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人知晓-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艳群和老师们如同看到从天而降的金元宝一样,喜滋滋地打量着王宇辰,有位老师不无羡慕地道:“崔老师,你可捡到宝了,你的班里出了一个神童呢。你可得好好培养他,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


第41章 不再是孤军奋战
  崔艳群满面潮红,激昂地道:“那是肯定的。我会倾注全部的精力培养这孩子,嗯,我这就起草一份学习计划,请大家出谋划策--这孩子语文数学基础不错,但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其他的课程也要补上。”
  咦咦咦,这风向不对啊。我是想小露一手好摆脱无聊的课程的,怎么反而给自己加码了呢--瞧崔艳群老师兴奋的样子,她绝对会每天抓着自己给自己开小灶啊。
  这年头,老师们还是非常敬业和单纯的,不存在收费补课一说,对每个孩子的付出都是真心实意的,王宇辰在后世的记忆中,就经常被老师留在教室里罚抄生字抄到天黑,晚饭也顾不上吃,而老师也陪着他一起坐在教室里,在讲台上默默地批改作业。
  可在另一个时空自己挨罚留堂是因为读书不用功,可现在,却是自己表现太过出色,让崔艳群起了爱才之心,决定全力以赴培育出一个天才来。
  这剧情不对啊。
  王宇辰慌得放下了正在做试卷的笔:“崔老师,小学的很多课程我都自学过的,用不着再学了吧,你有家有室的,休息时间就该多陪陪家人,这敬业是好事,可家庭幸福同样重要。”
  听着王宇辰老气横秋的说教,崔艳群和老师们笑出声来,崔艳群揉了揉王宇辰的脑袋瓜:“瞧你这孩子,从哪儿学来这一套套说辞,这要是人人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庭,谁来建设国家呢?”
  得,自己拿21世纪的心灵鸡汤洒狗血,在70年代根本不管用啊,这个年头,无私奉献真的不是一句空话,为集体弃小家那是常态。
  这也就是王宇辰展现了惊人的早慧,要不然,以他这错误的观念,崔艳群早就板起脸训他一节课了,不过好学生向来在老师面前享有不受责罚的特权,崔艳群自当王宇辰这话是从父母那儿听来,鹦鹉学舌的。
  完了完了,自己这下子是弄巧成拙了。
  王宇辰面色如土,天哪,难道自己真要在崔艳群的“魔爪”下浪费整整六年吗?自己有多少事要做啊--要继续找生财之道,积累资金,要四处奔走实施拯救,总不能次次写没有回音的信件吧?
  崔艳群根本不搭理一脸苦相的王宇辰,她如今斗志昂扬,只觉得自己的人生在这一刻迎来了最光辉的前景--她培育王宇辰的心是真心的,但同样认识到,自己将因为这个神童学生而获得无数的荣誉和掌声。
  说不定,今后还会因为教学出色而被调到教育局工作。那可就是走上仕途了。
  王宇辰拖拖拉拉做完了崔艳群硬塞给自己的试卷,还故意做错了几道题,崔艳群自然明白他的小意思,弹了一下他的脑袋瓜:“调皮。”
  崔艳群正色道:“王宇辰啊,我刚才看了一下你的学习档案,你的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国家干部,你妈妈还是中学老师,所以你的学前教育做得比较好--嗯,是很好,非常好。但是,你千万不能因此骄傲自满。有篇古文叫《伤仲永》,讲的是古代一个叫仲永的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可是等长大了,却和普通人差不多。这是因为他自得意满,没有努力求学的结果。王宇辰,崔老师希望你不会成为又一个仲永。”
  崔老师给王宇辰讲了一番大道理后,和其他几个任课老师认真地探讨起如何安排王宇辰的课程起来。
  王宇辰闷闷不乐在坐在一边,实在无聊,干脆拖过办公桌上的几份报纸看起来,那时的报纸都是公家统一订的,用专门的报刊夹夹在一起,挂在三角架上。
  厚厚的一叠报纸是当时人们了解外界的最重要的也唯一的窗口--电视机要等80年代才走入寻常百姓人家。
  王宇辰看到了一份熟悉的报纸名字--甬江文艺,呵,这就是他后世任职的报纸,只不过那时还没改名叫日报。
  王宇辰顺手翻了翻,情不自禁扁了扁嘴,这年头报纸的记者编辑水准实在是难入他一个专业报人的眼,尤其是副刊类稿件,也就比小学生强一点。
  嗯,自己倒是可以写些文章到处投稿,虽然发不了大财,但也能补贴一些家用,最起码,稿费来得正正当当,不像卖皮蛋秘方的钱,自己只能由奶奶收着,不敢随便动用,害得自己如今想吃一根赤豆棒冰都要迟疑半天。
  等等,不行。如果自己再在崔艳群面前展现了文学天份,那她不是又要在自己的功课上加码了?。
  作茧自缚啊。
  王宇辰顺手翻着报纸,突然,他的视线在一份人报上凝住了--人报是当年最权威的报纸,每个公家单位必订,大梁街小学也不例外,报夹上最厚的就属人报了。
  在人报的第二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新闻报道,标题为《“人民卫士”为人民》,讲述了公安战线上的干警如何机智破案,将穷凶极恶又狡猾的罪犯绳之以法。
  报道中,有两个王宇辰非常非常熟悉的名字--钱永昌!罗树标!
