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些天,许世彦找郭守业,从纤维板上,要了不少纤维板出来。
正面涂上油漆,铺到炕上,中间的缝用布条糊住。
这玩意儿铺炕,滑滑溜溜的,可比炕席强太多了,不怕磨坏许海源的裤子,也不怕扎了他嫩呼呼的小手。
倒是许海源,还有点儿不太适应,炕太滑,他爬起来不太吃力,总打滑儿,也是格外有意思。
除夕守岁,一家人也没啥事儿,只能吃着瓜子喝着茶水聊天。
最后都困了,许世彦夫妻干脆抱着儿子回西屋睡觉。
第一百七十七章 改变
许海源傍晚睡了一觉,这会儿已经困迷糊了。
饶是如此,他手里拿俩红包还是攥的紧紧的不肯松开。
苏安瑛给儿子脱了衣服,垫上尿褯子,趁着儿子熟睡,好歹把红包拽了出来。
结果打开一看,俩红包里各包了十块钱。“世彦,你看,咱爹咱妈给孩子的。”
许世彦一看也吓了一跳,赶紧拿着红包去东屋。
“爹,妈,你们是不是包错了,咋给源源这么多钱啊?”
一个小屁孩,红包里包十块钱?疯了吧?
去年苏安瑛是新媳妇呢,也不过得了两块钱,哪有这么惯孩子的?
许成厚似乎料到了儿子回过来找他,丝毫不意外,只冲着儿子翻了个白眼儿。
“爷爷给孙子的,多少钱还用你管?
咋地,啥时候我办事儿还要经过你同意了?”
这是老两口早就商议好的,他们觉得这一冬天住在老三这儿,吃喝都是老三的,过年老三还给买着衣服。
老两口心里不过意,就想借着给孩子压岁钱的名头,意思意思。
许世彦多少也明白父母的心思,可这也太多了啊。
许世琴一个月工资也不过就二十几块钱呢,给九个半月的小娃二十块钱,也亏得这俩老头老太太想得出来?
“爹,妈,咱是一家人,不用跟我这么见外。
这钱啊,你俩还是留着吧,年后还得盖房子呢。”许世彦伸手把钱递给周桂兰。
“老三,你是不是瞧不起你爹呢?
你爹就算再没本事,也不至于连二十块钱都拿不出来吧?”
许成厚生气了,拔高了嗓门儿。
“我告诉你,那是给孩子的,你把它存起来,不许你动一下。
你以为我给你花的啊?美得你。”
许世彦被亲爹噎的够呛,大过年的,又不敢跟老爹顶着来,能咋办?
“三儿,这是我们爷爷奶奶给孙子的,多少是我们的心意,你就别管了。
你爹说的对,你就负责帮忙保管一下,等孩子大了,随他怎么花。”
那头,周桂兰难得跟丈夫站在同一阵线,帮着丈夫劝儿子。
最终,许世彦还是没能犟过爹妈,只得收了红包回西屋,嘱咐媳妇,把钱给儿子存起来。
过了除夕,再一睁眼,就是大年初一新年了。
昨晚包的饺子多,特地留了一盖帘没煮,放外面冻上了。
早晨烧水,把冻饺子煮熟,一家人吃完了饺子,还没等收拾完呢,拜年的人就登门了。
东岗这头不像大房子就那么几户人家,这边光二大队就三百多户呢,还有一大队、三大队。
别看许世彦才来东岗公社一年,但是跟很多人相处的都不错。
这一天,家里进进出出人不少,都是过来给许成厚夫妻拜年的。
许世彦也找了机会,去于守广等几个大队干部家里,还有郭守业、韩文忠等人家里都拜了年。
反正这家坐一会儿,那家聊一聊,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
正月初二,是许家兄弟团聚的日子。
许成厚早就发话了,分家以后,不管都在哪儿,正月初二必须回来。
许世先、许世安都在松江河,离着近便,带着媳妇孩子很早就到了。
倒是许世德住在大营有点儿远,好歹赶上一趟沿零车,夫妻俩抱着儿子,上午也赶了过来。
一大家人,在许世彦这儿聚齐了。
大过年,许成厚自然不会再跟儿子们计较,所以态度还行。
尤其是见了孙子孙女们,老爷子顿时乐开了花,赶紧掏出一叠红包,每个孩子都发两毛钱。
见老爹没有生气的意思,许世先几个也都松口气,坐下来跟父母还有兄弟们说话聊天。
“呦,老三,你家这连收音机都有了?
