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八十章 种地
过了清明,气温回升,家家户户开始做春耕前的准备。
地里打玉米茬子,安排今年种啥,参地也得耧池子,苫棚,都很忙。
许世彦调到一参场上班,只有周日休息有时间,家里大事小情的基本帮不上多少。
许成厚一个人要收拾两家七亩多大田,将近一亩自留地,还有参地的棒槌。
对于六十多岁的老爷子来说,也有点吃力。
许世彦夫妻商议着,不如把自家的地给别人种算了,到时候给点儿粮食就行。
家里许世彦吃供应粮,孩子们还小也吃不了多少,再说现在买着吃也不是买不着,真没必要让许成厚挨累。
不如专心经营那点儿棒槌,还有养殖场,更合理些。
夫妻俩意见一致,去找许成厚商议,可许成厚怎么也不让。
一辈子的老农民了,让他不种地哪行?
如今这地都是自家的了,不管咋地也得种。
双方僵持不下,谁都不肯让步。
“爹,那你要是不同意,我也没办法,就只能给俩小的断奶了。
那么多地,不能让你一个人干,我们自家的地我自己种。
没事儿,以前我没出门子的时候,家里的地也是我种。”
苏安瑛一看这样不行,索性使出撒手锏,她要给孩子断奶。
“啥?给孩子断奶?那怎么行?这俩还不到一生日呢,你咋能给他们断奶?”
许成厚跟周桂兰一听,都炸锅了。
“源源那时候,是你怀了萍萍,实在没奶了才断的,那好歹也十一个月啊。
萍萍那时候喝了十五个月的母乳,合着到了这俩头上,才十个月你就要给断奶?
不行啊,绝对不行,我告诉你,最少也得一生日,你别想坑我孙子孙女。”
周桂兰被气的不轻。
“妈,那你说咋办?
这边好几亩地等着种,山上的棒槌地也得有人干活,那头养殖场马上要盖花棚。
世彦上班顾不上,不都得我张罗?
这俩崽子不断奶,我还能上山种一半儿地,回来喂他们?”
苏安瑛在丈夫的支持下,态度也满强硬的。
不然没辙,跟老人讲不出个理,只能这么来。
周桂兰噎了一下,是啊,这么多活,全都扔给儿媳妇,家里还有俩吃奶的孩子,着实是为难人了。
“爹,妈,你俩现在呢,有我大哥他们每个月给的粮食和钱,实际上吃的缺不了太多。
那个自留地,还有队里分的好地咱自己种点儿,就够吃了。
其余的地,谁乐意种谁就种去,到秋天给咱点儿粮食就行。
这样,我爹侍弄个两三亩地,还有山上的棒槌,瑛子搭把手。
也就这一两年,孩子稍微大一些,也就缓过来了,对吧?”
许世彦在中间唱红脸,和稀泥。
不用等着过两三年,顶多到明年秋冬,花棚的君子兰卖掉,那边就少了份儿心思。
大队的参地也没几年折腾,以后都是个人弄参地。
到时候许世彦想办法跟黄胜利他们合伙批一块儿参地,全都雇盲流子干活,周日他上去看一看就行。
至于那点儿地,老爷子爱种就种吧,少种点儿权当是运动了。
不然这岁数大的人忙活一辈子了,冷不丁让他闲下来,确实难受。
夫妻俩一唱一和,老两口还得顾全着孙子孙女,最终没办法,只能投降。
“那行吧,就照着老三说的来,咱自家留点儿好地,般般样样的种点儿自己爱吃的。
其他的我问问,谁家想种就种。”犟老头终于不犟,点头同意了。
许世彦跟媳妇对视一眼,忍不住偷笑,总算说通了。
于是,许成厚放出话,自家的地种不过来,谁家乐意种,秋天给点儿粮食就行。
还别说,好几家都过来问,最后给了跟许家关系还不错的一户姓付的。
双方约定,一共五亩半地,秋天给许家四十斤黄豆,二百斤苞米。
这年月粮食产量不高,要太多了不行,人家负担不起就不种了。
剩余那一亩半好地,连同两家的自留地,都留给许成厚种。
许成厚早就琢磨好了,要种点儿糜子、谷子、帚用高粱、小豆、黄豆、粘苞米。
就像他说的,般般样样都种点儿,留着自家吃。
