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相关行业的肯定是有的,但是你们说的,贫僧觉得都不对。”
夏佛博士想了想,还是竖起手掌同时否认了他们的看法。
“为什么?”
这下两拨人都来了意见,询问夏佛博士为什么这么说。
“宝友,你们看这个木器,如果说灯笼,那么应该有三到四对轴来支撑好蒙上宣纸。”
“可是这个底座上面没有孔洞也没有胶粘痕迹,而原本的支架是卯进去的。”
“这就说明这个器物没有多余的配件,起码在上面是这样。”
“自然不可能是灯笼了,否则,上面的横梁还需要一个孔来加装提梁的链接件。”
夏佛博士说完,坚持这个是灯笼的宝友突然没了声音。
夏佛博士这个理由他们还真的无法反驳。
蠕动嘴唇,还有几分不服。
“那……那为什么也不是笔架?”
“那更简单了。”
夏佛博士大笑起来。
“这个器物造型,如果说是现在的笔架自然没有问题,新中式嘛。”
“可是古代的笔架极少会这么朴素,大多都是有月跃龙门的浮雕来求一个好彩头。”
“好的会描金浮雕,差的哪怕是松木平板做的,也有绘画的图案,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光板。”
“至于下面的八卦和天干地支,正经的读书人很少会有。”
“毕竟在宋元时候这些东西也被视为奇淫巧技,大多数读书人都不耻研究。”
“原来如此,多谢夏佛宝友讲解。”
宝友们听完这些,谢过夏佛博士,重新看向屏幕。
“那夏佛宝友觉得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夏佛博士看到询问,迟疑数秒。
“依贫僧来看,这个木架子应该是一个鸟架。”
“古代纨绔子弟提笼架鸟,但是这个里面有讲究。”
“为什么叫梯笼架鸟?说的就是这个架子!”
“笼子带出去,架子要站得住。”
“你们看这个木器,八边形底座站得稳当,圆形的底座恰好可以箍出来一个笼子。”
“包住上面的横杆之后,不偏不倚就是一个小鸟笼。”
“加上宋代的时候民间也喜欢养鸟,这个时代背景什么的都对的上,贫僧觉得,这个是鸟笼无疑!”
夏佛博士说完,手中念珠果断合在手中长诵一句佛号。
没想到话音落下就听到宁帆大笑起来。
“好一个鸟笼!”
“夏佛宝友,我看你真的是闲出鸟来了,早课都不做就来这里瞎说!”
“这东西明明是一个罗盘针,怎么就变成你口中的鸟笼了?”
罗盘针?
众人听到话,到没有管宁帆说夏佛博士闲出鸟的事情,全都看着画面疑惑这怎么是一个罗盘?
难道罗盘不都是那种小小的圆盘,中间有一根针的么?
这个罗盘?有点大了吧?
宁帆看到宝友的疑问,解释一句。
“你们看到的那些罗盘已经是后世改良过的,宝友手上这个,应该是宋代时候改良最为成功的一版罗盘了。”
“也可以说是夏国罗盘的雏形。”
宁帆三句话就吊起宝友的好奇心,询问这个初代目罗盘是怎么用的。
第一百七十八章 清代外交第一人的指南针,厉害么
宁帆看到宝友的疑惑,随手画出一张草图。
众人看着眼前的东西有些目瞪口呆。
宁帆寥寥几笔竟然是画出了刚刚这个奇特木器的三视图,还一板一眼讲解起来。
“宝友,你们看这个东西,中间的横梁其实是留给你们挂针的。”
“下面有方位,上面固定好,只要看中间用蚕丝悬挂的磁针的指向就可以判断南北了。”
说完还找出一段说明。
“沈括《梦溪笔谈》中就记载过这个方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南。”
“这就是关于悬挂式指南针的说法。”
“而夏国早在战国时候就有使用司南的记录。”
“最早时候是在青铜盘上放置一只天然磁石制作的磁勺,用来辨别方向。”
“青铜盘上面一共有二十四个方位,使用的时候必须保证水平且四周没有任何铁器。”
“这是夏国最早的指南设备,一直使用到宋代,才出现人工磁石,替代了原本的天然磁石。”
宁帆这话说完,直播间内全部傻眼。
“宋代就有人工磁石了?”
