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似水流年-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两者都是有道理的。”
  “尤其是【镜中我】,它是一条有一百年历史的心理学概念了。”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的感觉颠覆三观了。而且,好神奇的样子。
  至于后面的张小孩……
  一边怼着身边的江瑶,一边咋呼,“听听!听听!这都是高深的学问,有用!”
  廖凡义受不了了,“张嘉志,你给我闭嘴~!”
  张小孩,“这就闭!”
  不说话了。然后,还一个劲儿给自己班学生使眼色,别特么光听,给我记下来!
  那边,齐磊继续给任务班的学生解释。
  “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
  “就拿【镜中我】来说,它认为‘人的自我认知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别人如何‘认识’自己;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举个例子就是,假如你的老师、父母都说你聪明,那你的自我认知也认为自己聪明,而不是我很笨。”
  “再比如。”环指屋中的年轻人,“你们参加了这次模拟实验,如果在实验里表现的很好,被身后这些大教授大学者夸奖,那这种来自别人的反馈,就很有可能影响你的自我认知。”
  “比如对社会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干这个的料,从而改变你们的人生方向,都是有可能的。”
  “【镜中我】解释的就是这一类自我认知的过程。”
  解释完,齐磊这才看向廖凡义等人。
  只见几个老学究都在思考,张路臣自言自语,“镜中我?有关系吗?”
  齐磊,“有关系的,而且关系很大!”
  张路臣抬头,“说下去!”
  齐磊分析道:“我们平常对自我的认知,如果套用【镜中我】的概念,就是来自传统媒体、身边的人、社交交互等等!”
  “在这种传统交互下,自我概念是健全的,也是容易被群体化的。”
  “就比如,齐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同学、老师,还有你们,天天看,天天生活在一起都是清楚的。那么,你们反馈给我的一定是客观全面的评价。”
  “这些评价,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也一定是客观的符合现实的,我的人格认知不会离谱。对吧?”
  一摊手,“说白了就是,镜中的我,不用缺鼻子少眼睛的成了个畸形,对吧!?”
  廖凡义、张路臣点头,“对啊!然后呢?”
  齐磊,“然后?”
  “网上反馈是完全不同的啊!?那个镜子里的我,可就奇形怪状了。”
  廖凡义一怔,似乎抓住了什么,可又不明显。
  齐磊,“网络的交互和反馈,一定是片面的,一定是无法完全认知的评价。”
  “我的一个贴子大伙喜欢,点赞私下评论。他们的评论,只针对帖子的内容,和贴子内容下传达的情感。”
  “他们看不到我完整的人,也无法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就比如,一个女网红,发了张美照,那大家只评价她的美貌。对于她是什么人品,她有没有其它人格的缺陷,一概不知,只看美貌。”
  “那这个女网红得到的反馈就是:我漂亮,其它不用管。自我认知就只剩下美貌了!”
  “再比如,一段好文字,网络评价你真有才,那我可能真的认为我有才。可实际上,那特么是我抄的。可我不管,社交反馈是有才,那我就真的认为我有才。”
  “后果就是,网络社交会造成一部分人的自我认知有缺陷!”
  “!!!”
  廖凡义明白了。
  “你是说,网络环境下【镜中我】所塑造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对!”齐磊重重点头,廖凡义抓住重点了。
  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开玩笑的。
  后世,经常在网上碰到那些谜之自信,或者极度偏执,甚至在游戏里常遇到的那些,上来就骂“垃圾”,“你打不过我,你就啥也不是”等等!
  简直就是让你怀疑人生!怎么可能有这种人?有病!!
  然而,这些人里,可能真的不全是人品有问题,或者是坏。
  他特么是真的自信,真的就一根筋,真的就是有缺陷。
  因为,反馈投射到自我认知上,就是这么告诉他的。
  最显著的就是游戏!!
  玩游戏的人几乎都遇到两种人:
  一种是,上来就骂的。只要比他菜,他就骂。
  另一种就是,明明条件不允许,还玩了命的冲动消费的。
  这就是社交互作造成的,自我认知偏差。
  骂你的,也许不全是他人品差,脾气暴和脑子进水,而是他真的就这么想的。
  想像一下,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一个人满耳都是“你真厉害”或者“你真菜”,满眼见的都是强者为尊。如果现实中再断了社交联系,就会产生这种认知偏差。
  往死里花钱的,同样是这个道理。
  是在游戏里找到了最舒适的反馈,已经脱离现实了,他甚至不管自己兜里有没有钱。
  再比如,“CX”那些被洗脑的人,癔症到让人无法理解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摄取的交互反馈,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自我认知。
  真的就是谁也劝不动了。
  ……
  此时,廖凡义凝重了起来,说实话,这是他没想过的问题。
  认知偏差……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避免网络的认知偏差?值得研究!
  皱眉想了一会儿,“可是,这和数据下滑没有直接联系吧?”
  至少现在,他还看不出,“镜中我”和前黑板数据下滑有什么直接联系。
  张路臣则道:“你刚刚说这是镜中我和另一个心理学概念的联动?另一个是什么?”
  只见齐磊对张路臣玩味一笑,“另一个是‘个人主义’!”
  “什么!?”果不出齐磊所料,张路臣直接蹦了起来。
  是的,蹦起来了!!
