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明本来并没觉得任剑这事办得有多离谱,只是气他事先没有打个招呼。任剑毕竟年轻,看不到有些事情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万一刘总知道了这些事,在目前这种状况下,估计很难相信他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单纯,如果生起气来,无论是对任剑还是对苏菡都没有好处。所以,必须让任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任剑说了半天好话,高明却依然板着一张脸,问他,贱人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吗?
任剑苦着脸说知道了,帅哥美女没事不要凑在一起,以避瓜田李下之嫌,哪怕学雷锋做好事也不行。
高明实在没忍住,卟哧一声就笑了,说菲菲都上幼儿园了,你还帅哥?真他妈无耻,倒是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啊!
任剑挺委屈地说,可不就这样吗?
高明说,那我问你,要帮苏菡搬家,多叫一个人不是更好吗?比如叫上马宇生,还多了一个劳动力呢。
任剑说他正巴不得呢,我就偏不叫他!平时苏美女不理他,还他妈直往跟前凑呢。
高明说那好那好,不叫他,叫张琴呢?叫老丁呢?
任剑被噎住,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转了转眼珠子,说领导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你知道叫谁去最合适吗?
高明以为他终于理解了他的苦心,便问,谁最合适?你说。
谁知任剑突然坏笑起来,一张嘴说出来的话,把高明气了个半死。任剑说师父,其实我应该叫你一起去。
高明瞪了他一眼,说你他妈抽风呢,还是吃错药了?
任剑说领导你放心好了,我没事,我只是在担心你。
高明说我有什么事让你担心?
任剑说高领导,我可没开玩笑哦,苏美女真的想你帮他呢。便复述了苏菡跟他吃饭时那些谈话内容,几乎都与高明有关。
高明听了便皮笑肉不笑地说,那你给我仔细分析分析,你说这些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任剑说,这不是明摆着吗?苏美女对你很上心哦!要不干吗跟我打听这些?领导你要是立场不坚定,小心中了糖衣炮弹……
高明看他越说越下道,忍不住大叫,贱人你给我闭嘴!我警告你啊,再胡说八道,真他妈跟你急!现在你赶紧滚,有多远滚多远!
任剑看高明真发了火,赶紧闭嘴撒腿就跑。本来还想把苏菡在车上与刘总通话的事告诉高明,也来不及多说了。临出门之际,任剑忍不住还是回头望了高明一眼。心里却在嘀咕,苏菡这事他都提醒过高明好几回了,师父那么机灵一个人,难道真的一点不在意吗?
骂跑了任剑,高明却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并没有把任剑说那些话全部当真,但也想到了一些可能性。
高明觉得迄今为止,他对苏菡的安排处置还算妥当,但如果任剑说那种问题一旦出现,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所以,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高明最终决定,从今以后他和任剑都必须与苏菡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经历了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终于正式启动。由阳光集团牵头发起这个全市规模的公益活动,制定了两项具体目标:一,每年资助一百名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二,每年资助一批失学留守儿童复学。为此将使用募集的善款,建立两项专用基金,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管理。
按照预先拟定的方案,前期活动分两大块进行,一块由双方共同参与,组成庞大阵容,针对官方和民间机构进行公关活动,这块由刘总和林艺负责;另一块由报社单独进行,主要是做一些相关的前期报道和预热性报道,这一块由高明负责。
