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说资产总额,就是人数,都是以翻番,再翻番的速度在进行。而且这种发展速度,远远看不到尽头。
等93年春天,新的两栋大型厂房一竣工,这又是4条产线,一万名员工!
人海战术的后果,开始显现。需要海量的人!
————————
“那现在怎么办?要从现有人员里提拔吗?”
张燕问了一句。
光电系内部,如果讲人头,人是不缺的。别的不说,光兼并进来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哪家没有十几个厂级干部?
想当官的人,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不缺的。
“不可以!”
钱得志和白学成,差不多是众口同声反对这个建议。
————————
兼并进来的企业,由于没有什么选择,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不是很好。
这些工厂的厂级管理层,可以培训后作为执行层,但绝对不可以作为管理层。
第一个原因,这些人把自己的企业搞黄了,先天就有道德缺陷。
从光电的角度,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去仔细鉴别:他们是思维方式不对?能力不行?还是干脆就是捞得太狠?
这些人先天就带着原罪,在光电体系内,实际上很难出头了。
这种思维方式,在光电系内部,尤其是光电的管理层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潜规则。
光电现在掌权这批人,大多数来自工大。像钱得志和白学成。
他们看待这些被兼并对象,也有种先天的心理优势。出于利益的角度,让这些原工厂的管理者上台,也不符合大家的利益。
为什么企业吞并之后,工人,底层管理层,以及技术人员,都可以立刻利用,但管理层被隔离开进行培训?就是是防止原有人员抱团,造成管理困难。
————————
另外,就在这些原工厂的职工眼里,对他们的老领导也不怎么买账。
企业一旦经营出了问题,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激化。
每个工厂,多多少少都传出了一些谣言,例如贪污,腐化等。“员工连医药费都报销不了,厂领导还能天天大吃大喝!”
也许这种吃吃喝喝,是为了跑市场,但是底层员工连饭都吃不上,哪管你什么理由。
这些人根本就没有重新上台的民意。
对光电来说,这些中小型被兼并企业,最有价值的是地皮,第二位的是产业工人,第三位的是技术人员,最没有用的就是管理团队。
第二个原因,时间。
光电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这些被兼并进来的企业领导层,在新的职位上,最长的工作时间还没有超过一年。大多数半年都不到。即使是以中层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连试用期都没有过呢。
更不要提,大家都会对这些人戴着有色眼镜来仔细监督。
在这种情况下,从光电内部进行人员提拔,是非常困难的。
————————
“那现在怎么办?那我们到哪里去找人?”
全彩面临的不仅仅是第二产线的问题,很快它就会面临第三条线,第四条线的问题。光电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在这个速度下,招聘等传统方法,全都失效。失去了工大这个大的人力资源池,光电很快就会失去无限扩张的能力。
“要是再有一个《科仪》就好了。”
张燕找不到解决方案,只能叹息。
“这不是废话嘛!”
几个人,都对这个结论表示同意。
来自科仪的人员,由于他们来自半导体行业,再加上MOCVD 以及PECVD的特殊贡献,在光电系的地位非常高。
但大家谁也没有注意到,《科仪》在两年前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
“那到底怎么办啊?小成,你倒是说句话啊!”
“方法还是有的。”
一直在思考的成永兴,终于开口了。
“什么办法?”
“向政府求援。”
成永兴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向他们求援干什么?他们就能帮我们变出人来?”
几位核心人员,都无法理解。在光电发展的道路上,冰城政府起到的作用,除了贷款以外,其他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怎么帮上忙。
“他们不是帮我们变人,而他们本身就是人!政府就是由人组成的。我们可以从工大要人,为什么就不能向政府要人?”
在现行体制里,最好的人才,一直在政府手里。
有这句话,二流人才在企业,一流人才在政府。这种状况,在东三省这种计划体制执行比较彻底的地区更是如此。因为企业是听政府的指令行事!
除了干部,更重要的是工人。光电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连兼并企业都来不及的程度。
“可是我们怎么出面呢?”
在座的几个人,倒对这个建议不怎么反对。在学校的时候,人员在政府和学校之间流动,也是很频繁的。
一旦与冰城市政府这个大人力池之间的路线打通,光电短期内,再也不会有人力资源的问题了。
“让学校帮我们传话吧。这次进来的人,你们自己把关。”
成永兴把任务分解了,会议也就结束了。
————————
“说起向政府求援人力的事情,我这边还有个信息呢。”
等两位总经理退出去后,张燕开始向小领导介绍起她听到的八卦。
“区政府最近也面临人员短缺的问题了。”
“怎么了?”
“这一年多,区里不少人员,主动停薪留职,下海自己去做买卖去了。区里还在研究怎么办才能制止这种人员流失的势头。”
张燕跟区政府的一帮人,走得始终比较近。
“千万不要,如果你有渠道,把我的意见带给他们。这些人,千万不要挽留。”
成永兴的话语,从来都是死不惊人语不休。
“为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为什么要下海?”
“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挣钱呗!”
“对啊!如果你强留这些人,让他们无法下海去挣钱。但他们继续留在体制内,还是想挣钱,你想想,这会是什么结果?”
