数千匠人随从,此时此刻脸都涨了个满红,虽然皇上亲军呼的不是他们,但他们同样与有荣焉。
矗立床头甲板的郑和心情稍缓,拭去了脸上泪痕,还未等福船靠岸,便先一步跳上了陆地,五体拜地,大声道:
“三保幸不辱使命,占城,爪哇等二十七国皆知我大明威德,愿奉我大明为环宇之主。真蜡,天方等十六国愿与我大明世代交好,年年派使臣前来通节。”
“抬起头来,让朕好好看看我大明出海第一人。”
连连叩首,郑和抬起了头。
嚯,宽口浓眉,青面隆鼻,好一个英武的西洋总兵正使。
一把将郑和从地上拽起来,李天又好好打量了一番,大声叫好道:
“西洋之事,你功勋卓炳,朕定要好好赏赐你。江保,传朕旨意,升尚宝监总管郑和为司礼监总管,龙骧卫大将军,燕山卫大将军,食禄两千户。”
郑和闻言暗自心惊,龙骧四卫是赵王的,燕山四卫是太子的,他岂敢染指,作势就要张口拒绝。
不过李天没有给郑和拒绝机会,直接拽着郑和上了龙辇大声道:
“今日是朕登基以来最痛快的一天,凡是今日与朕一起前来的官员将士,全部赏万金,赐绸三匹。”
圣谕传到亲卫百官之中,除了户部尚书夏元吉和汉王朱高燧,皆是跪地高呼万岁,呼声连绵半刻而不绝耳。
万金自然不是一万两黄金,而是一万铜钱,之所以说万金,纯粹是因为说出来好听。
出城一趟,就白得十两银子,亲卫将士们是实打实的高兴,至于文武百官,则就是做做样子罢了,皇帝赏赐,就是赏一文钱,他们也得跪地谢恩。
转了个弯到永定正门进城,清道监的太监们早就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看着微湿的永定大街和两旁伸着脑袋的百姓,郑和愈发感到惶恐。
他六下西洋,虽然每次回京先帝也会盛大迎接,但从未像今日这般隆重。
舔着发干的嘴唇,看着神采飞扬的皇上,郑和小心翼翼道:
“陛下用如此盛大的阵仗迎接老奴,老奴实在是有些惶恐。”
“惶恐什么。”李天满脸笑意的看着街道两边百姓,沉声道:
朕今日此番姿态不单是为了迎你,也是为了让文武百官知道,海洋一事乃我大明重中之重。”
郑和闻言松了口气,原来皇上还有震慑朝臣之意,他就怕皇上是为了捧杀于他,才会做出这么大阵仗。
出使西洋耗资不菲,每次都会有大量朝臣反对,看来皇上在京中的日子也不好过,郑和暗暗想着。
瞥眼见郑和神色放松,李天不由得哑然一笑,主动开口解释道:
“你不在的这些日子,除了先帝驾崩,还发生了许多事。
譬如朕新设了几个衙门,裁撤了锦衣卫南北镇抚司,让赵王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等等,等回了宫,朕让江保王福好好跟你说说。”
李天说的轻飘飘,郑和的心却陡然悬了起来。
新设衙门,裁撤镇抚司,赵王出任锦衣卫,这哪件都不是小事情,他出使西洋不过一年,京中变化怎会如此之大。
第64章 举行宫宴
万军回营,百官归位,回宫之后,李天便着令御膳监安排宴席。
事实上国丧期间,宫中不准举办宫宴,但今日十万大军列阵的场面吓住了朝中百官,一直到宫宴开席,愣是没有一个大臣敢直言上谏。
宫宴虽然办的不小,但也不可能让出城的百官人人列席,而且李天还准备在宫宴上正式宣布天工院一事,所以只邀请了各个衙门部堂的一把手。
换掉笨重的九梁冠,带上轻巧的翼善冠,李天领着张皇后和一众皇子率先入席。
明朝以左为尊,宫宴的排位座次也大有讲究,没人敢愣着头想坐哪坐哪,哪怕是太子皇子,也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乱坐。
往日里自然是太子坐左列首位,首辅坐次位,右列留给武将们。
但今日宫宴皇上明显是为了郑和所开,所以朱瞻基很知趣的坐在了次位,把主位留给了郑和。
但等杨士奇老神悠哉的坐在第五个位置后,朱瞻基登时愣住了,赶忙抄起屁股坐在杨士奇前一位,小声请教道:
“杨师傅,今日可是有什么大事?”
