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继续在电脑上处理着各项事务,然后进一步确定了最近的消息进展顺利:美国演员工会,不是由影视演员协会和电视与广播演员联合会等联盟组成么?而现在,美国演员工会就罢工的事情内部起了内讧。
起因是上个月底,作为工会内第二大联盟的电视与广播演员联合会曾与好莱坞方面达成一份协议。
这就直接把双方利益分割了。
罢工这个事情要的就是一条心,结果你私下却偷偷收了好处,当了叛徒,这让很多人相当不爽,而7月1日就是原定可能罢工事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难了。
或者说基本上吹了。。。
7月23日开机的《2012》多半不受影响。因此布莱恩抓紧发邮件,然后在阳台上的艾玛,依旧是进行着通话:“我和他们谈的很不错,那些条件都答应了。”
“是么。”
“是的,我认为也许可以做一个决定了。”
。。。
6月日光下的走廊有些炎热。
这个咖啡厅哪怕是被林浩内心吐槽了一番,但至少有一点好处,就是有空调。
并且美帝这边开空调真的很吓人,是那种冻死人不偿命的。林浩一度怀疑是因为这个,猫才往人的怀里缩,可艾玛不这么认为。
她一边不嫌热地抱着凯蒂,一边道:“我认为他是合适的选择,当然可能有更好的选择,但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林浩的表演,性格,还有最重要的价格,艾玛是认可的:
非常划算。
再大投资的剧组也会省钱的。
而且要知道到了顶层演员的级别,只要你是实打实一步步爬上来的,那其实很多时候差距也就没那么大了——可能各方面不全是S级,但弱的那一项最低也就是个B+甚至A级。
但价格就差很多了。
诺兰又是个烧钱狂魔,如果请他最近忽然想到的那一位,可是贵出去太多了,邀请成功的几率也不高——每年,全世界都有无数剧组在邀请他。
那边,诺兰正在法国为《蝙蝠侠:黑暗骑士》跑着宣传。他手里拿着一张照片,上面的男人曾经在一艘大船上惊艳了世界,但现在也有些胖了。
他道:“所以,林是你的建议。”
“对,我的建议,你觉得怎么样?”
“也不错。”
“好。”
艾玛点头,正准备挂断电话。就听那头那个不苟言笑的男人忽然再次开口,嘱咐道:“也许你可以给马格努斯拍张照片,他很喜欢林。”
“当然。”艾玛笑着答应。
说出来林浩可能都不信,其实之前诺兰就有陪着孩子一起去看了《博物馆奇妙夜》,那6亿票房里也有他们一家的贡献,其中马格努斯还贡献了三次。
所以现在签约达成,诺兰也终于放下了一点原则,为自己的儿子讨要好处了。
。。。
6月23日,这一天,似乎没什么不同。
国内讨论着刘嘉玲梁朝伟的婚礼将近,李少红回应红楼梦争议以及《功夫熊猫》热映;国外则关注疑似布兰妮不雅照泄露,《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在即,Lil Wayne新专辑首周销量破百万之类。
娱乐圈也依旧热闹非常。
但这些热闹的消息,都是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不处在保密阶段的了。
一些重要的消息,还是需要让他继续保密下来。比如林浩再下一部1。6亿美元投资的大电影,然后拍完《博物馆2》之后,就马不停蹄回到了北京。
低调异常。
终于搞定了。
但哪怕有高额的违约金,这些天林浩也总觉得不太真实,老是担心万一被截胡。这也使得杀青前最后一场戏,他和艾米拍的时候,NG了好几次才把状态调整回来。
而布莱恩搞定《盗梦空间》后,也没心思多管林浩了:他也不是林浩的专属经纪人,这边还有朱莉的双胞胎快生了,麦当娜离婚的事情也要公关,都是他旗下或者和他旗下有关的艺人,也是的大事情。
忙得很。
索性啊,林浩就直接收拾回国了。
他这一次只能在国内待不到两周,然后就要去进组《2012》。时间如此匆忙,以至于他回国第三天,就召集了不少人来观看《月球》。
这是他久违的电影节作品。
也是久违的冲奖之作。
因为去的不是熟悉的戛纳,而是陌生的威尼斯,所以他希望这部电影能送过去的时候一切都好。
第450章 不同的角度
六月底,临近七月的京城已经非常晴朗了。
或者说,很晒。
而随着奥运给北京带来的热度,渐渐地街上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外国面孔,临近奥运会日期的高级酒店也早就被订购一空。
加上街上四处都是各种造景,装饰,比如长林影业楼下就摆了忒大的五个福娃,所以连带着每天这里都有好多人来拍照。
也不知道拍什么。
反正一堆人挥舞着丝巾,迎风起舞的架势那是分外妖娆啊。
也是了,刚下车的林浩就看了一眼,这么早就来京城玩还能看奥运会的,也就是退休的大爷大妈之类的,才有这个时间和财力,以及同样有时间有财力的姐妹。
倒是第一次见的邓肯非常好奇:
“哇哦,所以这是一个传统习俗嘛?挥舞丝巾拍照。。。噢!这栋办公楼,和纽约的差不多了,都很豪华啊!”
