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影巨匠-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维尔再次露出了意外的神情,“娱乐周刊”的跟进速度着实意外,然后他就点了点头,“当然,我很喜欢。”
  “娱乐周刊”在“后天”的首映式结束之后,进行了随即抽样采访,他们一共采访了一百二十三名观众,抽样数据还是比较小的,但考虑到首映式的因素,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这份抽样调查之中,六十四名观众表示“喜欢”这部电影,四十九名观众表示“不喜欢”,而剩余的十名观众表示“还可以、还不错、但没有什么惊喜”;另外还有一组有趣的数据,七十六名观众表示“值得一看,会推荐朋友来看”、二十五名观众表示“不会推荐朋友观看”,剩余二十一名观众则表示“如果喜欢视觉特效大片的话,值得一看,不过不要抱太多的期望”。
  整体而言,可以看得出来,观众对于“后天”这部电影的评论两极分化十分明显,喜欢的十分喜欢,厌恶的十分排斥,中间值的观点几乎销声匿迹,这也是大部分商业电影的典型特性;但推荐电影的比例却十分高,占据了绝大多数,即使是中立派的观点也对视觉特效给予了足够的肯定,这与评论的立场分明表现出了不同的情况,着实耐人寻味。
  伴随着首映仪式的落幕,“后天”的首批媒体评论也火热出炉,此时已经可以嗅到暑期档的硝烟味道了。


第211章 批判盛宴
  “精彩绝伦的视觉特效,紧凑有致的节奏控制,幽默风趣的台词对话,高潮连连的情节设置……所有一切围绕清晰明确的主线故事之上,快速推进,肾上腺素的爆发让观影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仅仅只需要放松心情,投入这一场暑期盛宴!”
  “综艺”杂志的专业影评人迈克尔·卡滕巴赫(Michael Kaltenbach)给出了八十五分的巨大嘉奖,不仅是分数,还有评论,都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部电影的赞赏。
  整个好莱坞最权威的专业杂志分为两大山脉,“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这两本杂志的观点不仅最为专业,同时也最集中地代表了业内人士的观点。每一年在颁奖季之中,两份杂志的意见往往能够代表潮流走向,他们对于圈内专业人士的影响力也是最为强大的。
  当然,除了颁奖季,暑期档之中人们也十分乐意参考这两份杂志的意见。这一次,“综艺”就给出了肯定的认可。
  在深度评论之中,“综艺”杂志表示,“兰斯洛特·施特雷洛在‘上帝之城’之中展现出了他对镜头衔接和节奏控制的天赋与才华,这一次在‘后天’之中,他则展示了对大场面调度和情绪掌控的能力。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后天’的发挥空间相对有限,施特雷洛果决地放弃了他所擅长的人文关怀挖掘,集中所有精力投入了节奏控制和全局调度之上,为观众展现了一副世界末日的宏图,将恐惧与惊慌之中的绝望通过画面渗透出来,视觉特效与剧情地完美结合,真正地为温室效应的危害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施特雷洛对于细节的挖掘和勾勒依旧可以感受到他的出色之处,在相对薄弱的剧情主线之下,对政府的嘲讽、对少数族裔的关怀、对世界格局的暗示等等都在细节之中透露出来,幽默而睿智,这使得电影所营造的世界末日更加具有深度,也更加具有讨论价值。
  毋庸置疑地,‘后天’是一部成熟的、精彩的、令人欢愉的暑期作品。”
  可以看得出来,迈克尔对“后天”的赞扬是全方位的,最后集中体现在了八十五分的评价之上,这对于一部爆米花商业电影来说,着实是十分难得的。不过,正如同观众对“后天”的评论两极分化一样,“后天”在影评人眼中自然也没有能够逃过毁誉参半的束缚,与“综艺”针锋相对的是,“好莱坞报道者”对电影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好莱坞报道者”的专业影评人米克·拉萨勒(Mick LaSalle)在评论之中表示,“甚至不要询问我们是否应该把‘后天’当做一部值得认真讨论的作品,因为它不值得,完完全全不要把它当真。”
  如此简单粗暴的评论几乎是将“后天”推向了地狱,仅仅只有二十五分的评价,是首批评论之中的最低评分。虽然乐天派会说,至少还有二十五分,但如此分数,即使是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也足以令人侧目。
  “薄弱的故事情节几乎可以说是支离破碎的,电影上半部分几乎没有任何情节可言——即使是一部灾难电影,这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风暴、风暴、风暴,视觉特效犹如龙卷风一般将所有情节搅得粉碎,电脑特效狂轰乱炸地侵犯了大屏幕长达一个小时之后,总算是出现了一些情节可言,但紧随而来的风暴、风暴、风暴又将所有故事打成了烂泥。