杨士奇年事已高,昨夜熬了一宿,这会儿还有点没回过劲儿来,恍然之间竟没听到朱瞻基询问。
朱瞻基以为杨士奇是不想告诉自己,撇了撇嘴,只得回身老实坐下。随着文臣武将们接连入席,朱瞻基脑子里的问号又多了不少。
今日父皇不压轴入席也就算了,这工部尚书吴中怎么还跟杨荣坐在一条席案上了,还有后头那两个穿着布衣的是什么鬼,百姓吗?
当然不只是朱瞻基一脑袋问号,除了知道原因的内阁和工部,其余大臣也是满心困惑。
一来二去,宫宴的座次顿时乱成了一团,钦天监监正一个文臣,居然坐在了武将堆里。
高坐上位的李天见席案都坐满了,松开了皇后的小手,笑眯眯的举起酒杯道:
“今日宴席,朕一是为郑和郑公公接风洗尘,二是要通知诸位爱卿一些事情,话不多说,诸位先与朕满饮此杯。”
皇上举起酒杯,文武群臣也都赶忙端起,待皇上一饮而尽后,也都纷纷满饮入喉。
随着钟鼓司乐户奏响礼乐,教坊司的美女们莺莺燕燕的挥舞着长袖入殿助兴。
新皇登基后的第一场宫宴,开始了。
李天不急着说正事,宴席宴席,起码得让群臣吃饱了再说,品尝着美味佳肴,李天转脸看向郑和笑道:
“出使西洋一年多,恐怕早就想咱大明的菜式了吧。”
“是啊。”郑和长叹一声,侧身拱手道:
“陛下可知在我大明西南极远,有个叫古里国的国度,那的百姓愚昧无比,不但在街上如厕,吃饭竟用手去抓。”
李天闻言放声大笑,古里国不就是后世的印度么,别说现在了,就是六百年后,阿三哥们还是用手吃饭。
郑和声音不大,但临近的大臣倒也能听清楚,黄准甩着袖子拱手朗笑道:
“陛下,微臣敢打包票,郑总管口中的古里国绝对没有涮锅一类的东西。”
黄准一语既出,众臣想象着古里国人用手吃涮锅的模样,顿时都哼笑出声来。
李天知道郑和每次出使西洋,除了海上贸易,还会带回来不少西洋诸国使臣,开口道:
“郑和,此次与你回来的,都有哪几国使臣?”
见皇上问起正事,郑和面色一正,拱手道:
“陛下,此次随老奴回来的,有占城,暹罗,吕宋,阿丹,爪哇,古里,锡兰山,苏门答腊,竹步九国使臣,其中竹步距离我大明最远,足有八万里之遥。”
郑和一番话出口,饶是不少大臣都知道郑和航行极远,但听着八万里的字眼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天面不改色的点点头,郑和说的这些地方,除了前几个他还有点耳熟,后头的他是一概不知,除非找张后世的世界地图,让他一个一个的比对。
不过也恰是因为不知道,李天更能明白郑和六下西洋的不易,举杯道:
“让鸿胪寺把这些使臣都安排好,其从八万里之外而来,不管国力几何,终究是对我大明心存敬仰。来,郑和,朕敬你一杯。”
今日经历过百官和万军相迎之后,郑和心理承受能力强了不少,没有惶恐失态,恭恭敬敬的举起酒杯,和李天对饮了一回。
临近伴晚,不用李天发话,内廷的太监们,便赶忙将大殿内的近百根红烛点起,原本有些发暗的大殿内,顿时亮如白昼。
烛光摇曳,觥筹交错,御膳监的太监们穿梭其间,不时的填酒撤盘,不知不觉间,宫宴已然举行了快一个时辰。
许多大臣知道皇上今夜必有大事要说,都收着量,没有放肆豪饮,当然,嗜酒如命的一些武将不在此列。
李天见时候也差不多了,交代江保让御膳监上些醒酒的汤羹,起身开声笑问道:
“诸位爱卿可吃好了?”
文武百官闻言皆是拱手行礼,口中应着吃好了之类的话语。
李天见状点了点头,看向杨荣和吴中二人道:
“吴尚书,就由你来替朕宣布吧。”
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