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加上你手腕子上的手表,三转一响让你凑齐了,可真行。”
许世安一看箱子上摆着的收音机,眼睛都瞪的老大,要说不羡慕,怎么可能?
“老三,以后有啥挣钱的事儿,记得喊上哥哥啊,你说我这俩儿子呢,也得多挣钱不是?”
许世安凑到弟弟跟前儿,笑嘻嘻的说道。
许世安、许世先都搬到了松江河,落户在菜队了。
这菜队呢,实际上就是林业局职工的家属队,指着种菜卖给林业局职工。
每年春天开始干活,干一天活,队里借给一块钱工资,等到秋天采全都卖出去之后,队里给结算工资。
到了冬天,基本上就没啥活,只能闲着。
许世安、许世先搬过来的时候就入冬了,他们夏天没在菜队干活,自然也就没他们的工资。
这阵子,就全都指着薛秀琳和魏明荣的工资过日子。
可两家都四五口人呢,那点儿工资够干啥?
也就多亏从大房子搬出来的时候,还分了些口粮和钱,不多,加上之前攒点儿,好歹能坚持一阵子。
许世彦看了看身边俩哥哥,心情有点儿复杂,高兴中隐藏些许担忧。
因为他的重生影响,两个哥哥的命运轨迹也跟上辈子不一样了。
原本,大哥许世先应该是在七九年开春,落户到东岗公社参场。
许世先从大房子搬到东岗,没啥根底,都是干些出大力的活。
冬天公社参场采伐,许世先上山抬木头。
抬过木头的人都知道,一根大木头四个人抬,必须步调一致,喊着号子齐用力。
有一天抬木头的时候,许世先在前杠,大家伙正喊着号子往上抬,结果后杠一个趔趄。
这一下不要紧,许世先的脊椎伤着了,伤好之后弯着腰直不起来。
好在他是新伤,背着钢背心儿两年,愣是又矫正了回来。
但也因此,许世先没法再干出大力的活。
幸好七九年冬天以后政策改了,允许退社单干,允许开照相馆、饭馆、理发店等个体行业。
许世先会摆弄照相机,就开了个照相馆,反正也能糊弄着过日子。
许世先夫妻都脑子活泛,从东岗搬到松江河,买空地自己盖房子,盖完住两年再卖掉,就指着倒腾房子挣了些钱。
后来两口子又跟人合伙,经营人参买卖,从这边收购了红货,去南方卖掉。
最红火的时候,都是成车皮往南方发货,钱都是成皮箱的往回拎。
只可惜九一、九二年,人参行情大跌,港商不收货了,这人参的买卖也只能中止。
之后许世先就只能倒腾点儿小买卖。
有之前攒的家底儿,老了之后又办理了家属工退休,日子也挺自在,比许世彦过得好多了。
第一百七十八章 打算
这辈子,受许世彦搬家影响,再加上胡连成闹得太过,许世先提前从大房子搬了出来,又落户到了长青菜队。
想来,应该不会再像上辈子那样,上山抬木头了。
许世彦在心里提醒自己,今年冬天的时候记得多关注点儿老大。
可千万别去抬木头,咋地也避开上辈子那场灾祸。
别管兄弟之间相处的如何,许世彦都不想大哥再遭一回罪,能避开不受伤,是最好的。
“二哥,你现在觉得胃咋样?有没有啥胃疼,或者不舒服的感觉?”
相比于大哥的伤,许世彦更关心二哥的胃,毕竟意外只要避开就行,疾病却有太多未知。
“胃?没啥感觉,反正吃了你给整的那些猪肚,又是灵芝啥的,我觉得吃饭比以前香了,胃口好。”
许世安摇摇头,他之前也没啥感觉啊。
不过是碍于三弟一番好意,老妈殷切叮嘱,不得不吃猪肚和灵芝罢了。
他的胃,其实真没啥感觉。
没有感觉就是最好的,许世彦可不希望二哥生病,要是能这么养好了,那是再好不过的。
“嗯,我又淘登了几个猪肚,你记得拿回去吃。
还有,平常吃饭一定得细嚼慢咽,你那吃饭的习惯就不好。”
许世彦不放心,少不得叮嘱几句。
“好,你说啥就是啥,听你的还不行么?”