留守儿童是在中国经济大潮中产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确切含义为与父母(或至少一方)长期分离的未成年人。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五千八百万人。约百分之五十七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百分之四十三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约百分之八十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近百分之十三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近百分之八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为确定“关爱留守儿童”报道选址,高明没有少费功夫。他亲自出马先跑了政府相关部门,调取各种数据,再经过仔细筛选,最后定了两个备选地点。一个是宁江县华明乡小石头村,另一个青山县磨盘乡鱼头村。这两个备选对象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小石头村虽然离市区只有五十多公里,但地处山区,交通不方便自然条件也相当差。全村近四千口人,贫困户占了一半左右,据统计有两百多人外出打工(包括在阳州市里),村里留守儿童近百名。
鱼头村距市里大约八十公里,地处明月江边,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交通也方便,生活水平虽比小石头村高出很多,但留守儿童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村里五千多口人,有三百多人外出打工(包括在阳州市里),按比例竟然比小石头村还高。村里留守儿童有也有百十来个,平均每户一个。
初选对象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实地勘察。高明决定先去小石头村。从内心讲,他觉得那里的孩子可能比鱼头村更需要关爱,因为那里更穷条件更差。在考虑从报社带人手的时候,高明犹豫再三,决定不带任剑,而是让苏菡和马宇生去。之所以这样安排,有三个考虑,一是吸取上次的教训,怕万一他不在,苏菡被派去阳光集团采访何飞;二是本来这事也需要摄影记者参与配合,让马宇生去自有他的用处;第三则是从避嫌的角度考虑,凡遇上这类远程采访活动,高明和任剑最好都不要单独带苏菡,以免有人说闲话。
任剑对这种差事本来也不感兴趣,去不去无可无不可。但苏菡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却很兴奋。这是高明第一次亲自带她到一线采访,苏菡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一番。
出发那天天气非常晴朗,报社为他们此行专门配备了一辆越野车。开车的小杜是刚刚招聘的新人,但技术很好,据称以前还玩过赛车。
四人大清早从市里出发,走了国道走省道,走了省道走县道,最后上了乡级公路,又到颠簸了近一个小时,到华明乡上已经快十点了。虽然之前有过联系,但因并非正式采访活动,出发之前高明就没让给对方打电话,以免兴师动众。他们到达的时候,乡上也没人迎候。
下了车到乡政府一打听,除了一位副书记和一位副乡长,别的领导都不在。眼见市里来了记者,两位乡领导一时间竟被搞得手忙脚乱,先是吩咐厨房马上买酒买菜安排午饭,又要打电话向上级汇报,却都被高明一一制止。
高明态度万分诚恳地对他们说,两位领导请不要忙活了,我们既不吃饭,也不用见你们乡上县上的领导,只想请你们帮忙和小石头村联系一下,打个招呼就行了。
但两位乡干部却不敢擅自作主,双方撕扯了好一阵,最后还是各让了一步。于是两位乡干部请示了领导,然后商定派一人陪高明他们上山踩点,完事之后再陪他们一起回乡上,安排时间听乡领导介绍有关情况。实际上,这只是把正常接待程序颠倒了一下。
两位乡干部商量了一下,先给小石头村村支书和主任打了电话,让他们准备一下接待,然后就由姓张的副乡长陪着他们上山。
高明他们开车沿着比机耕道宽不了多少的黄土公路,吭哧吭哧地爬了好半天。一路上颠来簸去,先别说开车的,连几个坐车的人都觉得累得不行。苏菡刚刚出门的时候还觉得什么都新鲜,时间一长也没了精神,倒是马宇生一路都在没话找话,和坐在副驾位置上的苏菡穷贫。高明一路都很少说话,大多数时候都在闭目养神。苏菡本来想找个话题跟他聊聊,却又不知道该聊什么,也就没好意思去打扰他。
好不容易到了小石头村,车刚停稳,早已等候在路边的村支书村主任和妇女主任便迎上来,张副乡长和高明先下车握手寒暄,等马宇生和苏菡下来,大家又一一作了介绍。张副乡长和三位村干部很熟,顺便就聊了几句留守儿童的事,也让高明了解一下情况。
苏菡家农村有亲戚,小时候到常到乡下家玩。但长大之后就去得少了,眼下再来也少不得有些好奇。满目皆是青山绿水,苏菡心情便格外清朗,一高兴就回头悄悄对马宇生说,马老师你看风景多美呀,呆会你能帮我拍几张照片吗?马宇生说,没问题呀。
高明就站在苏菡身旁,这话也听得一清二楚,心想苏菡毕竟还是小孩子心性,有心说她两句,终究不太忍心。只好回头催促马宇生,说宇生抓紧点时间,先干正事要紧!