“。。。这不是习俗,只是拍照习惯了。”
他看着有些无语,又解释道:“还有你对中国印象怎么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呢?”
邓肯点点头:
“好吧,但我周围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现在是什么样,感觉你们出门还是靠人拉车的那种。”
“。。。你要想体验,到时候带你去公园还可以感受一下。”
说着,两人就上楼。
邓肯还在心里默默纠结:如果不是传统习俗,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拍照会如此统一呢?他在机场也看见过。
但推门进去,立刻就摆出认真的姿态:
不是别的,是着现代化的装修,让他感觉又回到了洛杉矶那些富丽堂皇的大厦里,去找投资人要钱的时光了。
。。。
对于公司来说,《月球》算是林浩久违地在观影厅看自己的作品了。连带着,公司知道这次还有月球的导演邓肯·琼斯也过来,倒也新鲜。
双方会面,握手,然后就觉得有些瓜怂的外国人也不过如此。
接着了解了一下电影,成品97分钟,算是比较可以的类型。
而不得不说,这要归功于请来的助手——邓肯的剪辑水平确实比较有限。对此他也心知肚明,所以动用了自己的关系,给找了比较知名的剪辑师协助进行相关工作。
这就比他一个人剪辑好多了。
既保证了作为创作者的核心表达,又能保证剪完不是一堆三四个小时长的东西。
邓肯对此还是很感激的:因为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所以一般有大佬接手之后,导演基本上都是按照制片的意思再走。林浩这么信任他,也是比较少见的。
额。。。
我能说是因为我知道你原来的版本不错,所以才放心让你自己做的么?
但林浩这边也是一直关注着邓肯的情况,大概进度也在跟进。都还不错,比想象中的好,就是这个最终的成品他还没见过。
因为他看的时候还有很多不一样:
比如说画面上特效没有做,配乐没有配,还有一堆电影上的完善比如说调色:要知道,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调色是很重要的。
第一是电影拍摄条件有限,不同的时间、光源条件下拍摄的镜头之间难免存在差异,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而直接冲印,镜头剪辑在一起就会显得相当不和谐。
第二,导演们也会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使影片画面呈现某种特定的风格,比如林浩拍《英雄》的时候,身上的那一身红衣还真没有电影那么鲜艳。
所以最终成品质感会如何,林浩自己也非常期待。
。。。
放映厅,下午1点,一切准备就绪。
“都到齐了吗?”
今年的内部观影,公司一共请了差不多二十人。除了公司内部的,还有一些专业影评人,资深从业者,还有三个影迷,并且在国外到时候还会有一轮狮门组织的观影。
长林影业把这事做得很好。
这些人都是全国各地来的,公司安排好了一切,吃住来回都不花钱,且都是高标准的,甚至还给了每天的零花杂用。如此丰厚的待遇,只需要今天来做一个测评。。。
所以还会有别的答案么?