许世安无奈,弟弟也是一番好意,他不好拒绝,否则惹恼了老三,以后不带他挣钱了。
“老四,你在大营那头咋样?”许世彦也不能光跟二哥说话,扭头问了问老四。
“还行,咋地也是中心小学,条件好。
我在河北大队买了个房子,三间,没有三哥这个院子大,也便宜,两百块钱就买下来了。
咋地也得有个自己的房子住,不然这孩子一天哭啊闹的,住人家房子太不方便了。”
大营、河北,就隔着汤河,许世德在河北买房,离着大营中心小学也不算远,来回挺方便的,关键是房子便宜。
“嗯,那就好,别管大小,自己有个窝儿。”许世彦点点头。
上辈子许世德在河北住了八年,又调到西岗乡去了,后来就一直住在西岗。
这两口子能干,许世德上班,还栽棒槌,要不是儿子徐海洋不太成器,祸害了挺多钱,老四两口子也能攒下不少。
许世德有退休金,一个月三四千呢,老了日子过得也行。
咋说呢,上辈子一直都是许世彦家里过的差。
老农民,没退休没养老保险,到老了没有退休金可领。
当初车祸头部受重伤,好歹保住一条命。
出院后有两三年的时间,受伤势影响,神志不清浑浑噩噩,最初连家里人都不认得。
后来才慢慢好了,但是体力跟不上,干不了太重的活。
幸亏闺女能干,不但把家支撑起来,还把那个臭小子送出去念了书找了份工作。
可惜,那混小子自打出去之后,就没咋回家,在外头娶个媳妇,还得家里出钱买房买车、给彩礼张罗结婚。
为了那臭小子,许世彦掏空了家底儿,到后来呢?
许世彦说想要过去住几天,混账东西只听媳妇的,不让。
结果一听说家里房子要拆迁了,那两口子倒是蹦跶回来,上蹿下跳的争家产。
这辈子,已经保住了长子,接下来会有大闺女和二闺女出生。
许世彦早就打定主意,就要这三个孩子,至于上辈子那混蛋小儿子,爱去谁家投胎就去谁家吧,反正他是不稀罕了。
兄弟几个也有些日子没见面了,凑一起聊得挺开心。
中午,周桂兰领着闺女和儿媳妇,做了两大桌菜,大家伙儿在一起吃吃喝喝,有说有笑,倒也挺好。
吃过饭,许世先和许世安两家又坐了一阵子就走了,许世德一家三口留下住了一晚。
到初三早晨送了年,出门子闺女就可以回娘家了。
许世彦少不得要陪着苏安瑛回大营,正好跟许世德他们一起。
周桂兰年前回大营去看过老娘,所以年后不打算再折腾,岁数大的人,不爱出门,能在家呆着就尽量在家。
大过年的回去,那边亲戚也多,哪家不去看看都不好。
大过年走亲戚空着手不好看,买东西就得花不少钱,还耽误工夫,一想就头疼。
东岗这头过年有电影放,松江河林业局有秧歌队成天扭秧歌,据说局大楼前面还有冰灯,热闹挺多的。
周桂兰打算领着闺女儿子,一起去看电影,得空了再去看冰灯。
许世彦陪着媳妇回大营只住到了初五,就急急忙忙回来。
他倒不是惦记着电影或是冰灯,实在是有不少东西要准备。
许世彦打算,过了十五就上山去,赶在雪化之前,干点儿正经事儿。
所以从大营回来之后,别人来找他去看电影看秧歌,他都没去,只一心在家编笼子。
许世彦琢磨好了,他回去就想办法,抓几只紫貂或者水獭、貉子啥的,在山上自己养着。
最开始少养几只,慢慢来,等着十月份政策就下来了,鼓励社员养牲畜。
他提前发展经济动物养殖,早早打下底儿,等八三年承包了,就能形成一定规模。
往后一边种人参,一边搞养殖,两条腿走道,总比光指着人参强啊。
许世彦的打算,没跟家里人提。
但是他成天编笼子,又弄一些药材还有米糠、麦麸、豆饼等东西不知道捅咕啥,家里人都觉得奇怪。
问,许世彦就随口瞎糊弄,反正不管谁问,他就是不说自己要干啥。
许成厚打听了好几次,许世彦都不说,气得他也就不问了。
反正儿子都分家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