  一句话总结‘后天’这部电影:灾难来了,灾难走了。”
  米克几乎是毫不留情地对电影进行了全方位地批评,就连兰斯也没有能够例外。
  “‘上帝之城’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天才导演的横空出世,而‘后天’则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天才导演的陨落。这,就是好莱坞。
  兰斯洛特·施特雷洛在他的处女作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控制力,成熟而睿智的调度能力令人眼前一亮;但在‘后天’这部商业电影之中,施特雷洛却沦为了劣质版的迈克尔·贝,视觉特效与狂轰乱炸的杂糅,宛若一部制作精良的音乐录影带,没有任何剧情的支撑,仅仅只是依靠调度手段将画面拍摄得花里胡哨,寻求最为单纯、最为质朴的视觉快感——而且,施特雷洛玩转爆炸的功力还远远不如迈克尔·贝。
  从才华横溢的天才导演,到拼接镜头、粗制滥造的业余导演,施特雷洛仅仅只用了一部电影的时间,还有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间隔。”
  米克的批评也无疑是全方位的,不过他也在评论的最后表示,二十五分是赠送给电脑特效制作团队的,这也是整部电影仅有的亮点。
  “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的立场鲜明、针锋相对可以说是好莱坞的独特一景,与观众的两极分化交相辉映,成为了“后天”首映仪式之后的最明显特征。事实上,这恰恰是“后天”首批评论的浓缩蓝图!
  得益于今年暑期档的特殊性,在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协力推动之下,几乎所有人都把视线聚集在了“后天”的身上,这使得电影在首映之前就已经赢得了超高关注,五月份暑期档在万众瞩目之下轰轰烈烈地闪亮登场。
  首映仪式结束之后,“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这两大山脉第一时间撰写了影评,其实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写照。而显然,这不是展开专业评论的仅有两家杂志,各大报纸的各大版面都给予了积极的报道,超过两百家媒体集中轰炸,让“后天”终于一举超过了今年暑期档的话题焦点“特洛伊”,在五月第一周短暂地成为了焦点之中的焦点。
  在媒体的炙热关注之中,“后天”的首批专业影评也迎来了一个爆发的小高潮,包括“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在内,多达十六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影评,纷纷对这部暑期档开门迎客之作给予了关注,以最高规格的姿态拉开了暑期档战幕。
  一如爆米花商业电影的特性,“后天”在影评人们的批评声之中闪亮登场,简直就是迎来了一场批判盛宴。
  “洛杉矶时报”仅仅给出了四十分的糟糕成绩,“故事真的太愚蠢、太儿戏、太幼稚了,几乎让整个观影过程无法安定下来,只能像是患上了好动症的八岁孩子一般,根本无法抑制频繁上卫生间的冲动。”
  “旧金山纪事报”的评论也不相上下,四十分的分数搭配上可怕的评论,“很少有一部电影可以做到:如此的壮烈、如此的恢弘、如此的盛大,但却又如此的徒劳、如此的愚笨、如此的呆滞。”
  “西雅图邮报”的影评则十分有趣,“这是一部十分糟糕的电影,但却十分愉快;台词对话经常让人昏昏欲睡,却又不乏睿智幽默的段落。”五十分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中立立场。
  “每日新闻报”的分数也是五十分,“就好像布什和切尼的打包一样,即使是民主党再聪明,也会输给这样‘笨拙’的组合。电影也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即使像拍出了‘上帝之城’那样的天才导演,也会拍摄出这样一部愚蠢无聊的电影,就好像是‘独立日’或者是‘绝世天劫’一般,第二周就即将会沉默的又一部暑期档‘巨作’。”
  他们不仅调侃了“后天”,还顺带调侃了一下时任的总统和副总统,着实是让人忍俊不禁。
  “美国周刊”的评论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就像所有的灾难电影一般,镜头视角总是锁定在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上,彷佛在灾难来临之际,全世界的焦点都在关注这少数的几个人一般,而其他地方大规模的死亡和逃窜都成为了陪衬。‘后天’将整部电影的重量都维系在了丹尼斯·奎德和杰克·吉伦哈尔的身上——显然,他们两个人无法承担起如此重量。