自家有牲口、犁杖,不用求人,早晨四点来钟,许世彦跟老爹一起套上犁杖趟地。
两个早上的工夫,地趟完。
再赶上周日,连同苏安瑛一起,几个人一头午,就把地给种上了。
种完地,家里没啥心思了,养殖场那头的花棚,也该开始动工。
花棚就按照蔬菜大棚的样式盖,单面坡,但是这年月还没有大棚膜,所以只能用玻璃窗。
许世彦找了林建的人过来,跟人家说明白自己要什么样的花棚,设计图画出来,材料备好。
剩下就是许世安和苏安瑛过来看着,许世彦没时间。
一参场要进行老参地栽培天麻实验,就得有天麻栽子。
所以从五月份开始,一参场就在林区各村屯和林场打广告,收鲜天麻。
有经验的跑山人,不用等天麻出苗,带着一把铁锹进山,赶上运气好,一天也能挖十斤八斤的。
这几年,干天麻价钱长得倒是挺快。
关键是南方有些养蜂的人过来,他们就爱天麻,常常是花高价购买。
由此一来,天麻的价格就涨上来了,如今一斤干货得七八块钱左右。
参场收新鲜天麻,一斤两块钱,不管出苗不出苗,也不管大小,连小的米麻都要。
这个价格,很多人都觉得划算。
挖出来不用清洗不用煮了晒干,直接送去收购点儿,按斤过秤就给钱,这多好啊?
所以很多人挖了天麻就往收购点送,参场这边派人,两天各处溜达一趟往回运。
运回来的天麻,就全都归许世彦安排,送到槽子河参场,去年起了棒槌的老参地里。
将提前混着蜜环菌发酵好的菌棒摆在参土里,中间摆上分等的天麻,然后上面覆土,盖上树枝树叶,尤其是柞树叶子。
老参地都是富含腐殖质的黑土,土壤透气性好,而且栽过棒槌的参土菌群丰富,有利于蜜环菌的生长。
天然环境下,老参地经过多年发展,也很容易生天麻。
所以老参地栽天麻,本身就很有优势,只是初期投入大一点。
等着明年留出来种子,再培育出小菇萌发菌配合蜜环菌,接下来就可以实现循环,大面积栽培了。
第二百八十一章 酱豆子
收天麻的同时,也收细辛苗。
如今这细辛不贵,论棵收。
两片叶子以上,根须、叶片完整的细辛,两棵一分钱。
大苗不要,根须太长不容易活,小苗最好,便宜又容易活。
栽到池帮子上慢慢长,三年就能长成一墩,正好起参之前刨出来晒干出售。
细辛全年可挖,开春时节地里的草没长起来,比较容易看见。
多数时候,都是上山薅大叶芹,遇见了细辛就随手挖出来。
正好赶上五一放假,不少学生都跟着家长上山干活,顺道进林子就挖一些。
回来卖个几毛钱,买冰棍吃也挺好。
细辛开花打籽,可以用种子繁殖,也可以切根繁殖。
弄个细辛苗圃,等以后种苗越来越多,也就不用收购小苗了。
反正不管什么产业,最初发展的时候肯定难,投入也大。
一旦形成规模,可自行循环,就能挣钱了。
一参场家大业大,不在乎这点儿投入,慢慢发展呗,这个就不是着急的事儿。
许世彦主要负责参地综合利用,其余时间,还要带着技术组的人配制参地用肥料,发参籽。
反正总有他忙活的,也是不得闲。
养殖场那头,花棚倒是很快就盖起大框,接下来就是镶玻璃窗,做花棚保温和取暖。
苏安瑛为了照看养殖场,特地学了骑自行车,许世彦淘登了自行车票,给媳妇也买了一辆。
苏安瑛天天上午骑着车子去养殖场,看着那边干活,缺什么少什么,她再赶紧安排人去采办。
还别说,苏安瑛这能力真的没话说。
接管了养殖场,天天跟着学习怎么管理、怎么照管那些动物,没用多长时间,就学的七七八八差不多。
不光是苏安瑛在养殖场忙活,黄胜利、冯超、赵建设等人的媳妇,多数也在养殖场培育花苗、饲养动物。
天气暖和了,黄胜利等人家里养着的君子兰花苗都搬到了养殖场。
花棚暂时不能用,就搭了个木板棚遮风挡雨,集中管理要比各家各户分开照管更容易些。
女人,多数都喜欢花花草草,绿油油的君子兰小花苗挺稀罕人,又能挣钱,谁不用心伺候?
