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理咱爹,那就是个混不吝。”许世彦偷偷瞥了眼那边吃饭的老李太太,一手攥着媳妇的小手,低声道。
  “以后有机会了,我慢慢给你讲咱家的事儿,到时候你就明白了。”许世彦轻声哄着媳妇。
  “快吃饭,吃完饭了你在家收拾收拾,我出去一趟准备点东西。趁着我还有几天婚假,明儿个我陪你回门。”
  生产队的活除了春种秋收,平常也未必每天都下地。尤其这七月,地里的活不多。
  许世彦结婚,跟队里请了几天假,陪着媳妇回门还是够用的。
  上辈子结婚第二天就去了大安煤矿,没能陪媳妇回门,一直都觉得遗憾,这回必须补上。


第七章 靠水吃水
  吃过早饭,苏安瑛留下来收拾屋子,许世彦则背着背筐匆匆出门。
  分家了,手里一点钱都没有,明天还要陪媳妇回门,得想点办法挣钱。
  东江沿大队,地处头道松花江西岸,是个沿江而建的村落。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江边,少不得要在这上面做文章了。
  许世彦一路来到江边,沿着大江往上走,来到一棵斜着生长的大柳树跟前。
  这棵大柳树可不小,足足有两人合抱那么粗,树根长在水里,树干斜在水面上,一些枝条垂到了水中。
  许世彦放下背筐脱鞋下水,慢慢摸到柳树下,顺着树干找到一根绳子。
  然后扯着绳子慢慢往上拽,渐渐地,一个挺大的柳条筐浮出水面。
  这年月的生态环境还没被破坏,大江里的鱼类非常多,而此地水域,盛产细鳞鱼。
  细鳞鱼是当地人俗称,学名应该叫细鳞鲑,非常出名的冷水鱼,肉质细嫩鲜美,刺极少,在后世多数都是养殖的,价格昂贵。
  许家祖上住登州府,靠海边以打渔为生。
  后来出海遇难,船翻了,死了好几个人,其他人再不敢出海,就闯关东来到了东北。
  不知道是不是祖传的基因,反正许世彦对打鱼摸虾这些十分在行。
  这附近的水域他都门儿清,哪里鱼多,什么时候鱼咬汛,他都一清二楚,每次下网都能有不小的收获。
  有时候抓的多了拿回去吃不完,腌上又太费盐,许世彦索性想了个办法。
  用柳条、榆树条等编几个大花筐,将抓来的细鳞鱼装到筐里,重新放入水中。
  花筐带眼儿,小鱼小虾之类的能进去,里面的鱼能吃到食物却出不来。
  用绳子拴住花筐,系在岸边树上,若是家里来客人了,随时来江边捞一条回去,比自家鱼塘养的都方便。
  江边沿岸,许世彦藏了好多这样的花筐,随便找了几个,抓了十多条细鳞鱼出来。
  然后用柳树皮一头穿在鱼鳃上,一头绑住鱼尾。
  这种绑法,鱼鳃张开,鱼儿即便离开水,也能维持几个小时不死。
  收拾好一切,许世彦便背着背筐,一路走到村口摆船的地方。
  东江沿大队在头道松花江西岸,松江河镇在江东二十多里,想要去松江河镇,必须乘船过江才行。
  “刘叔,过江喽。”许世彦朝着江对岸大声喊。那边的人听见了,划着船过来,将许世彦接上船。
  “呦,老许家三儿啊,你这是要干啥去?”摆船的老头年纪不小了,是个老轱辘棒子,队里就给他安排了这么个差事。
  “去趟松江河,走个亲戚串门。”许世彦打算把这些鱼带去松江河镇上卖掉。
  如今这年月,管的还挺严,投机倒把抓住了可是不小的罪名。
  当然,管的再严,私底下一样有交易,这种事儿,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搁前世,许世彦肯定没那个脑子能想到,就算能想到也不敢。
  可他重生了啊,就算再笨,也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
  再说了,不过是几条鱼,又不是啥重要物资,有啥好怕的?
