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茹再次点头:“对,这个我们都是有做了安排,绝对能保证到时候比赛顺利进行的。”
李菲儿还是相信苏澜馨公司的实力。
“那么今天你们来,是希望我们菲常见证去现场报道,是吗?”
梅茹拿出了一个方案,递给李菲儿看一看,同时给李菲儿大致进行了一番解释。
“我们希望,菲常见证可以帮我们做几期节目,首先是要在这个周末进行宣传,记录海选报名的现场。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希望菲常见证可以介绍一些淮城特色,并且主要是把几种特色的鳝鱼做法在节目中推出去,以增加比赛的知名度。”
李菲儿听完了梅茹的话,又翻看了一番手上的方案。
必须要承认,梅茹拿出来的这份方案,确实是非常的详尽,甚至都快要写好每一期节目要播出一些什么?
李菲儿看到了一整套的方案,尤其是其中关于鳝鱼在淮城烹调特色的介绍。
她脑海中几乎是一瞬间,就想到了冯一帆。
李菲儿觉得,如果可以邀请冯一帆帮忙烹调鳝鱼,并且介绍一番鳝鱼常见的做法,应该会让节目的效果更好。
只不过,李菲儿很清楚,冯一帆所在的苏记,似乎和梅茹背后的公司有些问题。
那么这样一来,似乎她如果去找冯一帆做节目,会不会让对方生气?
想到这,李菲儿笑着问:“梅女士,我想问一下,你们设计的这个做几期鳝鱼常见烹调方式我同意,介绍鳝鱼与淮城渊源我也觉得很合适。
不过我想请问,这个烹调的一些视频,我可以找一些专业的厨子拍摄吗?”
梅茹想了想说:“这个可以,其实富景楼也可以提供厨师进行专业的介绍和制作的,这个李女士可以和富景楼联系。”
李菲儿点点头:“哦,好的好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富景楼的厨师,和其他的一些厨师或者是一些民间家庭的高手,做一些对比?”
梅茹又是沉思了片刻,然后觉得似乎这个办法也挺好的。
“嗯,节目方面,肯定还是李女士你来决定的,毕竟是要保证节目的效果,我们只是希望可以提升比赛知名度,宣传淮城的美食。”
李菲儿立刻说:“这是一定的,我决定我们的节目主题就叫‘中华菜之淮城寻味’,各位觉得如何?”
不得不说,李菲儿给出的这个主题,顿时就获得在场包括梅茹的赞同。
姜忠建更是对台里的领导说:“厉害啊,果然不愧是你们电视台当家节目的制作人,这个主题确定的真是太棒了。”
电视台的几位领导,听到这话自然也都是乐呵呵笑起来。
李菲儿最后说:“那既然是这样,已经确定了主题,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梅女士你们的这个方案,我个人会稍加修改,来定制我们接下来一周的节目,你们看可以吗?”
梅茹听到这话,那自然是立刻答应:“好的,那真的是辛苦李女士。”
李菲儿微笑说:“这其实也是我的荣幸,我们菲常见证节目,主要做的就是这一块嘛,见证我们的城市变化。
这一次这样大的事情,我们菲常见证自然是要好好做几期节目的。”
台里的领导自然是马上表态:“好,李菲儿你们节目部大胆去做,我们台里一定是全力支持,人员和资金全都给你用。”
李菲儿笑了笑对领导们说:“各位领导,我这说了半天,就等你们这句话啊。”
顿时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大家都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会议结束后,梅茹又专门找到李菲儿,私下里聊了一些关于节目制作的细节。
李菲儿大多数的问题,也都是比较尊重梅茹他们给出的意见,毕竟人家是赞助方嘛。
金主大佬的要求自然是要满足。
梅茹在说到后面时,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压低声音问李菲儿:“李女士,你们的节目介绍鳝鱼烹调的时候,您会不会去找苏记来上节目?”
李菲儿先是一愣,接着看向梅茹笑着问:“怎么?有什么不妥吗?还是说你们不希望我去找冯一帆?”
梅茹迟疑了一下,还是开口说:“你应该知道我们公司老总和苏记的关系吧?所以我们确实不希望苏记参与到节目中来。”
李菲儿想了想,笑着说:“我觉得其实让冯一帆上节目,反倒是对你们有利,可以承托出你们富景楼更专业的烹调手法。”
梅茹顿时一愣,没有料到李菲儿会这样说。
李菲儿看到梅茹愣在那,又接着问:“难道说,富景楼的厨师水平不如冯大厨?”