  王宇辰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
  钱永昌和罗树标被抓获了?!在原本的历史中,钱罗两人一直到90年代,犯下累累血案,才被捉获。
  可是现在是1977年,钱永昌和罗树标刚刚才开始他们的罪恶人生之路,他们被捉只有一个答案--王宇辰成功干涉了历史。
  信。自己寄出的那一叠叠信,终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老天开眼啊,王宇辰一直在担心自己的那些信是否会石沉大海,自己所努力的一切,究竟只是一场无用功,依然会有无辜者被杀害。
  但现在他终于得到了回音--他的每一次尝试,都得到了成功。
  等等,并不是每一次都成功了--范园焱呢?范园焱的逃亡性质如此恶劣,为何在报道中只字不提?
  王宇辰突然一拍脑袋,自己真是有够蠢,正是因为范园焱事件性质恶劣,所以不能见之报端啊。家丑不能外扬嘛。
  嗯,不知道是谁,收到了自己那些信件?
  王宇辰仔细阅读着报道,这报道如同70年代的新闻一样,满篇都是八股文,到处是口号和豪言壮语,具体的破案细节极少--不过后世的新闻报道又把案件给庸俗化、娱乐化过头了--但是,在字里行间,王宇辰看到了一个名字“林千军”。
  这林千军似乎是京城部委里的一个干部,他的名字隐藏在一系列更显赫的大干部名字之中,王宇辰作为专业报人,自然知道,人报这样的央级媒体,除非必要,根本不可能放上这样小干部的名字,之所以“林千军”荣登其中,答案只有一个--他才是真正的破案人。
  难道说,自己的信都落入了林千军的手中吗?
  这可,真是有缘分啊。
  要知道,自己的信投向了很多个部门单位,到处撒网,可没想到,最终真正对这些信引起重视的,却只有这林千军一人。
  王宇辰的视线突然停顿在一段话上,那是记者采访林千军时,询问他如何从一团乱麻一样的线索中找到罪犯的,林千军道:“破案有时候也需要灵感,有时,灵感如同蝴蝶一样突然飞到我的脑海中,帮助我追踪到罪犯。”
  见鬼。这句话前言不搭后语,和整篇报道的文风非常不合。前面还是表决心鼓干劲,这里怎么突然就跳出“蝴蝶”“灵感”来了?警察破案是讲证据的,灵感有用那就干脆请作家来破案吧,还要警察做什么?
  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林千军特意安排的信号。
  蝴蝶。
  王宇辰在信封上留下的暗记就是蝴蝶。
  一切都明了了。
  在京城的部委大院里,一个叫林千军的小干部无意中收到了王宇辰的来信,他按照信中所指,一一破获了一起起大案要案--很有可能,连范园焱逃亡也已经被阻止了,正因为林千军立下了大功,所以得到了通过人报进行宣传报道的“隐形福利”。
  而林千军,正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强行在新闻报道中塞入了那句四六不着调的“蝴蝶灵感论”,向真正的蝴蝶--王宇辰进行隔空喝话--你的信我已经收到了,从今以后,就把信直接寄给我吧。
  王宇辰挺直的腰杆缓缓松了下来,他闭上了眼睛,心中感慨万千。
  终于,自己的呼声被人听到了吗?
  终于,自己再不是孤军奋战了吗?
