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兰斯扯了扯嘴角,但笑不语。
“我知道了,我会安排的。”布拉德似乎已经习惯了兰斯的对话节奏,自己就把后面的话接了下去。
午夜才过,“十二罗汉”和“借刀杀人”的第二波对决就已经展开了。显然,这一次假期档的对决,远远比想象中还要更加精彩。战场再一次从雅虎社区开始,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网友的讨论焦点始终围绕着“十二罗汉”展开,却没有看到“借刀杀人”的踪影,彷佛今晚只有一部电影举行首映一般。
喧嚣的场面并没有因为这是一场独角戏而削弱,热火朝天的讨论从凌晨时分一直蔓延到了天明,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借刀杀人”要被遗忘时,这部电影却以另外一种方式抢走了所有注意力。
第402章 颠覆创新
雅虎社区再一次热闹了起来,讨论“十二罗汉”的帖子成为了午夜时分最繁忙的灌水区,许多网友都纷纷上来发表了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其中不少人都开始询问,“那么‘借刀杀人’怎么样呢?”、“今晚不是还有另外一部电影上映吗”、“汤姆的那部电影好不好看,有人去首映了吗”……但这些话题却缺乏有效的支撑和推动,零星的回复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十二罗汉”的讨论之中。
可是这场热火朝天的讨论却没有能够引发连锁反应,八个小时过去了,讨论的帖子也没有能够迈过五千贴,虽然依旧是二十四小时内的最热帖子,但话题性却始终缺乏活力,更像是……自娱自乐的独角戏;而且讨论内容也显得十分乏力,翻来覆去就在讨论着“十二罗汉”群星云集的卡司阵容,却迸发不出任何化学反应。
尽管如此,“十二罗汉”还是引发了不少关注,只是总觉得缺少了一点催化剂。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借刀杀人”要被遗忘时,这部电影的话题热点却以另外一种方式缓缓升温。首当其冲的赫然是哈维尔的个人博客。
哈维尔在十二月四日凌晨四点十九分更新了最新一篇博客,“属于兰斯洛特·施特雷洛的战斗:一场与传统较量的颠覆创新。”
作为一名电影门外汉,哈维尔虽然在过去这两年时间穷追猛赶,但比起专业人士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过,这一次哈维尔却与“借刀杀人”这部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在博文的开篇,他如此说到,“十二点三十五分回到家之后,我的大脑却依旧在沸腾着,不断回放着今晚看到那部电影的片段,支离破碎的镜头画面持续闪现,将我带回电影的现场,感受着这一段非凡的旅程。我试图让自己安静下来,但却失败了;我试图用文字记录下来,但却十分艰难,我坐在电脑前许久许久,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因为电影所带来的震撼太过真实,也太过凶猛,以至于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词汇如此贫乏。”
最朴实的话语,却将他最真实的情绪表达了出来,这种在传统媒体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博客上却成为了一种优势。
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哈维尔对于电影风格化的灯光设置、镜头运用和主题挖掘有着独特的想法,于是他以独特的视角撰写了这篇非常规影评。
“毋庸置疑,‘借刀杀人’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最大胆、最创新、最独特的一部商业电影。
当汤姆·克鲁斯坐在出租车的后座,窗外那单一而强烈的灯光将偌大城市之中的孤独感勾勒出来,人物以简单到极致的动作、表情和手势融入抽离感极强的调度中,几乎不需要任何语言,角色形象就通过镜头展现了出来,即使只是一个眼神,都饱含着无数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起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ki)电影里的某个场景。但不同的是,施特雷洛将这种带有浓郁艺术电影视觉风格的手法与一个通俗简单的动作类型片结合起来,施特雷洛还将约翰·吴(John Woo,吴宇森)的镜头剪辑组合方式搭配那清冷强烈的光线明暗对比来勾画出一种足够暴力却又足够冷静的震撼。
