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明朝当皇帝-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明无过陛下,陛下,老奴的儿孙们来报,城西的泄水工事一切正常,街上的积水也只有浅浅一层。
  水患稍微有些严重的,都在陛下先前部署的十二坊中。”
  雨下的都已经调动禁军亲卫了,黄严还在这儿一口一个稍微,一口一个有些,李天心中顿时有些不喜,瞥了黄严一眼,淡淡道:
  “其他各坊呢,可有什么突发情况?”
  “回陛下的话,东城十二坊的消息还未递过来,不过老奴就目前情况看来,不太乐观。”
  趁着昏暗的光亮瞅见皇上脸色不对,变脸比窜稀还快的黄严赶紧换了说辞。
  不置可否的哼笑了两声,李天摆了摆手示意黄严滚蛋,转脸看向周镇,突然想起了天工院,随口道:
  “周镇,朕要是没记岔的话,天工院的工期可是明日结束?”
  周镇闻言先的点了点头,然后赶忙拱起了手:
  “陛下记得没错,明日八月初九秋分时节,正是天工院工期结束的日子。”
  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李天知道秋分一过,黑夜就会一天比一天长,不过即是到了秋分,那中秋节岂不是近在咫尺了。
  初九天工院工期结束,初十皇家钱庄开业,十一又该早朝,李天稍一思量,只觉一个脑袋两个大,这么多事情居然都凑到一块来了。
  不过凑到一块儿也好,正好中秋节前把这些事情都给办了,免得捱到过节,让群臣背地里说他这个皇帝不体恤臣子。
  “陛下,东城几个坊有消息过来了。”
  啪啪踩着水,提着官袍,黄严又急忙过来汇报情况。
  斟酌了一番措辞,往屋檐下多站了几步,黄严不敢废话,快速道:
  “陛下,黄华坊和思诚坊积水严重,坊内都出现了大范围的倒灌,不少百姓家中,都淹到了小腿处深,白起良正领着武侯巡使加紧疏通泄水沟。
  仁寿坊情况稍好一些,但仁寿坊内有两座石桥被冲垮了,不少碎石都被满溢的河水冲上了岸。
  被水浪裹挟着冲入了明照坊中,不过暂时还未有百姓伤亡。”
  听到仅仅是雨水倒灌,河道满溢,李天微松了口气,这些都是小事,只要没有百姓伤亡就好。


第183章 初见成效
  是夜,雷声轰隆,雨声扰梦。
  天杀的贼老天今日不知犯了什么邪性,好似生活不能自理的八十老朽般,已然失禁两个时辰有余。
  两个时辰的盆泼大雨,下的城中百姓心里皆是乱糟糟的,饶是活了大半辈子,自诩见惯风雨的老头老太太,也都直呼天气反常。
  令人心焦的暴雨,丝毫没有要歇歇的意思,不但泡烂了城中多半坊间的街道,也砸烂了不知多少民居的房顶。
  京城自北向南而望,自西向东而去,越是靠近明时坊,水患带来的破坏便愈发惊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城诸坊地势偏高,雨水落在地上,便会自发的向东城流去。
  距离明时坊稍近的澄清黄华二坊,可谓吃尽了地势低洼的苦头。
  两坊街道上,浑浊的积水足有腰深,水面上飘满了不知是谁家的木桌木椅,甚至连六七尺长的木床也是有的。
  负责疏浚黄华坊泄水沟的白起良,站在一处民居的屋顶,看着还在漫涨的积水,急的两眼直冒火。
  黄华坊虽不比澄清坊贵人云集,但也有朝廷的禄米仓,宝源局,这两处皆是要地,此时却是都泡在水中。
  “王大山呢,本官让他紧着禄米仓和宝源局先挖,他挖到哪去了。”
  “指挥,积水实在是太深了,咱的人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一锄头下去,连三分力道都使不出来。”
  白起良闻言嘶嘶倒吸着怒气,直接拔刀架到了下属的脖子上,睚眦欲裂道:
  “老子不管,皇上即是把黄华坊交给我,黄华坊就必须安然无恙。你去告诉王大山,半个时辰内积水再不下降,老子要他的命。”
  白起良站着的屋顶,不过是糯米灰浆搭的茅草,被雨淋了两个多时辰,此刻终于是不堪重负,忽的一下,整个陷落了下去。
  脚下一空,白起良顿时扑通落入水中,咕噜咕噜呛了几大口浑浊不堪的雨水,才挣扎着站起了身。
  踉跄站稳,白起良用力撇开周身乱七八糟的东西,环顾四周漆黑一片,愤声大喊道:
  “人呢,来人扶本官出去。”
  “指挥,小的在这呢。”
  听见下属的声音,白起良心中安定不少,用刀噼啪拍着水面,用声音告知下属自己所在。
  可谁知就在此时,几根梁木突然掉落,其中一根大梁,更是重重砸在了白起良的脑袋上。
  。。。。。
  黄华坊的情况不容乐观,东城其余诸坊也不如外是。
  不过好在北边地势稍高一些,借着地利,顺天府知府孙荣平,已经成功将聚贤四坊从水患中解救出来。
  水患虽已解决,但大雨未停,孙荣平不敢掉以轻心,马上便安排下属狠挖深沟,势要将雨水全部往南引去。
  每逢天灾,城中米面粮油价格势必疯涨,全靠朝廷太仓堪平粮价,才能扼杀商贾小人囤货居奇。
  太仓就在南聚贤坊,身为顺天府上百万百姓的老父母,孙荣平深知太仓之重要,来不及向户部申请批文,便急匆匆的准备开仓验粮。
  有孙荣平这位堂堂三品大员担责,管着太仓的库吏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捏着三寸长的纯铜钥匙,二话不说便捅开了太仓库门。
  仓门大开,潮湿之气扑面而来,孙荣平瞳孔猛地一缩,舔着发干的嘴唇嘶声道:
  “拿火把来。”
  粮仓重地,严禁明火,但今时今刻,就是扔进去几个火把也不碍事,孙荣平一语既出,马上便有几个脚快的衙役点来了火把。
  借着火把的光亮,孙荣平大步朝里走去,随手摸向一袋湿的粘手的粮食,顿时变了脸色。
  完了,粮食全都泡烂了。
  “传本官令,只留一半人手挖沟,其余人全都来太仓救粮。”
  视线转到明时坊东南,雄伟巍峨的城墙,已在上万兵丁的努力下被挖出了个口子。
  汹涌的雨水,正翻卷着浑浊的浪花,急速朝外泄去,直奔京杭大运河主河道。
  一直站在城墙上指挥的郑和居高临下,见明时坊的积水终于有下降的趋势,长长的吁了口气,看向第三次来问话的东厂番子道:
  “可以禀报陛下了,朝阳门南城墙泄水成功,半个时辰内,城内水患自可迎刃而解。”
  东厂番子身披蓑衣,头戴竹笠,端的是功力不凡,也早跑成了软脚虫,闻言赶忙拱手连连称是,转身强打起精神吗,朝坊内飞奔而去。
  工部广积库的雨具虽然一应俱全,但哪有上万人的配备,故整个燕山卫除了郑和少数几个人,全都是光着膀子干活。
  眼下灾情有望缓解,郑和也不忍心再看着兵丁们淋雨,遂看向燕山左卫主将朱必成道:
  “朱将军,城墙已经挖开,要不了多久灾情便会自解,你与孙将军先领将士们到城墙上避雨,咱家去崇文门看看。”
  李天和郑和共同商议的练兵之法,龙骧四卫和燕山四卫是首批受益者,经过半个月的严格训练,八卫上下早已是面目一新。
  朱必成闻言,噔的一声站的倍直儿,四指平伸,拇指内扣,给郑和行了个标准的新式军礼。
  “末将遵命。”
  崇文门外,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李之凉,正光着膀子冒雨站在护城河畔,强忍着哆嗦,给一众将士加油打气。
  在一万名燕山卫兵士的努力下,护城河南岸已经筑起一道临时土堤,算不上多高,但绝对结实管用。
  雨幕如梭,四野茫茫,数千名兵士大声喊着号子,用单衣就地取土,然后夯实在身后的土堤上。
  在兵士们的身前,是水线和地面已经持平的护城河,河水湍急浑浊,好似一头蛰伏已久的野兽,一不留神便会冲上岸来。
  “李大人,穿上衣服吧,你要是染了风寒倒在这儿,本将真没法子跟大将军,跟皇上交代啊。”
  心知李之凉这是收服人心之举,燕山后卫主将徐坚很是无奈,再度开口劝说道。
  “徐将军,本官有幸蒙受皇上信任,来此与主将齐心协力,共抗水灾之患,怎能与众不同。”
  李之凉义正言辞,一脸真挚的看着徐坚,转眼看到郑和临近,赶忙拱手上前迎接,口中直呼郑大将军。


第184章 借船过河
  所谓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自古以来,除了边疆有战事的时候,武将的地位向来是在文臣之下,甚至连阉人宦官也比不过。
  国朝也是如此,禁军主将虽然称得上风光无两,但在李之凉一介文臣面前,还真不敢摆什么架子。
  之所以李之凉光着膀子给武人示好,也只是因为朱棣五征蒙古凯旋还不到两个月,武将们的风头还没过去。