马宇生应了一声,赶紧从车上拿了相机,跟着高明就走。
苏菡听了这话,自然也明白领导什么意思,吐吐舌头也忙活去了。
三位村干部领着大家进了村委会,张副乡长摆出一副主人架式,安排大家坐了,然后就听村干部介绍有关留守儿童的情况。之后高明他们又提几个问题。看看时间已经十二点多,张副乡长和村干部小声商量了几句,就带着高明他们去了离村委会不远的小水塘。
小水塘是小石头村第三居民小组,有二十多户人家。一行人到那里的时候,村委会会计老曹早已在自己家里安排好午饭。张副乡长和老曹打过招呼,也不客气,直接带着高明他们上桌吃饭。
大家就坐之后,一大盆土鸡炖洋芋,一大盘切好的农家老腊肉,还有两大钵烩青菜和两盘自制咸菜摆上桌来,立即满屋子飘香。众人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农家饭菜独特的香味,那种难受的滋味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说得明白。
乡村干部狼吞虎咽自不必说,高明马宇生吃得也堪称淋漓酣畅,就连秀气的小美女苏菡也吃了满满一大碗饭,不仅如此,鸡肉和老腊肉还香得她连自己的舌头都差点吞了下去。
就在这时,苏菡无意间抬头,却看见一个令人心碎的画面。不知何时,门口出现了两个衣衫破旧的孩子。一个大约十来岁的女孩,带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看上去应该是姐弟俩。两个孩子坐在门坎上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吃饭,脸上满是饥色。女孩不断咽着唾沫,男孩却使劲吸自己的手指头,口水流满整个下巴。
但没等苏菡怎么着,老曹的老婆邓嫂已经拿了一只大碗,从桌上盘子里盛了些鸡肉腊肉和青菜,然后又添满米饭端了过去。邓嫂走到两个孩子跟前,说小秀快带毛毛跟我过来,孃孃给你们肉吃。然后牵着毛毛的手,把姐弟俩领到外面吃饭去了。
苏菡心里有些牵挂,跟出去看了看,见邓嫂把孩子领到厨房,又把饭菜分成两份,姐弟俩端起碗来便狼吞虎咽只顾埋头吃饭,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苏菡的存在。
屋里的人默默看着邓嫂做这一切,谁也没有说话。过了好一阵,老曹叹了口气,说这两孩子命真苦啊!便讲了姐弟俩的事。
这是一个最典型也最悲惨的留守儿童家庭。小秀今年十二岁,毛毛六岁。三年前小秀爷爷生病住院,家里欠了一屁股的债,结果也没治好。爸爸去GD打工挣钱还债,谁知没多久工地发生事故,小秀爸爸伤了腿,妈妈撇下姐弟俩去GD照顾爸爸,一去就是两年多。
可怜小秀一个十岁的孩子,就带着三岁的弟弟一起过活。父母虽然不时寄一点钱来,但根本就不够维持姐弟俩最基本的开销。两个孩子的生活,靠乡亲们你帮一把我帮一把,政府不时再救济一点,才勉强支撑下来。
村里也和GD那边联系过,只知道小秀爸爸落了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老板却不给赔偿,一直在打官司,结果把小秀妈妈也死死拖住,只能在那边打工,以一个女人之力赚钱养活男人和孩子。
听完这个故事,苏菡心里很是震惊。城里贫民生活她多少了解一些,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却是闻所未闻。相比之下,孩子们的遭遇似乎更令人揪心,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而农村生活条件更艰苦。
吃过饭之后,按照高明事先的计划,要去几个留守儿童家看看。司机小杜是典型的90后,对高明他们的采访内容毫无兴趣,便说他早晨起得太早,回车里睡觉去了。
老曹自然知道高明他们的心思,便一声不吭,直接把他们带到一座破房子门前,告诉他们这就是小秀家。
小秀和毛毛刚刚在老曹家吃完饭回来,见客人进来,也不说话,只是缩在墙角默默地望着他们。
破旧不堪的屋子空空如也,除了两张旧木床和灶台上的锅碗瓢盆,还有角落里的水缸和装粮食的米缸之外,几乎再没什么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