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天陈年依旧做面,晚上思思没有来,陈年收拾好之后就回家写文章去了。
关于题材,陈年已经想好了。
主要就是一些关于这个民国的历史和一些花边新闻。
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到了后来才知道的,这个时代,那也只有一些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身边的人才能知道。
加上陈年用了一些春秋笔法,在其中稍微添加了一些花边新闻,写完之后甚至都没有修改。
看完一遍,甚是满意。
这东西,就连无良小编看了都要甘拜下风啊!
非常符合晶报的调性。
第二天一大早陈年旧来到交货地点,将文章交给对方,对方一看之下,脸上顿时露出惊喜的神色!
马上表示如果陈年每个月能有这么一篇,他就能保证每一期都有寻人启事刊登!
而且还是带照片的那种。
“多谢,但万不可出现我的名字,就用‘陈老师’这个笔名就好。”
“没问题!”
二人就此达成了交易。
而余雄也一直没有问陈年的名字,也没有问陈年是做什么的。
直到第二天,发刊之后。
余雄出门去百乐门附近找了一位老友约稿,走近路回去的途中,顺道看见了一家名为何记的面馆。
第59章 陈老师
而且,他在里面看到了陈年。
于是走了进来。
此时面馆之内已经没有多少人了,何师傅正在门口坐着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晶报上面刊登的寻人启事。
每看一次,就好像是在重新看一般。
“陈年,招呼客人!”有客人来了之后,何师傅只是抬头看了看,便叫陈年招呼客人。
而陈年看着对方脸色一变。
“你跟踪我。”
余雄扶了扶眼镜:“没有,我就是恰好路过,没想到你在这里,正好我中午没吃饭,给我来一碗面。”
陈年深深看了对方一眼,然后回到厨房里面去煮面。
他可不想自己的身份暴露了。
毕竟光是在这三年中,他就道听途说过晶报因为敢说得罪了不少人。
自己只不过是来学面的,就算和晶报打交道也是因为何师傅而已。
把面做好,端出来放在桌子上。
“好香的葱油!”余雄一闻到这葱油的气息,就不禁感叹出声!
虽然他是AH人,但是对于上海的葱油拌面还是十分钟情的。
手法娴熟的把面拌匀。
看着那酱色外衣,余雄不禁赞叹道。
“待我上海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妙啊,没想到这市井小巷中也能有如此美美味,便如婀娜村姑一般,虽在乡下,但风情丝毫不逊色于名媛小姐。”
做厨师的,哪有不喜欢别人赞叹自己的厨艺的。
陈年一开始对方这话还觉得这家伙说的还可以,直接把苏轼那一句“待我西湖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改了,汤饼也就是面条的意思,油葱也就是葱油,可是听到后面忽然觉得这家伙怎么回事?
这比喻也太差了吧?
明明是小麦色运动型美少女,你说是村姑?
而余雄看着陈年的脸色,还以为陈年是没有听过这样的比喻。
“抱歉陈老弟,我在从前在报纸上桃色新闻写了不少,还望海涵。”
陈年摆摆手,懒得跟他计较。
擦了旁边客人走之后的桌子,陈年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对了,你没有没有觉得这面之中少了一些东西?”