梅茹赶紧说:“这个肯定不会,富景楼我们接手之后,都是用了我们公司自己的厨师,手艺上绝对非常正宗。”
李菲儿点头:“嗯,这个我也有所耳闻的,现在富景楼在我们本地的口碑真的很好,好多人都说现在富景楼的菜越做越好了,而且非常的地道。”
捧了一把过后,李菲儿又问:“既然你们有自信,那又担心什么呢?我们节目上,肯定不会只放冯大厨的烹调,也会放出你们富景楼厨师的烹调过程,刚好双方可以做一个对比,让大家更清楚了解烹调方式。”
梅茹听完了李菲儿的一番话,竟然一时之间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
而且似乎从李菲儿这番话来看,她完全是处处在为富景楼着想的。
面对这样的一种说法,梅茹觉得如果自己要是拒绝,等于是承认富景楼的厨师水平不如冯一帆。
这么一来,对富景楼的声誉不好。
认真地想了想,梅茹只能是点头答应:“嗯,这么说起来,好像确实很对,那么就按照李女士你的方案做吧。”
李菲儿笑着点头:“好的,请你们放心,我们菲常见证一定会把节目做好。”
梅茹接着又说:“对了,今天正在进行海选报名,你们要不要过去拍摄采访一下呢?”
李菲儿立刻回答:“这个你们不用担心,我早上本来就已经带人去采访了,虽然我现在被叫回来,但是我的团队还在那边现场拍摄和采访。”
梅茹笑着点头:“李菲儿你不愧是能把菲常见证做成电视台的当家节目,对这些实事还真的是抓的很到位。”
李菲儿摆摆手:“哪有你说的那么神啊,也是电视台给我们安排的任务。”
梅茹又和李菲儿聊了一阵,敲定了一些细节后,梅茹也就告辞离开电视台。
李菲儿目送梅茹离去,忍不住嘀咕了一句:“你们自己送上门的,这可不能怪我,这次刚好可以借你们声势,再宣传一些苏记。”
第342章 乡下的发小
临近中午的时候,冯建东领着两个年轻人来到了苏记。
当然他们走的不是苏记的前门,而是沿着后边的小巷子,一路来到了苏记厨房的后门前。
两个年轻人一起拉着一辆很大的平板车,车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果蔬。
这些事冯一帆之前打电话告诉父亲,让父亲专门从自家蔬菜基地新鲜采摘送过来的。
来到苏记的后门前,冯建东直接探头进入后厨,看到儿子正在忙碌,同时还看到了小孙女领着两个小伙伴在旁边陪伴。
看到了小孙女,冯建东顿时乐呵呵喊着:“若若,爷爷来喽。”
听到了爷爷的声音,冯若若立刻扭头向门口看过去。
一看到爷爷站在门口,小姑娘顿时跑向爷爷面前,笑嘻嘻欢呼起来:“呀,爷爷来了,爷爷也来给若若过生日啦。”
冯建东伸手抱住小孙女,笑着说:“对啊,爷爷专门过来给我们若若过生日的。”
抱起了小孙女,冯建东扭头对门口的两人说:“你们俩别愣着了,把东西都给卸了搬进来吧。”
冯若若在爷爷的怀里,一脸好奇的向门外望去。
看到两个陌生的叔叔在门外卸货,小姑娘非常奇怪:“爷爷,他们是谁呀?”
冯建东笑着回应:“他们是帮爷爷一起把新鲜的果蔬送过来的呀,马上不是若若生日吗?爸爸要给若若开一个生日宴会,当然就需要很多新鲜的果蔬啦。”
冯若若听了顿时欢呼:“好棒呀,若若可以有好多好吃的。”
冯一帆暂时放下手上的活,来到门前向外面看了一眼。
看到其中一个年龄上与自己相仿的人,仔细辨认了一番惊呼一声:“岳青松啊?你怎么来了?”
听到冯一帆叫出自己的名字,岳青松扭过头来笑着说:“这不是帮东叔一起来,给你把这些果蔬送来吗?”