这无疑是推翻好莱坞传统流行趋势的做法,却迸发出了难以置信的迷人魅力。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秒钟,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施特雷洛就运用一种小角度强烈光线照射下的局部高亮和大面积阴影的强烈对比,制造出一种剥离现实的虚幻感,熟悉的场景却流露出一种疏离的陌生,流动的镜头和不疾不徐的推进,营造出茫然迷失的焦躁感,当所有人都在疑惑着‘电影为什么迟迟无法进入状态’时,事实上,每个人早就已经置身于施特雷洛构建的世界中。
电影里每一个镜头的光线变化都具有深意,从克鲁斯与施特雷洛两个角色碰面开始,角色之间对抗、合作、疏离、纠缠的每一次情绪变化都可以在镜头的流转之间寻找到蛛丝马迹,正义与邪恶的对峙、黑白灰三色的混淆,在光影变幻中完美地与剧情结合在一起,恰到好处的对白和适如其分的空白更是将张力推向了极致。
‘借刀杀人’的出现无疑是对过去二十年来类型片在视觉风格方面渐渐走入死胡同的一次变革:它继承了约翰·吴、昆汀·塔伦蒂诺式的暴力对撞,却加入了只有在艺术电影里才可以看到的细腻光线塑造和独立于传统之外的美学选择,电影最后一场飙车戏,没有任何一个车外全景,全部都是车内的主观镜头和特写镜头,却制造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劲爆的飙车场景。
它运用特殊的场面调度方式将演员的表演简化、细化,同时深化、风格化,改变了类型电影里对人物内心套路的勾勒,不仅捕捉到了表演爆发的瞬间,而且将方法论的迷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电影里克鲁斯与施特雷洛的三次车内对话,仅仅只是依靠表情和台词的碰撞,却勾勒出了令人着迷的情节张力,还有混沌大爆炸般的思想风暴。
它大胆地打破了灯光运用方式,抛弃了犯罪商业电影至关重要的‘现实性’,用天马行空的光线塑造、画面质感、镜头组合方式和简明扼要却存在感极强的音效,将观众从意识形态上带离了现实,进入一个介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混沌空间。尤其是出租车在洛杉矶的主干道上行驶的画面,迸发出一种畅游于宇宙的恢弘和壮阔,将电影画面演变成为了油画艺术。
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电影以一种近乎艺术呢喃般的缓慢节奏,贯穿全程的慢镜头调度和快速剪辑,彻底打乱电影的原本节奏,却营造出了难以置信的化学反应,让肾上腺素的爆发持续不断——保留了商业电影最迷人的部分——看似全程没有高潮,但扣人心弦的紧绷张力却延续到了最后一刻,戛然而止的结局效果更是直接让人瞠目结舌。
毋庸置疑的是,‘借刀杀人’是一部更加成熟,也更加出色的作品,可以窥见施特雷洛试图将商业和艺术高度结合的野心。”
赞扬,还是赞扬!哈维尔没有使用任何直接的称赞,却以最敬佩、最详实的方式将自己的崇敬表达了出来,在博文的最后,他如此写到:
“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专注去欣赏的作品,不是因为它太过难懂,而是因为施特雷洛将一个复杂深刻的主题包装在一个简单直白的外壳之下,观影结束之后,引发的头脑风暴才是电影最成功的地方。距离观影结束已经过去了四个小时,但我的思绪依旧没有沉淀下来,我仅仅只能记录下我作为一名观众、一名摄影师的观看,却没有办法记录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和反思。
今晚,我将第二次走进电影院,静静地欣赏这部作品。”
这篇博文刊登时,是一个万籁俱静的时刻,凌晨四点,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梦乡,即使是派对动物们也都因为酒精的关系而陷入了昏迷,只要少数游戏爱好者们依旧在网络上奋斗着,这严重影响了博文的点击率。
在最开始一个小时内,点击率只有可怜的三百八十。
可是,伴随着朝阳的降临,人们缓缓苏醒起来,哈维尔博客的访问量开始缓慢爬升,八点时,点击率已经突破了五千。与此同时,雅虎社区关于“十二罗汉”的讨论似乎也进入了最为炙热的时刻,转眼之间就突破了六十万,但却没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其中,相反,这篇讨论帖点击率增高之后,回复率却在下降,与哈维尔博客形成了一个反差。
十点,哈维尔撰写的这篇博客已经吸引了两万点击率,并且回复数量也已经将将突破了一千。在此之后,势不可挡,截止到十二月三日晚十一点半时,博文点击率达到了彪悍的三十万,并且回复数也突破了两万,再一次引领了网络热潮。
从数据上来说,雅虎社区“十二罗汉”的讨论帖完爆哈维尔关于“借刀杀人”的博文,但制造出来的效果却是颠倒过来的——福克斯电视台的娱乐新闻引援了哈维尔博客,对“借刀杀人”展开了报道,同时,“纽约时报”也选择将这篇影评刊登在报纸上——哈维尔不是以专业影评人的身份,认识以权力博主的身份——即将于明天发行。