  大不了机灵点儿,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年轻力壮的这点儿眼力见儿还没有?为了挣钱,就得豁出去。
  有些话不用明说,大家心里都懂。
  老刘头听见许世彦这话,嘿嘿一笑,没说别的,划船送许世彦过江。
  东江沿距离松江河镇上二十多里地,而且路很难走,一路都是沟塘子,满地石头炮。
  许世彦背着个大背筐,里头十多条鱼最少也得五十斤。
  背着五十来斤,又是崎岖难行的山路,自然走不快。
  多亏这年月的人都习惯了步行,搁后世,别说二十里了,走二里地,有人都受不了。
  路上歇了两次,等他走到松江河镇的时候,差不多快十点了。
  松江河镇,地处长白山脉,森林资源丰富,盛产各类珍贵木材。因其镇子东北有一条名为松江河的河流经过,故而取名松江河镇。
  五七年,先成立了林业建设筹备处,五八年定名松江河林业局,六零年正式投产,到六二年,才设立了松江河镇。
  松江河镇以林业起家,林业局机关设在镇上,有纤维板厂、纸浆厂、制材厂、机修厂、房舍工程队、线路工程队、给水站、小型发电站等等企业。
  另外还有高中、职高、初中、小学、商店、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文体俱乐部、电影院、文工团等单位机关等。
  再算上下设的十二个林场、三个经营所、两个苗圃、四个森铁车站等,职工一万多人,总人口四万多。可以说松江河大半都归属林业局。
  林业局资源丰富,有钱,林业工人工资高待遇好,可以说经济水平比县城都高,要卖东西,当然就得去林业局那头。
  在局机关西侧,林业局商店对面,有一块三角形广场空地,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型市场。
  如今这年月,物资依旧匮乏,手里有钱也买不着东西。
  所以当徐志彦赶到地方,刚把背筐放到地上,就见到一群人呼啦围过来。“哎呦,卖鱼呢,还是细鳞,咋卖的?”
  “按说应该两块钱一斤,可我今天没带秤,就五块钱一条吧,这鱼最低都三斤沉,买了不亏。”
  许世彦一边用袖子抹去脸上的汗水,一边笑着回道。
  不管到啥时候,细鳞鱼都是稀罕物,哪怕是这个年月,也不是随便就能见到的,所以他开口就要两块钱一斤。
  周围人一听,好多人咋舌摇头,“贵了,太贵,猪肉才八毛钱一斤呢,你这一条鱼能卖六斤猪肉了。”
  许世彦闻言摇头,“婶子,那不一样,猪肉还得管你要肉票呢不是?每个月就那点儿限额。”
  “我这不要肉票,你买回去一条炖上,再放点儿粉条、豆腐啥的,一家人放开了造,吃着多美啊?”
  许世彦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暗暗点头,这话也算有道理。
  猪肉八毛,不光要肉票,还没多少,去晚了就抢不着,那真是有钱都花不出去。
  林业局富,工资高待遇好,工人手里都有钱,就是票少没处花。
  几块钱买条鱼,回家炖上一锅,再焖点儿米饭或是贴锅两合面儿饼子,造上一顿别提多得劲儿了。


第八章 卖鱼
  “小伙子,便宜点儿,五块钱太贵了,再便宜点儿,我就买一条回家去。”
  真有那不差钱儿的,略一思量,开口讲价。
  “婶子,您老张一回嘴,我要是不让着点儿确实不厚道了,这样吧,四块五,您挑大的,咋样儿?”
  许世彦原本也没指望真的五块钱一条卖出去,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总得给人讲价的余地。
  大家伙儿在心里盘算一下,落下去五毛就是四块五。
  这些鱼都挺大,三斤半总是有的,这么一算也就一块三四毛钱一斤了,还行。
  “来,小伙子,给婶子捡一条大的,正好我们家老头子今天过生日,刚才去买肉没抢着。”
  真有人就递过来四块五毛钱,让许世彦给挑个大的。
  许世彦也实在,接过钱,从里面选了条大的递给人家。“婶子,您看这鱼,还直嘎巴嘴呢,新鲜,回去放心吃。”
  老太太心满意足的拎着鱼,走了。
  周围的人一看,也有些心动,有人试探着还想再讲讲价。
  许世彦却死活不肯让价了,四块五一条,买就拿钱。
  这可是独一份儿的买卖,周围那些卖东西的,多数都是鸡蛋、青菜,哪有这么新鲜的鱼?再降价,他才不傻呢。
  这个卖东西吧,看气氛,一群人围着,只要有人起头,总会有人跟风。
  四块五一条鱼,许世彦咬死了不落价,有几个人狠狠心,索性掏钱买一条。
  没多会儿,又卖出去四条,之后就不太动了,毕竟舍得花钱的还是少。
  其余人也没走,都在周围看着,他们是在等。
  这大热天的,鱼离了水还能活多久?活鱼四块五,死了的呢?估计两三块钱就能买下来。
  没人买鱼了,周围却一群人窃窃私语,许世彦一看这架势,大概也能猜到。
  看着筐里还剩下的鱼,许世彦也犹豫起来,要不要降价?难道真等着鱼死了再便宜处理?