另一个人也接着说:“对啊,总不能让东叔自己拉这么多东西过来啊。”
岳青松拉起还在卸货的年轻人:“这个是我弟弟,岳义柏。”
说着岳青松对弟弟说:“义柏,这个是你一帆哥,是哥哥的同学,也是哥哥最好的朋友了。”
岳义柏马上说:“哥,我知道,你不是经常说,你最好的哥们,是最棒的厨子,还出过国嘛。”
冯一帆闻言笑了笑说:“出国的事情就别说了,我这也不算是什么最好的厨子,出国几年里,也没干成什么事情。”
岳义柏还是很认真说:“可是一帆哥,你能出国那已经很厉害了。”
岳青松赶紧说:“行了,你别在这废话,赶紧把东西给搬进去,然后我们还要去送货呢。”
冯一帆也走出去,跟着昔日的好朋友兄弟俩一起搬货。
至于冯建东已经是乐呵呵陪着小孙女,还有小孙女的两个号朋友一起在后厨里玩起来。
这种搬货的事情,当然是交给年轻人去干。
搬着货,看到各种新鲜的果蔬,冯一帆也是有些惊讶:“这些可真是新鲜啊。”
岳青松点头说:“这些都是今天采摘的,这几年东叔和玲姨带着我们大家一起搞种植,真的是让好多家都发了财,也逐渐摸索到合适的路子。”
岳义柏忍不住跟着说:“对啊,东叔和玲姨可厉害了,乡里没有人不感激他们的。”
正在和小孙女玩的冯建东闻言,顿时笑着说:“行了,你们两个别在这给我吹了,乡里大家愿意相信我们,愿意跟着我和你们姨做这件事,才是我们大家能够成功的根本,我们老两口做的那点事不算什么。”
听到冯建东的话,岳青松继续说:“东叔,您真的是谦虚了,我爸妈都常说,如果不是东叔您和玲姨,我们乡里没有人能干成现在这事。”
岳青松算是冯一帆的发小,两个人打小是穿着开裆裤一起玩到大的朋友。
当初高考失利的时候,离家出走的冯一帆也专门告诉了岳青松一声。
岳青松那时劝过冯一帆,让他不要出去,考不上大学,可以跟家里人好好说说。
但是当时的冯一帆意气风发,觉得自己有能力闯出一片天地来。所以没有听好友的劝阻,毅然决然就离开家。
事实证明,当初冯一帆还是太年轻,真的不明白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的艰难?
可能如果不是被岳父碰到了,并且岳父可怜他将他给带回苏记来。或许他真的可能会饿死街头了。
这么多年,除了当初结婚的时候,冯一帆带着苏若曦回去了一趟,也是好多年没有回去看看。
今天见到了岳青松这个昔日好友,让冯一帆不禁想起了当年的许多事。
说起来,冯一帆和大多数自小在乡下长大的孩子还是不同的。
以前冯建东和卢翠玲是在城里的工厂工作,后来因为厂子里效益不行了,加上冯一帆奶奶的身体不好,所以冯建东和卢翠玲干脆回了乡下。
而父母回乡下前,冯一帆一直在乡下跟着爷爷奶奶过的。
父母从城里回去后,一度冯一帆和父母的关系很不好,甚至总是躲着自己的父母。
那时候也是幸好有岳青松这个发小。
岳青松是受了冯一帆奶奶的嘱咐,每次都会在冯一帆的面前帮着圆场,并且时不时就会劝说冯一帆要和父母和好。
在好友的劝说下,最终冯一帆还是接纳了父母。
所以对冯一帆来说,岳青松这个一起穿开裆裤的发小,真的就像是亲兄弟。
出来了这么多年,没有再回去看一看,也没有和这位“兄弟”联系,现在回想起来,让冯一帆心里不禁有些愧疚。
不过从岳青松出现开始,两个人一起搬货,然后一起谈笑风生,似乎很快又找回了当年的那份情感。
这一刻冯一帆明白,两个人是最好的朋友,那种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的情分,没有因为这几年的分别而淡漠。
迅速将货物搬完后,冯一帆拍拍岳青松的肩头说:“青松,中午别走了,留下来吃个饭,尝一尝我的手艺。”
岳青松笑着回应:“我们来就没打算中午走啊?我们就是要尝尝你这位大厨的手艺。”
不等冯一帆开口,岳青松又说:“我们在家的时候,可是从电视上看到了,你可是上了《菲常见证》的大厨呢,