  一个京城部委大院里的干部,哪怕是个小干部,其拥有的能量、资源、人脉,都不是自己一个虚岁六岁孩子能比的。
  有那个千里之外从未谋面隔空携手的林千军相助,自己能干成多少大事啊。
  突然,一只手伸了过来,是崔艳群,她拍了拍王宇辰的肩膀:“王宇辰,还愣在这里做什么?回教室吧。对了,你做好思想准备,班长就是你了。嗯,要不是看在你现在年龄还小,再给你挂个中队长的职务,给你压压担子嘛。”
  王宇辰向崔艳群大大方方行了个礼:“谢谢崔老师的关心,我一定努力上进。”
  看着王宇辰一蹦一跳的离去,崔艳群失笑地摇摇头,毕竟只是个孩子啊,刚刚还千方百计想逃课,现在一听说能当班干部,又乐上了。
  崔艳群哪里知道,王宇辰已经决定不再陪她玩了,他认识到,自己试图以神童天才的形式逃避学业那是不可能的,崔艳群只是个大梁街小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班主任,她根本没有资格也没能力让自己摆脱正常的学业--崔艳群真敢这样干,别人不说,朱明先得打上门来。
  自己的策划一开始就错了,俗话说得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自己要想特立独行,不能求助于基层人员,还是得想法走上层路线,官大好说话,只要有个相当分量的大官,为自己摆脱学业而背书,那一切就都好办了。
  至于如何走上层路线,嘿嘿,自己不是有后世报纸这个金手指吗?
  甬城临海,多台风,甚至到十月,依然有台风登陆。
  朱明和王建设正在修补自家厨房屋顶上的破瓦,外公外婆家是有独立的厨房的,面积颇大,有个大大的双眼灶,厨房里还放得下一张餐桌。
  但是朱明一家投靠父母后不久,就因为吃饭的事和外公外婆闹起了矛盾,起因不过是烧的菜盐放多了,谁多吃了一口红烧肉等,于是王建设干脆在天井的一角,自己用红砖板材和瓦片搭了个小厨房。
  厨房很小,只容得一人在内站立,但总好过天天争吵连饭也吃不痛快。
  为只是朱明和王建设与娘家父母矛盾的一角,类似的争吵还会越来越多,就算是王宇辰对此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王建设站在梯子上,把一块新瓦片补上,又挖了一点泥灰把缝隙糊上,看着阴沉的天空,以及越来越大的风,低头对下面递瓦片的朱明道:“看这样子,今天下午台风就要登陆了,雨可小不了。幸亏把瓦片补好了,要不然,外面下大雨,厨房里下小雨,饭都没得吃了。”
  朱明勉强笑了笑,小厨房再怎么补,也没大厨房好,煤炉一点,烟气薰得烧饭烧菜的人直咳嗽,但她知道,王建设心里憋着一口气,不愿意寄人篱下。
  唉,她还是低估了回甬城的种种隐忧,虽然自己和王建设都调到了比较好的单位--王建设调入了甬城的文化馆,自己则调入了教师进修学校,但是两家单位都无法解决住房问题,以至于只能蜗居在自己父母家里。
  父母家里突然多了拖老带小的四口人,把房子分了两间给女儿女婿,原本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心里自然有了些想法,再加上父亲脾气一向不好,有时难免话中就夹枪带棒的,以至于自尊心极为敏感的王建设宁肯自己搭小厨房吃饭,也不愿意再和岳父岳母坐一桌。
  这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头是生己养己动用关系将自己一家从受尽屈辱的平河县调到甬城市的父母亲,一头是爱人儿子和为了自己心智失常的婆婆,朱明夹在中间,只能两头受气,忍气吞声。
  朱明岔开话题道:“辰辰倒是争气,上学第一天,班主任崔老师就来家访,把辰辰夸得花一样,还说要因材施教,一定要把他教育成材。”
  王建设听到妻子说到儿子,心里也蛮欣慰,他笑道:“那是你学前教育做得好。对了,你不要光顾着辰辰了,还得当心肚子里的另一个孩子呢,再两个月后,孩子也该出生了吧?”
  朱明低头摸了摸大大的肚子,心里甜蜜蜜的:“这孩子在我肚子里倒是挺安稳的,不像当年生辰辰,孕期反映特别严重,吃什么吐什么。难道正像辰辰所说,我肚子里的是个女娃娃?”
  王建设笑道:“辰辰小伢儿信口胡说呢,要我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