“我以为这东西是现代才有的。”
“别说,我也以为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这东西。”
看到宝友们的话,天都大顽主摇摇头。
“宝友,这就是你们真的不懂了。”
“五千年前历史上就有磁石的记载,而夏国也是在两千三百年前就开始使用天然磁石。”
“宋代时候,有人将铁质的针在磁石上摩擦,得到了最早的磁针。”
“后来还有用淬火技术来制造磁针的。”
宝友们听着这种方法都觉得稀奇,他们之前可没有听过这样的制作方法,纷纷让顽主宝友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嗨,这有什么原因,小学没学过自然与科学吗?”
“铁质的针在磁铁的作用下,被磁化作用后呈现出两极分化,这就是瓷针磁化的原理。”
“不过淬火那个原因复杂一些。”
“具体办法我不懂,反正就是加热之后将瓷针放在正北正南方向,让地磁场影响铁针内部的原子排列情况什么的。”
“淬火后排列情况固定,就形成稳定的磁针了。”
“这也是古代制作指南针的原理。”
天都顽主说完,停顿片刻。
“对了!我这里还有个老式的指南针,拿出来给你们开开眼。”
说完话发出一张照片。
是一个大概一寸厚,四指宽的木头盒子,已经打开露出里面的东西。
四周的木头边框上刻有甲、卯、乙、辰、巽等二十四山,木制的框架中有一片透明玻璃。
玻璃片下面就是一根无比精美的铁质指南针,矛头凤尾,还有精致的镂雕。
众人看着都觉得这东西不同凡响,纷纷询问这是什么玩意。
天都顽主宝贝地擦拭一番才得意道。
“怎么样,没见过吧?”
“泉城船厂那边出来的好东西,当年郑和下西洋随船的指南针,搞不好都是郑和用过的。”
“可惜没有什么铭文在,不然就能确定身份了。”
众人听着话眼里泛红。
怎么别人手里一出手就是明代的东西,自己这边恨不得是明天的东西,就是稀碎的不行!
宁帆看一眼屏幕,微微摇头。
“顽主宝友,你想多了,这个不是郑和的,是斌椿的。”
宝友们听到这名字一脸疑惑。
“没听过这个人啊,是郑和的下属么?”
“宁大师知道,应该不是无名之辈,可是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明代没这号人物吧?”
“当然没有。”
宁帆看到宝友们议论,眼神垂下淡淡开口。
“清代的人,怎么可能跑到明代去,郑和手也不敢这么伸啊。”
啊这……
众人听到宁帆的话有些愣住。
他们着实没有想到这明代的东西的主人居然是清代的人。
宁帆也不等他们询问,主动说起斌椿的事情。
“斌椿在历史上声名不算显赫,可是在外交史上却很有名,是最早被日不落国女王接见的清代大臣,也是夏国首个以官方名义外派考察的大臣。”
“当然,还有个特殊的功绩,斌椿将标点符号引入夏国,算是解放了万千读书人。”
“文言文的句读?”
“嗯。”
宁帆点点头。
这句话出来,直播间总算是有了点反应。
他们从小到大可都是知道古代读书人最难的还不是认字,而是句读。
毕竟在古代,书可不是有现在这样的标点符号的,一本书如果不分行,很有可能只有一句话。
那时候学而时习之,学的其实就是断句。
“毕竟一句话放在眼前没有任何标点符号也没有任何分行空段想要看明白说了什么只能靠猜这还是现代文换成文言文的各种倒装省略借代就更难了没有老师教根本学不懂”
宁帆特意发了一段话出来。
直播间宝友直呼自己眼睛瞎了,居然看到这种没有分段和标点符号的东西,真的是见鬼了。
“只是给大家体验下没有标点符号前的学生们是怎么读书的。”
“说回正事,你们不是想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是斌椿的吗?”
“是!”
