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摧残的没人样儿了。 但骨子里还有那股劲儿。 而这伙计眼神发飘,显然在市井中已经摸爬滚打有年月了。 “大哥,您刻章吗?” 刻章老兄打招呼。 “暂时不刻。” 老兄继续埋头刻起来。 看了会儿,童建国想起来了。 他这刻章就是专门给私人刻的。 都不用向有关部门备案。 或许这会儿盲比较多。 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办理各种需要签字画押手续时,统统使用个人印章。 所以说,这个市场其实相当壮观。 从这伙计的穿着打扮就能看出,他日子过得挺滋润。 脚上穿着翻毛大头鞋。 这鞋在劳保商店得卖五六十元一双。 手腕上戴的奥米伽也得200来元。 身上的军大衣干干净净,头上也没戴大棉帽。 而是戴着个毛线护耳。 坐在那里就跟一发报员似地。 也隔三差五总是有来刻章的人。 他们一般都不说话,就递过来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再选一下印章。 一般都选木头的,好一点的选塑料的。 刻章的哥们儿手头很熟练。 一边看着纸上的名字一边用铅笔在印章上打好隔断,然后把名字倒写到印章上。 接着,举起小刻刀就开始工作了。 童建国看了会儿就想:这营生咱也干的了啊!
005、瓜子它不香啊
周梓童以前就喜欢写写画画。 高考的时候如果不是太自信了都不会失手。 提前一年报名去学美术,靠艺术特长加分,至少能考上个二本。 至于倒写字,童建国虽然没有这么熟练,但也不用他这么麻烦。 直接用透明纸把名字写下来,然后倒过来,照着往印章上写好了。 看这情形,这伙计的收入应该比上班的强很多了。 眼下上班的,哪怕像童建国这种28岁老龄青年,到了厂子里一样得从学徒工干起。 一干就是三年。 第一年19元多,不到20元。 第二年21元多,第三年23元多。 然后从一级工开始,慢慢往上爬。 绝大多数人一直干到退休也评不上八级大工匠。 简直是浪费青春啊! 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上班。 可坐在街边刻章好像也不太体面啊。 且不说本尊是堂堂的老三届。 周梓童也是洪四代、富三代好吧。 周梓童的爷爷周坚强跟建林王是一拨人。 都是根儿红苗正,老红军后代。 上山下乡时人老人家到农村表示一下就被部队招走了。 营职转业到地方后,进入某保险公司当科级干部。 除了个人能力,其它都是零。 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渐渐当上了市级公司的总经理。 最后,保险公司上市,老人家一下就有了亿万身家。 光每年工资都上千万。 童建国虽然根儿有点黑,苗儿不太正。 但好歹是老三届,高二生,半个知识分子呢。 就跟路边坐着,天天用爱心发报? 忒跌份了吧? 童建国看了一会儿,又转身离开了。 一辆公交汽车进站,一群大爷大妈蜂拥而上。 有卖茶鸡蛋的,有卖包子的。 童建国看着直摇头:这些更干不了! 童建国继续往街里走着,刚走到一个拐角,冷不防一个灰头土脸的大妈走过来嘟哝着:“换粮票!” “啥?” 童建国都没听懂。 换粮票是啥意思? 这也是个营生? 童建国溜溜达达往电影院这边走来。 这电影院有三层楼高,看着有点陈旧、有点小,但童建国挺喜欢这种建筑风格。 电影院通体都是用石头建造的,最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大五角星。 朱红色的大门两边有玻璃罩子,里面贴着电影宣传海报。 这会儿的电影海报色彩鲜艳夺目,还挺吸引人的。 大门口人来人往,显然是这一带最繁荣的地段了。 童建国凑过去。 只见大门口蹲着两个老太太,她们面前都放着柳条大筐。 一个在卖波螺。 “来呀!吸波螺!肚脐波螺!一分钱一盅!” 这吸波螺就是一头尖尖的那种波螺。 跟瓜子差不多大小。 