“少了一些东西?”余雄抬起头来想了想,然后又挑起一根面条放在嘴里品了品,“没少,我觉得很好吃,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招牌名店里的。”
陈年看得出来对方言语中有一些夸大的成分,但基本还是发自内心的。
在谈论一样食物好不好吃,这件事情是很难做假的。
吃到好吃的东西,那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很快对方吃完之后就离开了,并且悄悄告诉陈年这一期内容他们编辑部的人都很满意。
而且刚才他在街上走的时候,那些报童手里的报纸基本上都光了。
正在墙角兴高采烈的蹲着数钱呢。
还说希望下个月陈年最好还能再来一篇这种程度的。
陈年自然表示没什么问题。
要不是不想留下什么证据,他都能把过后一年的都写出来。
而且陈年也担心一口气把一年的量给他,他能在一天之内全都发了。
虽说寻人启事见了报,但是何淼依然没有什么下落。
只是来何记面馆吃饭的人稍微多了一些。
几天之后,思思又来店里了,说她的这一首新歌唱的第一天就火了,现在她已经是百乐门第二火的歌女了。
每天都有好多人专门前来,就是为了听她唱一首甜蜜蜜。
而且还有好多富商还想要纳思思为妾,也就是百乐门老板盛爱颐的后台比较硬,当初花了50万大洋打造了这里,很快就成了远东第一悦府,所以也能保得住一个思思。
“那自然是极好的。”陈年把葱油面端上来,放在思思的面前说了这么一句。
今天的思思穿着一身淡粉色的旗袍,上面有一些精巧的不知名花瓣点缀,花蕊逼真,让人宛若置身春花丛中,轻轻一嗅仿佛都能闻到阵阵的花香。
思思一边拌着面,一边说道:“你的寻人启事我让人帮你贴在门口了,但没想到你居然都已经把那新闻发到了晶报上。”
“那是余主编人好,听闻之后愿意帮忙免费登报。”
“那为什么好巧不巧的,那天的报纸上有一个名为陈老师的人,写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在我们舞厅里面都传开了,都说这陈老师写的真好。”
“哦?是吗?我一向都很佩服会写文章的人,可惜我写不出来。”
“但是你会写歌。”
“那是我小时候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谁?”
“说了你也不认识。”
“不如说说看?”
“我家邻居邓阿姨。”
“好吧,不认识。”
思思只当陈年在撒谎,但他的心中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但十分懂得察言观色的她并没有说出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秘密。
吃完之后她就离开了,当然是付过钱之后。
走在夜晚上海的街道上,她看着夜空。
脑海中是穿着朴素的陈年。
过了一会她赶紧摇了摇头。
“难道是富家公子、商业精英看腻了?怎么一个卖葱油面的小子看起来都如眉清目秀?”
“不对,他那里是只是一个卖面小子?卖面小子那里能写出这种歌来?”
“邓阿姨,也亏他想的出来。”
“还有陈老师……应该就是他吧?都姓陈……如果是他的话,感觉也不是难以接受。”
“葱油面啊,做的可真好吃,就是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做别的。”
思思就这么一边想着,一边漫步在如水的夜色之下。
宛若一只精灵。
似乎,比这月色更加圣洁。
而陈年也在店里看着对方的背影,心想着以后有机会了一定要去百乐门看她唱一次歌。
歌厅这种地方自己可还从来都没有去过呢。
当然,就算去,陈年也是为了感受一下这个时代。
更加了解这个时代,才能做出更好吃的面。
嗯,没错,就是这样。
一个月又一个月的时间过去,转眼就来到了1931年。
陈年已经在晶报上以陈老师的名义发了十一篇文章,每发必爆!