胡远生果然确认道:“都到齐了。”
“好,可以开始了。”
林浩示意,他不喜欢开场前讲太多,要有什么也是之后再讲。所以关灯开映,屏幕上渐渐浮现起几个大字:长林影业。
然后下面是英文:long forest picture
额,这个直译虽然有些尴尬,但大家还是兴奋到不行,因为这是第一次长林影业主导的外国项目。
等狮门的动画过去后,电影正式开启:
“我们现在居住在哪?”
漆黑的屏幕上,忽然浮现出了这个问题。接着就是一堆人类制造污染的画面。
但这可不是什么反思广告。
这个片段是介绍月球能源公司,在地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情况下通过月球上收集氦…3为人类供能的广告片段。而在这之后,林浩穿着衬衫,长发,大胡子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
。。。
月球所讲的故事,其实如果整部电影看完了就很好理解。说白了,一个克隆人发现真相的旅程,然后揭穿——如果只看书的话,可能揭开谜底了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可电影这种东西。。。
很多时候表达的,远比这些简单地故事梗概要丰富得多。
在场的人都跟着剧情在走,从一开始的:为什么身体变差,为什么联系不到别人,为什么会出现幻觉?
再到:什么?居然机器人联系公司,这个山姆不对劲。
又到两个山姆出现。。。
其实此时影片的大悬念就已经描摹出了轮廓,电影却没到一半。按理来说应该是无聊居多了接下来,但这时候,视线又回到了演员身上:
《月球》要告诉你的,不止是一个惊悚反转故事而已。
前面的,都是背景和铺垫。
接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剧情。
所以说,为什么布莱恩愿意拿这部电影冲奖,就是因为接下来的剧情里,林浩站在了一个相当独特的克隆人视角,来对这个世界上的一些行为进行了审视。
且是相当客观的一个尺度。
它不像《底特律:变人》那么“我知道我自己是人为制造”的角度,且结尾有点白左的意思;而是以“我是人类”到“我发现我是克隆人”再到“我和真正的人类之间的感情”作为一个链接。
非常新颖,耐人寻味。
且会引发反思。
这就是不同的视角带给大家的新鲜感,而这一点正是电影节上所喜爱的,这种影片也往往有更高的机会冲击大奖。
邓肯没那么大的追求,但他也很好奇众人看完这部电影:会不会思考,这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包括“注入了一模一样的记忆,身体是克隆的身体,那山姆1号是不是就是山姆”这样绕口的概念?
他反正是没想明白。
但也许观看者会给他一个更恰当的反馈,也许不会,这都是有趣的部分了。
第451章 空谈和实操
北京,长林影业。
这里是长林影业的放映厅,经过二次装修后,只需要调整一下椅子的位置就可以形成一个圆弧结构的排位,有利于大家看完电影后讨论。
所以此刻,大家也算聊的热火朝天。
其实花了一个多小时,大家就已经讨论个七七八八,此刻更多是进一步的反驳和争论。比如现在便有人道:“那照你这么说,技术性的东西,除非再花上数百万美元进行弥补,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不是这样,我觉得影片的室外还是少了点看点。”另一个则更不服气。
谁都没想到,最后镜头的争论点会落在这里:
就是多数的声音是好评,也有部分建议,但莫名有一部分人希望觉得说这样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部分镜头如果用65mm的imax胶片进行拍摄会更好一些。
现在只是在棚里拍摄一个,总感觉凸显不出科幻感。
画面相对粗糙。
讲一下,这个其实就是imax影片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析度,从而用了这种65mm底片及专用摄影机拍的。然后到时候冲印成70毫米胶片,就会使得用这种拍成的画面,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mm胶片的10倍、传统70mm胶片的3倍。
其余的呢,可以35mm摄影机拍摄的,可以用技术人员手段改变横纵比,来达到登陆imax荧幕的意思。
观看体验会更好。
但这种手段太贵了,价钱也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