吃的时候用钥匙孔摆断尖尖那一头,再一吸,里面的肉就出来了。 所以叫吸波螺。 肚脐波螺跟衬衣扣子差不多。 扁扁的,有点像肚脐。 吃的时候得用大头针把肉挑出来。 另一个是卖瓜子的。 “来呀!热乎的瓜子啊!五分钱三杯!” 她那种杯子是喝茶的,二两的杯子。 三杯估计也就半斤多点。 童建国最喜欢吃瓜子了,这会儿嘴巴又馋的要命,忍不住就凑过去。 大妈立刻热情招呼:“小伙子,要来点吗?” 童建国一摸兜儿却尴尬了。 真是兜儿比脸都干净,连一分钱都摸不出来。 “两分钱也行啊,卖你一杯,带个尖儿” 说着,大妈还比划着。 妈蛋!两分钱难倒英雄汉! 童建国叹口气,刚打算转身离开,突然有人招呼:“童大哥!” 一回头,只见两个女孩儿走了过来。 两个女孩儿都跟童建波年龄仿佛,脸上的红脸蛋子略浅一些。 童建国略一打量,认出了其中的一个。 这女孩儿叫陈红,跟童建国一样,都曾是昭乌达盟的知青。 实际上,童建国跟她姐陈燕才是一届的。 陈红比童建国他们晚三四年到昭乌达盟。 73年的时候,一场白毛风袭来,陈燕和丁思甜他们几个永远留在了草原上。 因为姐姐牺牲,76年下半年刚开始有回城名额时,陈红就被早早安排回城了。 如今,她已经是有工作的人了,神态气质跟以前大不相同。 “小红!” 童建国连忙打招呼。 “嗯,童大哥,吃瓜子不?” “呵呵,闻着味儿感觉不太香啊。” “挺香的呢!” 说着,陈红拿出五分钱:“来!” 大妈拿起玻璃杯子。 “满点!再满点!来!童大哥!接着!” 童建国只好伸出双手。 这一玻璃杯子看着不多,倒到手掌里也是满满一捧。 可这双手捧着怎么吃啊? 又没法倒进兜儿里。 看着童建国不知所措的样子,陈红笑了。 “来!我帮你!” 陈红帮着童建国把瓜子都揣到兜儿里了。 接着,第二杯她又倒给了旁边的女伴。 自己那一杯倒了一半儿,又抓一把给童建国。 “我吃不了这么多!” 童建国一口气嗑了一小把瓜子,连连点头:“嗯,挺香的。” “是吧?呵呵,走!咱们看电影去!” “这个” 童建国一看周遭,基本都是成双成对的年轻人。 这随随便便跟一个大姑娘进电影院不太好吧,再说自己口袋比脸都干净 其实,陈红长得还算不错。 东北人个头儿普遍比较高。 比如男的,童建国这种一米七六的身高勉强算中等偏上。 而周梓童的老爸周继是1975年生的,身高只有一米七四。 在他们那个时代,在巴蜀地区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 小伙伴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高长子”。 眼下的女孩儿嘛,一般都一米六以上,超过一米六五就算比较高的了。 陈红有一米六二三的样子,穿着有跟儿的皮棉鞋就将近一米六五了。 加上她穿着收腰的呢子大衣,站在人群里还真是竖条条的。 再说,吃人嘴短 “走吧!今天演黑三角,他们都说挺好看的。” “是啊,是啊,老好看了,反特片儿!” 陈红的女伴儿在一旁帮腔。 “呵呵,主要我” 童建国摸摸口袋。 “没事的,童大哥你还没工作嘛,应该我掏钱!回头你上班了再请我!” “那好吧。” 陈红拿出3毛6分钱去买了三张票,三个人一块儿向电影院里走进去了。
006、漂漂的老阿姨
这电影院不用对号入座,全是三合板的硬座椅,稍微动弹一下就发出“吱扭吱扭”的响声,要是有人一起动起来就仿佛一场奏鸣曲。 童建国他们进来的有点晚,一大半的座位都有人了。 尤其靠中间的位置,基本都被成双成对的男女们占据了。 童建国他们三人只好找了靠后的、靠边儿的座位坐下。 电影开始后,到处都是叽叽喳喳的声音。 有剧透的,有情侣小声说话的,有小孩子吵吵闹闹的。 童建国倒没烦,反而觉得挺有意思的。 这会儿的人跟若干年后也没啥区别啊! 这不就是弹幕吗? 周梓童平时追番就喜欢一边看内容一边看弹幕。 也就他们90后孤寡老人事儿多。 还要什么安静、还要什么代入感。 要什么自行车要自行车,爽就得了呗。 除了说话的声音,就是椅子“吱吱扭扭”的声音、瓜子皮踩在脚下的声音。 