哈维尔对“借刀杀人”不仅仅是赞誉有加,完全可以说是推崇备至,这一点,从首映式的自由访问环节就可以窥见了;而让人意外的是,早早离开的罗杰·埃伯特对于电影也是赞誉非凡,这位重量级影评人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的影评,直接将“借刀杀人”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如此格局着实是人们所没有料想到的,超过六十万点击率的参与,“十二罗汉”没有能够引爆话题;反而是仅仅依靠哈维尔和罗杰两位权力博主引导话题的“借刀杀人”,却在悄无声息之间成为了核心焦点!
第403章 灵魂震撼
作为当今全美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罗杰不仅在芝加哥太阳报拥有自己的专栏,同时还走在时代的前沿,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个人影评网站。
不过,一般来说,罗杰会先为“芝加哥太阳报”撰写专栏简评,第一时间让读者看到影评人对全新上映电影的反应;相对而言,作为新鲜尝试的网站,更新则会滞后许多,罗杰会筛选出值得评论的电影——要么是大烂片,要么是大佳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撰写一篇详评,而后在个人网站上更新。
这一次,罗杰却出人意料地,率先于十二月三日上午十点在个人网站上发表了详评,如此反常的行为刹那间吸引了所有媒体的目光。
“正义和邪恶要如何选择,似乎每个人都会说,选择前者,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是在施特雷洛的电影里,似乎这个选择永远充满了疑惑。
冷静而缓慢的镜头犹如在深夜海面滑过的鲨鱼,沉寂之中的危险气息让人心惊胆跳,危机四伏却无法发现蛛丝马迹,只能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看似松散实则紧绷的气氛布满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如影随形地贯穿整个观影过程,就如同坐在副驾驶座看不见的幽灵一般。这就是‘借刀杀人’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但显然,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惊喜远远不仅于此。
一般来说,商业类型电影往往都会选择标准的三幕式结构,开头、主体和结尾。但在这部电影正式开始之前,前两幕都已经发生了,而整部电影正是关于第三幕的,如此新颖大胆的结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使得故事主干变得十分单薄,冲突的营造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借刀杀人’讲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文森特是一名职业杀手,他需要在这个夜晚杀死五个目标,他选择了出租车作为交通工具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命运的安排下,麦克斯成为了他的司机。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之下,施特雷洛再次做出了大胆的选择,跳过了执行任务的劲爆场面,也跳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模板套路,选择了以文森特和麦克斯二人之间的对峙贯穿整个‘第三幕’,将这部商业类型电影带到了全新的高度。
选择文森特和麦克斯,施特雷洛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出自他本人笔下的剧本在人物设定方面又一次带来了新意,文森特代表了邪恶,但麦克斯却不是正义的代表——检察官安妮代表了正义,而麦克斯则代表了介于正义与邪恶之间的中立派,同时,也是社会的普罗大众。
文森特似乎是一名典型的罪犯,冷血、残酷、暴力、可怕。他将杀人当做自己的工作,谈笑风生之中就可以扼杀一条生命,手上沾满血液之后却手捧花束扮演着好朋友的角色,他用‘卢旺达’的悲剧来为自己辩护,将杀戮讲述的稀松平常,彷佛仅仅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谋生手段。
安妮则是社会标准意义的执法者,正义、坚定、睿智、强势。即使面临着诉讼的巨大压力,她也丝毫不愿意放松,紧绷的神经以最高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