  大伙儿都不明白,你这么激动干什么。
  殊不知,也就张路臣和齐磊知道原因。
  因为【镜中我】和【个人主义】这两个概念是不可能放到一起的,它们是相反的。
  个人主义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来实现自我意识。
  而镜中我,则是强调与他人的互动,借与他人的交互来完善自我意识。
  这两个理论就是手心和手背,是天堂和地狱,不可能混在一起!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却见齐磊淡然一笑,“真的可能……至少在网络环境中是可能的。”
  掷地有声,“狭隘的社交反馈,造就了狭隘的自我意识,这是【镜中我】”
  “然而,网络天然的隐蔽属性,加上……信息输出成本极低,又造就了另外一个极端。”
  “每个人都可以发话,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这种信息输出,不用考虑道德因素,不用价值观,甚至没有任何善恶观。”
  “我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语,最狭隘的思想揣测任何人,然后说出去,不用支付任何成本。”
  “这就是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的土壤!人会高度自我、自信,这就是【个人主义】!!”
  “……”
  “……”
  张路臣瞪大的眸子,“怎么会……怎么会这样?”
  “照你这么说,照你这么说……”张路臣喘着粗气,“我们现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不是要推翻了!?”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构架的基石之一,与社会学、传播学、法律、文化道德观共同构架了这个世界。
  怎么就……就不管用了?
  只见齐磊摇头,“不是推翻!没您说的那么严重,只是应用场景变了。”
  “而且,十分复杂,原本的传统的理论在新场景下,如何应用,需要从头研究罢了。”
  张路臣点了点头,面色凝重,“继续说下去。”
  齐磊,“没什么可说了呀?镜中我造就了一个不健全的自我,而极端个人主义又起了作用。”
  “所以,前黑板再用教条式的说教来传递信息,无论对错,都会产生排斥。”
  “没人想再听说教了,甚至一部分人已经不用理性思考问题,而是感性。”
  “我不喜欢,那你就是错的!”
  “说白了,比起权威,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
  想了想,又道:“你可以用信息爆炸,大伙知道的多了来解释,也可以说前黑板落伍了。”
  “可是底层逻辑,就是这样的。”
  廖凡义:“!!!!”
  张路臣:“!!!!”
  齐磊,“我想,这应该是到目前为止,这个实验最有意义的一个结论了吧!”
  互联网最大的改变,不是生活方式,而是思维方式。
  这也是最致命的,危害最大的。
  不是说信息爆炸有什么不好,而是,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大车没问题,是小马拉不动了。
  前黑板与时代脱节,无法抑制社会问题,使之放任滋长。
  这段言论,可以说是齐磊重生以来……传递最高效的一段信息。
  真特么的爽啊!
  廖凡义……
  张路臣和庞清方……
  直到此刻,才真正意识到,为什么齐磊说这是一个大学科,为什么说这门学科建立的必要性到底有多大。
  这一刻,他们开悟了!
  至于四个任务班的学生……
  怎么说呢?如果你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沉浸在一场对你来说无比玄妙的实验模型里。
  又看着眼前,国内最顶尖的学科专家,在这儿论道……
  而且,更特么过分的是……你还听懂了。
  那种震撼……
  突然生出一个念头,不是齐磊真特么帅!而是,传播学……还有他们在做的这个实验……
  真特么牛逼!!
  有人……想学了。


第279章 连接现在与未来的通路(五)
  传播学……
  听起来挺深奥,艰涩难懂,可其实本质上就是“信息输入与输出”。
  所以,但凡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比如政治学、经济学、新闻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
  甚至!!神经病学等等,都和传播学脱不开关系。
  只不过,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学属于各大学科的边缘学科,附属其上。
  即便是在齐磊重生而来的那个时空,传播学依旧属于边缘学科。
  可是,在网络传播时代,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网络传播学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也越来越被学术界所重视,应用比重也越来越高。
  怎么说呢?透彻的理解传播学的作用其实很飘渺。
  形而上,谓之“道”。
  形而下,谓之“器”。
  在传统媒体时代,诸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都是“道”。
  中国人重视这个“道”,认为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象”。
  这个时期的“道”是在天上的,普通人接触不到。传统媒体的单向、集中属性,也不需要普通人知道这些东西。
  最直观的体会就是,那个只有电视、收音机和报纸的时代,我们虽然无时无刻不被政治、经济等社会学科影响着,包围着。
  可是,政治学本质、经济学理论这些专业的东西,除了专门搞研究的学者,连当小官儿和做生意的都不一定知道。
  这个时代,天上的“道”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传播学就是纽带,连接“道”与“世俗”。
  而到了网络时代,信息爆炸造成理论下沉。直观反应就是,到处都有科普博主讲“道”,也就是把政治学、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科普出来。
  再加上应用越来越具体,越广泛,别说当小官的、做生意的要懂“道”,普通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也在接触。
  “道”落下来了,接地气了!
  那么作为纽带的传播学,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了。
  它把“道”变得有形,成了形而下的“器”,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最后量变产生质变,又汇聚成“象”。
  后世的网络环境,就是“象”。而且,传播学要跟随大学科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可恰恰这个与时俱进是最难的,因为很多在传统媒体时代已经被验证的概念,在网络时代要么被颠覆、要么应用存在差异,有点“破后而立”的味道。
  而恰恰让一个人破而再立,是最困难的。
  所以,之后二十年,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官媒也好,地方台也罢,没有一个能实现从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转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