见宁帆直接说出他们心里想的,全在弹幕响应。
宁帆不多说,找出一张老照片发出来。
“看这个照片就知道。”
“这是什么照片?”
众人看着画面有些懵圈。
画面上有穿着清朝服装的人,还有戴着大檐帽礼帽的人,背后的建筑看着就不是一般的地方。
“白金汉宫。”
宁帆知道他们要问,先一步开口。
“斌椿代表团受邀在白金汉宫参加宫廷晚宴前的照片。”
“那时候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有了电梯、电灯、火车,显得科技辉煌,而斌椿他们完全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然这个照片不是要说明这些,你们看看照片上左往右数第三个人腰间的东西,正好就是这个指南针。”
众人听到话,立刻睁大眼睛看向照片,果然在说的人腰间看到一个圆形的木头盒子,只是照片太过模糊,根本看不清楚。
“宁大师,这也看不清,还有别的证据吗?”
“有啊!”
宁帆继续开口。
“《乘槎笔记》中也有记载,斌椿自己写的航海笔记,对自己的指南针也有细致描述。”
“矛头凤尾,木盒蒙颇黎所做,常南。”
“这里的颇黎就是玻璃,这是明代典籍中的记载,在清代只有一些学究才会使用。”
“这,足够证明了吧?”
第一百七十九章 北宋百一砚,我这也有一方
“足够了……”
宁大师都这么说了,宝友们还能怎么说。
这种鸡零狗碎都不知道去哪听名字的文档宁大师都知道,只能说太狠了。
天都顽主也傻在直播间,好半晌回过神。
“宁大师,您是真的神啊!”
“我查了几年都没有弄清楚的东西,没想到您居然一眼就看了出来。”
“这功夫,您是这个啊!局气!”
天都顽主发出一个大拇指的表情,整个直播间都跟着发出一排大拇指。
宁帆看一眼屏幕,摇摇头。
“这没什么……只要看得多一些,记得多一些就好。”
“只要历史上有资料能流传出来的东西,都不算难,难的是那些历史都都没有记载的东西。”
宁帆说完,看着屏幕,目光放远似乎在眺望什么。
好几秒,缓缓开口。
“如果不是历史资料记载,谁会知道百年以前风靡世界的大魔术师是一个夏国人呢?”
“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下朱连魁或者金陵福就知道这段历史了。”
宁帆说完这句,莫名接上一句毫无头绪的话。
“如果不是因为百年前的历史,或许那么多文物也不会流出去了。”
说完,叹口气,不再说这些。
“对了,这个东西说完了,宝友们还……”
“宁大师!等等!”
天都顽主急忙叫了起来。
“宁大师,这个东西您看出来清代的主人,可是明代的您还没说啊……”
“这个究竟是不是郑和的?”
“会不会是当年郑和用过之后,又被斌椿得到了?”
直播间宝友见天都顽主宝友还不肯放弃这个想法全都笑起来。
这还真是要把一只羊羊毛薅到底。
天都顽主看到宝友评价也不觉得害羞,大大方方道。
“我这个叫钻研!”
“万一这是郑和的东西,价值可就不一样了,起码能多两个零。”
宝友们看到这话,忍不住感慨这就是离谱。
宁帆倒是平静开口。
“郑和的就不用想了,不过可以告诉你来历,能查到多少看你自己。”
宁帆说完,天都顽主宝友立刻坐直身子,恭恭敬敬,还拿出了录音笔,生怕漏掉一点。
“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石头城出发,前往长乐太平港准备入海,并在途径地进行修整演练。”
“沿途各地都送上了补给和航海装备,沿途不过几省,停靠的地方也有资料,稍微一查就知道了。”
“懂了!我这就去,多谢宁大师提点!”
天都顽主听到消息道了谢立刻下线去寻找线索,动作之快,博尔特看了都要流泪。
直播间其他宝友也听到这话,看着屏幕想问问宁帆这东西究竟是什么来头。
居然给了这么一个线索。
还有人开始不着边的猜测,都猜到徐霞客留下来的东西上去了。
宁帆看着宝友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