最刺耳的是有人踩到波螺壳子了,就如同指甲从玻璃上划过。 这个黑三角的电影,童建国以前听都没听说过,但还真一样,爽感十足。 童建国坐在最右边过道的位置。 正在看着,隔着过道另一边座椅上有人在小声说话,听着声音有点耳熟。 那是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儿。 小孩儿七八岁,大人像是个年轻女子。 童建国仔细打量那女子的背影,越看越眼熟。 这电影院遮光效果很差。 整个电影院一层二层都有窗户。 窗户上有很薄的绒布窗帘,靠手动拉扯。 二层的窗户窗帘都没拉上。 一层的也没拉严实。 刚熄灯放映影片时,还有点黑漆漆的感觉。 过了会儿眼睛适应了,就跟白天差不多。 童建国仔细打量几眼,等那个年轻女子转了几下脸庞时,他终于认出来了。 这是他的一个同学,叫赵君。 而且也算的上是街坊邻居。 她就住在童建国他们那片小区旁边的部队大院里。 当初,童建国还是跟她以及其他七八个同学一起去的昭乌达盟。 不过,就像周梓童的爷爷以及建林王他们那波人一样。 他们到农村只是做做样子,没几天就被部队招走了。 听说她后来被保送到军医大学去了,这会儿估计已经毕业工作了。 童建国只是打量几眼,便暗地里赞叹:真是个美女啊! 这会儿的女子敢留披肩发的一般都是美女。 因为这会儿理发、修饰手段很少。 如果发量不行、发质不行、头型也不周正的话,留披肩发简直就像梅超风一样。 童建国打量了一会儿,赵君便察觉了。 她不时侧一下脸,用眼角余光看向童建国这里。 估计她也认出来了。 但她不好意思完全转过脸来打招呼。 不时撩一撩头发,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神色。 我去,你挺骚的嘛! 这位本尊大哥心跳加速,显然对赵君也有点意思。 可这也忒老了点吧? 赵君他们部队的孩子念书比较早,虽然跟童建国是一届的,年龄却要小一岁。 但怎么也27岁了。 这不赶上阿姨了吗? 20岁兴许还可以考虑考虑。 “童哥,看见没有?那个老姑娘。” 陈红在一旁撇嘴说。 “呵呵” 其实陈红自己也二十四五岁了。 既然已经被陈红发现了,童建国也不好再吃着碗里惦记着锅里了。 老老实实看电影、听“弹幕”。 等电影看完了再过去打招呼也不迟。 可等电影放映结束,童建国再站起来时,赵君已经没影了。 估计已经夹杂在人群中向外面走去了。 陈红在一旁长出一口气,下意识地挽起童建国的胳膊:“童大哥!电影好看吧?” “嗯,不错。下回我请你!” “好啊!” 到了外面,陈红说:“童大哥,你别着急工作的事。” “怎么了?” 陈红四下看看压低声音:“来年百货公司会招人的,尤其像你这样会外语的” “我去,当营业员还要会外语。” “哈哈,说不定有外宾啥的。” 童建国本尊英语就不错。 周梓童更厉害,虽然没考上大学,至少也能达到六级的水平。 因为除了高中以外,周梓童上的都是双语学校。 英语水平那真是杠杠的。 “好吧,谢谢你啊。” 童建国也未置可否,先表示感谢再说吧。 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 可个体户风吹日晒的更遭罪。 赚钱或许比上班赚的多些,也比较自由。 但发不了财啊! 什么卖瓜子挣100万,听他们瞎几把吹。 王十和建林王还说自己白手起家呢。 听危|蛄叫,都不用种庄稼了。 这会儿其实商业口也不错。 前些年工业口比较吸引人。 工人老大哥待遇好,各种福利高。 人们曾经说美好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这说得就是tx区的状况。 可最近一两年,商业口越来越吃香了。 因为他们跟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姜卫他们皮革厂那种跟商业口根本没法比。 门市里随便一个卖猪头肉的都能让家里人吃香喝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