  “小伙子,该降价就降价吧,你看看这都几点了?再过一会儿都回家吃饭了,谁还买你的鱼啊?”
  “别说婶子没提醒你啊,你们这可都是倒买倒卖,有人来抓。等会儿那人就该来了,让他抓住,鱼没了还得罚钱。”
  “就是啊,便宜点儿,三块钱一条,我们几个都买。”
  几个想捡便宜的老太太,七嘴八舌的在那儿议论讲价。
  许世彦这汗可就下来了,大太阳下晒着,再着急,能不出一身汗么?
  “呦,围这么多人,干啥的?”忽然,不远处传来一个声音。
  许世彦心头一跳,忙朝着声音来处看去。
  就见到一人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浅蓝色裤子,看上去也就三十多岁的模样,白白胖胖,一脸笑容。
  没戴红袖箍,也不是一脸凶狠,那就没啥事儿,许世彦松口气。
  “大哥,来条细鳞鱼不?今早晨刚出水的,新鲜着呢。”这年月少有胖子,这人一看就不寻常。
  “呦,细鳞鱼啊?还活着?咋卖的?”那人一听细鳞鱼,立刻瞪起眼睛,两步走到跟前儿,仔细打量筐里的鱼。
  “原本说是五块钱一条,大哥要的话,四块五就行。”许世彦也不敢再说两块钱一斤了,直接报价四块五。
  那人伸手在筐里翻了一下,果然都还活着,“四块钱,我包圆儿了,咋样?”
  “啊?”许世彦吃了一惊,筐里还有十条鱼呢,包圆?这人干啥的?谁家能吃这么些啊?“大哥,你没开玩笑吧?”
  男人抬头瞅了许世彦一眼,撇撇嘴,“别说你这些,再来一倍,我也都要了。你就说卖不卖吧。”
  “卖,卖。”十条鱼直接包圆,大客户了属于,那还不卖?
  “得,跟我走,拿钱去。”男人摆摆手,示意许世彦背上背筐跟他走。
  周围这一群看热闹的人一见,可就不乐意了。“哎,咋能这样儿呢?我们都要买鱼的,你咋自己就包圆了?”有人上前要拦着。
  “你傻啊,那是机关后勤采购组长。”有眼尖的,认出了那人的身份。
  许世彦刚才还担心,怕是对方骗他,一听说是后勤采购,悬着的心就放下了。于是背上背筐,快步跟着那人直奔局机关大院。
  “等会儿开票的时候,你就说两块钱一斤。”进了机关大院,那人低声说了句。
  许世彦愣了下,随即明白过来,连忙点头。“哎,哎,知道了,大哥放心。”
  见许世彦这么上道,那人很满意,笑呵呵领着许世彦到后勤财务处。
  过秤、开票、付钱,又让许世彦将鱼送到机关食堂的厨房去,倒在一口装着水的大缸里。
  “老陈,今儿个有细鳞鱼啊,中午看你的手艺,得让领导吃好了。”那胖子朝着后厨喊了声,便跟着许世彦出来。
  两人来到僻静的角落,许世彦忙把刚刚就抽出来的钱,塞到了那人手里。“大哥,谢谢您啊,这个您一定收着。”
  十条鱼过秤,一共三十七斤,许世彦留下四十块,剩下三十四都给了对方。
  那人对许世彦这么懂事很满意,收了钱揣进兜里,又上下打量了几眼。“哪里人啊?以前咋没见过你来卖鱼?”
  “大房子的,这也是头一回来,家里有事急用钱,不得已。”许世彦嘿嘿笑着应道。
  大房子,说的就是东江沿大队。
  1910年,大参户王风林雇工栽培人参,在此地盖了一栋五间的工房,在那个时候就是很大的房子了,故而叫做大房子。
  因其在头道松花江边,最初是西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位于西岗大队东侧的江沿上,故而起名东江沿生产队,后来成了大队。
  对于当地人来说,东江沿不一定知道是哪儿,但是一说大房子,全都点头知道。
  “呦,大房子的啊,那可是个好地方,你们那儿的黄烟好抽。”对方眼前一亮。
  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