“你这个观点有点意思。”
留在体制内怎么挣钱?答案不言而喻了。
但张燕听到了这个结论,只是微微一笑,也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毕竟它根本就不会发生。
————————
这个事情,其实远比张燕想得复杂。
当一个系统的人员,失去了流动性,它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很快就会出问题了。
东三省面临的情况,其实比这还要困难。
由于社会整体的经济萧条,哪怕是做生意,成功的难度都要比南方地区难得多。自己做生意就变成了一个高风险的事情。
冰城名噪一时的几条地下服装商业街,算是一面镜子。它的知名度,此时远高于南方的几个大型批发市场,例如义乌商品城。
随着冰城经济失去活力,冰城服装的品牌,不再被认同,它也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基础。
它的衰败,代表着东三省的民营经济,彻底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民间资本和人力,没有了去处。
在这种情况下,当公屋员,反而是挣钱最安全,最容易的一种方式。
当一批抱着这种思路的人员,进到系统里,这个系统最后的走向,就无法挽回了。
事情就是这样相互影响。
整体经济环境的衰败,它导致了管理系统的失能及僵化。这种僵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最后,“穷山恶水出刁民”,就是根本无法避免的结局。
要想打破这个怪圈,必须先把社会经济搞起来。让想挣钱的人,专心去赚钱,大家才能各负其责。否则整个系统的资源完全是在错位配置。
想挣钱的在机关,想升官的人在企业!
好在,一切重新开始。
1992年的下海潮,终于有了冰城一份。
第491章 真相大白
日本某电子巨头
会议室。
公司的主要核心领导和技术骨干,全部到齐。
“信息都已经清楚了。月亚提供给富事的12寸液晶面板,来自中国冰城。”
穿灰色工装夹克的中年人,把一张张的幻灯片,不断的投影到了白幕上。
“这张照片显示的就是《全彩科技》的大门及厂房建筑。”
“这张是LCD产线的车间内部照片。”
“这张是灌注液晶工序主要设备外观。”
“灌注液晶,他们用了一种叫做ODF的方法。操作简单,加工速度快,良品率也很高。”
“他们的TFT加工工艺,与我们的也不同。他们的工艺,只需要经过5次光刻。”
“他们的PECVD是从奉天定做的。跟晶圆属于同一个级别的设备。”
。。。
一张张照片,不断从众人眼前闪过。
随着12寸液晶面板的曝光,《全彩科技》终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尤其是日本光电产业相关企业的关注。
全彩的LCD车间,虽然全力进行信息防护,不允许外人进入参观。但产线和设备,总是需要调试的,各厂家的人都能进入。再加上各种施工人员,装修人员,还有光电本身,为这条产线准备的待培训工人,两三千人是有的。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秘密也就慢慢流传了出来。
更不要提,这种渗透,是国家级的渗透。
虽然短时间内,这些外人还没有机会得到更加详尽的信息,但概念级别的信息就已经足够。
《全彩科技》在TFT…LCD上的思路和做法,终于大白天下。
————————
看到了这些机密信息,相关产业的人员,并不是欢欣鼓舞,而是目瞪口呆。
“信息都在这里了,大家都来说一下吧。下一步要怎么走,我们的TFT…LCD产线还要不要建了。”
1992年本来是液晶联盟,各企业大举进军TFT产业的一年,但市面上出现了更先进的生产工艺。
上一次的信息情报显示,来自冰城的液晶,只是一个来自落后国家的绝望尝试。
全彩的LCD产线,是一条低产能,低良率的试验线。
如果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话,它跟韩国的那两条生产线是一个水平。是一条为了存在而存在的生产线。
但12英寸显示器的面世,打破了所有人的幻想。
LCD一代线到目前为止,能够经济生产的最大尺寸就是10。4寸。用这条线去生产12寸的样品,原理上也是可以的,但绝对无法量产!
全彩的产线,已经可以量产12寸显示器面板了!
“我建议,新生产线的建设要彻底停下来。总不能我们的产线一建成,就过时吧。”
“我也同意!”
会议室的众人,纷纷给出了类似的结论。
从已知信息上看,中国人采用的生产线,在多个环节上有了技术突破。TFT的光刻工艺流程,面板尺寸,液晶灌注工艺,以及专用的PECVD。
虽然他们的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度,整体加工技术水平非常落后,但这些有什么用?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液晶生产技术理念之先进,在尺寸,良品率等重要指标上全面反超日本的技术。
继续投入资金进入一代线建设,会得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
“就这样,我们什么也不做?TFT…LCD最近的市场非常好。好多家计算机公司,都准备上马TFT笔记本电脑了。”
TFT…LCD液晶面板的市场,眼看着就要大热,各路资本都有了下场的冲动。新厂家准备下场,老玩家准备扩大产能。
日本在此技术上,连国家带企业,已经下注十余年了,眼看着就要收获成果,居然出现了这么一档子的事情。
“那也不能蛮上啊。不能打无把握之仗!为今之计,只有先想办法把中国人的技术吃透,再重新设计我们的。”
各科技巨头,在自动化,以及加工精度上面,比中国还是强很多。大家都有信心,把对方的技术原理吃透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能不能去买中国人的设备呢?用他们的设备,去建设我们的产线?”
“这恐怕不可以。他们的设备,自动化水平实在是太落后了。他们的整个车间,连流水线都没有,工件在工位之间的运输,居然是人在进行手工操作。”
让几大设备巨头颜面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用比日本技术落后了两代的设备,全面战胜了,他们精心准备了二十年的产线。
这简直是颠覆了大家的想象。大工业化生产,被手工操作给打败了!
“用中国人的设备,整条产线,仅仅一线的操作员工,就需要接近千名。而这条产线的产能还不高。”
引进中国人的设备,一个是产能效益比太差。另外,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