那些毛茸茸可爱的动物就更是不用说了,全都是钱,看在钱的份儿上,也得好好照料啊。
为了来回往养殖场跑,女人们多数都学会了骑车子。
如今各家的条件都还行,买辆自行车也不算啥难事儿。
所以几个女人都是早晨做好了饭,孩子上学后,就骑车子来养殖场干活。
中午十一点来钟,再骑车子回家吃饭。
苏安瑛早晨给俩孩子喂了奶出门,到中午回家再喂两回,到傍晚回去,孩子就归她管着。
可能是家里人多的缘故,许瑾慧和许海清这俩娃也不怎么恋着妈。
白天跟两个姨还有奶奶一起玩,饿了吃点东西,再不然喝点儿羊奶啥的。
妈妈回来了,给奶就吃一口,不给也不咋馋,只是晚间离不开妈,必须妈妈哄着睡。
苏安瑛跟婆婆商议着,就这个情况来看,满周岁断奶算了,反正母乳可有可无,赶紧断了省心。
周桂兰原本不赞同太早断奶,可是看着俩娃那态度,也无可奈何,只能点头同意。
这忙忙活活的,就到了五月末。
“瑛子,明天你别去养殖场了,一会儿咱俩把酱豆子炒出来。
今晚上搁锅里烀熟了,明早晨正好送去磨坊推出来,咱明天做酱。”
五月二十九号晚上,周桂兰过来找苏安瑛,跟她说做酱的事。
豆瓣酱无所谓,只要天气暖和太阳好,随时可以做。
像许家这样做酱,都会选择农历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四月二十八,这几个日子,去磨坊把酱豆子和酱引子一起推成糊状。
放在豆秸里的酱引子先是水分蒸发变轻,然后慢慢发酵。
经过两个月的发酵,表面已经布满了青绿色的毛,有的微微裂开。
掰开酱引子,如果发酵成功,就会看到里面不光有青绿色的毛,还有红色菌丝,微微透着一点酸香。
这样的酱引子做出来的酱,味道不会差。
若是发酵的不好,就只有青绿色的毛,还带着很大的霉味儿,那就不行。
做出来的酱不好吃,带着股子霉味儿。
周桂兰做酱引子还是很拿手的,前些天,她就把酱引子都掰开,刷洗干净了,又重新堆放在一起再次发酵。
经过二次发酵的酱引子做出来的酱,香味儿更浓。
两家吃酱,肯定不能做太少,于是,晚间苏安瑛和周桂兰一起炒了四十斤黄豆。
黄豆都是提前用盖帘筛选一遍,挑出去破豆瓣儿、石子、草杆儿等,再用水捞一遍晾干的,非常干净。
小火慢慢炒,炒到豆子微焦发红,发出特殊的香气,但是又不能炒糊,然后盛到盆里放着。
炒好的豆子,还要煮,完全煮熟了才行。
周桂兰做酱有自己的秘方,黄豆里面搭配一些豌豆,做出来的酱更清甜。
煮豆子的时候,里面放上一截五味子藤,一捆猫把蒿。
酱豆子会带着天然的香气,做出来的酱不用其他调料,就特别好吃。
“难怪我吃着大娘做的酱,就感觉跟我娘做的不一样,原来还有这些说道啊。”
苏安芳姐妹也帮着炒豆子、烀酱豆,在看到周桂兰往酱豆子锅里放的东西后,二人这才恍然大悟。
难怪许家的酱吃起来格外好吃,合着这都是有秘方的。
“这都是我婆婆传下来的办法。
以前我家住那地方很蹩脚,一出门全都是石头炮,可难走了。
买点儿东西得去牛毛坞,挺远的,不方便。
那时候我们家有片山头,山上就有五味子,猫把蒿更常见,园子边儿上都是。
所以煮豆子的时候用这两样,酱豆子煮出来很香。
其实五味子藤用处不少,炖肉也可以用。
猫把蒿更不用说,炖鱼放点儿进去,可以去腥,味道还鲜。”
周桂兰见苏安芳她们好奇,少不得要讲一讲。
“以前我们在大营和大房子住的时候,一到吃饭的点儿,就有人来家里要大酱。
有的人没拿碗,就把家里的碗借走了,一来二去的忘了还。
一年到头,光是碗都不知道丢几个。”
东北人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