但无人知道陈老师的真实身份。
到后来,陈老师甚至和余雄等五人并称五毒,讲的就是写字毒辣。
而陈年,依旧没有研究出何师傅以及思思所说的少了一样东西的的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
过去的一年中,思思基本上每过一段时间就回来一次。
对陈年讲讲自己在百乐门遇到的事情。
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
就像一个小女孩,全然没有百乐门第二歌星的架子。
但是,直到五月份开始,一直到七月,思思都没有再来哪怕一次何记面馆。
……
作者的话里推荐一本书。
第60章 百乐门
陈年已经成了店里的面师傅,而何师傅也基本上退休了,每天就是主要负责和客人们聊聊天,夸夸陈年,说说报纸上的事情。
陈年的手艺愈发精湛,面也在经过不断地改良之后,更加有劲道。
期间,陈年还去了不少上海其他知名的面馆去取经。
不得不说,每一家出名的面馆都有其独到之处。
客人们不傻,哪里好吃就去哪里。
而且除了这些知名的馆子之外,还有一些开在大街小巷之中的名不见经传的面馆的味道也十分不错。
集众家之所长,再从其中研究出自己的风格。
当然这种风格陈年不会这么快就用在店里,他只是给何师傅尝了尝。
“可以啊,这面劲道!而且葱油香啊!”何师傅不禁赞叹道,从去年开始,他就已经不骂陈年了,在何师傅的心中,骂陈年是为了让陈年进步。
虽然有时候话语比较冲,但陈年也能理解对方的苦心。
所以从来都没有说什么。
只是默默的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着尝试。
“但是啊,还有点不是那个味。”
陈年就有些疑惑了:“何师傅,四年了,您说的那个味究竟是什么呢?不是某种食材、也不是某一味调料,这些年我已经把能尝试过的东西都试遍了,可还是不知道您说的那种味道是什么。”
陈年多想自己亲口常常何师傅说的到底是什么。
而且何师傅和思思都说好吃。
但是他们也都说差一些味道,可是自己给晶报的余雄吃了,对方却没有这种感觉,这些年来,他也问过许多老主顾,大家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好评。
若不是经历的这些梦境都无比的写实。
陈年都要以为是不是因为自己使用的不是传说中的厨具的缘故。
这天晚上,何师傅照例回去,陈年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习,虽然和面这动作陈年已经做的无比熟练了,每一分力道、每一次盐量的把握;下雨、不下雨,冬天、夏天,梅雨季节,以及平时的水与面的比例,还有用什么样的面最好,对于这些都掌握的滚瓜烂熟。
而陈年用于记录的那七八个笔记本上,每一个日期。
A、B、C、D……等一组组的实验对照,x、y、z的一个个实验变量,都是陈年曾经尝试过无数次的。
之前已经固定好的实验数据,一下雨,就要继续增加变量。
确定了比例之后,还要一遍一遍的进行尝试。
最起码也要做到滚瓜烂熟才行。
否则的话做饭的时候,可人总不能等着你一点一点的再去测温度、称重。
一万小时定律,其实并不是说一万小时之后就能学会,而是说这一万个小时足以让人形成肌肉记忆。
哪怕就是不用过脑子,手就下意识的去做了。
人在写字的时候,大多数字无需停下来用脑子想,便可以直接写出来,这就是肌肉记忆的一种。
可是自己的面做的更好吃了。
每天晚上都过来吃面的那个人却许久都没有来。
自己呼噜呼噜吃了一碗葱油面之后回到家中,何师傅还在那边看报纸,最里面一个劲的不知道在念叨着什么。
陈年也没有细听,毕竟人上了年纪就总喜欢在嘴里念叨一些什么。
人之常情。
洗漱过后躺在床上,陈年一直都在想着思思为什么没有来。
伸手摸了摸床下的之前自己专门买的一身衣服和鞋子。
这是半年之前买的。
本打算等到去百乐门的时候穿的,但是由于面馆生意越来越好,所以一直都没有什么时间。
不过,这一次,陈年摸了一会,最后还是把手伸回来,枕在脑袋底下然后渐渐的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陈年去老地方和余雄交换了文章之后,余雄拿着文章兴冲冲的回报社排版去了,而陈年则是带着余雄给的稿费继续回到何记面馆做面。
每次十块大洋。
虽然不少,但是对于整个晶报的销量来说绝对不多。
晶报每一次的发行量大概是在三万份左右,但是每逢有“陈老师”的文章,销量大概就会增加到五万份。
但是一年过去了,整个上海,除了余雄和陈年,根本没有第三个人知道陈老师的身份。
关于这个,就连报社之内余雄的好搭档报社主编都不知道。
当然这也是陈年刻意隐瞒。
大隐隐于市,这种周围人都在谈论陈老师,但是没有人知道陈老师就是自己的感觉说实话……挺爽的。
这才是装逼的最高境界啊!
当然,给钱也是余雄为了能够笼络住陈年。
毕竟大家接触这么久了,他也不知道陈年究竟出了做面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爱好,因此就只能送钱了。
到了下午,陈年请了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