  看着光着上身,细皮嫩肉的李之凉,郑和不着痕迹的抿了抿嘴,心说真是个滑头,沉声笑颜道:
  “李郎中,朝阳门以南的城墙咱家已让人挖开,城中积水奔涌而出,直入运河主道,水患至多半个时辰便会消解,不必再让将士们冒雨筑堤了。”
  李之凉是根红苗正的两榜进士出身,对武将阉人那是打心眼里瞧不上,但面对功绩赫赫的郑和,心里却是不敢有半分轻视,稍加沉吟便赶忙点头应下:
  “既是如此,那再好不过,本官这就让徐将军收兵。”
  闻得李之凉此言,郑和面容一滞,深深看了其一眼,藏在袖筒里的双手虚握,含笑着微微颔首。
  雨幕梭梭,一片漆黑。
  李之凉只看到郑和点头,并未发现郑和脸色有些不豫,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僭越,沉声看向徐坚道:
  “徐将军,收兵吧。”
  在宣泄的大雨中让万名兵士停手,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徐坚得令后,便马上吩咐自己的亲兵奔赴前后,通知将士们立刻集结。
  “李郎中,水患之危既已解决,你还是快回城中给皇上复命吧,咱家还要坐镇于此,就不留你说话了。”
  郑和说的平和有力,李之凉却摇了摇头,两手一拱掷地有声道:
  “郑大将军,暴雨毫无要停的迹象,随时都有可能再生变故,本官身为都水清吏司郎中,岂能让您一人留在此处。”
  “李郎中多虑了。”示意徐坚把李之凉的官服拿来,郑和诙谐一笑道:
  “这儿有燕山四卫两万将士,还有咱家亲自坐镇,李郎中有什么不放心的。”
  郑和话里带刺,李之凉再傻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闻言赶忙埋着脑袋拜了个深躬道:
  “郑大将军折煞在下了,在下这就进城复命。”
  李之凉这么知趣,郑和心中恶感顿时少了几分,不再纠结着刚才的事情不放,索性亲手将李之凉扶了起来。
  “李郎中不必给咱家行这种虚礼,眼下让皇上知道外城的情况才是正事,李郎中还是快些去吧。”
  郑和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之凉自然没什么屁要放了,两手一拱,便急匆匆的朝城门奔去。
  坐着小半个车厢都泡在水里的马车,李之凉提前在心中打好了腹稿,一进周大河家的小院,便提着官袍凑到了李天身前,眉梢带喜道:
  “陛下,崇文门外土堤已筑好,郑总管又在城墙上开了口子,用不了多久,城中积水便可尽数褪去了。”
  李天闻言正欲开口,却瞥见两个东厂番子,火急火燎的碰头走了进来,神色当即一正,咳嗽着示意李之凉先靠边,直接道:
  “出何事了?”
  “回禀陛下,白指挥使在黄华坊被掉落的梁木砸晕了。”
  被梁木砸晕了?
  李天微微怔神,心说白起良可真够倒霉的,随便问询了两句,转眼看向急切的另一人道:
  “你呢,有何事要报?”
  “回禀陛下,孙大人让小的火速来报,说南聚贤坊太仓里的粮食全都泡烂了。”
  什么!
  一声惊呼,李天顿时变了脸色,紧蹙着眉头语气有些不善道:
  “太仓的库吏呢,为何不提早转移粮食。”
  “陛下,这个小的就不知道了。”
  通过来往各坊的东厂番子,李天对城中灾情了如指掌,知道东南几坊损失尤为惨重,有不少百姓连家多没了。
  不过这个倒是好办,毕竟被雨淋塌的房子也不是什么好房子,朝廷拨一些银两让百姓们自行再建便是了。
  可太仓出事,却是让李天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无比。
  太仓作为朝廷的常平仓,存的是百姓的救命粮,里头至少有十万石粮食,按照坊间目前的市价,这是一下子把三十万两银子给泡丢了。
  一直陪同在李天左右的吴中等人,显然也对这个消息感到十分震惊。
  “陛下,太仓于民生之重要人尽皆知,整个太仓的粮食都被泡烂,简直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微臣请求马上将掌管太仓的库吏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