  兰斯洛特·施特雷洛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惊喜,我们也期待着他能够与众不同。但可惜的是,他让我们失望了。”
  “美国周刊”的评分也仅仅只有五十五分,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后天”原本有更多更多的期待,但可惜的是,最终超高的期待还是化作了泡沫。
  其实,这也是电影上映之前所有人担心出现的状况:过度的瞩目往往会让期待值达到一个高标准,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电影上映之后达到了预期,那么将会引爆票房市场;但如果情况稍微不尽如人意,那么就将会引来雪崩。届时作品将很难寻求到一个中间值。
  现在的“后天”就是如此,在“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的对峙之后,媒体的批评之声几乎铺天盖地,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后天”的肩膀上维系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今年暑期档的特殊情况之下,“后天”更是陷入了一个毫无退路的境地。
  不过,正如“综艺”的绝对权威,他们对“后天”的赞誉显然也不是势单力薄的独木难支,恰恰相反的是,与批评声音相对应,赞扬支持的声音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甚至是远远超出预期的,将这部商业爆米花电影的能量彻底引爆!


第212章 赞扬风暴
  在“后天”的首批十六个评论之中,差评达到了六个,而好评则占据了十个位置,优势并不明显,但却在分数之中得到了更加明确地体现。在一片红色差评的情况下,媒体综评却高达六十四分,不仅仅迈过了及格线,而且远远超过了同类型作品。
  做一个简单的横向比较就可以了解“后天”的媒体综评到底处于什么位置了:“绝世天劫”是四十二分,“独立日”则是五十九分,“天地大冲撞”是四十分。而在世纪初赢得了不俗口碑、并且在票房方面有所斩获的“完美风暴”,媒体综评是五十九分。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期间的灾难电影之中,除了“泰坦尼克号”的七十四分之外,没有任何一部同类型电影的媒体综评可以迈过六十分及格线。
  而现在,“后天”,在2004年以傲然的姿态拉开了暑期档序幕之后,也以六十四分的成绩成为了十年之内,继“泰坦尼克号”后第二部媒体综评突破六十分桎梏的作品。
  仅仅只是这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后天”上映之后的强大声势了,与批评漫天相对应的也是赞誉风暴,以“综艺”为首的赞扬之声真正形成了群体优势,与“好莱坞报道者”为首的反对者形成了对抗。
  “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埃伯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八十分的评价,但比起这一分数来说,四星的满分推荐更可以看出这位权威影评人的态度,“是的,这是一部非常孩子气的电影。但令我吃惊的是,这同时也是一部十分可怕、十分惊悚的作品。在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作品之中,视觉特效的精彩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除此之外,罗杰也对兰斯的第二部作品给出了独特的评价,“兰斯洛特为这部作品赋予了一种多愁善感的气质——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他却将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和独到的价值取向注入在了画面细节和台词对话之中,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尝试。当然,这不是兰斯最好的作品,但却足以让我们保持对他的关注。”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约书亚·罗斯考夫也第一时间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洛杉矶时报”引领西岸的舆论风向相对应,“纽约时报”无疑是美国东岸的头把交椅,甚至可以严格来说,“纽约时报”对整个美国的影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不过,在娱乐方面,“洛杉矶时报”坐拥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